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國醫籍考》~ 卷五十二 (6)
卷五十二 (6)
1. 方論(三十)
雖然。醫經猶易經也。醫者意也。易者變也。程子之序易曰。至微者理也。予所傳者辭也。由辭以得意。則在於人焉。愚曰。易之陰陽。亦猶夫病之有陰陽也。羲黃是書。理固由此而出也。推意而知變者。當自得之。鈐成。允賢孫君常恨其集成之略。揭治法於此。補訂加詳焉。
倡諸公之刻則盛。中天隱德君子也。方本曰錫類者。天池先兄誇言之。今曰永類。誠欲著吾永感也。至順二年辛未至日。棲碧山中李仲南序。
滕賓序略曰。是編曰錫類鈐方者。吾天池李君名乃季棲碧所為也。棲碧平生無世俗嗜好。見其光四方。其弟館百里外。念伯季既不可以俱出。而雙親老恩。有以壽之者。則謝諸公館聘,結道院水月間。以延方外。必有如眇道士回先生者。過之有以壽其親也。既於還丹之學有得會。
而乃翁還。初先生不相待矣。則慨曰。丹之道遠矣。庶幾明方脈。以壽吾母耳。則大集古人醫書。條其鈐列。為錫類之書,蓋諸科之方藥。一閱而無不在目者矣。倉卒遇證。如暮夜求水火。無不應者。嗟乎。棲碧方著是書。豈搜獵岐黃之遺哉。求以生其親。而不可得。則是銜哀茹痛。
恨得其道之不早。而先君子之不可復生也。而其壽母夫人者猶在此,則此書之傳。豈非以錫類為孝哉。
錢曾曰。永類鈐方二十二卷。棲碧山中人李仲南。校檢古今醫書。並以脈病因證治。增為五事。鈐而為圖。貫串彼此。發明成書。使人一覽瞭然,其初名曰錫類。後改為永類者。仲南以書成於親歿之後。銜哀茹痛。所謂著其永感耳。
〔危氏(亦林)世醫得效方〕國史經籍志二十卷,存
自序曰。工欲善其事。必先利其器。器利而後工。乃精醫者。舍方書何以為療病之本。自難經湯液靈樞傷寒論等篇出。而後之醫師。著述者殆數百家。蓋發縱指示。俾對病而知證。因證而得藥。其用心亦仁矣哉。僕幼而好學。弱冠而業醫。重念先世授受之難。由鼻祖自撫而遷於南豐。
高祖云仙遊學東京。遇董奉二十五世孫京。授以大方脈家。而醫道日行。伯祖子美。復傳婦人正骨金鏃等科。其父碧崖。得小方科於周氏伯熙。載進學眼科。及療瘵疾。至僕再參究瘡腫咽喉口齒等。及儲積古方。並近代名醫諸方。由高祖至僕。凡五世矣。隨試隨效。然而方浩若滄海。
卒有所索。目不能周。乃於天曆初元。以十三科名目。依按古方。參之家傳。昕夕弗怠。刻苦凡十稔。編次甫成。為十有九卷。名曰世醫得效方。首論脈病證治。次由大方脈雜醫科以發端。至瘡腫科而終編。分門析類。一開卷間。綱舉而目張。由博以見約。固非敢求異於昔人。
直不過欲便於觀覽云耳。斂惟國朝念群黎之疾苦。惠民有局。設教有學。於醫尤切。然自愧山林鄙陋。見聞不博。妄意纂集。舛謬惟多。尤賴當道縉紳醫師。進而教之。訂其訛。補其偏。俾繡諸梓。則庶幾廣聖皇好生之仁於無窮。豈不韙歟。仍至元三年歲丁丑七月既望。嘉禾後學達齋危亦林拜手謹書。
白話文:
方論(三十)
雖然說,醫學經典就像《易經》一樣。醫術的關鍵在於醫者的領悟,而《易經》的精髓在於變化。程頤在為《易經》寫的序中說,最細微的地方蘊含著道理,我所傳達的只是文字,能否從文字理解其含義,就看個人的領悟了。我認為,《易經》中的陰陽,就像疾病中的陰陽一樣。伏羲和黃帝寫這本書的道理,就是由此而來。能夠推敲理解變化的人,應該自己去領悟。這本書得以完成,允賢的孫子常常遺憾這本書內容太簡略,因此在這裡闡述治療方法,進行補充訂正,使內容更加詳細。
倡導將這本書刊行於世,這是一件盛事,是德行高尚的君子所為。原本這本書叫做《錫類》,是天池先生(作者的哥哥)稱讚的,現在改名為《永類》,實在是想要表達我對他永遠的感念。至順二年辛未冬至日,住在棲碧山的李仲南寫序。
滕賓寫的序大致是說,《錫類鈐方》這本書,是我的天池李先生,也就是字季棲碧所寫的。棲碧先生平生沒有世俗的嗜好,他的光芒照耀四方。他的弟弟在百里之外當官,想到哥哥弟弟不能同時出仕,而雙親年老,要讓他們長壽,於是辭謝了官府的聘請,在道院水月之間,以道士的身份隱居,希望有像眇道士回先生這樣的人,能來這裡讓他的父母長壽。他曾經在煉丹之術方面有所心得。
而當他的父親過世時,先生並沒能來得及侍奉。他於是感嘆說:「煉丹之道太遙遠了,不如研究醫學,來讓我的母親長壽。」於是廣泛收集古人的醫學書籍,整理其中的精華,編寫成《錫類》這本書。這本書幾乎囊括了各科的方藥,只要看過一遍,就能記在心中。一旦倉促間遇到病症,就像黑夜中要尋找水火一樣,都能立刻找到可用的方子。唉!棲碧先生寫這本書,難道只是為了搜羅岐黃的遺言嗎?他只是想以此來使他的父母長壽,卻沒能如願,這其中包含了無盡的悲哀和痛苦。
他痛恨自己沒有早點找到方法,而他的父親也無法再活過來。但是他的母親還在世,這本書的流傳,難道不是為了表達以盡孝道嗎?
錢曾說,《永類鈐方》共有二十二卷,是棲碧山中的人李仲南,校勘古今醫書,並加入脈象、病因、證候和治療,整理成五個方面,並繪製成圖,將其貫穿起來,寫成這本書,讓人一讀就明白。這本書最初叫做《錫類》,後來改名為《永類》,是因為仲南在父母過世後完成這本書,他懷著悲痛的心情,以此來表達他永恆的感念。
〔危氏(亦林)世醫得效方〕這本書在《國史經籍志》中記載有二十卷,現存。
作者在自序中說,工匠想要做好工作,必須先使工具鋒利。工具鋒利了,工作才能精細。醫生也是如此,沒有醫方,怎麼能作為治療疾病的根本呢?自從《難經》、《湯液》、《靈樞》、《傷寒論》等醫學著作出現後,後世的醫生,著書立說的幾乎有數百家。這些著作就像是指引方向,讓人可以根據疾病來辨別證候,根據證候來開藥,他們的用心也是仁慈的。我從小就喜歡學習,在二十歲時開始學醫。想到先世傳承的艱難,從鼻祖自撫遷居到南豐。
我的高祖云仙曾在東京遊學,遇到了董奉的第二十五代孫京,從他那裡學到了大方脈的醫學。因此,醫術日益精進。我的伯祖子美,又傳授了婦科、正骨、金鏃等科的醫術。我的父親碧崖,從周氏伯熙那裡學到小方科的醫術,並進修了眼科,以及治療癆病的醫術。到了我,又進一步研究了瘡腫、咽喉、口腔牙齒等方面的疾病,並收集了古代的醫方,以及近代名醫的方劑。從高祖到我,總共五代了。每次使用都很有效果。然而,醫方浩瀚如滄海,
即使想要找,也很難盡收眼底。因此,我在天曆初年,按照十三科的名稱,根據古方,並參考家傳的醫術,早晚勤奮不懈地研究,花了十年的時間,才將這本書編寫完成,共十九卷,命名為《世醫得效方》。首先論述脈象、疾病、證候和治療,然後從大方脈科、雜病科開始,到瘡腫科結束。分類詳細,一打開書卷,就能綱舉目張,由博返約。我不敢追求與前人不同,
只是希望方便大家閱讀。想到朝廷體恤百姓的疾苦,設立惠民局,設置醫學教育,對於醫學非常重視。然而,我自愧是山野之人,見聞不廣,只能妄加纂集,其中謬誤很多。希望當權的官員和醫生,能夠指導我,訂正其中的錯誤,彌補其中的不足,讓這本書得以刊行,那麼就能將聖皇愛護生命的仁德,廣傳於世,豈不善哉。於是,在至元三年歲次丁丑七月既望,嘉禾後學達齋危亦林拜手謹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