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波元胤

《中國醫籍考》~ 卷二十九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九 (3)

1. 方論(七)

陳振孫曰。不著作者。序言元祐丙寅。必當時名醫也。其書頗有發明。

王履曰。韓祇和著微旨一書。又純以溫暑作傷寒立論。而即病之傷寒。反不言及。此已是捨本徇末。全不能窺仲景藩籬。又以夏至前胸膈滿悶。嘔逆氣塞。腸鳴腹痛。身體拘急。手足逆冷等證。視為溫暑。謂與仲景三陽寒證。脈理同而證不同。遂別立溫中法以治。夫仲景所敘三陽寒證。

乃是冬時即病之傷寒。故有此證。今欲以仲景所敘三陰寒證。求對於春夏溫暑之病。不亦愍乎。雖然。祇和未悟仲景立法本旨。而又適當溫暑病作之際。其為惑也固宜。以余觀之。其胸膈滿悶。嘔逆氣塞等證。若非內傷冷物。則不正暴寒所中,或過服寒藥所變。或內外俱傷於寒之病也。

且祇和但曰。寒而當溫。然未嘗求其所以為寒之故。能求其故。則知溫暑。本無寒證矣。(溯洄集)

四庫全書提要曰。傷寒微旨二卷。宋韓祇和撰。是書。宋史藝文志不載。陳振孫書錄解題。載有其名。亦不著作者名氏。但據序題元祐丙寅。知其為哲宗時人而已。今檢永樂大典。各卷內此書散見頗多。每條悉標韓祇和之名。而元戴良九靈山房集。亦稱自後漢張機著傷寒論。

晉王叔和。宋成無己龐安常朱肱許叔微韓祇和王實之流。皆互相闡發。其間祇和名。與永樂大典相合。是祇和實北宋名醫。以傷寒為專門者。特宋史方技傳不載。其履貫遂不可考耳。書凡十五篇。間附方論。大抵皆推闡張機之旨。而能變通其間。其可下篇。不立湯液。惟以早下為大戒。

蓋為氣質羸弱者言。然當以脈證相參。知其邪入陽明與否。以分汗下。不宜矯枉過直。竟廢古方。至如辨脈篇。據傷寒例。桂枝下咽。陽盛乃斃。承氣入胃。陰盛乃亡之義。以攻楊氏之謬誤。可汗篇。分陰盛陽虛。陽盛陰虛。陰陽俱盛之三門。則俱能師張氏。而神明其意矣。

又如汗下溫三法。分案時候辰刻。而參之脈理病情。乃因張機。正傷寒之法。而通之於春夏傷寒。更通之於冬月傷寒。亦頗能察微知著。又如以陽黃。歸之汗溫太過。陰黃歸之過下亡津。則於金匱發陽發陰之論。研析精微。不特傷寒之黃。切中竅要。即雜病之黃。亦可以例推矣。

其書向惟王好古陰證略例。間引其文。而原本久佚。今採掇會粹。覆成完帙。謹依原目。釐為上下二卷。陳振孫所稱之原序。則永樂大典不載。無從採補。殆編纂之時。舊本已闕歟。

〔亡名氏玉川傷寒論〕藝文略一卷,佚

〔傷寒論後集〕藝文略六卷,佚

〔石氏(昌璉)證辨傷寒論〕藝文略一卷,佚

〔亡名氏傷寒集論方〕藝文略十卷,佚

〔孫王二公傷寒論方〕藝文略二卷,佚

〔上官氏(均)集傷寒要論方〕藝文略一卷,佚

白話文:

方論(七)

陳振孫說,這本書的作者不詳,序言寫著元祐丙寅年,想必是當時的名醫。書中的內容頗有獨到見解。

王履說,韓祇和寫了《微旨》一書,卻完全以溫熱暑氣來解釋傷寒的病理,反而對一般傷寒隻字不提,這已經是捨本逐末,完全無法窺見張仲景醫學的精髓。他又把夏至前胸口悶脹、噁心嘔吐、氣塞、腸鳴腹痛、身體僵硬、手腳冰冷等症狀,都當作是溫暑病,認為這些症狀和張仲景所說的三陽寒證,脈象相同而病症不同,因此另外創立了溫中法來治療。張仲景所描述的三陽寒證,是冬天發生的傷寒,所以才會出現那些症狀。現在想要用張仲景所描述的三陰寒證,來解釋春夏的溫暑病,豈不是太勉強了嗎?雖然如此,韓祇和沒有領悟張仲景的立法本意,又剛好遇到溫暑病流行的時期,會產生迷惑也是情有可原。依我看來,他所說的胸口悶脹、噁心嘔吐等症狀,如果不是因為內傷吃了冷食,就是因為突然受寒,或是過量服用寒涼藥物所導致,也可能是內外都受到寒邪侵襲的疾病。

而且韓祇和只說「寒邪就應該用溫熱的藥物」,卻沒有探究寒邪產生的原因。如果能找出原因,就會知道溫暑病根本不會出現寒證。《溯洄集》

《四庫全書提要》說,《傷寒微旨》共有兩卷,是宋朝韓祇和所著。這本書在《宋史藝文志》中沒有記載,陳振孫的《書錄解題》中有提到他的名字,但也沒有寫明作者是誰,只知道序言提到元祐丙寅年,推測是哲宗時的人。現在查閱《永樂大典》,發現各卷中散見這本書的內容很多,每一條都標明是韓祇和所寫。元朝戴良的《九靈山房集》也說,自後漢張機寫了《傷寒論》之後,晉朝的王叔和、宋朝的成無己、龐安常、朱肱、許叔微、韓祇和、王實之等人,都互相闡發這門醫學。其中韓祇和的名字,與《永樂大典》相符。由此可知,韓祇和確實是北宋以研究傷寒為專長的知名醫生,只是《宋史方技傳》沒有記載他的事蹟,他的生平經歷也就無法考證了。這本書共有十五篇,中間穿插著方劑和理論,大致都是闡發張機的理論,並能加以變通。其中關於「可下」篇,不立湯藥,而是強調及早攻下,認為這是治療體質虛弱者的重要原則,但仍要結合脈象和病症來判斷,是否是邪氣進入陽明經,以便決定是發汗還是攻下,不應該矯枉過正,完全廢除古代的方劑。至於辨脈篇,他引用《傷寒例》中「桂枝下嚥,陽盛乃斃。承氣入胃,陰盛乃亡」的說法,來駁斥楊氏的錯誤觀點。在汗法篇,他將病症分為陰盛陽虛、陽盛陰虛、陰陽俱盛三種情況,這些都體現了他能師法張仲景,並深入理解其精髓。

他又將發汗、攻下、溫補三種治療方法,配合時間和病情的輕重缓急來應用,並且根據脈象和病情來調整,這是在張仲景治療傷寒的基礎上,將其應用於春夏和冬季的傷寒,能從細微處觀察病情,並做出準確的判斷。另外,他把陽黃歸因於發汗過度,把陰黃歸因於攻下過度而傷津液,這是深入研究《金匱要略》中關於發陽發陰的理論,不僅對傷寒所引起的黃疸有精闢的見解,也能將此理論推廣應用於其他雜病所引起的黃疸。

這本書過去只有王好古的《陰證略例》偶爾引用其中的文字,而原本早已失傳。現在經過收集整理,將其重新編排成完整的版本。我謹按照原有的篇目,將其分為上下兩卷。陳振孫所說的序言,在《永樂大典》中沒有記載,無法補錄,大概是編纂的時候,舊本就已經缺失了吧。

[以下為失傳醫書]

《玉川傷寒論》一卷,作者不詳,已失傳

《傷寒論後集》六卷,已失傳

《石氏(昌璉)證辨傷寒論》一卷,已失傳

《傷寒集論方》十卷,作者不詳,已失傳

《孫王二公傷寒論方》二卷,已失傳

《上官氏(均)集傷寒要論方》一卷,已失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