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波元胤

《中國醫籍考》~ 卷六十一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十一 (2)

1. 方論(三十九)

故以生平所讀之書。意味深長之理。時刻玩誦。或前先生所立之論。未及配方。或前長者所主之方。未及著論。方論不齊。難以應用。由是一一配合。必使補瀉升降得宜。寒熱溫涼有準。分門別類。酌病投湯。如涉海者。授之以指南之針。如登山者。告之以曲折之路。又復定立主意。

俾不猶疑。庶使後之有志救世者。引繩畫墨。不致以生人之道。而為死人之具也。如其中見有差訛。識有未到。凡我同志。乞為筆削論訂之。則醫林幸甚。而醫之為道亦幸甚。萬曆甲申八月既望日。七十有七老人錢塘醫官方榖書。

周京氏序略曰。先生何時人。生於前之隆慶。失厥稱字。其著是書也。乃在萬曆之甲申。有引自號為七十有七老人。仁和醫官方榖。想亦家世相傳。而善精岐黃之學者歟。時康熙十六年。歲在丁巳。立春後九日。向山堂夕惕主人周京雨郇氏序。

〔鄭氏(澤)墨寶齋集驗方〕□卷,存

自序曰。不佞澤居常願人人無疾痛病苦。故最喜禁方書。每聞人蓄方書。試之驗者。無敢不叩。叩之無敢不盡。盡矣輒解試之。試之再驗。乃始付之管城君。為漸紀錄。錄之既久。至三十餘年。乃可成帙。己不敢自秘。輒思公於人。故謀付剞劂氏以廣其傳。遂徵序於白下焦太史。

太史相視而笑。莫逆於心。曰。子有禁方。願藉我以信之。吾亦有禁方。欲藉爾以傳之。因合而並刻之。共得如千條。皆已驗之方。精良之伎也。天下大矣。豈無有同志。而更喜方書者乎。凡有新得。有未備。請即隨手增補之。或可轉刻。可繕寫。請即隨力傳布之。俾人得免於疾痛病苦。

渠寧無負不佞澤之初心。凡苟有患者。循匯而求之。庶亦可恃以無恐者矣。夢圃居士鄭澤題。

〔黃氏(惟亮)醫林統要捷法通玄方論〕四卷,存

〔俞氏(政)虺後方〕一卷,存

〔胡氏(一龍)青囊至秘〕十二卷,未見

〔羅氏(周彥)醫宗粹言〕十四卷,存

賀萬詐序曰。慕齋羅君。蓋余老年伯聞野大中丞諸孫也。家學淵源。施於有政。復精素問難經。及諸名賢宗指。刀圭所至。凋瘵盡平。時捐俸修□散濟宇下。比三載而海上頌更生。與其稱不冤者。聲相襲矣。會邑士大夫謀廣其術。以壽斯民。遂出手編若干卷。題之曰。醫宗粹言。

蓋集古聖賢之成。而不自居。且明對方。先論原本。君之言曰。人之初生。□受一氣。而後情欲漸開也。故立先天后天元陰元陽之辨。而統之曰元氣論。有氣則有消息盈虛遲速順逆之生機。而脈兆焉。自八十一難叔和王公暢其指。鶴皋吳君□其蘊。今稍增益其未備。而仍存其題。

以著篇首。氣有先後天。不能不藉於養。故曰上藥養性。中藥養命。是以藥性次之。法考焉用藥如用兵。詎可執一。其歸隨證之法。不可易也。次之用藥準繩。運氣不齊。受病亦異。不稽之天行。其奚以盡矣。次之以四時方論。若夫男女長幼。以及內外科。方術雖殊。總之歸本元氣。

白話文:

我將我一生所讀的書中,那些意味深長的道理,時常反覆誦讀。有時是前輩先生提出的理論,但沒有搭配方劑;有時是前輩長輩所使用的方劑,卻沒有相關的論述。方劑與理論不一致,就難以實際應用。因此我一一將它們相互配合,務必使補益、瀉除、升提、下降等藥性作用得宜,寒、熱、溫、涼等藥性使用準確,並將各種病症分門別類,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湯藥。就像在海上航行的人,給他一個指南針;像登山的人,告訴他曲折的道路。我又重新確立主要觀點,使人不再猶豫。希望能讓後世有志於救世的人,能夠依照標準行事,不至於把救人的方法變成害人的工具。如果其中有錯誤或見解不足的地方,希望各位同道能幫忙修改訂正,這樣醫學界將會非常幸運,而醫道也會非常幸運。萬曆甲申年八月十六日,七十七歲的錢塘老醫者方榖書寫。

周京氏的序言大概是這樣說的:先生是什麼時代的人呢?生於隆慶年間,他的字號已經失傳。他寫這本書的時候是在萬曆甲申年,自稱是七十七歲的老人,是仁和縣的醫者方榖。推測他應該是家學淵源,並且精通岐黃醫術的學者吧。這篇序文是康熙十六年,丁巳年立春後九日,向山堂夕惕主人周京雨郇氏所作。

鄭氏(澤)的《墨寶齋集驗方》共一卷,現存。

他的自序說:我鄭澤常常希望人人沒有疾病痛苦,所以最喜歡收集驗方書籍。每當聽到有人收藏驗方,並且使用有效時,我都會去請教,請教時必定詳細詢問。了解之後我會先嘗試驗證,如果多次驗證有效,才會將它記錄下來。這樣累積了三十多年,才編成了這本書。我不敢獨自私藏,希望能公開給大家,所以決定請雕刻匠人把它印刷出來廣為流傳。於是向白下的焦太史請求寫序。

太史看到後,心領神會地笑了笑說:你有驗方,希望藉由我來增加它的可信度;我也有驗方,希望藉由你來傳播。因此我們將各自的驗方合併刻印,總共約有一千條,都是已經驗證有效的方劑,是精良的技術。天下這麼大,難道沒有志同道合、更喜歡研究方劑的人嗎?凡是有新得到的、或有未完備的,請隨時增補進去。可以翻印的就翻印,可以抄寫的就抄寫,請盡力傳播出去,使人能夠免於疾病痛苦。

這樣才能不辜負我鄭澤的初心。凡是有生病的人,循著這裡尋找,大概就能夠有所依靠了。夢圃居士鄭澤題。

黃氏(惟亮)的《醫林統要捷法通玄方論》共四卷,現存。

俞氏(政)的《虺後方》共一卷,現存。

胡氏(一龍)的《青囊至秘》共十二卷,未見。

羅氏(周彥)的《醫宗粹言》共十四卷,現存。

賀萬詐的序言說:慕齋羅先生,是我的老年伯,聽說是野大中丞的諸位孫子。家學淵源,施政有方,並且精通《素問》、《難經》以及各位名賢的學說。他的醫術高明,病症都能治癒。他曾經拿出自己的俸祿,修理房屋來救濟天下百姓。三年之後,海上的人們都在稱頌他使人重獲新生。他的名聲和他的實際作為是相符的。當時縣裡的士大夫想要廣傳他的醫術,以造福百姓,於是他親自編寫了許多卷書,題名為《醫宗粹言》。

這本書收集了古代聖賢的成就,但他並不居功,而且還說明了方劑的來源。羅先生說:人剛出生時,會受到一股先天之氣,之後才慢慢產生情慾。所以要分辨先天和後天、元陰和元陽的差異,並將它們歸納為元氣論。有氣就會有消息、盈虛、遲速、順逆等生命現象,而脈象就能夠顯示這些變化。從《八十一難》到叔和王公發揚其旨,吳鶴皋先生闡發其奧義。我現在稍加補充完善,但仍沿用原來的名稱,放在篇首。氣有先天和後天之分,不能不藉由養生來維持。所以說上藥用來養性,中藥用來養命,因此藥性是其次的。法則要仔細考察,用藥就像用兵,不可固執己見。最終要依據病症來選用藥方,這是不可以改變的。其次,用藥的準則要合乎規矩。因為氣運不同,所罹患的疾病也不同。如果不考察自然運行的規律,又怎麼能完全掌握疾病呢?接下來再介紹四季的方劑理論。至於男女老幼,以及內科外科,雖然醫術方法不同,但總歸都是以元氣為根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