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國醫籍考》~ 卷五十二 (7)
卷五十二 (7)
1. 方論(三十)
啥刺歹等題辭曰。南豐危亦林世醫得效方。編次有法。科目無遺。江西提舉司校正之。箋上於院。下諸路提舉司重校之。復白於院。院之長二僚屬皆曰善。付其屬俾繡梓焉。噫。是方之效。豈以此一言。而遂傳歟。至元五年。太醫院識。
四庫全書提要曰。世醫得效方二十卷。元危亦林撰。亦林字達齋。南豐人。官本州醫學教授。是編積其高祖以下五世所集醫方。合而成書。一曰大方脈科。分子目九十有一。二曰小方脈科。分子目七十一。三曰風科。分子目十。四曰產科。兼婦人雜病科。分子目三十有三。五曰眼科。
分子目十二。六曰口齒兼咽喉科。分子目六。七曰正骨兼金鏃科。分子目二十九。八曰瘡腫科。分子目二十四。共十九卷。附以孫真人養生法節文一卷。其總目針灸一科。有科無書。校檢其文。皆散附各科之中。蓋標題疏舛。實非闕佚。自序稱,創始於天曆元年。迄功於後至元三年。
其用力亦云勤篤。前有至元五年太醫院題識。備列院使十一人。同知院事二人。僉院事二人同僉院事二人。判官二人。經歷二人。都事二人。掾吏一人,銜名蓋江西官醫提舉司。以是書牒醫院。下諸路提舉司重校。覆白於醫院。而後刊行。亦頗矜慎。序中稱其高祖遇仙人董奉二十五世孫。
傳其秘方。雖技術家依託之言。不足深詰。而所載古方至多。皆可以資考據。未可以罕所發明廢之也。
〔仁存孫氏(闕名)治病秘方〕十卷,闕
文淵閣書目。孫氏仁存方。一部四冊闕。
按,先子曰。是書。向有同僚藏去者。借而閱之。舊人鈔本。蓋二百年前物。缺自首卷至第四卷。所存第五卷以下。僅六本。是雖零殘。然希世之異編。因鈔而藏之。甲子冬。偶詣少將云州公(治卿)邸。座間有書數卷。公舉見示。乃是書鑱本。亦恨闕第一卷。然文字端雅。
紙刻精妙。實元板也。余遂貸歸,鈔補前四卷。雖未至完。然各病門類。於是始具矣。但無序跋。故不得知孫氏何代人。熊均醫學源流曰。仁存孫氏治法方。雖有板刻以行。未詳其年代出處。今考其書體例。論病集方之旨。亦為元人無疑矣。本草綱目附方。引孫氏仁存堂經驗方。
考諸是書。靡有載者。豈別有其書者歟。
〔孫氏仁存堂經驗方〕未見
按上見於本草綱目附方。
〔亡名氏神異諸方〕文淵閣書目一部一冊闕,佚
白話文:
這部醫書的序言提到,南豐人危亦林是世代行醫的醫生,他整理編纂的《世醫得效方》很有條理,各個科目的內容都很完整。江西提舉司對這本書進行了校正,然後上報給太醫院。太醫院又將其下發到各地的提舉司進行再次校正,之後再上報太醫院。太醫院的長官和屬下都認為這本書很好,就交給相關人員印刷出版。唉!這本書的療效,難道僅僅是因為一句話就能流傳後世嗎?這是元朝至元五年太醫院的記錄。
《四庫全書提要》說,《世醫得效方》共有二十卷,是元朝危亦林所寫。危亦林字達齋,是南豐人,曾擔任本州的醫學教授。這本書是他收集了高祖以下五代人所累積的醫方,整理而成。全書分為八科:第一科是大方脈科,下面有九十一個子目;第二科是小方脈科,下面有七十一個子目;第三科是風科,下面有十個子目;第四科是產科,兼婦人雜病科,下面有三十三個子目;第五科是眼科,下面有十二個子目;第六科是口齒兼咽喉科,下面有六個子目;第七科是正骨兼金鏃科,下面有二十九個子目;第八科是瘡腫科,下面有二十四個子目。總共有十九卷,另外附上一卷孫真人(孫思邈)的養生法節選。書中還有針灸一科,但只有標題而沒有具體的內容,經過校對,發現相關的內容都分散在各科之中,只是標題有疏漏,並非真的遺失。作者在序言中說,此書開始編寫於天曆元年,完成於後至元三年,可見他下了一番功夫。書前有至元五年太醫院的題識,上面列出了太醫院院使等共十七個人的官銜和姓名,可知此書是江西官醫提舉司上報到太醫院,再下發各地提舉司重新校對,最後再上報太醫院後才得以刊行,可見當時對此書的重視。序言中還說,危亦林的高祖曾遇到仙人董奉的二十五世孫,得到了他的秘方。雖然這可能是醫術家為了抬高自己而編造的說法,不必深究,但書中所記載的古方很多,都值得後人研究考證,不能因為有些地方不夠完善就將其廢棄。
另外還有《仁存孫氏治病秘方》十卷,但已缺失。
文淵閣的書目中記載,有《孫氏仁存方》一部四冊,但已缺失。
有人說,這本書,以前有同事收藏,借來翻閱,發現是舊時手抄本,大約是兩百年前的東西,從第一卷到第四卷都遺失了,只剩下第五卷到第六卷,雖然殘缺不全,但仍是稀世罕見的醫書。於是就抄錄下來收藏。甲子年的冬天,偶然到少將云州公(治卿)的府邸,看到他拿出幾卷書,正是此書的刻本,也缺少第一卷,但文字端正優美,紙張和雕刻都很精美,確實是元朝的刻本。於是就借回來,抄補了前面缺失的四卷,雖然還不夠完整,但各科的內容總算都有了。只是書中沒有序跋,所以不知道孫氏是哪個時代的人。熊均的《醫學源流》中說,《仁存孫氏治法方》雖然有刊刻本流傳,但其年代和出處不詳。現在考證其書的體例和論病集方的宗旨,應該是元朝人所著無疑。《本草綱目》引用的孫氏仁存堂經驗方,在這本書中沒有記載,難道是另一本書嗎?
另外還有《孫氏仁存堂經驗方》,未見過。按語說,此方見於《本草綱目》的附方。
最後,還有《亡名氏神異諸方》,文淵閣書目中記載有一部一冊,但已經遺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