《中國醫籍考》~ 卷三十五 (2)
卷三十五 (2)
1. 方論(十三)
〔何氏(鎮)傷寒或問〕未見
按上見於本草綱目必讀類纂。
〔邵氏(三山)傷寒辨略〕未見
尤侗序曰。語有之。醫不三世。不服其藥。古人所以有三折肱九折臂之喻也。然自扁鵲倉公而下。世習其傳者益少。吾吳永樂間。有劉毅。毅子觀。觀子博。成化間有周紘。紘子敷牧。敷牧子騂。並以其術供奉宮府。名動一時。後乃寥寥矣。以予所見。有三山邵先生。能以肘後方活人。
求療者戶外履恆滿。以其得越人之意。如老人。如小兒。如帶下。無不治也。予生而善病。每藉其刀圭。以當七發。少自至老。久相與而不厭也。然其家傳本於乃翁純山先生。予固幼而識之。而溯其開山。又本厥祖念山先生。實為岐黃祭酒。是則邵氏之醫。不已合於三世之說乎。
念山嘗以皇甫氏明醫指掌一書。手授純山。既訂補而刻之。尚闕傷寒一科。欲參節庵蒙齋二家。以續其成。有志而未逮也。今三山竭生平乏力。著為傷寒辨略。鉤微抉奧。細人毫芒。而其駁喻嘉言尚論篇。尤能是正前人之誤。其於是道。豈非既切而又磋之。既琢而又磨之者與。
先生承祖父之傳。深造而擴大之。有子鳴山。復繼其後。邵氏之醫。豈唯三世。殆敬仲之占。所謂五世其昌。八世莫京者乎。吾聞春秋之時。有醫和者。有醫緩者。醫何以和緩名。和與緩。醫之道也。苟神和而氣緩。則脈平而病不生矣。先生之醫。吾雖無以名之。其有得於和緩也夫。
(艮齋稿)
〔顧氏(憲章)新纂傷寒溯源集〕六卷,存
自序略曰。偶得全生集一帙。乃節庵陶君之所著也。其書得仲景之秘奧。發先賢之隱微。攻補合冥。寒溫適當。第其文詞雖若膚淺。而意實淵深。倘不詳明備析。後之學者。何從而得其微義也。於是為之輯註解釋。纖悉靡遺。既採先賢之案。以廣其變。復考制方之義。以知其用。使展卷粲然。了無疑義。因名為傷寒溯源云。
〔秦氏(之禎)傷寒大白〕四卷,存
高鉁序曰。粵稽上古未有儒。先有醫。蓋天生蒸民。未生后稷教稼。周公孔子教學。先生黃帝神農岐伯。嘗百草。療疾病。良以人免夭折。始得眾庶。既庶矣。然後教稼以富之。講學以教之。則知醫者救生之本。耕者養生之源。教者。人倫之道也。若是則保民莫先調養民病。
然後富之教之者也。於是留心醫學。時切探討。余原籍奉天。先大夫參政京華。遂居輦轂下。四方醫士。雲集京邸。因聞天下明醫。出在松江。然多高隱。未得來京。未獲親逢考究。自辛卯春。遷任吳閶。得見云間秦子皇士之書。名曰症。因脈治施。子宇瞻昆季所刊也。症分外感內傷。
治分經絡表裡。就症以審,回就因以審脈審治。因嘆向聞松郡多明醫,是書果為壽世。但因遠署虞山。先生又杜門卻軌。不得相朝夕。癸巳歲。開浚東江。未得告竣。各工官會詳申憲。奉此按松。而著書之秦子。世居河上。遂講論旬日。公餘稍暇。怡息其家。見架頭有傷寒大白。
白話文:
方論(十三)
何氏(鎮)《傷寒或問》:未見此書。
(這句話指的是,在《本草綱目必讀類纂》中提到了這本書,但實際上並沒有找到這本書。)
邵氏(三山)《傷寒辨略》:未見此書。
尤侗在序文中說道:俗話說,醫生如果沒有三代的經驗,就不要隨便吃他開的藥。古人之所以有「三折肱」、「九折臂」這樣的說法,也是這個道理。然而,自扁鵲和倉公之後,能夠繼承他們醫術的人越來越少。我們吳地在永樂年間,有劉毅,劉毅的兒子是劉觀,劉觀的兒子是劉博。成化年間有周紘,周紘的兒子是周敷牧,周敷牧的兒子是周騂,他們都以醫術供奉朝廷,名聲顯赫一時,但後來就沒落了。依我所見,有三山邵先生,能用一些簡單的驗方來救活病人。
前來求醫的人,家門外的鞋子總是排滿,因為邵先生的醫術深得越人的精髓。不管是老人、小孩,還是婦女的帶下病,沒有他治不好的。我從小就體弱多病,每次都靠邵先生的藥來調理,效果就像用七發箭一樣快速。從年輕到老,我與邵先生交往很久,也不會厭倦。邵先生的家傳醫術,來自於他的父親純山先生,我從小就認識純山先生。而追溯到更早,則是他的祖父念山先生,念山先生可以說是醫學界的祭酒。這樣看來,邵先生的醫術,不就符合「三世」的說法了嗎?
念山先生曾經把皇甫氏的《明醫指掌》一書,親手傳給純山先生。純山先生加以修訂補足後刊刻出來,但還缺少傷寒這一科。純山先生本想參考節庵和蒙齋兩家的學說,來補充完整,可惜沒有完成。現在,三山先生竭盡畢生精力,寫成了《傷寒辨略》,書中深入剖析了疾病的細微之處,就連極小的問題也能分析透徹。而且書中的「駁喻嘉言尚論篇」,更能糾正前人的錯誤。邵先生對於醫學的精研,難道不是經過了反覆的切磋和琢磨嗎?
邵先生繼承了祖父和父親的醫術,並且深入研究,加以擴充。他的兒子鳴山又繼承了他的衣缽。邵氏的醫術,又何止三世,恐怕就像《易經》所說的「五世其昌,八世莫京」吧!我聽說春秋時期,有醫和與醫緩兩位醫生,為什麼醫生要叫做「和」與「緩」呢?因為「和」與「緩」才是醫道的精髓。如果能使人精神平和,氣血舒緩,那麼脈象就會平和,疾病自然就不會產生了。邵先生的醫術,我雖然無法確切地形容,但想必是領悟了「和緩」的道理。
(艮齋稿)
顧氏(憲章)《新纂傷寒溯源集》:共六卷,現存。
作者自序大意是說:偶然得到《全生集》一套,是節庵陶先生所著。這本書深得仲景的醫學精髓,闡發了前人的隱微之處。書中的攻補之法配合得當,寒溫藥物的運用也恰到好處。只是書中的文字雖然看似淺顯,但其中的含義卻很深奧。如果沒有詳細的解釋,後來的學習者,要如何才能理解其中的深義呢?於是,我開始對這本書進行輯註和解釋,力求詳細全面,沒有遺漏。我既參考了前人的醫案,來擴充書中的變化,又考證了方劑的含義,來了解藥物的用法。希望讀者打開書卷,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,沒有任何疑慮,因此將這本書命名為《傷寒溯源》。
秦氏(之禎)《傷寒大白》:共四卷,現存。
高鉁在序文中說:追溯上古時代,先有醫學,後有儒學。這是因為上天生養人民,還沒有后稷教導人民耕種,周公和孔子教導人民學習,就已經有黃帝、神農和岐伯,他們嚐遍百草,治療疾病,才使得人們免於夭折,人口繁盛。人口繁盛之後,才能教導人民耕種以富足生活,講解學問以教化人民。由此可見,醫學是救命的根本,耕種是養生的來源,而教化則是人倫的根本。所以說,要安定人民,最先要做的就是調養人民的疾病,然後才能使人民富足,並加以教化。因此,我開始留意醫學,並常常進行探討。我原本是奉天人,我的先父曾經在京城擔任參政,所以我們就住在京城。當時各地的醫生都聚集在京城。我聽說天下最有名的醫生都在松江,但他們大多隱居起來,沒有來到京城,所以無法親自拜訪學習。自從辛卯年春天,我調任到吳閶,才看到了雲間秦子皇士的書,書名叫做《症》。這本書根據脈象來治療疾病,是子宇和子瞻兄弟刊刻的。書中將疾病分為外感和內傷,治療則分經絡和表裡。書中根據症狀來審察病情,並根據病因來審視脈象和治療方法。我因此感嘆說,以前就聽說松江有很多名醫,這本書果然能夠救助世人。但是因為我遠在虞山任職,而秦先生又閉門謝客,所以無法經常拜見。癸巳年,我開鑿東江,工程還沒結束,各工官會同詳細申報朝廷,奉命到松江勘察。而著書的秦先生,恰好住在河邊,於是我就和他講論了十幾天。公務之餘,就到他家休息,看到他家的書架上有《傷寒大白》這本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