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波元胤

《中國醫籍考》~ 卷二十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 (3)

1. 診法(四)

即謹遇之。數日談論。皆世外事。守欽善對。客甚敬之曰。先生我師也。又曰。三日後羅主事過此。我當去也。因題詩於壁而別。越三日。果羅主事自南而北。經於滎澤。為黃河泛漲所阻。棲遲觀中。偶見所題。驚曰。此吾世父之筆。緣何題此哉。始知客為羅念庵也。人由是謂守欽能識仙客。

號為洞元真人。壽九十有八。所著有方書一得。太素精要諸書。行於世。

〔程氏(時卿)太素脈要〕二卷,未見

李維楨序曰。祁門程時卿遊於不佞之門者三世。其業儒不就。為形家。已乃攻醫。已從宣城沈先生譚理學。所全活不受糈。遇異人。教以太素脈。多奇中。即不佞所睹記。不可一二詳矣。不佞數叩之曰。請待數年。而後與子。久之時卿之父母皆大耋。而身且開六帙。顧其子姓中。

無可受業者。則謂不佞與其私傳子。就若公之人人。出囊中一編。蓋異人所口授。而時卿手錄者。稍芟其雜復。定為二卷。不佞卒業。掩卷而語時卿。是何異是吾儒洪範之緒論也。洪範以五事分屬五行。而徵休咎。太素以五臟六腑之脈。分屬五行。而診休咎。其揆一耳。然而太素多奇中。

洪範或不其然。洪範推極於天地人物。博而不能該。太素一人之身。約而可據也。是書首所載五運六氣。蓋自洪範五行始。時有出入。惟所謂七表八里九道。六極四離。順四季。旺十二時。按之百不失一耳。子獨取指南剪金通玄隱微四賦。而汰諸蔓延謬悠之說。有以也。時卿唯唯。

不佞因為題其端而行之。

按太素脈之說。未審始於何時。醫說。載張擴聞川有王樸先生者。其察脈。非特知人之病。而太素之妙。能測人之死生禍福。見於未著之前。服膺幾年。盡得其妙。乃辭而歸。惜乎名盛於崇寧大觀時。而享年止四十九。卒於南昌。宋史僧智緣傳曰。嘉祐末。召至京師。舍於相國寺。

每察脈。知人貴賤禍福休咎。診父之脈。而能道其子吉凶。所言若神。士大夫爭造之。王珪與王安石在翰林。珪疑古無此。安石曰。昔醫和診晉侯。而知其良臣將死。夫良臣之命。乃見於其君之脈。則視父知子。亦何足怪哉。據此,北宋之時。其說已行。彭用光曰。太素之傳。

實自東海馮真人。在金靈山。得於靈寶洞中神仙授受之術。向未有傳。而方書亦不載。至乾德乙丑。仲夏八日。始真人出洞遊行。太素法遂傳諸世。而得之者。皆口傳心授。少著述以流布。嗣後亦間有知者。多自秘而弗傳。書亦弗備。揆其大要。論貴賤。切脈之清濁。論窮通。

切脈之滑澀。論壽夭以沉浮。論時運以生克。論吉凶以緩急。亦皆彷彿內經素問。虛實攻補。法天法人法地之奧旨云。乾德乙丑。宋太祖乾德三年也。其說即似始於當時。然劇錄曰。咸通乾符中。京師醫者續坤頗得秦和之術。詳脈知吉凶休咎。至於得失時日。皆可預言。古者善醫道多矣。

白話文:

便謹慎地應對這位客人。他們談論了幾天,談的都是世俗之外的事情。守欽恭敬地回答,客人非常尊敬他,說:「先生是我的老師啊!」又說:「三天後,羅主事會經過這裡,我到時就該走了。」於是他在牆壁上題詩告別。過了三天,果然羅主事從南邊來,要往北去,經過滎澤時,被黃河的洪水阻擋,就暫住在道觀裡。他偶然看到牆上的題詩,驚訝地說:「這是我父親的筆跡,怎麼會題在這裡呢?」這才知道那位客人是羅念庵。人們因此都說守欽能認出神仙般的客人。

他被稱為洞元真人,活到九十八歲,著作有《方書一得》、《太素精要》等書,流傳於世。

《程氏(時卿)太素脈要》二卷,還沒有見到。

李維楨在序中說:祁門人程時卿,在我的門下遊學了三代。他學習儒學沒有成就,轉而研究風水,之後又開始鑽研醫學。他曾跟隨宣城的沈先生學習理學。他救活病人,不接受酬勞。他遇到了奇人,教他太素脈法,診斷病情多有奇效。這是我親眼所見、親耳所聞的,無法一一詳述。我曾多次問他,他說:「請等幾年,再傳給你。」後來,程時卿的父母都已年老,而他自己也已年過六十。他考慮到自己的子孫中沒有可以繼承這門學問的人,就對我說要私下把這學問傳給我的兒子。他就像從口袋裡拿出了一本書,這本書是異人口述,而由程時卿親手記錄的。他稍加刪減整理,訂為兩卷。我學習完畢,合上書本對程時卿說:「這和我們儒家的《洪範》的道理不是一樣嗎?」「《洪範》用五事來分屬五行,並以此推斷吉凶。《太素》則用五臟六腑的脈象來分屬五行,並以此診斷吉凶。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。」然而,《太素》診斷病情,多有奇效,《洪範》卻不一定如此。《洪範》推演的是天地萬物,廣泛而無法概括所有。《太素》只針對人身,簡約而有據可循。這本書的開頭記載了五運六氣,是從《洪範》的五行開始演變而來的,只是有所出入而已。但書中所說的七表、八里、九道、六極、四離,順應四季、旺於十二時辰,用來診斷疾病,百無一失。你只擷取了其中的指南、剪金、通玄、隱微四賦,而捨棄了那些蔓延謬誤的說法,這是有道理的。程時卿回答說:「是的。」

我因此為這本書寫了序言,並讓它流傳於世。

關於太素脈的學說,不知道開始於何時。醫書記載,張擴聽說四川有位王樸先生,他診脈,不僅能知道人的疾病,而且太素脈的奧妙,還能預測人的生死禍福,在事情發生之前就能預見。他跟隨王樸先生學習了幾年,完全掌握了其中的精髓,才辭別回去。可惜的是,他的名聲在崇寧、大觀年間達到頂峰,但享年只有四十九歲,最終在南昌去世。《宋史》中的僧人智緣的傳記說,嘉祐末年,他被召到京師,住在相國寺。

他每次診脈,都能知道人的貴賤、禍福、吉凶,診斷父親的脈,就能說出兒子的吉凶,所說的話就像神仙一樣。士大夫都爭著去拜訪他。當時,王珪和王安石都在翰林院,王珪懷疑古代沒有這種醫術。王安石說:「古代名醫和診斷晉侯的病情,就能知道他的良臣將要死去。良臣的命運可以從君主的脈象中看出來,那麼通過父親的脈象知道兒子的情況,又有什麼可奇怪的呢?」由此可見,在北宋時期,這種學說已經盛行了。彭用光說:「太素脈的傳承,

實際上是來自東海的馮真人,他在金靈山,從靈寶洞中的神仙那裡得到了這門學問。之前沒有傳授過,而且醫書中也沒有記載。直到乾德乙丑年仲夏八日,馮真人才出洞遊歷,太素脈法才得以流傳於世。但得到這門學問的人,都是口傳心授,很少有著述來流傳。後來,也偶爾有人知道這門學問,但大多都自己秘藏而不外傳,書也沒有留下來。推究其大要,論述貴賤,通過脈搏的清濁來判斷;論述窮通,通過脈搏的滑澀來判斷;論述壽夭,通過脈搏的沉浮來判斷;論述時運,通過脈搏的生克來判斷;論述吉凶,通過脈搏的緩急來判斷。這些都和《內經》、《素問》的道理相似,運用了虛實攻補,效法天、法地、法人的奧妙之理。乾德乙丑年,是宋太祖乾德三年。由此可見,這種學說似乎始於當時。然而,《劇錄》記載,咸通、乾符年間,京城的醫生續坤很擅長秦和的醫術,通過診脈就能知道吉凶禍福,甚至能預言得失的日子。古代擅長醫道的人真是很多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