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波元胤

《中國醫籍考》~ 卷二十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 (1)

1. 卷二十

2. 診法(四)

〔亡名氏太素脈法〕讀書敏求記一卷,未見

錢曾曰。序云。仙翁不知何地人。隱崆同山。常帶一粗丸藥。出山救人。更於指下。決未兆古凶壽限。時人莫不神之。後不知所終。唐未有樵者。於其石室石函中得此書。以傳於後。

四庫全書總目曰。太素脈法一卷。不著撰人名氏。其書以診脈辨人貴賤吉凶。原序稱唐未有樵者。於崆峒山石函得此書。凡上下二卷。云仙人所遺。其說荒誕。蓋術者所依託。此本只一卷,或經合併。或佚其下卷也。案太素脈。自古無聞。宋史載僧智緣事。王安石曰。昔醫和診晉侯。

而知其良臣將死。則視父知子。亦何足怪哉。其引據亦自有理。然推繹傳文。醫和亦以人事斷之。料其當爾。故其對晉侯曰。疾不可為也。是謂近女室。疾如蠱。非鬼非食。惑以喪志。良臣將死。天命不祐。其對趙武曰。國之大臣。榮其寵祿。任其大節。有菑禍興。而無改焉。

必受其咎。何嘗一字及於脈。且傳曰視之。亦不云診。是特良醫神解。望其神色知之。安石所云。殊為附會。大抵此術與於北宋。故智緣以前。不聞有此。而羅擴作張擴傳。稱少好醫。從龐安時遊。後聞蜀有王樸善脈。又能以太素。知人貴賤禍福。從之期年。得衣領中所藏素書。

盡其訣乃辭去。擴徽宗時人。則王樸當與智緣同時。足證其並出於嘉祐間。觀此書。原亦僅稱唐末所得。其非古法審矣。此本所載。皆七言歌括。至為鄙淺。未必即領中之素書。殆方伎之流。又從而依託也。(術數類)

〔齊氏(能之)太素造化脈論〕一卷,存

自序曰。太素之理。妙用莫測。變化難窮。餘生以濟人為心。以施藥為事。遂研精醫學。深究脈法。無窮之理。自得於心。驗人貧富貴賤。壽夭憂樂。往往不期而言中。於是忘其淺陋。撰成造化脈論。不出於陰陽兩字。測之然後知其為益深。窮之然後知其為益遠。然亦安敢自是其是。姑志一得之愚。以俟知者正焉。新安實軒齊能之自敘。

〔太素脈經詩訣〕一卷,存

齊能之曰。造化脈論。已經山屋先生訂正。然其理深遠。觀者未易窮測。遂並編述前賢詩訣於後。其間辭意有窒塞不通。隱奧難曉者。輒以己意。增減而潤色之。蓋脈論者。造化之根原。詩訣者。吉凶之克應。二者不可缺一。合而觀之可也。

〔楊氏(文德)太素脈訣〕國史經籍志一卷,未見

饒州府志曰。楊文德。樂平萬全鄉人。攻醫。精內經太素脈。明初征詣太醫院。洪武戊寅。乞歸田裡。明祖御書種德二字賜之。舟抵饒城。醫者劉宗玉延之。文德為講岐黃心法。以太素授之。紫極宮道士宋姓者疾。文德診之曰。不數劑愈。宋以銀飲器謝之。文德卻不受。中途長嘯。

時宗玉子烈因問其嘯之故。文德曰。明年春肝木旺。脾土受克。至期果死。黃復昌疾。文德診之曰。一劑即瘥。官貴脈旺。秋當入仕。尋以薦授丹陽令。余皆類此。所著有太素脈訣一卷。

白話文:

《診法(四)》翻譯:

關於《亡名氏太素脈法》 這本書叫做《讀書敏求記》裡提到的一卷,但目前沒有看到。

錢曾說,這本書的序言提到,有一位不知名的仙翁隱居在崆峒山,他常常帶著一顆粗糙的藥丸下山救人,而且能從人的脈象中預知未來的吉凶和壽命長短,當時的人都覺得他非常神奇。後來就不知道這位仙翁的下落了。在唐朝末年,有個樵夫在崆峒山的石室裡發現了這本書,便流傳了下來。

《四庫全書總目》說,這本《太素脈法》沒有署名作者,書中以診脈來判斷人的貴賤吉凶。原序說唐末有樵夫在崆峒山石函裡發現此書,上下兩卷,說是仙人遺留下來的。這種說法很荒誕,應該是術士們為了抬高自己的身價而編造的。現在這個版本只有一卷,可能是合併或遺失了下卷。關於太素脈,自古以來就沒聽說過。宋史記載了僧人智緣的故事,王安石說,古代的醫和診斷晉侯的病情時,能預知他的良臣將要去世,這就像看父親就能知道兒子的情況一樣,也沒什麼可奇怪的。他的引用也有道理,但是從傳說的文字來看,醫和也是根據人事來判斷,預料應該會發生這種事。所以他對晉侯說:「你的病沒辦法治了,這病就像蠱一樣,不是鬼怪也不是食物造成的,是迷惑你讓你喪失了意志,你的良臣要死了,這是天命不保佑你啊!」 他對趙武說:「你身為國之大臣,享受榮華富貴,身負重任,如果遇到災禍而不加以改變,一定會遭受懲罰。」從頭到尾都沒提到脈象。而且說「視之」,也沒說是「診脈」,這只是一位高明的醫生能從病人的神色來判斷病情。安石的說法實在是牽強附會。這門醫術大概在北宋時才出現,所以智緣之前沒聽說過。羅擴寫的張擴傳中說,張擴年輕時就喜歡醫學,跟隨龐安時學習,後來聽說四川有位王樸擅長脈診,尤其能用太素脈預知人的貴賤禍福,便跟隨他學習了一年,得到王樸衣領裡藏著的素書,學會了所有訣竅才離開。張擴是宋徽宗時期的人,那王樸應該和智緣是同時代的人,這就證明這種脈法是在嘉祐年間出現的。從這本書來看,原先也只說是唐末發現的,肯定不是古代傳下來的。這本書記載的都是七言歌訣,內容很淺薄,未必就是從衣領裡發現的素書,大概是江湖術士又拿來當做幌子。

關於《齊氏(能之)太素造化脈論》 這本書有一卷,現存。

作者的序言說,「太素」的道理非常奧妙,變化無窮,難以捉摸。我這一生以救人為己任,以施藥為職責,所以深入研究醫學,探究脈法,從中領悟了無窮的道理,能準確地預測人的貧富貴賤、壽命長短、憂愁快樂,常常不經意就說中。因此,不顧自己的淺薄,寫成了這本《造化脈論》。這本書的內容不超出陰陽二字,只要仔細推測,就能知道它帶來的益處很深遠;只要深入研究,就能知道它帶來的益處很長遠。然而,我也怎敢自認為自己的見解就是正確的呢?姑且把自己的一點心得記錄下來,希望能有高人來指正。新安人齊能之的自序。

關於《太素脈經詩訣》 這本書有一卷,現存。

齊能之說,我的《造化脈論》已經由山屋先生訂正過了。但這其中的道理深奧,讀者不易完全理解。所以我將前人的詩訣也編寫在後面,並對那些文辭不通順、難以理解的地方,根據自己的理解加以增減潤飾。脈論是探究造化根源的,詩訣是闡述吉凶應驗的,兩者缺一不可,應該合在一起看。

關於《楊氏(文德)太素脈訣》 這本書根據《國史經籍志》記載有一卷,但目前沒有看到。

饒州府志記載,楊文德是樂平萬全鄉人,精通醫術,尤其擅長《內經》太素脈法。明朝初年,被徵召到太醫院。洪武戊寅年,他請求告老還鄉。明太祖親筆題寫「種德」二字賜給他。他坐船抵達饒州城時,醫生劉宗玉邀請他,楊文德便為他講解醫術精髓,並將太素脈法傳授給他。紫極宮有個道士姓宋,得了病,楊文德診斷後說,不用幾劑藥就能治好。宋道士用銀製的酒器感謝他,楊文德卻不接受。他在途中大聲長嘯。當時,劉宗玉的兒子劉烈問他長嘯的原因,楊文德說,明年春天肝木旺盛,會剋制脾土,到時他就會去世。結果真的如此。黃復昌得了病,楊文德診斷後說,一劑藥就能治好,而且他官貴的脈象很旺盛,秋天就能當官。後來果然被推薦當了丹陽縣令。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。他寫了《太素脈訣》一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