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國醫籍考》~ 卷六十一 (3)
卷六十一 (3)
1. 方論(三十九)
斟酌脈理。因時隨證。攻與□而已。故以四科備錄終焉。旨哉君之論乎。詳而有要。簡而不遺。祖述軒岐。備□名賢。而啟祐後學者。其在斯乎。仁術且永垂矣。蓋君幼而善病。弱不勝衣。遂業儒書。博綜羲農。而後尊生調攝名理。有味乎文正之言。達則良相。窮則良醫。其造命同也。
自是南遊吳楚。北涉淮泗。僑寓良安者。十餘祀。與諸名賢家。及薦紳學士。討論研究。佐以慧□投之即響應景從。至分符海上。醫療與政事並傳。或者方之淳于公云。余先大王父春軒公以□病。惕然許世子之戒也。盡去其所學而學焉。竟為名醫。所著有醫經大旨。明醫會要諸書。
行於世。蓋亦先原本後成方也。今得君集。竊有當於衷。綴言簡端。若夫吏治。俟錄之採風者。姑略之。君諱周彥。字德甫。號赤誠。歙縣人。
江南通志曰。羅慕庵徽籍。移家泰州。醫不取利。其持論先調理而後湯藥。災疫流行。施藥救人。全活無算。所著有醫宗粹言四十卷。行世。
〔王氏(師文)醫學新傳〕未見
蘭溪縣誌曰。王子英子師文。號敬舟。著醫學新傳。
〔邢氏(增捷)醫案心法〕未見
按上見於新昌縣誌。
〔吳氏(文獻)三石醫教〕四十卷,未見
按上見於婺源縣誌。
〔朱氏(日輝)醫學元要〕未見
婺源縣誌曰。朱日輝。字充美。東源人。天性溫粹。篤志嗜學。於書無不讀。長於強記。後棄舉子業。專治岐黃家言。按脈審方。一以儒理為權衡。所值多全活。邑令周天建重其名。時加幣聘。輝屢晉謁無私請。周益禮之。尤勇於義。保先塋。繼絕祀。殯遺骸。置祭田。毅然舉行。
堪為末流針砭。不獨以刀圭擅譽也。與中翰余垣稱莫逆。垣嘗為文美之。龍眠方中發亦賦詩貽贈。一時知名群和焉。所集有醫學元要。加減十三方。試奇方。聞見錄。大家文翰等書。授子瑩。瑩得其學。亦以醫名世。
〔加減十三方〕未見
〔試奇方〕未見
〔張氏(用謙)醫方摘元〕未見
無錫縣誌曰。張用謙深究朱李。著有醫方摘元。同時有徐吾元。論運氣甚精博。有醫經原旨。
〔徐氏(吾元)醫經原旨〕未見
〔程氏(公禮)醫家正統〕未見
幼幼全書曰。程公禮。字耆祥。休寧豐大基人。幼有至性。事父雲端母吳。孝謹。晨昏不離。長娶吳氏。相敬如賓。恆念貧無以濟人。乃夙夜研究方書。遂博通素難百家言。所經診治諸驗。詳醫學傳。著有醫家正統。行仁輯要。保赤方略。藏於家。
〔行仁輯要〕未見
〔繆氏(希雍)先醒齋筆記〕醫藏目錄一卷,存
丁元薦序曰。先大夫雅好醫。錄方几成帙。予小子試之。茫乎無緒也。歲丁亥。交繆仲淳氏。仲淳豪爽。自負岐黃之訣。諦東垣仲景以上。尤注精本草。曰。三墳書不傳。傳者此爾。遊轍不持藥囊。為人手疏方。輒奇中。其所診視。及刀匕湯液。與俗醫左。俗醫不能解輒謗。
白話文:
探究病脈的道理,要根據時令和病症的變化來決定治療方法,不外乎是攻邪和補虛。所以將診斷疾病的四個方面都記錄下來作為總結。這真是君子所論述的精髓啊!既詳盡又抓住要點,簡潔而不遺漏。他繼承了黃帝和岐伯的醫學思想,吸取了眾多賢人的經驗,為後學者開啟了學習的途徑,他的仁愛醫術將永遠流傳。這位先生從小體弱多病,連衣服都難以承受,於是開始學習儒家經典,廣泛研究農學,後來才開始重視養生調護的道理,他深有體會於文正公所說的「得志則為良相,不得志則為良醫」這句話,認為它們的命運是一樣的。
從此他南遊吳地楚地,北涉淮水泗水,在良安這個地方住了十多年,與各位名賢大家和達官顯貴們一起討論研究醫學。他有著聰明的才智,一提出見解就能得到響應,如影隨形。後來他擔任海上的官職,醫療和政務同時進行,有人把他比作淳于意。我的先祖父春軒公因為患有疾病,他牢記世子的告誡,放棄了自己原先所學的知識,而專心學習醫術,最終成為了一位名醫。他所著的書有《醫經大旨》、《明醫會要》等。
這些書流傳於世,都是先確立根本,再擬定處方。現在能得到這位先生的著作,我內心感到非常契合,因此簡單寫下這些話。至於他的為官事跡,就留給採風的人去記錄吧,暫且省略不提。這位先生名為周彥,字德甫,號赤誠,是歙縣人。
《江南通志》記載,羅慕庵是徽州籍人,後來移居泰州。他行醫不求利潤,他的觀點是先調理身體,然後再用湯藥。在瘟疫流行的時候,他施藥救人,救活了無數的人。他所著的《醫宗粹言》四十卷,流傳於世。
〔王氏(師文)《醫學新傳》〕未見此書。
《蘭溪縣誌》記載,王子英,字師文,號敬舟,著有《醫學新傳》。
〔邢氏(增捷)《醫案心法》〕未見此書。
以上記載見於《新昌縣誌》。
〔吳氏(文獻)《三石醫教》〕四十卷,未見此書。
以上記載見於《婺源縣誌》。
〔朱氏(日輝)《醫學元要》〕未見此書。
《婺源縣誌》記載,朱日輝,字充美,是東源人。他天性溫和純粹,專心好學,對於書籍沒有不讀的。他擅長記憶,後來放棄了科舉,專心研究醫學。他通過診脈來審視病症,制定處方,並且將儒家思想作為衡量的標準,因此他醫治的病人大多都能痊癒。縣令周天建非常看重他的名聲,多次以禮幣聘請他。朱日輝多次晉見他,並沒有提出私人的請求,周天建因此更加敬重他。他尤其熱衷於行義,保護祖墳,繼承絕後的宗族,埋葬無主的屍骸,設置祭田,堅決地實行。
他可以作為後世醫者的榜樣,不僅僅是因為他的醫術高明。他與中翰余垣關係密切,余垣曾經為他寫文章稱讚他。龍眠的方中發也曾寫詩贈送給他,當時許多名人都寫詩唱和。他所著作的有《醫學元要》、《加減十三方》、《試奇方》、《聞見錄》、《大家文翰》等書。他把醫術傳給了兒子朱瑩,朱瑩也繼承了他的醫術,並以醫術聞名於世。
〔《加減十三方》〕未見此書。
〔《試奇方》〕未見此書。
〔張氏(用謙)《醫方摘元》〕未見此書。
《無錫縣誌》記載,張用謙深入研究朱震亨和李杲的醫學思想,著有《醫方摘元》。同時期的還有徐吾元,他研究運氣學說非常精深廣博,著有《醫經原旨》。
〔徐氏(吾元)《醫經原旨》〕未見此書。
〔程氏(公禮)《醫家正統》〕未見此書。
《幼幼全書》記載,程公禮,字耆祥,是休寧豐大基人。他從小就有著純真的天性,侍奉父親雲端和母親吳氏非常孝順,早晚都守候在他們身邊。長大後娶了吳氏為妻,夫妻之間相敬如賓。他常常掛念自己貧窮,無力濟助他人,於是日夜研究醫書,最終精通了《素問》、《難經》等百家之言。他診治疾病的各種驗案,詳細記錄在《醫學傳》中。他著有《醫家正統》、《行仁輯要》、《保赤方略》,收藏在家中。
〔《行仁輯要》〕未見此書。
〔繆氏(希雍)《先醒齋筆記》〕醫藏目錄一卷,現存。
丁元薦在序言中說,他的先父很喜歡醫學,記錄的醫方都成冊了。我這個不才的兒子試圖整理,卻毫無頭緒。在丁亥年,他結交了繆仲淳先生。仲淳先生性格豪爽,自認為掌握了黃帝和岐伯的醫術精髓。他仔細研究了東垣和仲景等人的醫學思想,尤其注重本草的研究,他說:「三墳之書已經失傳了,流傳下來的只有這些。」他出外遊歷不攜帶藥囊,為人開方,往往能奇特而中病。他診治的疾病,以及使用刀針湯液,都與一般醫生不同。一般的醫生不能理解,就誹謗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