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國醫籍考》~ 卷三十九 (2)
卷三十九 (2)
1. 方論(十七)
欲於治所大書鋟木。以惠後學。且以成余之志。溉所錄。面授而記其始末於下。藥方凡六十道。亦有今世所用者。其間難曉者有之。恐非凡識所及。佗傳稱處齊不過數種。又未知此為是否。好事者。能以閩本校之。始知此本之為可傳也。
呂復曰。中藏經八卷。少室山鄧處中雲。華先生佗遊公宜山古洞,值二老人。授以療病之法。得石床上書一函。用以施試甚驗。余乃先生外孫。因吊先生寢室。夢有所授。獲是經於石函中。其托為荒誕如此。竟不考傳獄吏焚書之實。其偽不攻自破。按唐志。有吳普集華氏藥方。
別無中藏之名。普其弟子。宜有所集。竊意諸論非普輩不能作。鄧氏特附別方。而更今名耳。蓋其方有用太平錢。並山藥者。蓋太平。乃宋熙陵初年號。薯蕷。以避厚陵偏諱。而始名山藥。其餘可以類推。然脈要及察聲色形證等說。必出元化遺意。覽者細為審諦。當自知之。
俞弁曰。中藏經八卷。相傳華元化撰。按唐書藝文志。有吳普集元化藥方。別無中藏之名。普。廣陵人。親授業於元化之門。以術藝知名。今集中諸論。非普不能作。靈洞道土鄧處中自序。元化外孫。因吊寢室。得此書於夢中。余竊疑其妄誕。論後附方。意者皆鄧生增入之耳。
如此黃煎丸。內有山藥。古方名薯蕷。為避宋英宗諱。故易名山藥。燒肝散內。有白朮蒼朮。本草及古方書。止云術。不分蒼白二種。牢牙地黃散細注云。此方。見僧文瑩湘山野錄。文瑩宋僧。三者可證其出於鄧生之手。覽者當自知之。
馮夢禎跋趙魏國書華氏中藏經並秘方真跡曰。此趙魏國晚歲養閒書也。錄華氏中藏經四十七條。首尾俱不完。為二卷。而後附秘方六十道。別為一卷。分而復合。喜為潤卿所有。筆法蕭散。閒肆無意。意多弇州先生王百穀董玄宰跋之詳矣。而潤卿復乞餘一轉語。余觀古人以文章書畫名後世者。
類不肯虛其暇日。至於晚歲。娛老養閒。此意不廢。相傳魏公日課萬字。佛道聖典。人間秘書。隨意撝灑。不踁而走天下。況此三卷。二萬餘言。為秘論名方。是活人壽世。而希傳者耶。晴窗雨軒。隨拈一卷。焚香披閱。便可永日。慎卿其寶之。(快雪堂集)
周錫瓚跋曰。世傳醫書。莫古於素問。王冰謂即漢藝文志之黃帝內經。然已不合於十八卷之數。況後出之書耶。惟求其是者信之而已。華氏中藏經。陳直齋書錄解題云。一卷。宋史藝文志同。然魏志佗傳。佗出一卷書與獄吏。吏不敢受。索火焚之。則佗之書久絕矣。何以至宋世而忽出耶。
傳又稱其弟子吳普樊阿從佗學。普准佗治。多所全濟。阿善針術。普年九十餘。阿壽百餘歲。則佗書雖不傳。而弟子習其業者。亦可以著書傳後。隋經籍志。載吳普撰華佗方十卷。華佗內事五卷。觀形察色。並三部脈經一卷。枕中灸刺經一卷。普集華氏藥方。新舊唐書。皆載於經籍藝文志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記錄了人們對一本名為《中藏經》的醫學典籍的考證和評論。
最初有人想把這本書廣泛刊印出來,讓後世學習,也完成自己的心願,於是把口述的內容記錄下來。這本書收錄了六十個藥方,其中有些是現代仍在使用的。有些方子比較難懂,可能不是一般人能夠理解的。據說華佗的藥方只有幾種,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,希望有研究者能拿閩地的版本來對校,這樣才能確定這本書是否值得流傳。
有人說,這本《中藏經》共八卷,是華佗的後代在夢中得到的,這說法很荒唐,因為沒有考慮到華佗的書被獄吏燒毀的事實,所以是個偽造的故事。唐代的文獻記載,華佗的弟子吳普曾整理華佗的藥方,並沒有《中藏經》這個名字。我認為書中的內容不是吳普這些人無法寫出來的,可能是有人附加上其他藥方,然後改了書名。書中有用到「太平錢」和「山藥」這兩樣東西,「太平」是宋朝皇帝的年號,「山藥」是為了避諱皇帝的名字而改的。其他類似的情況也可以這樣推斷。但是書中關於脈象、觀察氣色和辨別症狀的論述,應該是華佗的遺訓,讀者仔細研究,自然就能明白了。
還有人說,《中藏經》共八卷,相傳是華佗寫的。但根據唐朝的文獻記載,吳普整理過華佗的藥方,並沒有提到《中藏經》。吳普是廣陵人,跟隨華佗學習,以醫術聞名。現在書中的這些理論,不是吳普這些人寫不出來的。一個叫鄧處中的道士自稱是華佗的後代,在夢中得到這本書,我覺得這很荒誕。書中後面附的藥方,很可能是鄧處中自己加上去的。
比如「黃煎丸」這個藥方裡用了「山藥」,古代叫「薯蕷」,為了避諱宋朝皇帝的名字才改名叫「山藥」。「燒肝散」裡有白朮和蒼朮,但古書上只說有「朮」,沒有分蒼朮和白朮。還有「牢牙地黃散」的註解說這個方子出自宋朝僧人文瑩的書。這三件事都可以證明這些內容是鄧處中加入的,讀者應該自己判斷。
馮夢禎說,這本趙魏國抄寫的《華氏中藏經》和秘方真跡是趙魏國晚年休養時寫的。其中《中藏經》四十七條,首尾不完整,分為兩卷,後面附著六十道秘方,單獨為一卷。這本書現在被潤卿收藏,字跡瀟灑隨意。書的內容,王百穀和董玄宰已經詳細評論過了,潤卿又來找我寫點東西。我認為古代那些以文章書畫聞名的人,都不會讓自己的空閒時間白白浪費,到了晚年,他們會寫作來娛樂身心,這個習慣不會廢棄。相傳趙魏國每天要寫一萬個字,佛道經典、民間秘方,他都隨意書寫,很快就流傳開來。更何況這三卷書,共有兩萬多字,記載了重要的醫學理論和藥方,可以救人濟世,值得流傳後世。在晴朗的窗戶下或下雨的屋簷下,隨手拿起一卷,點上香,讀一下,就可以度過一天。潤卿應該好好珍藏這本書。
周錫瓚說,流傳下來的醫書,最古老的是《素問》。王冰認為它就是漢朝文獻記載的《黃帝內經》,但內容已經和十八卷的數量不符了。何況是後來的醫書呢?我們只能相信那些真實可靠的。關於《華氏中藏經》,陳直齋的書錄中說它只有一卷,宋代的文獻也是這樣說的。但是據《三國志》記載,華佗曾把一卷書給了獄吏,獄吏不敢接受,就用火燒了,那麼華佗的書早就失傳了,為什麼到了宋代又突然出現了呢?
傳說華佗的弟子吳普和樊阿跟隨華佗學醫。吳普按照華佗的方法治病,救活了很多人,樊阿擅長針灸。吳普活了九十多歲,樊阿活了一百多歲。那麼就算華佗的書失傳了,他的弟子學習了他的醫術,也應該可以著書傳後。隋朝的文獻記載,吳普寫了《華佗方》十卷,《華佗內事》五卷,《觀形察色》和《三部脈經》各一卷,《枕中灸刺經》一卷。新舊唐書的文獻也都記載了吳普整理了華佗的藥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