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波元胤

《中國醫籍考》~ 卷二十九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九 (2)

1. 方論(七)

〔錢氏(乙)傷寒指微論〕五卷,佚

宋史本傳曰。錢乙字仲陽。本吳越王俶支屬。祖從北遷。遂為鄆州人。父穎善醫。然嗜酒喜遊。一旦東之海上不反。乙方三歲母前死。姑嫁昌氏。哀而收養之。長誨之醫。告乃以家世。即泣請往跡尋。凡八九反。積數歲。遂迎父以歸,時已三十年矣。鄉人感慨。賦詩詠之。其事呂如事父。

呂沒無嗣。為收葬行服。乙始以顱囟方著名。至京師。視長公主女疾。授翰林醫學。皇子病瘛瘲。乙進黃土湯而愈。神宗召問黃土所以愈疾狀。對曰。以土勝水。水得其平。則風自止。帝悅。擢太醫丞。賜金紫。由是公卿宗戚家。延致無虛日。廣親宗子病。診之曰。此可毋藥而愈。

其幼在傍。指之曰。是且暴疾驚人。後三日過午可無恙。其家恚不答。明日幼果發癇。甚急。召乙治之。三日愈。問其故。曰。火色直視。心與肝俱受邪。過午者。所用時當更也。王子病嘔泄。他醫與剛劑。加喘焉。乙曰。是本中熱。脾且傷。奈何復燥之。將不得前後溲。與之石膏湯。

王不信。謝去。信宿浸劇。竟如言而效。士病咳。而青而光。氣硬硬。乙曰。肝乘肺。此逆候也。若秋得之可治。今春不可治。其人祈哀。強予藥。明日曰。吾藥再瀉肝。而不少卻。三補肺而益虛。又加唇白。法當三日死。今尚能粥。當過期。居五日而絕。孕婦病,醫言胎且墮。

乙曰。娠者五臟傳養。率六旬而更。誠能候其月。偏補之何必墮。已而母子能得全。又乳婦因悸而病。既愈目張不得瞑。乙曰。煮郁李酒飲之。使醉即愈。所以然者。目系內連肝膽。恐則氣結。膽衡不下。郁李能去結,隨酒入膽。結去膽下。則目能瞑矣。飲之果驗。乙本有羸疾。

每自以意治之。而後甚。嘆曰。此所謂周痹也。入臟者死。吾其已夫。既而曰。吾能移之使在末。因自制藥。日夜飲之。左手足忽攣不能用。喜曰。可矣。所親登東山得茯苓。大逾鬥。以法啖之盡。由是雖偏廢。而風骨悍堅如全人。以病免歸不復出。乙為方不名一師。於書無不闞。

書不靳斯守古法。時度越縱舍。卒與法會。尤邃本草諸書。辨正闕誤。或得異藥。問之必為言生出本末。物色名貌。差別之詳。退而考之。皆合。末年變痹浸劇。知不可為。召親成訣別。易衣待盡。遂卒。八十二。

徐春甫曰。錢乙所著。有傷寒指微論。嬰孩論若干卷。(古今醫統)

〔胡氏(勉)傷寒類例〕佚

〔沈氏(括)別次傷寒〕佚

按上二書。見於張蕆活人書序。

〔孫氏(兆)傷寒方〕藝文略二卷,佚

〔傷寒脈訣〕佚

熊均曰。孫兆。宋仁宗朝。將仕郎守。殿中丞。習通醫經。內經素問。重改正刊誤。又有傷寒脈訣。

〔韓氏(祇和)傷寒微旨論〕未見

白話文:

[方論(七)]

錢乙,字仲陽,原本是吳越國國王錢俶的親族,祖先從北方遷徙,因此成為鄆州人。他的父親錢穎很會醫術,但喜歡喝酒遊樂,有一次去了東邊的海上就沒有回來。錢乙三歲時母親過世,姑姑嫁給昌家,憐憫他而收養他。長大後教他醫術,並告訴他家族的歷史,錢乙聽後哭著請求去尋找父親的蹤跡,來回奔波了八九次,累積數年,終於把父親接回來,這時已經過了三十年。鄉里的人都很感慨,為此作詩讚頌,他侍奉父親就像侍奉自己的父親一樣。

錢乙沒有兒子,他為呂姓親戚收殮埋葬並服喪。錢乙一開始以治療嬰兒囟門的疾病而聞名,到了京城,替長公主的女兒治病,被授予翰林醫學的官職。皇子得了抽搐的疾病,錢乙給予黃土湯治療就痊癒了。神宗皇帝召見他,詢問黃土為什麼能治病,他回答說:「因為土能克制水,水氣平衡了,風邪自然就停止了。」皇帝聽了很高興,提拔他為太醫丞,並賜予金紫官服。從此公卿貴族、皇親國戚都爭相請他看病,每天都應接不暇。廣姓親戚的兒子生病,錢乙診斷後說:「這個病可以不用吃藥就能好。」

他家的小孩在旁邊指著說:「這個人將會突然發病,嚇壞大家,但三天後中午過後就會沒事。」他家人聽了很生氣,沒有理會。第二天,小孩果然發癲癇,情況非常危急,趕忙請錢乙來治療,三天就痊癒了。問他原因,他說:「因為火氣直沖眼球,這是心臟和肝臟都受到了邪氣的侵襲,過午才能好的原因,是因為用藥的時間應該要改變。」某位王子的病是嘔吐腹瀉,其他醫生給他用很強烈的藥,結果又加上喘氣。錢乙說:「這原本是體內有熱,脾胃也已經受傷了,怎麼可以用燥熱的藥呢?這樣會無法大小便。」於是給他用石膏湯。

王子不相信,就離開了。過了一晚病情更加嚴重,結果像錢乙說的一樣,藥到病除。有位士人咳嗽,而且臉色發青發光,氣息非常急促。錢乙說:「這是肝氣侵犯肺氣,是病情逆轉的徵兆。如果在秋天得病還可以治療,現在春天得病就沒救了。」那人苦苦哀求,強求他開藥,第二天,錢乙說:「我再用藥瀉肝,病情卻沒有減輕,反而用藥補肺,病情卻更加虛弱。又加上嘴唇發白,按理說三天內就會死,現在還能喝粥,應該是能過三天了。」結果五天就過世了。有位孕婦生病,醫生說胎兒快要流產了。

錢乙說:「孕婦靠五臟的營養來養胎,通常六十天就會有變化,如果能依據月分來調理,有偏重的去補養,何必會流產呢?」結果母子都平安無事。又有個哺乳的婦女因為心悸而生病,病好後眼睛睜著無法閉上。錢乙說:「煮郁李的酒給她喝,喝醉了就好了。原因是,眼睛的脈絡連接著肝膽,驚恐時氣會鬱結,膽氣無法下降。郁李可以消除鬱結,隨著酒進入膽,鬱結消散,膽氣下降,眼睛就能閉上了。」喝了果然有效。錢乙本身有虛弱的疾病,

每次都自己用藥治療,反而更加嚴重。他感嘆說:「這就是所謂的周痹,病邪進入臟腑就會死,我大概也要死了吧。」接著又說:「我能把病邪轉移到末梢。」因此自己配製藥方,日夜服用,結果左手腳突然抽搐無法使用。他高興的說:「這樣就好了。」親人去東山得到一個大的茯苓,大到超過一斗,依照方法慢慢吃完。因此雖然肢體偏癱,但筋骨還是堅硬強健如同正常人。他因病告老還鄉,不再出來為官。錢乙的用藥方法不師承任何一家,讀遍所有醫書,

不拘泥於古法,能隨時衡量狀況,變通使用,最終達到和醫理一致的境界。他尤其精通本草的書籍,能辨別其中的錯誤,或者獲得奇特的藥材,詢問他,他一定能說出藥材的來源、產地、名稱、外觀、不同之處,退一步考證,都和他說的一樣。晚年,痺症日益嚴重,知道自己已經不行了,召集親人告別,換上衣服等待死亡,最後去世,享年八十二歲。

徐春甫說,錢乙所著的書,有《傷寒指微論》、《嬰孩論》若干卷。

胡勉的《傷寒類例》、沈括的《別次傷寒》,這兩本書在張蕆的《活人書序》中提到。

孫兆的《傷寒方》有兩卷,收錄在《藝文略》,以及《傷寒脈訣》,以上都已經失傳。

熊均說,孫兆是宋仁宗時的將仕郎,擔任殿中丞,通曉醫學經典,對《內經素問》重新整理勘誤,又有《傷寒脈訣》一書。

韓祇和的《傷寒微旨論》沒有被發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