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國醫籍考》~ 卷二十 (2)
卷二十 (2)
1. 診法(四)
〔趙氏(銓)太素脈訣〕未見
廬陵縣誌曰。趙銓。字仲衡。與羅文莊善。贈以古風。稱為石亭子是也。高唐里人。精岐黃家言。雖為制舉業不廢。以諸生入監貢。仕靈壽霍山兩邑。夏貴溪大拜入京。取道吳城。即攜與入京。會世廟不豫。太醫束手。貴溪及大臣公卿。咸舉銓入診視。不終劑而龍體大安。銓既稱旨。
朝廷官之。而就令焉。銓意不欲久仕。解組歸。惟著書修真而已。有乞醫者即赴之。不責人金帛。而施藥不怠。診太素有神。所著有春風堂集。石亭醫案。岐黃奧旨。諸家醫斷。太素脈訣。體仁彙編。
〔彭氏(用光)太素原始脈訣〕一卷,存
彭用光曰。假如診得浮脈。緩緩如蝴蝶鬥舞者。應在庚辛之日有喜。若太過不及者。有災晦。若先期能預慎防閒。則或能減少。太素一書。正欲使人避凶趨吉。故程子曰。知之減半。慎之全也。余仿此。用光續修趙石亭條下。參驗甚詳。
江西通志曰。彭用光廬陵人。善太素脈。言多奇驗。所著有體仁彙編。醫術家多循守之。
〔詹氏(炎舉)太素脈訣〕未見
按上見於瀕湖脈學。
〔亡名氏太素心要〕二卷,存
〔太素脈訣秘書〕一卷,存
〔王氏(文潔)太素張神仙脈訣玄微綱領統宗〕七卷,存
魏時亨序曰。客有問於余曰。書必有名。名必有義。脈訣以太素名者何也。果以太初者氣之始。而太素者質之始。原其質之始。乃以太素名歟。且易曰。原始反終。故知死生之說。太素脈壽夭富貴。貧賤禍福。無不知之。其於原始反終之意。蓋益深矣。余曰。非也。有自來矣。
有青城山神仙張名太素者。會悟叔和脈理之微。貫通岐黃盧扁之秘。一診視之間。不特可以知人之虛實寒熱。疾病安危。而人之貴賤貧富。死生禍福。莫不於是決焉。人因其言之驗。異其術之神。即其人之名。傳其世之廣。所以稱之當時。曰太素脈所訣也。聞之後世。亦曰太素脈所訣也。
而太素之說。起於此耳。愈傳愈遠。愈異愈奇。人遂以太初太素之義。神其說以重之。是徒知太素之名。而不知太素之實矣。反而思之。青城張仙之以太素為名。而因以太素名脈訣者。非張仙之自炫其名也。由人之慕張仙之術之異。而顧以其名名之。使不失其真也。豈料後之人。
因名而反失其名。考實而莫訊其實耶。友人冰鑑留心於是。亦悼太素之脈名雖傳。而實不符也。乃以張仙脈訣。詳求搜正。匯為卷帙。與扁鵲難經。叔和脈賦等書。並類以行。使自今而後人之欲行太素脈者。不必求之太初太素之說。而當求之青城張仙之云也。
〔李氏(守欽)太素精要〕未見
氾水縣誌曰。李守欽。號肅庵。聰明善悟。讀書損神。病將危。得蜀醫醫而愈之。即北面受其業。走峨眉。邂逅異人。授岐伯要旨。歸從黃冠遊。尤精太素脈理,又能預知人事。遠近活者。不可勝數。諸王臺省。咸敬禮之。徙居滎澤觀。中有客自河北來。星冠羽扇。守欽識其非常人。
白話文:
[診法(四)]
[趙氏(銓)太素脈訣] 未找到相關記載。
《廬陵縣誌》記載,趙銓,字仲衡,與羅文莊交好,羅文莊曾贈詩給他,稱他為「石亭子」。趙銓是高唐里人,精通醫學,雖然為了科舉考試,卻不曾荒廢醫術。他以學生的身分進入國子監,後來被選為貢生,擔任靈壽和霍山兩地的官員。當時夏貴溪進京,途經吳城時,帶著趙銓一同入京。正好皇帝生病,太醫束手無策,夏貴溪和朝中大臣們都推薦趙銓入宮診視。趙銓只開了幾帖藥,皇帝的身體就康復了,趙銓因此得到皇帝的賞識。
朝廷想讓他做官,但他並不想久留官場,於是辭官回鄉,專心著書和修身養性。有求醫者,他都會前往診治,不收任何錢財,並且持續不斷地提供藥物。他的太素脈診斷非常精準,著作有《春風堂集》、《石亭醫案》、《岐黃奧旨》、《諸家醫斷》、《太素脈訣》、《體仁彙編》等書。
[彭氏(用光)太素原始脈訣] 一卷,尚存。
彭用光說,如果診到浮脈,緩慢如蝴蝶飛舞,代表在庚辛的日子會有喜事;如果脈象太過或不及,則會有災禍。如果能事先預防,或許能減輕災難。太素這本書的目的,正是要人趨吉避凶。所以程子說:「知道一半,小心謹慎就能保全。」我(彭用光)也仿照這個道理。我(彭用光)在趙石亭的內容下繼續修訂,參照驗證的十分詳細。
《江西通志》記載,彭用光是廬陵人,擅長太素脈診,診斷結果多有奇效。他的著作有《體仁彙編》,許多醫術家都遵循他的學說。
[詹氏(炎舉)太素脈訣] 未找到相關記載。
據說在李時珍的《瀕湖脈學》中提到過。
[亡名氏太素心要] 二卷,尚存。
[太素脈訣秘書] 一卷,尚存。
[王氏(文潔)太素張神仙脈訣玄微綱領統宗] 七卷,尚存。
魏時亨在序中寫道,有人問我:「書必然有其名,名必然有其意。脈訣之所以叫做『太素』,是因為太初是氣的開始,而太素是質的開始嗎?是追溯物質的起始,所以才叫做太素嗎?而且《易經》說:『探索本源才能回歸終點』,因此可以知道生死。太素脈能知道人的壽命、富貴貧賤、禍福,沒有什麼不知道的。它對於探索本源回歸終點的意義,豈不是更加深刻嗎?」我說:「不是這樣的,太素之名是有來歷的。」
從前有個青城山的神仙,姓張,號太素,他領悟了王叔和脈學的精微之處,貫通了黃帝、歧伯、盧醫、扁鵲的醫術奧秘。只要診斷一下脈象,不僅能知道人的虛實寒熱、疾病安危,甚至連貴賤貧富、生死禍福,都能從脈象中判斷出來。人們因為他的診斷靈驗,驚異於他的醫術神奇,就用他的名字來稱呼這種脈法,廣為流傳,所以當時稱之為「太素脈訣」,後世也稱之為「太素脈訣」。
「太素」這個名稱,就是這樣來的。越傳越遠,越傳越神祕,人們就用太初、太素的含義來神化這種說法,這只是知道太素這個名稱,而不知道太素的真正由來。反過來思考,青城山的張仙以「太素」為名,因此以「太素」來命名脈訣,並不是張仙自己炫耀他的名字,而是因為人們景仰張仙醫術的神奇,才用他的名字來命名,使之不失真傳。誰料到後人卻因為這個名字反而失去了真義,考證了名稱卻不追問真實的內容呢?我的朋友冰鑑留心於此,也哀嘆太素的脈名雖然流傳,但實際內涵卻不符合。於是,他將張仙的脈訣,詳細地搜尋整理,匯集成冊,與《扁鵲難經》、《王叔和脈賦》等書放在一起,讓後世想學習太素脈的人,不必再去追求太初、太素的說法,而應當學習青城張仙的脈法。
[李氏(守欽)太素精要] 未找到相關記載。
《氾水縣誌》記載,李守欽,號肅庵,聰明善於領悟,因為讀書過度而損耗精神,病重垂危時,遇到一位蜀地醫生而痊癒,於是拜其為師。後來他又去峨眉山,偶然遇到奇人,傳授他岐伯醫學的精要。回家後,他跟隨道士修行,尤其精通太素脈理,並且能預知人事,救活的人數不勝數。諸王、朝廷官員都尊敬他。他遷居到滎澤觀,有個從河北來的客人,頭戴星冠,身穿道袍,李守欽知道他不是一般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