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波元胤

《中國醫籍考》~ 卷五十二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十二 (5)

1. 方論(三十)

分門類證。名之曰古今通變仁壽方。觀其中風傷寒二部。藥皆精審。視濟生方加詳焉。是亦有所傳授。得之嘗試。豈苟然也哉。其所學於崔劉者深。探今原別有編類文。不止藥方而已。(文集)

〔徐氏(文中)加減十三方〕一卷,存

徐克昭曰。徐文中。字用和。宣州人也。自少傳其婦翁針藥方術。又善符咒。鞭龍縛鬼。以此名湖間。始為縣吏。即棄去。又為安陸府吏。後棄去。遊吳。吳大戶患濕腿腫。文中與療。針行病除。留為郡吏時。鎮南王妃臥疾。不可起坐。王府御醫。皆不能愈。南臺侍御史禿魯。

以文中名聞。即馳驛就吳郡召之。至則王以禮見。賜坐便殿。道妃所疾苦。延入診視。王曰。疾可為乎。對曰。臣以針石。加於玉體。不痊其安用臣。遂請妃舉手足。妃謝不能。文中因請診候。按手合谷曲池。而針隨以入。妃不覺知。少選請舉如前。妃復謝不能。文中曰。針氣已行。

請舉玉手。妃不覺為一舉。請足足舉。王大喜。明日妃起坐。王大設宴。賜賞賚無算。聲震廣陵。皆以為盧扁復出也。(稗史集傳)

〔亡名氏加減十八方〕國史經籍志一卷,存

四庫全書提要曰。靈秘十八方加減一卷。舊本題德府良醫所良醫胡嗣廉校編。前有嘉靖十七年可泉子序。云。不知何人所輯。則嗣廉但校正編次算。非所撰也。其書以世人多用和劑局方。不知加減之用。因以此十八方。各詳其因證加減之法。以便於用。然病機萬變。相似者多。

但據證以加減藥味。似非必中之道。仍與執局方者等也。十八方後。又附補中益氣湯等四方。共為二十二方。亦不知何人所加。或即嗣廉續入歟。

按是書。收在於臞仙活人心下卷。蓋演徐文中之方而所編。仍附於此。

〔潘氏(陽坡)加減方〕一卷,未見

朱撝曰。劉守真先生。金朝人也。初傳得劉君榮甫。再傳得劉君吉甫。三傳得陽坡潘君。(心印紺珠經序)

按上見於菉竹堂書目。

〔李氏(仲南)永類鈐方〕醫藏目錄二十二卷,存

自序曰。嘗聞病家有抱病以用醫者矣。有人子而不知醫藥。納死生□他人之手者矣。醫家有曰。家傳秘密貰藥。而不錄方。因有以藥試病者矣。世之方藥何限矣。僅可以備醫氏之搜檢。而或尚昧於所施。病者醫者。隱忍詿冒。何所逭哉,鈐方之作。本之醫經。傷寒有法。雜病有方。

傷寒屬外因。言法者一定之例也。雜病通三因。立方者。當謹所向也。要知傷寒之法。可以推而治雜病。而雜病之方。未嘗不出於仲景百十三方也。今人諱疾惡目傷寒之名。棄其書而不讀。乃攻雜病之方以出奇。是皆棄其本者。是編以風寒暑濕四中四傷。居其前。以傷寒雜病。

通為一門。凡仲景傷寒證中。有此病者。因以雜病之亦有此病者。附其後。而加三因之所向以明之。並以脈病因證治。增為五事。鈐而為圖。貫串彼此。互為發明。泛觀者。必以博為煩。詳考之。當知其約且要也。醫學家不獨得處用感發之助。衛生家實可備持循切急之救。豈復有隱忍詿冒之失哉。

白話文:

方論(三十)

這部分內容將不同的醫方進行分類,並稱之為「古今通變仁壽方」。觀察其中的中風和傷寒兩部分,所用藥物都非常精確審慎,比《濟生方》更加詳盡,可見這些醫方也是有所傳承,經過實際驗證的,絕非隨意而為。其醫學造詣深得崔、劉兩位醫家的精髓,而且在探討病因、辨別病症等方面,另有獨到的分類和編排,不僅僅只是藥方而已。

〔徐氏(文中)加減十三方〕

有一卷,現存。

徐克昭說,徐文中,字用和,是宣州人。他從小就從岳父那裡學到了針灸和藥物治療的技術,而且擅長符咒之術,能驅使龍、束縛鬼怪,因此在湖州一帶很有名氣。他最初擔任縣裡的小吏,後來辭職,又擔任安陸府的小吏,之後再次辭職。他遊歷到吳地,當地有個大戶人家患有腿部濕腫的疾病,徐文中為他治療,針灸後病就好了。於是被留下來當郡吏。當時,鎮南王的妃子臥病不起,無法坐立,王府裡的御醫都無法治好。南臺侍御史禿魯聽說徐文中的名聲,就派人快馬加鞭從吳郡召他前去。徐文中到了之後,鎮南王以禮相待,請他坐在便殿,並告知妃子的病情。徐文中被請去診視。鎮南王問:「這個病可以治嗎?」徐文中回答:「如果我用針灸在妃子的玉體上治療,卻不能治好,那留著我有什麼用呢?」於是他請妃子舉起手腳,妃子說做不到。徐文中便請診察,按壓妃子的合谷、曲池等穴位,同時下針,妃子毫無感覺。過了一會,他請妃子再試著舉起手腳,妃子又說做不到。徐文中說:「針氣已經運行了,請舉起您的玉手。」妃子不知不覺就舉起了手,他再請妃子舉起腳,妃子也舉起來了。鎮南王非常高興,第二天妃子就能夠坐起來了。鎮南王大擺宴席,賞賜了很多財物。徐文中的名聲傳遍廣陵,大家都認為他是扁鵲再世。

〔亡名氏加減十八方〕

在《國史經籍志》中有一卷,現存。

《四庫全書提要》說,《靈秘十八方加減》一卷,舊版本題為德府良醫所的良醫胡嗣廉校編。前面有嘉靖十七年可泉子的序言,說不知道是誰編輯的。那麼胡嗣廉只是校正和編排了這本書,並不是他自己寫的。這本書因為世人多用《和劑局方》,不懂得加減藥物的用法,所以列出這十八個方子,詳細說明了每個方子的病因和加減藥物的方法,方便人們使用。但是病機千變萬化,相似的病症也很多,只是根據症狀來加減藥物,似乎並非一定能奏效的方法,和執著於使用《局方》的人沒什麼區別。在這十八方之後,又附上了《補中益氣湯》等四個方子,總共二十二個方子,也不知道是誰加上的,或許是胡嗣廉之後續加入的吧。

考證這本書,它被收錄在《臞仙活人心下卷》中,大概是根據徐文中的方子加以演變編寫的,所以仍然附在這本書裡。

〔潘氏(陽坡)加減方〕

有一卷,但未曾見到。

朱撝說,劉守真先生是金朝人。他最初將醫術傳給了劉君榮甫,再傳給了劉君吉甫,第三代傳給了陽坡潘君。

根據《菉竹堂書目》記載,有這本書。

〔李氏(仲南)永類鈐方〕

在《醫藏目錄》中有二十二卷,現存。

李氏在序言中說,我曾聽說過,患者抱病求醫,有人因為不了解醫藥,把生死交託給他人。而醫生當中,有人說自己有家傳秘方,私下賣藥,卻不記錄藥方,因此出現了用藥物試病的現象。世上的藥方如此之多,只能勉強作為醫生查找的參考,但是可能仍然不了解如何使用。病人和醫生互相隱瞞、欺騙,這要如何避免呢?我編寫這本《鈐方》,是以醫學經典為依據。傷寒有一定的方法,雜病有不同的方子。傷寒屬於外因引起的疾病,講究的是固定的治療規律。雜病涉及到內因、外因、不內外因三種因素,開立方子時,應當謹慎地根據病因來辨證施治。要知道,治療傷寒的方法可以推廣運用於治療雜病,而治療雜病的方子,也沒有超出張仲景一百一十三個方子的範疇。現在的人害怕傷寒,厭惡傷寒這個詞,丟棄相關書籍而不讀,反而去追求治療雜病的奇方異術,這都是捨本逐末的做法。我這本書,把風、寒、暑、濕這四種外感病和四種傷病放在前面,把傷寒和雜病統歸為一類。凡是張仲景的傷寒病證中有的疾病,雜病中也有的,我便將雜病中類似的疾病附在後面,並加上三種病因的說明來闡明它們。同時,我還增加了脈、病、因、證、治這五個要素,繪製成圖表,使它們相互聯繫,相互闡發。泛泛地看,可能會覺得內容太多而繁瑣,但仔細研究,就會知道它簡潔而扼要。醫學家們不僅可以從中得到啟發和幫助,養生家也可以從中得到急救的依據,這樣就不會再有隱瞞欺騙的過失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