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波元胤

《中國醫籍考》~ 卷十三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三 (7)

1. 本草(五)

〔陳氏(嘉謨)本草蒙筌〕醫藏目錄十二卷,存

自序略曰。本草舊多有刻。如大觀。則意重寡要。如集要。則詞簡不該。至於吾邑汪石山續集會編。喜其詳略相因。工極精密矣。惜又雜採諸家。而訖無的取之論。均未足以語完書也。予時僑居郡城。適從遊者日益進。思欲釐正是書。以引來學。而求免三者之弊。乃取諸舊本。

曾通而折衷之。先之氣味升降。有毒無毒。次之地產優劣。採早採遲。又次之諸經所行。七情所具。其制度其藏留。與夫治療之宜。及諸各賢方書應驗者。靡不殫述。間亦旁掇舊文。竊附臆見。以擴未盡之旨。且慮其繁而不整也。為之砌輯章句。排偶聲律。重者刪。略者補。

吻者取。乖者遺。內附同種堪治者。並朱書。外續異名相類者。加圈別。首尾該貫。纖悉著明。其義增前。其文減舊。俾讀者易記。無齟齬之患。考者易尋。免瑣屬之勞。初學由此。日漸造夫精微。亦庶乎行遠升高一助也。是書也。創自嘉靖己未。凡五易稿。七閱歲而始成。

題其篇曰本草蒙筌。以授諸弟子。僉曰。先生嘉惠後學之心盛矣。豈惟以訓二三子。須以公諸人人可也。固請壽諸梓。因述顛末。以識歲月云。嘉靖乙丑春二月吉旦。新安八十翁月明陳嘉謨廷採序。

李時珍曰。本草蒙筌。書凡十二卷。祁門醫士陳嘉謨撰。謨字廷採。嘉靖末。依王氏集要。部次集成。每品具氣味產採。治療方法。創成對語。以便記誦。間附己意於後。頗有發明。便於初學。名日蒙筌。誠稱其實。

〔蔡氏(承植)本草蒙筌撮要〕醫藏目錄一卷,未見

〔方氏(谷)本草集要〕明史十二卷,未見

〔姚氏(能)藥性辨疑〕未見

浙江通志曰。姚能字懋良。號靜山。海鹽人。善談論。好吟詩。精於醫理。著傷寒家秘心法。小兒正蒙。藥性辨疑諸書。

〔李氏(暲)湯液本草〕未見

按上見松江府志藝文部。

〔李氏(中)本草辨正〕三卷,未見

〔黃氏(淵)本草考證〕二卷,未見

〔嚴氏(萃)藥性賦〕未見

按上三種。見於浙江通志經籍部。

〔馮氏(淑沙)本草病因〕醫藏目錄一卷,未見

〔張氏(梓)藥性類明〕(通行本。作藥證類明。)醫藏目錄二卷,存

〔吳氏(維貞)藥性賦大全〕醫藏目錄十二卷,存

〔皇甫氏(嵩)本草發明〕醫藏目錄六卷,存

自序曰。醫之為道。莫要於識藥性。藥性明。斯能處方用藥以印病。如尺度權衡以應物。而毫末不爽焉。醫道可明矣。本草一經。藥品性味具備。補註訓義亦詳。誠濟世之書也。第諸家輳集。各附見聞。其中治病之說。類多繁衍。每一品藥。該療諸病。多者十數證。少者三四證。

漫無專治監治之法。俾用藥者。莫知取裁。是以近世方家。務求簡便。乃捨本經專讀藥性賦等歌括。托為東垣捷徑之法。而不加察。狃於目前常用之藥。於本經中所載奇異藥品。率莫之究。執此以療病。未免略而弗詳。局而弗備。往多繆誤。殊戾經旨。至投劑無效。良由藥性不用。

白話文:

[陳氏(嘉謨)本草蒙筌]

這本書的作者在自序中大致說道:過去的本草書籍有很多版本,像《大觀本草》雖然內容豐富但重點不夠明確,《集要本草》則過於簡略不夠全面。我非常欣賞我們地方的汪石山先生續編的《集會編》,它詳細與簡略相互配合,編寫非常精細,但可惜的是它也雜亂收錄了各家說法,卻沒有自己的判斷。這些都不夠完美。我當時住在府城,來向我學習醫術的人越來越多,就想整理這本書,用來引導後學者,並避免以上三種弊端。於是我參考了舊有的版本,加以融會貫通。

我先說明藥物的氣味、升降、有毒無毒,再說產地的優劣、採摘的早晚,然後說明藥物所歸的經絡、所具有的七情(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),還有藥物的炮製方法、保存方式,以及治療疾病的適用性,以及各家醫學名家的有效驗方,這些都詳細記述。偶爾也會引用古文,並加上自己的看法,來闡述那些還沒有說透徹的地方。並且,我擔心書內容繁雜而不整齊,就加以整理章句,使其對仗工整,重覆的刪去,簡略的補足,符合的保留,不符的捨棄。內附功效相同的藥物,用朱筆標示,外續名稱相似的藥物,用圈圈標示,使內容首尾連貫,詳細清楚。這樣使得書的內容比以前更豐富,文字比以前更精煉,讓讀者容易記誦,沒有錯亂的困擾,讓查閱者容易找到,免除繁瑣的麻煩。初學者通過這本書,可以逐漸達到精微的境界,也能為他們將來有所成就提供幫助。這本書從嘉靖己未年開始編寫,一共修改了五次稿,歷時七年才完成。

書名定為《本草蒙筌》,用來教導學生們。學生們都說,先生您嘉惠後學的心意真是盛大啊!這不僅僅是為了教導我們幾個人,應該公佈於世,讓所有人都能學習。於是,學生們請求將這本書付梓刊行。所以在此敘述編寫的始末,以記錄歲月。嘉靖乙丑年春二月吉日,新安八十老翁月明陳嘉謨廷採序。

李時珍說,《本草蒙筌》這本書共有十二卷,是祁門的醫生陳嘉謨所撰寫。陳嘉謨字廷採,在嘉靖末年,依據王氏的《集要本草》的分類方式編撰而成。每種藥都詳細說明了它的氣味、產地、採摘時間、治療方法,還創作成對的語句方便記誦,並在後面附上自己的見解,頗有發明,很適合初學者入門,書名為《蒙筌》,確實名副其實。

[蔡氏(承植)本草蒙筌撮要]

這本書的相關訊息只在醫學書籍目錄中有一卷的記載,但書本身並未見到。

[方氏(谷)本草集要]

這本書在明朝歷史的記載中有十二卷,但書本身並未見到。

[姚氏(能)藥性辨疑]

這本書並未見到。

《浙江通志》記載,姚能字懋良,號靜山,是海鹽人。他擅長談論,喜歡吟詩,精通醫理。著有《傷寒家秘心法》、《小兒正蒙》、《藥性辨疑》等書。

[李氏(暲)湯液本草]

這本書並未見到,相關記載只在《松江府志》的藝文部分有提到。

[李氏(中)本草辨正]

這本書共有三卷,但並未見到。

[黃氏(淵)本草考證]

這本書共有二卷,但並未見到。

[嚴氏(萃)藥性賦]

這本書並未見到。

以上這三種書的相關記載,都見於《浙江通志》的經籍部分。

[馮氏(淑沙)本草病因]

這本書的相關訊息只在醫學書籍目錄中有一卷的記載,但書本身並未見到。

[張氏(梓)藥性類明](通行本寫作《藥證類明》)

這本書的相關訊息在醫學書籍目錄中有兩卷的記載,且書本身仍存在。

[吳氏(維貞)藥性賦大全]

這本書的相關訊息在醫學書籍目錄中有十二卷的記載,且書本身仍存在。

[皇甫氏(嵩)本草發明]

這本書的相關訊息在醫學書籍目錄中有六卷的記載,且書本身仍存在。

皇甫嵩在自序中說:醫學的道理,最重要的是認識藥性。了解藥性,才能夠開方用藥來對症下藥,就像用尺度權衡來衡量物品一樣,絲毫不能有差錯,這樣醫學的道理才能夠明白。本草這一類書籍,藥品的性質和味道都具備了,補充說明和解釋也詳細,的確是救世濟人的書籍。只是各家收集的資料,都附帶了自己的見聞,其中關於治療疾病的說法,大多繁瑣。每一種藥,都說能治療許多種疾病,多的有十幾種,少的也有三四種,卻沒有針對特定病症的專門治療方法,讓用藥的人不知道如何選擇。因此,近代的醫生,為了追求簡便,就捨棄本草經典,而專門讀誦像《藥性賦》之類的歌訣,認為這是東垣(李杲)的捷徑方法,卻不加以考察,只侷限於目前常用的藥物,對於本草經典中記載的奇特藥物,大多不去研究。用這種方法來治病,難免會有疏忽和不夠全面的地方,往往會出現錯誤,嚴重違背了經典的旨意,導致用藥無效,這都是因為沒有了解藥性而造成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