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國醫籍考》~ 卷三十九 (1)
卷三十九 (1)
1. 卷三十九
2. 方論(十七)
〔衛氏(泛)四逆三部厥經〕佚
張仲景方序曰。衛泛好醫術。少師仲景。有才識。撰四逆三部厥經。及婦人胎藏經小兒顱囟方三卷。皆行於世。(太平御覽)
〔華氏(佗)內事〕七錄五卷,佚
〔華佗方〕隋志十卷(宋志作一卷),佚
隋志曰。吳普撰。佗。後漢人。
〔中藏經〕宋志一卷,存
鄧處中序曰。華先生諱佗。字元化。性好恬淡。喜味方書,多遊名山幽洞。往往有所遇。一日因酒息於公宜山古洞前。忽聞人論療病之法。先生訝其異。潛過洞竊聽。須臾有人云。華生在邇。術可付焉。復有一人曰。道生性貪。不憫生靈。安得付也。先生不覺愈駭。躍入洞。
見二老人。衣木皮。頂草冠。先生躬趨左右而拜曰。適聞賢者論方術。遂乃忘歸,況濟人之道。素所好為。所恨者。未遇一法可以施驗。徒自不足耳。願賢者少察愚誠。乞與開悟。終身不負恩。首坐先生云。術亦不惜。恐異日與子為累。若無高下。無貧富。無貴賤。不務財賄。
不憚勞苦。矜老恤幼為急。然後可脫子禍。先生再拜謝曰。賢聖之語。一一不敢忘。俱能從之,二老笑指東洞云。石床上有一書函。子自取之。速出吾居。勿示俗流。宜秘密之。先生時得書,回首已不見老人。先生懾怯離洞。忽然不見。云奔雨瀉。石洞摧拓。既覽其方論。多奇怪。
從茲施治。效無不存神。先生未六旬。果為魏所戮。老人之言。預有斯驗。余乃先生外孫也。因吊先生寢室。夢先生引余坐語。中藏經。真活人法也。子可取之。勿傳非人。余覺驚怖不定。遂討先生舊物。獲石函一具。開之得書一帙。乃中藏經也。予性拙於用。復授次子思。
因以志其實。甲寅秋九月序。
陳振孫曰。中藏經一卷。漢譙郡華佗元化撰。其序稱靈洞主少室山鄧處中。自言為華先生外孫。莫可考也。
樓鑰跋曰。余少讀華佗傳。駭其醫之林奇。而惜其書之火於獄。使之尚存。若刳腹斷臂之妙。又非紙上語所能道也。古汴陸從老。近世之良醫也。嘗與之論脈曰。無如華佗之論最切。曰性急者脈亦急。性緩者脈亦緩。長人脈長。短人脈短。究其說未暇也。一日得閩中倉司所刊中藏經讀之。
其說具在。蓋二卿姜公詵為使者時所刊。凡三十餘年。而余始得之。序引之說。頗涉神怪。難於盡信。然其議論卓然。精深高遠。視脈察色。以決死生。雖不敢以為真是元化之書。若行於世,使醫者得以習讀之。所濟多矣。惜乎差舛難據。遂攜至姚江。以叩從老。從老笑曰。
此吾家所秘。不謂版行已久。因出其書見假。取而校之。乃知閩中之本未善。至一版或改定數十百字。前有目錄。後有後序。藥方增三之二。閩本間亦有佳處。可證陸本之失。其不同而不可輕改者。兩存焉。始得為善本。老不能繕寫。俾從子溉手錄之。蘄春王使君成父聞之欣然。
白話文:
方論(十七)
〔衛氏(泛)四逆三部厥經〕 (已失傳)
據說張仲景在書序中提到,衛泛很精通醫術,年輕時曾師事張仲景。衛泛很有才華和見識,撰寫了《四逆三部厥經》,以及《婦人胎藏經》、《小兒顱囟方》等三卷書,都曾在世上流傳。(以上出自《太平御覽》的記載)
〔華氏(佗)內事〕(已失傳)
這部書共有七錄五卷。(已失傳)
〔華佗方〕 (已失傳)
《隋書·經籍志》記載有十卷,《宋史·藝文志》則記載為一卷。(已失傳) 《隋書》記載說,這部書是吳普所撰寫,而華佗是後漢時代的人。
〔中藏經〕 (現存)
鄧處中在序言中寫道,華佗先生名為佗,字元化,性格恬靜淡泊,喜愛研究醫藥方書,經常遊歷名山幽深的洞穴,往往會有奇遇。有一天,華佗在公宜山一個古洞前休息,因為喝了酒,不小心睡著了。忽然聽到有人在討論治療疾病的方法,他覺得很奇怪,便偷偷地靠近洞穴偷聽。一會兒,聽到有人說:「華佗就在附近,可以把醫術傳給他。」另一個人卻說:「道生(華佗的字)生性貪婪,不憐憫百姓,怎麼能把醫術傳給他呢?」華佗聽了更加驚駭,於是跳入洞中。
他看見兩位老人,穿著木皮做的衣服,頭戴草帽。華佗恭敬地向他們作揖跪拜,說:「我剛才聽到賢者在討論醫術,所以忘記了回家,況且濟世救人是我的志向,只是遺憾沒有遇到可以實踐的醫術,實在感到不足。希望賢者能夠明察我的誠意,啟發我,我會終身不忘恩情。」其中一位坐在上座的老人說:「醫術並不是捨不得傳給你,只是擔心將來會給你帶來災禍。如果你能做到不分尊卑貴賤、貧富,不貪圖錢財,不怕辛勞,以關愛老弱幼小為首要,這樣才能免除你的災禍。」華佗再次拜謝,說:「賢聖的話,我一定銘記在心,全部都能做到。」兩位老人笑著指著東邊的洞穴說:「石床上有一書函,你自己去取,然後趕快離開這裡,不要讓世俗之人看見,要好好保密。」華佗拿到書函,回頭看時,已經不見兩位老人。他感到害怕,離開洞穴。突然之間,狂風暴雨傾瀉而下,石洞也崩塌毀壞。華佗打開書函,看到書中的方論大多奇特怪異。
從此以後,華佗用這些方術來治療疾病,效果都非常顯著。但是華佗還沒到六十歲,就被曹操殺害了。老人的話,竟然應驗了。我是華佗的外孫,因為弔唁華佗的寢室,夢見華佗帶我坐下,告訴我:「《中藏經》是真正可以救活人的方法,你可以把它取走,但不要傳給不適合的人。」我醒來後感到驚恐不安,於是去尋找華佗的遺物,找到一個石函,打開後發現一卷書,就是《中藏經》。我性情愚鈍,不善於運用,又把它交給了我的次子思。
因此寫下這篇序言,時間是甲寅年秋九月。
陳振孫說:「《中藏經》一卷,是後漢譙郡人華佗元化所撰寫的。書序中說靈洞主是少室山的鄧處中,他自稱是華佗先生的外孫,這個說法無從考證。」
樓鑰在跋文中說:「我年輕時讀到華佗的傳記,對他精湛的醫術感到驚奇,但又為他的醫書在獄中被燒毀而感到惋惜。如果他的醫書還能流傳下來,像剖腹斷臂這樣的神奇醫術,又豈是文字所能表達的呢?古時候汴梁的陸從老,是近代一位良醫,曾經和他討論脈象,他說:『沒有人能像華佗的論述那樣精闢。』華佗說性情急躁的人脈搏也急,性情緩慢的人脈搏也緩慢,身材高大的人脈搏也長,身材矮小的人脈搏也短。我當時還沒有時間深入研究這些說法。有一天,我得到福建倉司刊印的《中藏經》,讀了之後,發現這些理論都在裡面。這部書是大卿姜公詵做使者時所刊印的,至今已經三十多年,而我現在才得到。序言中有些關於神怪的說法,難以完全相信,但是其中的理論卻非常卓越,精深高遠,通過觀察脈象和氣色來判斷生死,即使不敢說是華佗先生親筆所著,如果能夠在世上流傳,讓醫生們學習,必定能夠救助很多人。可惜的是,書中有些錯誤難以校正,於是我把它帶到姚江,向陸從老請教。陸從老笑著說:『這是我家珍藏的秘本,沒想到已經刊印出來這麼久了。』他拿出他家的藏書給我看,經過校對,才知道福建刊印的版本不夠完善,有時候一版就修改了數十甚至數百字。福建的版本前有目錄,後有後序,藥方增加了三分之二,但是福建的版本也有一些好的地方,可以驗證陸氏藏書的錯誤。對於那些不同的地方,但又不可輕易改動的地方,就兩者都保留。這樣才得以成為一個善本。陸從老年老,不能親手繕寫,於是讓他的從子溉來抄寫。蘄春的王使君成父聽說這件事後,非常高興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