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波元胤

《中國醫籍考》~ 卷二十九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九 (1)

1. 卷二十九

2. 方論(七)

〔王氏(珉)傷寒身驗方〕七錄一卷,佚

晉書本傳曰。王珉。字季琰。少有才藝。善行書。名出珣右。時人為之語曰。法護非不佳。僧彌難為兄。僧彌。珉小字也。時有外國沙門。名提娑。妙解法理。為珣兄弟。講毗曇經。珉時尚幼。講未半。便云已解。即於別室。與沙門法綱等數人自講。法綱嘆曰。大義皆是。但小未精耳。

闢州主簿。舉秀才不行。後歷著作散騎郎。國子博士。黃門侍郎。侍中。代王獻之為長。兼中書令。二人素齊名。世謂獻之為大令。珉為小令。大元十三年卒。年三十八。追贈太常。

按隋志。舊缺撰人名氏。證類本草樺木注。引陳藏器本草拾遺曰。晉中書令王珉傷寒身驗方。作𧔞字。濃煮汁冷飲。主傷寒熱毒瘡。特良。今據以訂補。

〔徐氏(方伯)辨傷寒〕(按方伯。當作文伯。)七錄一卷,佚

〔亡名氏傷寒總要〕七錄二卷,佚

〔正理傷寒論〕佚

按是書諸家簿錄失載。唯王冰素問次注。成無己傷寒論註解引之。

〔張果先生傷寒論〕崇文總目一卷,佚

〔田氏(誼卿)傷寒手鑑〕崇文總目二卷,佚

〔亡名氏傷寒辨證集〕崇文總目一卷,佚

〔陳氏(昌允)百中傷寒論〕(藝文略。作太常主簿陳昌胤。)崇文總目三卷,佚

鄭樵曰。崇文總目。間有見名知義者。亦強為之釋。如陳昌胤百中傷寒論。其名亦可見。何必曰百中。取其必愈乎。(校讎略)

〔高氏(若訥)傷寒類要〕(活人書序。作傷寒類纂。)宋志四卷,佚

〔丁氏(德用)醫傷寒慈濟集〕宋志三卷,佚

〔李氏(大參)家傷寒指南論〕宋志一卷,佚

〔楊氏(介)四時傷寒總病論〕宋志六卷,佚

〔楊氏(介)傷寒論脈訣〕未見

按上見於世善堂書日。

〔宋氏(迪)陰毒形證訣〕藝文略一卷,佚

湯尹才曰。熙寧中。邠守宋迪。由其猶子病傷寒。不能辨其證。醫見其煩渴而汗多。以涼藥解治之。至於再三。遂成陰毒。六日而死。迪痛悼之。遂著陰毒形證訣三篇。(傷寒解惑論)

〔亡名氏傷寒要法〕宋志一卷,佚

〔通真子傷寒訣〕讀書後志一卷,佚

趙希弁曰。上題曰通真子。而不著名氏。用張長沙傷寒論為歌詩。以便覽者。脈訣之類也。

〔傷寒括要〕二卷,存

藝文略曰。傷寒括要詩一卷。通真子撰。

陳振孫曰。通真子自言。嘗為傷寒括要六十篇。其書未之見。

按劉元賓自號通真子。是書以仲景舊論。裁為詩括。又以剩義為注。注中有所發明。朱氏活人書。多襲其語。詩凡一百一十二篇。每篇七言四句。末附藥方三十九道。收在於朝鮮國人所編醫方類聚中。較之其所自言。數實倍之。先子曰。意子儀始作六十篇。後又補之者。鄭漁仲唯見其初集。

故稱一卷。弟堅從類聚中錄出。釐為二卷。今仍著錄於此。讀書後志所著。似是一書。

白話文:

[方論(七)]

  • [王珉傷寒身驗方],共一卷,已遺失。

《晉書》本傳記載,王珉,字季琰,從小就很有才華,擅長書法,名氣在王珣之上。當時人們稱讚說:「法護(指王珣)也不差,但僧彌(王珉的小名)更難以超越。」當時有個外國僧人名叫提娑,精通佛法,為王珣兄弟講解佛經。王珉當時年紀還小,聽講到一半就說自己已經理解了,便在另一個房間和僧人法綱等人自行講解。法綱讚嘆說:「大方向都對,只是細節還不夠精確。」

王珉曾任闢州主簿,被舉薦為秀才卻沒有接受。後來歷任著作散騎郎、國子博士、黃門侍郎、侍中等官職,並取代王獻之擔任長官,兼任中書令。王珉與王獻之齊名,世人稱王獻之為「大令」,王珉為「小令」。王珉在大元十三年去世,享年三十八歲,死後被追贈為太常。

據《隋書·經籍志》記載,此書原本沒有作者姓名。而《證類本草》中引用《本草拾遺》的說法,認為此書是晉朝中書令王珉的傷寒驗方,其中提到用「𧔞」字,煎煮濃汁冷飲,能治療傷寒引起的熱毒瘡,效果特別好。現在就根據此記載補正。

  • [徐方伯辨傷寒](這裡的「方伯」應該是「文伯」),共一卷,已遺失。

  • [亡名氏傷寒總要],共二卷,已遺失。

  • [正理傷寒論],已遺失。

這本書在各家的書目記錄中都沒記載,只有王冰的《素問次注》和成無己的《傷寒論註解》引用過。

  • [張果先生傷寒論],在《崇文總目》中記載為一卷,已遺失。

  • [田誼卿傷寒手鑑],在《崇文總目》中記載為二卷,已遺失。

  • [亡名氏傷寒辨證集],在《崇文總目》中記載為一卷,已遺失。

  • [陳昌允百中傷寒論],(在《藝文略》中記載作者為太常主簿陳昌胤)在《崇文總目》中記載為三卷,已遺失。

鄭樵說,《崇文總目》中有些書名,看到字面就能大概知道內容,也硬要解釋一下。例如陳昌胤的《百中傷寒論》,看名字大概就知道,何必說是「百中」呢?難道是說一定能治好病嗎?(此段出自《校讎略》)

  • [高若訥傷寒類要](《活人書序》中寫作《傷寒類纂》),在《宋史·藝文志》中記載為四卷,已遺失。

  • [丁德用醫傷寒慈濟集],在《宋史·藝文志》中記載為三卷,已遺失。

  • [李大參家傷寒指南論],在《宋史·藝文志》中記載為一卷,已遺失。

  • [楊介四時傷寒總病論],在《宋史·藝文志》中記載為六卷,已遺失。

  • [楊介傷寒論脈訣],沒有找到相關記載。

據說曾在世善堂的書籍中見過。

  • [宋迪陰毒形證訣],在《藝文略》中記載為一卷,已遺失。

湯尹才說,熙寧年間,邠州的知州宋迪,因為他的侄子患了傷寒,無法辨別病症。醫生看到他煩躁口渴又多汗,就用涼藥來治療,多次治療後,反而變成了陰毒,六天後就死了。宋迪非常悲痛,於是寫了《陰毒形證訣》三篇。(此段出自《傷寒解惑論》)

  • [亡名氏傷寒要法],在《宋史·藝文志》中記載為一卷,已遺失。

  • [通真子傷寒訣],在《讀書後志》中記載為一卷,已遺失。

趙希弁說,這本書題名為「通真子」,但沒有寫明作者姓名,內容是把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編成歌謠,方便讀者學習,類似脈訣之類的書籍。

  • [傷寒括要],共二卷,現存。

《藝文略》說,《傷寒括要詩》一卷,是通真子所撰寫。

陳振孫說,通真子自稱曾寫作《傷寒括要》六十篇,但這本書沒有找到。

據說劉元賓自號通真子,這本書是將張仲景的舊論,改編成詩歌的形式,並且用剩餘的篇幅做注釋,注釋中有些闡發。朱氏的《活人書》多處引用了這本書的內容。詩歌總共有112篇,每篇七言四句,末尾附有藥方三十九個,收錄在朝鮮人所編的《醫方類聚》中。比他自己所說的六十篇多了一倍。先父說,應該是劉子儀開始寫了六十篇,後來又補寫的。鄭漁仲只見過他最初寫的,所以才說只有一卷。我弟弟(堅)從《醫方類聚》中抄錄出來,整理成二卷。現在仍然把這本書記錄在這裡。《讀書後志》所記載的,應該是同一本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