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國醫籍考》~ 卷五十二 (4)
卷五十二 (4)
1. 方論(三十)
〔薩德彌實瑞竹堂經驗方〕國史經籍志十五卷,存
王都中序曰。曩予誦范文正公良相良醫之言。未嘗不斂衽嘉嘆。何則。良相輔弼元首。佐治邦政。興利除害。選賢任能。使人樂其業。而其仁之見諸事者。足以澤被四海。良醫導人有脈。療理有證。脫疴起痼。干元氣而開壽域。使人安其生。而其仁之蘊諸心者。亦足以被及萬姓。
蓋出處之轍雖殊。而吾人之用心則一。君子不可斯須而忘吾仁。則吾仁之在天下。不可勝用矣。謙齋薩公志文正之志。學文正之學。初以驄馬繡衣。風威所及。奸貪破膽。而生靈奠安。由柏垣而登薇府。一以是心。民以是厚。茲守建昌。殆將小試龔黃事業。為異日姚宋良相之效。
公乎□哉。公猶以為未盡。乃退而考訂名家方書。及遊宦博採以經驗諸方。分門別類。為書一十五卷。鋟梓郡庠。題曰瑞竹堂經驗方。將以傳之萬世。如公之仁。可為至矣。予辱公之知。屬序編首。俾人誦茲集者。不唯知公之心良於醫。抑以知公之志良於相。相者皆自其仁心中之流溢也歟。
時泰定丙寅九月望日。閩中王都中序。
程文海薩德彌實謙齋御史瑞竹詩曰。江南御史彈琴處。插竹為援竹自成。不見稚叢緣節上。渾疑鄰筍過牆生。清陰已比甘棠愛。直氣先佔衣繡榮。回首荊臺舊亭下。高枝應有鳳凰鳴。(文集)
四庫全書提要曰。瑞竹堂經驗方五卷。元沙圖穆蘇(原作薩理彌寶今改正)撰。沙圖穆蘇。元史無傳。其事蹟不可考。以吳澄王都中二序核之。則其字為謙齋。嘗以御史。出為建昌太守。是書即其在郡時所撰集也。原書本十五卷。楊士奇等文淵閣書目。載有一部一冊。而晁瑮寶文堂書目內。
亦列其名。則是明中葉以前。原帙尚存。其後遂鮮傳本。今據永樂大典所載。搜採編輯。計亡闕已十之五六。而所存者尚多。謹依方詮次。分立二十四門。釐為五卷。中間如調補一門。不輕用金石之藥。其處方最為醇正。又女科之八珍散。即四君子湯。四物湯之並方。其用尤廣。
明薛己醫案。已詳著之。至瘡科所載返魂丹。與今世瘍醫所用梅花點舌丹。奪命丹相類。內托千金散。以治癰毒。亦見殊功。是皆可資利濟之用。惟幼科之褐丸子。與蘇沈良方中所列褐丸。名目相類。治療亦同。特彼用烏頭、桂、香附、乾薑、陳皮、配合。攻補兼行。頗為周密。
此乃用黑牽牛、京三稜、蓬莪朮諸品。殊病其過於峻利。蓋金元方劑。往往如斯。由北人氣稟壯實。與南人異治故也。此在於隨宜消息。不可以成法拘矣。
〔張氏(道中)古今通變仁壽方〕佚
吳澄序曰。世之醫方不一。唯有所傳授。得之嘗試者多驗。予最喜嚴氏濟生方之藥。不泛不繁。用之輒有功。蓋嚴師於劉。其方乃平日所嘗試而驗者也。淮南張道中學脈法於朱鍊師永明。朱之師劉君。名開。劉之師崔君。名嘉彥。傷寒一科。專學於李。祖李氏意。集諸家所用藥。
白話文:
[薩德彌實瑞竹堂經驗方]
王都中序說:我過去讀到范文正公說的「良相」和「良醫」,總是肅然起敬並讚嘆不已。為什麼呢?因為良相輔佐君王,治理國家,興利除弊,選賢任能,使人民安居樂業,他的仁愛之心表現在各方面,足以恩澤天下。良醫診斷病脈,對症下藥,治癒疾病,延年益壽,使人民安享生命,他的仁愛之心蘊藏在內心,也足以澤被百姓。
雖然良相和良醫的職責不同,但他們的心意是一致的。君子不能片刻忘記仁愛,那麼仁愛之心在天下,就無所不能施展了。謙齋薩公繼承范文正公的志向,學習他的學問。他最初以御史的身份,到任之處,威風凜凜,使奸臣貪官膽戰心驚,百姓得以安定。從御史升到宰相,他始終保持這顆仁愛之心,百姓也因此受益。如今他鎮守建昌,恐怕是要小試身手,建立像龔遂、黃霸那樣的功業,為將來成為姚崇、宋璟那樣的賢相做準備。
薩公真是偉大啊!他還認為自己做得不夠,於是退下來鑽研醫學名家的著作,並在宦遊期間廣泛收集各地的經驗方。他將這些醫方分類整理,寫成十五卷的書,刻印在官學,書名叫做《瑞竹堂經驗方》,想要流傳後世。像薩公這樣仁愛的人,真是達到極致了!我很榮幸得到薩公的賞識,讓我來寫序放在書的首篇。希望讀這本書的人,不僅知道薩公的醫術高明,更知道他的志向是要成為賢相。賢相都是從他們內心深處的仁愛之心所流露出來的吧!
泰定丙寅年九月十五日,閩中王都中寫序。
程文海薩德彌實謙齋御史寫了一首瑞竹詩:「江南御史彈琴處,插竹為援竹自成。不見稚叢緣節上,渾疑鄰筍過牆生。清陰已比甘棠愛,直氣先佔衣繡榮。回首荊臺舊亭下,高枝應有鳳凰鳴。」
《四庫全書提要》中說:《瑞竹堂經驗方》五卷,作者是元朝的沙圖穆蘇(原本寫成薩理彌寶,現在改正)。沙圖穆蘇在《元史》中沒有記載,他的事蹟無法考證。根據吳澄和王都中的兩篇序文來看,他的字是謙齋,曾經做過御史,後來被派到建昌做太守。這本書就是在他在建昌當太守時編寫的。原本的書有十五卷,楊士奇等人在《文淵閣書目》中記載有這本書,有一冊。晁瑮在《寶文堂書目》中也列出了這本書的名字。由此可見,在明朝中期以前,這本書的原貌還存在。後來就很少有流傳的版本了。現在根據《永樂大典》所收錄的內容,搜集整理編纂,發現已經遺失了五六成,但剩下的內容還是很多。謹依照藥方進行分類排序,分為二十四門,整理成五卷。書中,像「調補」這一門,很少使用金石類的藥物,所用的處方非常純正。另外,婦科的「八珍散」實際上是「四君子湯」和「四物湯」的合併方,用途非常廣泛。明朝的薛己在他的醫案中已經詳細記載了。至於外科中記載的「返魂丹」,和現在外科醫生所使用的「梅花點舌丹」、「奪命丹」類似。「內托千金散」治療癰瘡腫毒,也顯示出很好的效果。這些都可以用來救治病人。只有小兒科中的「褐丸子」,和《蘇沈良方》中所列的「褐丸」名稱相似,治療方法也相同。但是《蘇沈良方》中,採用烏頭、桂枝、香附、乾薑、陳皮等藥物配合,攻補兼顧,考慮得非常周全。而《瑞竹堂經驗方》的褐丸子,使用黑牽牛、京三稜、蓬莪術等藥物,藥性過於峻猛。這是因為金元時期的藥方常常如此。可能是因為北方人體質強壯,和南方人治療方法不同。這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變通,不能拘泥於固定的方法。
[張氏(道中)古今通變仁壽方] (此書已失傳)
吳澄序說:世上的醫方各不相同,只有那些經過傳授,並經過多次驗證的醫方才有效。我最喜歡嚴用和的《濟生方》,用藥簡潔而不繁雜,使用後常常有效果。嚴用和師承劉完素,他的藥方都是他平日嘗試過且有效的。淮南的張道中從朱鍊師永明學習脈法,朱永明的老師是劉開,劉開的老師是崔嘉彥,傷寒科是專門向李氏學習的,他們繼承了李氏的醫理,並綜合各家所用的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