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國醫籍考》~ 卷四十八 (1)
卷四十八 (1)
1. 方論(二十六)
〔許氏(叔微)普濟本事方〕宋志十二卷,存
自序曰。醫之道大矣。可以養生。可以全身。可以盡年。可以利天下與來世。是非淺識者所能為也。苟精此道者。通神明奪造化。擅回生起死之功。則精神之運。必有默相於冥冥之中者。豈可謂之藝與技術為等耶。竊疑上古之時。如岐伯輔黃帝。伊尹相商王。皆有方書。以瘳民瘼。
殆及後世。周有和緩。秦有扁鵲。漢有倉公。魏有華佗。宋有徐文伯。唐有孫思邈。又皆神奇出人意表。背望踵躡。代不乏人。自茲以往。其妙不傳。間有能者。僅可一二數。何古人精巧如是。而今人之不逮也。予嘗思之。古人以此救人。故天畀其道。使普惠含靈。後人以此射利。
白話文:
許氏(叔微)普濟本事方 自序
宋志十二卷,存
**自序曰:**醫道博大精深,可以養生延年,可以保全性命,可以長壽益世,可以造福天下與後代。這絕非淺薄之人所能理解和實踐。
若能精通醫道,便能通曉天地之道,掌握造化之權,擁有起死回生的神力。精神運作必有冥冥之中不可言喻的奧妙。豈可將醫道視為一般技藝技術呢?
我私下揣測,上古時代,如岐伯輔佐黃帝,伊尹輔佐商王,皆有醫書傳世,用來醫治百姓的疾苦。
後來,周朝有和緩,秦朝有扁鵲,漢朝有倉公,魏朝有華佗,宋朝有徐文伯,唐朝有孫思邈,這些醫家皆有神妙醫術,超乎尋常,一代接著一代,人才輩出,從未斷絕。
然而從此以後,醫術精髓失傳,偶有能者,也僅能數出一二。為何古人醫術如此精巧,而今人卻望塵莫及呢?
我常思考,古人以醫術救人,所以上天賜予他們醫道,讓他們普惠眾生。而後人卻以醫術謀取利益,……
故天嗇其術。而不輕畀予。無足疑者。餘年十一。連遭家禍。父以時疫。母以氣中。百日之間。並失怙恃。痛念里無良醫。束手待盡。及長成人。刻意方書。誓欲以救物為心。杳冥之中。似有所警。年運而往。今逼桑榆。謾集已試之方。及所得新意。錄以傳遠,題為普濟本事方。
孟啟有本事詩。楊元素有本事典。皆有當時事實。庶幾觀者見其曲折也。余既以救物為心。予而不求其報。則是方也。焉得不與眾共之。
孝忠跋曰。上許知可本事方。並目錄制度。共十二卷。是書一方一論。切病證。而用之蠲疴起死。有非常之功。如言氣厥不可作中風候。益腎用滋潤之藥。五蟲能殺人。及區別腸風臟毒蟲痔不同。皆所以破後人之疑誤。至於論說傷寒兩卷。尤發明仲景指意。善用之者。如以是論扣是鎖。
白話文:
因此上天珍藏著醫術,不輕易賜予他人。我年幼時,連遭家禍,父親因時疫去世,母親因氣疾過世,百日之間,雙親皆亡。我當時痛心疾首,因為鄉里沒有良醫,只能束手待斃。長大成人後,我刻苦鑽研醫書,誓願以救治眾生為己任。冥冥之中,仿佛有種警示。歲月流逝,如今已近暮年,便將多年來試驗過的方藥,以及新領悟的醫理,記錄下來,傳授後人,並命名為《普濟本事方》。
孟啟的《本事詩》,楊元素的《本事典》,都記載著當時的真實情況,希望能讓後人了解其中的曲折。我既然以救治眾生為心,不求回報,那麼這些方藥,怎麼能不與大家共享呢?
孝忠跋語:許知可的《本事方》,包含目錄和制度,共十二卷。這本書每一方藥都配有論述,針對病症,並運用藥物來解除病痛、起死回生,功效非凡。例如,提到氣厥不可誤認為中風,要滋潤腎臟;五蟲可以致人於死,並區分腸風、臟毒、蟲痔的不同,這些都是為了破除後人的疑誤。尤其論述傷寒的兩卷,更能發揮仲景的醫學精髓。善於運用這本書的人,就像用鑰匙開啟鎖一樣,能夠精準掌握醫術。
一一契合。無毫釐差。山陽範應德先生蓋知可高弟。深得其法。孝忠童稚。嘗從授書。見其切脈用藥。不與今醫者相似。家叔與之遊。此方所從發也,後刊板武昌。苦無善本。以正訛謬。及歸老⿱艹隶山。意頗闕然。因孝忠侍見。屢及之。欲更定而不可。歲且一紀。孝忠來宦夷陵。
有蜀人劉奇者。老於醫。砭艾尤工。誦經絡如流水。遂相與許證甚悉。又從鄂渚劉君邦佐參考焉。問其所未知。釋其所可疑。於是為備制度炮炙。各疏其下。方證腧穴。有而未具者。附益之。凡六十有一。又校定字畫。增者二百二十有四。減者六。乙者七。正其誤者。三百三十有四。
白話文:
山陽範應德先生的弟子,深得其醫術精髓,孝忠童稚曾師從他學習,見他把脈用藥與現在的醫生截然不同。家叔與他交好,這些醫術正是從他那裡學來的。後來在武昌出版,但一直沒有好的版本,為了糾正錯誤,及至家叔歸隱山林,心裡一直有所遺憾,因此讓孝忠幫忙整理這些醫術,但一直未能如願。過了十多年,孝忠來到夷陵做官。
這時遇見了蜀人劉奇,他精通醫術,尤其擅長針灸,對經絡了如指掌。兩人互相印證醫術,並且向鄂渚的劉君邦佐請教,解答彼此的疑惑。於是整理藥材炮製方法,詳細記載藥方、病症、穴位,對於未曾記載的內容,加以補充,總共六十一條。又校對文字,增補了二百二十四个字,减少了六个字,更改了七个字,修正錯誤三百三十四個。
鋟木家塾。於以成叔父之志。夫許氏之本心。冤其親之隕於醫。發憤此書。濟世而不求其報。用意到。故無一不可用者。後之人。絡脈證侯之不分。新陳寒涼之無別。精粗畢用。炮製非法。而於書有疑焉。是不可與言也。淳熙乙巳五月旦日。孝忠讀書。
陳振孫曰。本事方十卷。維揚許叔微知可撰。紹興三年進士。第六人。以藥餌陰功。見於夢寐。事載夷堅志。晚歲取平生已試驗之方。並記其事實。以為此書。取本事詩詞之例以名之。
四庫全書提要曰。類證普濟本事方十卷。宋許叔微撰。叔微字知可。或曰揚州人。或曰昆陵人。惟曾敏行獨醒雜誌。作真州人。二人同時。當不誤也。紹興二年進士。醫家謂之許學士。宋代詞臣。率以學士為通稱。不知所歷何官也。是書載經驗諸方。兼記醫案。故以本事為名。
白話文:
鋟木家塾,承襲成叔父的遺志。許氏本心,為親人因醫術不精而亡故而深感悲痛,因此發憤寫下此書,希望能救濟世人,不求回報,用心良苦,書中所載無一不可用。後人因對絡脈證侯不分、新陳寒涼不辨,精粗混用、炮製不當,而對書中內容產生疑慮,是不可與之論辯的。淳熙乙巳年五月初一日,孝忠讀書。
陳振孫說,《本事方》十卷,是揚州許叔微所撰。許叔微字知可,紹興三年進士,名列第六。他因以藥餌救治病人,在夢中得到感應,此事載於《夷堅志》。晚年他將平生驗證有效的方劑,並記載其事蹟,編成此書,以《本事詩詞》的命名方式為書取名。
《四庫全書提要》記載,《類證普濟本事方》十卷,宋代許叔微撰。叔微字知可,有人說他是揚州人,有人說他是昆陵人,唯獨曾敏行在《獨醒雜誌》中寫他是真州人。三人同時代,應當不會有錯。紹興二年,他高中進士。醫家稱他為許學士。宋代詞臣,多以學士作為通稱,不知他曾任過什麼官職。此書記載經驗方劑,並附有醫案,因此以《本事》為名。
朱國禎湧幢小品。載叔微嘗獲鄉薦春闈。不利而歸。舟次平望。夢白衣人勤學醫。遂得盧扁之妙。凡有病者。診候與藥。不取其直。晚歲取平生已試之方。並記其事。實以為本事方。取本事詩之例以名之云云。即指此書。然考獨醒雜誌。叔微雖有夢見神人事。而學醫則在其前。
不知國禎何本也。叔微於診治之術。最為精詣。故姚寬西漢叢語。稱許叔微精於醫。載其論肺蟲上行一條。以為微論。其書屬詞簡雅。不諧於俗。故明以來。不甚傳布。此本從宋槧鈔出。其中凡丸字皆作圓。猶是漢張機傷寒論。金匱要略舊例也。國禎又記叔微所著。尚有擬傷寒歌三卷。
白話文:
朱國禎的《湧幢小品》中記載,叔微曾經參加鄉試春闈,結果不順利而回家。在船上經過平望時,夢到白衣人勤學醫術,於是得到盧扁的精妙醫術。凡是有病的人,他都會診斷病情並給藥,而且不收取費用。晚年時,他將平生試驗過的方子整理記錄,並將這些方子稱為「本事方」,取自「本事詩」的命名方式。這就是《湧幢小品》所指的書。然而根據《獨醒雜誌》記載,叔微雖然有夢見神人的事蹟,但他學習醫術卻是在夢境之前。
不知道國禎所用的版本是哪一個。叔微在診治方面造詣精深,因此姚寬在《西漢叢語》中稱讚叔微精通醫術,並記載了他關於肺蟲上行的論述,認為是微論。叔微的著作語言簡潔雅致,不符合當時的流行風格,因此明代以後傳播不廣。這個版本出自宋代刻本,其中所有「丸」字都寫作「圓」,這是漢代張機《傷寒論》和《金匱要略》的舊例。國禎還記載了叔微的其他著作,包括《擬傷寒歌》三卷。
凡百篇又有治法八十一篇。及仲景脈法三十六圖翼,傷寒論二卷。辨類五卷。今皆未見傳本。疑其散佚矣。
〔類證普濟本事方後集〕十卷,存
〔亡名氏治病須知〕書錄解題一卷,佚
陳振孫曰。不知名氏。專論外證。以用藥之次弟。為不能知脈者設也。
〔張氏(致遠)瘴論〕宋志二卷,佚
宋史本傳略曰。張致遠。字子猷。南劍州沙縣人。宣和三年。中進士第。宰相範宗尹薦其才召對。擢為樞密院計議官。建寇範汝為已降猶懷反側。而招安官謝向陸棠受賊賂。陰與之通。致遠謁告歸知其情。還白執政。請鋤其根蘗。於是捕向棠。及制置司屬官施宜生付獄。詔參知政事蓋庾。
白話文:
《傷寒論》、《辨類》等書共計百餘篇,再加上張仲景的脈法圖書和《傷寒論》的兩個卷本,總共超過一百篇,但如今都已失傳,令人惋惜。現存的醫書有《類證普濟本事方後集》十卷,而《亡名氏治病須知》一卷則已失傳。陳振孫認為這部無名氏著作專門論述外症,並按藥物使用順序進行編排,可能是為了方便那些不懂脈診的人使用。宋代醫書《張氏瘴論》兩卷也已失傳,宋史記載張致遠字子猷,是南劍州沙縣人,宣和三年考中進士,後被宰相範宗尹推薦入朝,擔任樞密院計議官。當時叛寇範汝為表面投降,實際卻心懷反叛,招安官謝向陸棠收受了賊人賄賂,暗中與其勾結。張致遠請假回家後得知此事,回來後向執政官報告,請求剷除叛賊勢力,於是謝向陸棠和制置司屬官施宜生被逮捕入獄。
為福州宣撫使討賊。韓世忠副之。闢致遠為隨軍機宜文字。賊平。除兩浙轉運判官。改廣東轉運判官。招撫劇盜曾袞等。賊眾悉降。紹興四年。以監察御史召。未至。除殿中侍御史。五年。除戶部侍郎。進吏部侍郎、尋復為戶部侍郎。除給事中。尋以老母丐外。以顯謨閣待制。
知台州。朝廷以海寇鄭廣未平。改知福州。六年八月。廣等降。致遠選留四百人。置營城外。余遣還業。復遣廣討他郡諸盜。數月悉平。八年正月。再召為給事中。出知廣州。尋以顯謨閣待制致仕。十七年卒。年五十八。致遠鯁亮有學識。歷臺省侍從。言論風旨。皆卓然可觀。
〔鄭氏(樵)鶴頂方〕宋志二十四卷,佚
白話文:
張致遠曾隨福州宣撫使韓世忠討伐賊寇,後擔任隨軍機宜文字。賊寇平定後,他被任命為兩浙轉運判官,後又改任廣東轉運判官。他招撫了劇盜曾袞等人,賊寇們紛紛投降。紹興四年,他被召為監察御史,未到任就升任殿中侍御史。五年,他被任命為戶部侍郎,後升任吏部侍郎,不久又回到戶部任侍郎。之後,他被升為給事中,但因老母年邁請辭外任,被任命為顯謨閣待制。
張致遠被任命為台州知州,朝廷因海寇鄭廣未平,又改任福州知州。紹興六年八月,鄭廣等人投降,張致遠選留了四百人駐守城外,其他人都遣返原籍。他又派鄭廣討伐其他郡的盜賊,幾個月後就平定了。紹興八年正月,他再次被召為給事中,後被任命為廣州知州。不久後,他以顯謨閣待制的身份告老退休。紹興十七年,他去世,享年五十八歲。張致遠為人剛正不阿,有學識,歷任臺省和侍從職務,言論和風範都很值得稱道。
鄭樵曰。五六年。為天文地理之學。為蟲魚草木之學。以蟲魚草木之所得者。作爾雅注。作詩名物志。作本草成書。作草木外類。以方書之所得者。作鶴頂方。作食鑑。作採治錄。作畏惡錄。(夾漈遺稿上皇帝書。)
〔溫氏(闕名)舍人方〕宋志一卷注曰。不知人。佚
〔卓氏(伯融)妙濟方〕宋志一卷,佚
〔亡名氏備用方〕宋志二卷注曰。岳州守臣編。不著名氏。佚
〔吳氏(得夫)集驗方〕宋志七卷,佚
〔張氏(永)衛生家寶〕佚
紹興府志曰。張永。洛陽人。以醫術為翰林醫學。與太醫令李會通同時。先時會通治官中疾。用煎劑弗效。永議為散進之。即愈。詔擢會通為駐泊郎。會通奏功由於永。因同授駐泊郎。行八。人呼為八伯駐。扈從高宗南渡。因家餘姚。後登進士。積勞至禮部尚書。學士所著。衛生家寶。及小兒方。傳於世。子孫精醫者甚多。皆以駐泊為名。
白話文:
鄭樵認為,天文地理、蟲魚草木、醫藥等學問都息息相關。他運用這些學科的知識,撰寫了《爾雅注》、《詩名物志》、《本草》、《草木外類》、《鶴頂方》、《食鑑》、《採治錄》、《畏惡錄》等著作。
宋朝的醫書記載了許多醫學典籍,其中包括溫氏的《舍人方》、卓氏的《妙濟方》、亡名氏的《備用方》、吳氏的《集驗方》以及張永的《衛生家寶》。張永是洛陽人,以精湛醫術而聞名,曾任翰林醫學,並因醫術高超而被授予駐泊郎官職。他著有《衛生家寶》和《小兒方》等醫學著作,其子孫也多從醫,並以「駐泊」為名。
〔王氏(俁)編類本草單方〕宋志三十五卷,佚
陳振孫曰。本草單方三十五卷。工部侍郎宛邱王俁碩父撰。取本草諸藥條下單方。以門類編之。凡四千二百有六方。
陳造跋曰。一則專。多則雜。事物皆爾。況藥之用於病乎。予幼多疾。好窮藥性。嘗用香附子。用木賊。用露蜂房。皆一再驗。其法盡載本草書。人顧不熟讀之爾。思欲會蕞擷攬。以應須者。未暇也。不意此惠術有先之者。是書板在四明。予宰定海。首得之。列為三十五卷。
始於服餌。終於婦人小兒。雜療法亦備矣。然條分類別。一閱可見。益知異人世不乏。才賢有識。所在有之。裝校藏秘。不惟自衛。旁濟酬其夙心。而不假編集之勞。晏享此利。紹興辛亥十一月朔書。書之何。誌喜也。(江湖長翁集)
白話文:
〔王氏(俁)編類本草單方〕宋志三十五卷,佚
陳振孫曰: 本草單方三十五卷,係由工部侍郎宛邱王俁碩父所撰。此書取自本草諸藥條下的單方,以門類編排,共計四千二百零六方。
陳造跋曰: 一則專精,多則雜亂,事物皆是如此,何况藥物的應用於疾病呢?我自幼多病,喜愛探究藥性,曾用過香附子、木賊、露蜂房等藥物,皆一再驗證其效用。其使用方法都記載於本草書中,只是人們沒有熟讀而已。我一直想將這些精華整理編撰,以供急需之人使用,但一直沒有時間。沒想到已經有人先我一步做出了此惠人之事。這本書的刻板存於四明,我擔任定海知府時,首先獲得此書,并将其编排為三十五卷。
此書內容始於服食藥物,終於婦人和兒童的疾病,雜療法也俱全。然而它條理分明,分類清晰,一目了然。益知世上不乏才智高超、有識之士,處處都有。將此書珍藏秘而不宣,不仅可以自身受益,也可以救助他人,酬償其夙愿,而不需自己再费心編撰,即可享受此益。紹興辛亥年十一月朔日寫此,记录下这份喜悦。(出自江湖長翁集)
〔何氏(稱)經驗藥方〕宋志二卷,佚
陳振孫曰。何氏方二卷。太常博士括蒼何稱德楊撰。
〔洪氏(闕名)集驗方〕(醫藏目錄。作洪遵。澹寮方。作洪內翰邁。朱氏集驗方。作洪邁。)宋志五卷注曰。不知名。佚
陳振孫曰。集驗方二卷。鄱陽洪氏。
〔莫氏(伯盛)方〕書錄解題一卷,佚
陳振孫曰。刑部郎中吳興莫伯盛致道刻博濟方於永嘉。而以其家藏經驗方。附於後。
〔李氏(朝正)備急總效方〕宋志四十卷,佚
陳振孫曰。備急總效方四十卷。知平江府溧陽李朝正撰。大抵皆單方也。
〔孫氏(紹遠)大衍方〕書錄解題十二卷,佚
白話文:
宋朝時期,有幾位醫家留下藥方,可惜現在都失傳了。其中,括蒼人何稱德楊撰寫的《何氏經驗藥方》兩卷,鄱陽洪氏的《洪氏集驗方》兩卷,吳興莫伯盛的《莫氏伯盛方》一卷,溧陽李朝正的《李氏朝正備急總效方》四十卷,以及孫紹遠的《孫氏紹遠大衍方》十二卷,都已經不見蹤影了。
陳振孫曰。朝散大夫孫紹遠稽仲撰。凡藥當豫備者。四十九種。故名大衍。所在易得者不與焉。諸方附於後。
〔錢氏(竽)海上方〕宋志一卷,佚
書錄解題曰。海上方一卷。不著名氏。括蒼刻本。館閣書目有此方。云。乾道中知處州錢竽編。
〔李氏(觀民)集效方〕宋志一卷,佚
陳振孫曰。集效方一卷。南康守李觀民集。
〔陳氏(言)依源指治〕六卷,佚
〔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〕宋志六卷(按通行本。分作十八卷。)存
自序曰。余紹興辛巳。為葉表弟(桷)伯材。集方六卷。前敘陰陽病脈證。次及所因之說。集註脈經。類分八十一門。方若干道。題曰依源指治。伯材在行朝得書。欲托貴人刊行。未幾下世。遂已。淳熙甲午。復與友人湯致德遠慶德夫。論及醫事之要。無出三因。辨因之初。
白話文:
陳振孫說:朝散大夫孫紹遠根據仲景的醫書整理,凡是需要事先準備的藥材,共有四十九種,所以稱為「大衍」,那些到處容易取得的藥材就不列入其中了。各個藥方附在後面。
錢氏(竽)的《海上方》,宋代記載有一卷,現已失傳。
《書錄解題》記載:《海上方》一卷,作者不詳,括蒼刻本。館閣書目中也記載有此方,說是由乾道年間知處州的錢竽編撰。
李氏(觀民)的《集效方》,宋代記載有一卷,現已失傳。
陳振孫說:《集效方》一卷,由南康守李觀民編撰。
陳氏(言)的《依源指治》,六卷,現已失傳。
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,宋代記載有六卷(現存通行本分為十八卷)。
自序中寫道:我紹興辛巳年,為葉表弟(桷)伯材,整理了六卷藥方,先敘述了陰陽病脈證,接著講述了病因,並註解了脈經,將藥方分為八十一類,共收錄了若干藥方,題名為《依源指治》。伯材在朝中得到這本書後,想託付貴人刊行,但不久就去世了,此事也就作罷。淳熙甲午年,我又和友人湯致德遠慶德夫,討論醫術的要點,認為無過於「三因」。辨明病因之初,……
無逾脈息。遂舉脈經曰。關前一分。人命之主。左為人迎。右為氣口。蓋以人迎候外因。氣口候內因。其不應人迎氣口。皆不內外因。儻識三因。病無餘蘊。故曰。醫事之要。無出此也。因編集應用諸方。類分一百八十門。得方一千五十餘道。題曰三因極一病源論粹。或曰。
現行醫方山積。便可指示。何用此為。殊不知晉漢所集。不識時宜。或詮次混淆。或附會雜糅。古文簡脫。章旨不明。俗書無經。性理乖誤。庸輩妄用。無驗有傷。不削繁蕪。罔知樞要。乃辨論前人所不了義。庶幾開古賢之蹊徑。為進學之帡幪。使夫見月忘指可也。於是乎書。
青田鶴溪陳言無擇序。
白話文:
脈搏跳動,沒有異常。因此我整理了脈經,說關脈前一寸是人命的主宰,左手為人迎脈,右手為氣口脈。人迎脈用來診斷外因,氣口脈用來診斷內因。如果脈象不符合人迎脈和氣口脈的規律,就說明沒有內外因。只要能識別這三種原因,病症就不會殘留。所以說,醫術的關鍵就在於此。因此我整理了各種醫方,按照類別分為一百八十門,收集了一千五百多個方劑,並題名為《三因極一病源論粹》。有人說,現在醫書方劑已經很多了,直接拿來用就行了,為什麼還要用這本書?殊不知晉漢時期的醫書,有的不符合時代需求,有的分類混亂,有的附會雜糅,有的古文簡略,章旨不明,有的俗書不講道理,性理錯誤,庸醫亂用,不僅無效,還會傷人。如果不剔除繁蕪,就無法了解醫術的精髓。因此我辨析了前人沒有理解的醫理,希望能為後學開闢一條新的道路,作為學習的遮蔽,讓大家能看到月亮,不再只盯著手指。於是寫了這本書。
青田鶴溪陳言無擇序。
陳振孫曰。三因極一方六卷。括蒼陳言無擇撰。三因者。內因外因。不內外因。其說出金匱要略。其所述方論。往往皆古書也。
處州府志曰。陳言。字無擇。青田人。敏悟絕人。長於方脈。治病立效。有不可救者。則預告以期。晷刻無爽。作三因方論。研窮受病之源。用藥之等。醫者宗之。其徒王碩為簡易方。並三論行於世。
四庫全書提要曰。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。十八卷。宋陳言撰。言字無擇。莆田人。是書分別三因。歸於一治。其說出金匱要略。三因者。一曰內因。為七情。發自臟腑。形於肢體。一曰外因。為六淫。起於經絡。舍於臟腑。一曰不內外因。為飲食飢飽。叫呼傷氣。以及虎狼毒蟲。
白話文:
陳振孫說:「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六卷,是括蒼人陳言寫的,字號無擇。書中講的三因,指的是內因、外因和不內外因。這本書的理論出自《金匱要略》,所論述的方劑大多是古書記載的。」
《處州府志》記載:「陳言,字無擇,青田人,天資聰穎,遠超常人,精通醫術,擅長辨證施治,治病效果顯著。遇到不可救治的病人,他會預先告知病人的死亡時間,分秒不差。他寫了《三因方論》,深入研究疾病的根源和用藥的種類,醫者都奉為圭臬。他的學生王碩編寫了《簡易方》,與《三因方論》一同流傳於世。」
《四庫全書提要》中寫道:「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十八卷,是宋朝陳言寫的,字號無擇,莆田人。這本書分別論述三因,歸納出一種治療方法。它的理論出自《金匱要略》。三因指的是:一、內因,即七情,源於臟腑,表現於四肢;二、外因,即六淫,從經絡入侵,駐留於臟腑;三、不內外因,包括飲食不節、哭喊傷氣、以及虎狼毒蟲等等。」
金瘡壓溺之類。每類有論有方。文詞典雅。而理致簡核。非他家俚鄙冗雜之比。蘇軾傳聖散子方。葉夢得避暑錄話。極論其謬。而不能明其所以然。言亦指其通治傷寒諸證之非。而獨謂其方為寒疫所不廢。可謂持平。吳澄集。有易簡歸一序。稱近代醫方。惟陳無擇議論。最有根柢。
而其藥不驗。嚴子禮剽取其論。而附以平日所用經驗之藥。則兼美矣。是嚴氏濟生方。其源出於此書也。宋史者錄六卷。陳振孫書錄解題亦同。此本分為十八卷。蓋何鉅所分。第二卷中。太醫習業一條。有五經二十一史之說。非南宋人所應見。然證以諸家所引。實為原書。其詞氣亦非近代所及。
白話文:
金瘡、壓溺等等疾病,每種都有論述和治療方法。文章典雅,道理簡潔明了,不像其他醫書那樣俚俗、繁瑣。蘇軾傳授的「聖散子」方劑,葉夢得在《避暑錄話》中極力批評其錯誤,但無法說清楚原因。他也指出用這個方劑治療各種傷寒症的錯誤,卻單獨認為它在寒疫中有效,可謂持平之論。吳澄集注中,有一篇「易簡歸一序」,稱讚近代醫方中,只有陳無擇的論述最有根基。
然而,他的藥方效果不佳。嚴子禮剽竊了他的論述,並加上自己平時常用的經驗藥方,就變得兼具優點了。因此,嚴氏的《濟生方》來源於此書。宋史記載此書六卷,陳振孫書錄解題也相同。此版本分為十八卷,應該是何巨所分。第二卷中,太醫習業一條,有五經二十一史的說法,這不是南宋人應該見到的。然而,根據其他醫書的引述來看,這確實是原書。它的文風也不是近代所能比擬的。
疑明代傳錄此書者。不學亡術。但聞有二十一史之說。遂妄改古書。不及核其時代也。
按侍醫河野君(通)所藏宋槧三因方。亦為十八卷。則知非後人所分。陳振孫以無擇自序。有紹興中集方六卷之語。誤與是書相混。宋志遂承其謬也。宋本及通行本。太醫習業條。作五經諸史。不載二十一史之語。
〔王氏(碩)易簡方〕宋志一卷,佚
自序曰。醫言神聖工巧尚矣。然有可傳者。有不可傳者。就其可傳者言之。其略則當先診脈。次參以病。然後知為何證。始可施以治法。古人所謂脈病證治四者是也。假如頭疼發熱。人總謂之感冒。不知其脈浮盛。其病惡風自汗。其證則曰傷風。治法當用桂枝。若其脈緊盛。
白話文:
懷疑明代抄錄這本書的人,不懂醫術,只聽說過二十四史,就隨意改動古書,沒有考證時代背景。
根據侍醫河野君收藏的宋代刻本《三因方》,也只有十八卷,由此可知,並不是後人分卷的。陳振孫在《無擇自序》中提到紹興年間收集藥方六卷,誤以為就是這本書,宋史就沿用了這個錯誤。宋代本子和通行本的《太醫習業條》,寫的是“五經諸史”,沒有提到二十四史。
王碩的《易簡方》,收錄於宋史,只有一卷,已經失傳。
自序中說,醫學奧妙精深,有的可以傳授,有的不能傳授。就可傳授的部分來說,首先要診脈,然後根據病情,才能知道是哪種病症,才能使用治療方法。古人所說的“脈、病、證、治”四者就是這個意思。比如說頭疼發燒,一般人都認為是感冒,卻不知道脈象浮盛,病情是風邪入侵,自汗,病症是傷風,治療方法應該用桂枝。如果脈象緊而盛,…
其病惡寒無汗。其證曰傷寒。治法當用麻黃。或二證交攻。則兩藥兼用。儻脈之不察。證之莫辨。投傷寒以桂枝。投傷風以麻黃。用藥一誤。禍不旋踵。又況六淫外感。七情內賊。停寒蘊熱。痰飲積氣。交互為患。證候多端。亦有證同而病異。證異而病同者。尤難概舉。若欲分析門類。
明別是非。的用何藥。誰不願此。奈何素不知脈。況自古方論。已不可勝紀。寧能不惑於治法之眾。將必至於嘗試而後已。用藥顛錯。諸證蜂起。殆有甚於桂枝麻黃之誤。古語有之。看方三年。無病可治。治病三年。無藥可療。正謂是也。故莫若從事於簡要。今取常用之方。
白話文:
病人怕冷又沒有汗,這種情況稱為傷寒,應該用麻黃治療。如果同時出現兩種病症,就需要兩種藥物一起使用。如果脈象看不清楚,病症也難以辨別,就用桂枝治療傷寒,用麻黃治療傷風。用藥錯誤,禍患馬上就來,何況還有外感六淫、內傷七情、寒邪積聚、痰飲氣滯,這些病症交錯在一起,病狀千變萬化,有的病症相同但病因不同,有的病症不同但病因相同,更難一一列舉。想要分析病症分類,明辨是非,精準用藥,誰不希望呢?但如果不懂脈象,更何況古時候的方劑多如牛毛,怎麼能不被眾多的治療方法所迷惑呢?最後只能通過嘗試才能找到答案。用藥錯誤,各種病症接踵而來,恐怕比誤用桂枝麻黃還要嚴重。古人說:「看方三年,無病可治;治病三年,無藥可療」,正是這個道理。所以,最好的方法就是從簡單的方面入手。現在我選取常用的方劑,供大家參考。
凡一劑。而可以外候兼用者。詳著其義於篇。庶幾一見而知。縱病有相類。而證或不同。亦可均以治療。假如中風。昏不知人。四肢不收。六脈沉伏。亦有脈隨氣奔。指下洪盛。當是之時。脈亦難別。徒具諸方。何者為對。加之有中寒。中暑。中濕。中氣。痰厥。飲厥之類。
證大不同。而外候則一。急欲求其要領,則皆由內蓄痰涎。因有所中。發而為病。總治之法。無過下氣豁痰。可解緩急。氣下痰消。其人必蘇。自余雜病。以類而求。其稍輕者。對方施治。自可獲愈。或未全安。亦可藉此以俟招醫。若夫城郭縣鎮。煙火相望。眾醫所聚。百藥所備。
白話文:
一帖藥方,若能同時針對內外症狀,其詳細說明會在文中列出,方便一看便知。即使疾病看似相似,但實際症狀可能不同,也能以此藥方治療。例如中風患者,昏迷不醒,四肢無力,脈象沉伏,但也有脈搏隨氣血奔流,指下脈象洪盛的情況,此時脈象難以分辨,單憑藥方難以判斷何者有效。更何況還可能伴隨中寒、中暑、中濕、中氣、痰厥、飲厥等症狀,症狀差異很大,但外在表現卻相似。想要掌握治療要領,就要明白這些病症都是因體內積聚痰涎,再受到外邪侵襲而發病。總的治療方法就是瀉氣豁痰,可以緩解病情,氣順痰消,病人就會恢復。對於其他雜病,可以依類推求,輕症可以用此方治療,可以痊癒。即使沒有完全康復,也可以以此方暫時緩解,等待醫生診治。至於城鎮繁華之地,醫生雲集,藥材齊全,自然不用擔心。
尚可訪問。其或不然。津塗修阻。寧無急難。倉皇鬥揍。即可辦集。今取方三十首。各有增損。備㕮咀生料三十品。及市肆常貨丸藥一十種。凡倉猝之病。易療之疾。靡不悉具。惟虛損癲癇勞瘵癥瘕渴利等患。既難亟愈。不復更錄。是書之作。蓋自大丞相葛公始辭國政。歸休里第。
命碩以常所驗治方。抄其劑量。大概以備緩急之須。碩自惟麼麼不學。辱丞相知遇。不敢辭也。已而士夫間。頗亦知之。不以其膚淺。而訪問者踵至。遂因已編類者。揭其綱目。更加辨析於其間。其略亦粗備矣。儻或可採。敢不與衛生家之共之。承節郎新瘥。監臨安府富陽縣酒稅務王碩述。
白話文:
這本書尚可參考。內容可能不盡完善。但其中收錄了許多治療方法,可供緊急情況時使用。書中也整理了三十首方劑,每首方劑都略有增減,並列出三十種常用藥材,以及十種市面上常見的丸藥。對於倉促發生的疾病和容易治療的病症,書中都應有盡有。唯獨虛損、癲癇、勞瘵、癥瘕、渴利等病症,因難以立即痊癒,所以不再收錄。
這本書的創作緣起於大丞相葛公辭去國政,歸隱鄉里時,命我整理他多年來驗證有效的方劑,並抄寫劑量,以便日後遇到緊急情況時可以參考。我自知學識淺薄,愧受丞相的知遇之恩,不敢推辭。後來,許多士大夫也得知此事,並未因為我學識淺陋而有所輕視,反而紛紛前來請教。因此,我便將已經編好的方劑,列出綱目,並加以辨析,使其內容更加完善。雖然這本書內容可能粗陋,但若能有所幫助,我願與各位衛生家共享。
這本書由承節郎,新癒病症的王碩,在監臨安府富陽縣酒稅務期間編撰完成。
陳振孫曰。易簡方一卷。永嘉王碩德膚撰。增損方三十首。㕮咀藥三十品。市肆常貨丸子藥十種。以為倉卒應用之備。其書盛行於世。
劉辰翁曰。自易簡方行。而四大方廢。下至三因百一諸藏方廢。至局方亦廢。亦猶中庸大學顯。而諸傳義廢。至詩書易春秋俱廢。故易簡方者。近世名醫之藪也。四書者。吾儒之易簡方也。(須溪記鈔濟庵記)
楊士瀛曰。易簡方論。前後活人。不知其幾。近世之士。類以春秋之法繩之。曰。易簡繩愆。曰增廣易簡。曰續易簡。借古人之盛名。以自伸其臆說。籲。王氏何負於人哉。余謂易簡方論。後學指南。四時治要。議論似之。自有人心權度存焉耳。況王氏晚年劑量。更定者不一。日月薄蝕。何損於明。若夫索瘢洗垢。矯而過焉。或者公論之所不予也。
白話文:
陳振孫說:「《易簡方》一卷,由永嘉王碩德膚所撰。書中收錄增損方三十首,咀嚼藥三十種,以及市面上常見的十種丸子藥,作為緊急應用的準備。這本書在民間廣為流傳。」
劉辰翁說:「自從《易簡方》流行以來,其他的四大方就被捨棄了,甚至包括《三因》、《百一》、諸藏方也都廢棄不用。就如同《中庸》、《大學》顯學,導致其他的傳義都被捨棄,最終詩、書、易、春秋也都廢棄不用。因此,《易簡方》是近世名醫的寶庫,而四書則是儒家學者的《易簡方》。」
楊士瀛說:「《易簡方》論述前後救活了無數人。近來有些人以春秋筆法來批評它,說什麼『易簡繩愆』、『增廣易簡』、『續易簡』,借用古人的名聲來宣揚自己的臆測。王氏何罪之有?我認為《易簡方》論述是後學者的指南,就像《四時治要》一樣,都有其獨特的論點和道理。況且王氏晚年修改藥量,這有什麼損害嗎?就像日月蝕一樣,並不會影響太陽的光明。至於那些糾纏於枝微末節,矯枉過正的批評,恐怕不是公允的意見。」
〔亡名氏校正注方易簡方論〕一卷,存
題詞曰。此書乃親傳真本。復加校正。與市肆所買者。大相遼絕。補闕漏者二十餘段。如降氣湯論症氣之類。是也。論中多舉局方等藥,而不載方。今並注其下。計三十餘方。如小續命湯之類。是也。若論中舉其名。而方見於他段者。則不復更注。如白朮酒。朮附湯之類。是也。
至於市肆丸子。不曾該載。治療修合之法。則人慾自行修制者。必須參以局方而後可。今並該載其法。略無差闕。信為大備。家有其書。則凡遇疾病一披閱之。瞭然畢見。且板小字淨。水陸之間。便於攜帶,尤為盡善。收書者自鑑別。
白話文:
這本書叫做《亡名氏校正注方易簡方論》,只有一卷,目前還保存著。
書的題詞說,這是親傳的真本,並且經過校正,和市面上買到的版本截然不同。書中補了二十多段缺漏內容,例如「降氣湯」的論症氣之類。書中多次提到局方等藥物,但沒有寫出藥方,現在都註解在下面,一共三十多個方子,例如「小續命湯」之類。如果書中提到了某個藥方,而這個藥方在其他段落出現過,就不再重複註解,例如「白朮酒」和「朮附湯」之類。
市面上賣的丸子,這本書沒有記載。關於藥物治療和配製方法,想要自己配製的人,必須參考局方才能製作。現在這本書都把這些方法都記載清楚了,一點也不遺漏,非常完備。家裡有這本書,遇到疾病就翻閱一下,就能一目了然。而且書本小巧,字跡清晰,方便攜帶,可以說是十分完善。希望讀者能自己分辨真偽。
〔孫氏(志)增修易簡方論〕(澹寮方。作增損易簡方。或作增品易簡方。)佚
盧祖常曰。竊見孫志寧增修易簡。已自是抾起王碩。淬礪舊劍。及增撰簡要。又復是推過李子建。掘鑿新坑。倘見而不與匣其劍平其坑。則戕陷人。無盡期矣。
〔盧氏(祖常)續易簡方論〕五卷,存
自後序曰。先哲述顯說。喻醫道之難。有曰蝨一蝨也。其類蟲。其形鮮。其患庠。其害輕。惡明而喜暗。去寒而就暖。咂膚咀血。求匹成孕。本不知其自。亦不有其種。初因惱人。搔而獲之。惟一而已。及其盛也。累累於衣縫。紛紛於髮鬢。捫之不盡。櫛之復有。在體者不逾肩。
白話文:
〔孫氏(志)增修易簡方論〕(澹寮方。作增損易簡方。或作增品易簡方。)佚
盧祖常曰:我私下認為孫志寧增修易簡方,已經是超越了王碩,磨利了舊有的醫術。而後又增補撰寫簡要方論,更進一步推過了李子建,開闢了新的醫學領域。如果見到這些方論而不加以學習,不收藏其精華,不深入研究,就如同埋沒寶劍,荒廢良田,最終會害人無數,後患無窮。
〔盧氏(祖常)續易簡方論〕五卷,存
自後序曰:先賢們闡明醫道之艱難,比喻說:蝨子,不過是一種小小的蟲子,形體微小,卻能令人瘙癢難耐,危害輕微。它喜暗厭光,怕冷喜暖,吸食皮膚之血,尋找配偶繁衍後代。它本來不知從何而來,也無種源可循,最初只是偶然惱人,被搔抓後才被發現,只有一隻而已。但一旦繁殖起來,就會在衣縫中密密麻麻,在髮鬢中紛紛擾擾,無論如何搔抓也抓不完,梳理也依然存在。這些蝨子雖然只停留在身體上,卻不會超過肩部。
在肩者不下項。可謂形性不殊。節守有定。何其色一有異。畏惡頓別。黑者值藜蘆而衰落。白者近水銀而暗亡。觀此。凡為良工。臨診值病。證之純者。治藥當如童蒙之囑小對。字字清切。證之駁者。處方當如才子之破合題。字字包盡。又云。一鬻生藥家。有子年十七。已冠。
頭上多蝨。父取水銀。制髻繩以闢之。逾旬蟣蝨如故。荏苒容顏萎黃。精神憔悴。時雲頭冷。父疑其子思食致患。更醫。只作思色調理。皆無寸功。父常齋道,一日齋者。見其子尫羸。起問其故。父罄情語之。道人詳其頭冷。便曉患生水銀。徐微笑曰。無藥可治。惟貧道有術以起之。
白話文:
肩上的病症不會往下延伸到脖子,可見形狀和性質並無不同。關節的守恆有一定的法則,為什麼顏色會出現差異呢?害怕和厭惡的表現截然不同。黑色的病症碰上了藜蘆就會衰敗,白色的病症靠近水銀就會暗中死去。觀察這些現象,凡是好的醫生,在診斷病情時,對於證候純粹的,用藥就像教導小孩一樣,字字清晰明確;對於證候複雜的,開方就如同才子解題一樣,字字包含所有信息。
還有一件事,有個賣生藥的人,他的兒子十七歲,已經成年了。他頭上長了很多蝨子,父親用水銀製作頭繩來驅除。過了十天,蝨子還是很多,而且兒子面色萎黃,精神憔悴,經常說頭冷。父親懷疑兒子是因為思念食物而導致生病,就找其他醫生治療,只做思食的調理,都沒有效果。父親經常去道觀齋戒,有一天道士看到他兒子瘦弱,便問他原因。父親就把事情全部告訴了道士。道士詳細了解了兒子頭冷的情况,就明白病症是水銀引起的。他微微一笑說:“沒有藥可以治療,只有我有一種方法可以救他。”
只制銀梗二條。如鼻竅大。各長二寸四分。按二十四氣。梗頂須平容。貧道明早料理。患家深信其說。道人果如約至。索銀梗。呵咒數四。納患子鼻中。揖曰。且退,近暮再至。緩手取出銀梗。視之大笑。以爪甲剔下水銀十數滴。示其家人。一毫無取。怡怡而去。挽之不留。
其子乃安。父因閱神農經。乃見水銀之性。入人肉。令人百節攣縮。入人腦。能蝕人腦至盡。道人以銀梗引水銀。蓋知以水銀性能蝕銀耳。凡所施為。無非神其術。以動患家之信心。即是而觀。良工為學不可不博。見識不可不廣。人命不可不重。取財不可不輕。用藥不可不防患。
白話文:
道士拿了兩根銀條,因為病人鼻孔很大,每根條都長兩寸四分。按照二十四節氣,銀條頂端必須平整。道士說明天早上會來處理,病人深信不疑。隔天早上,道士果然來了,要了銀條,念了幾句咒語,把銀條塞進病人的鼻孔,說:「你先回去,傍晚再來。」然後緩慢地把銀條取出,看著病人哈哈大笑,用指甲從銀條上刮下十幾滴水銀,給家屬看。水銀一點也沒有減少,道士就高高興興地走了,無論家人如何挽留也不肯留下。
病人的兒子病好了。他父親後來翻閱《神農本草經》,發現水銀的特性是進入人體就會使人全身筋骨收縮,進入腦部就會把腦部腐蝕殆盡。道士用銀條引出水銀,是因為知道水銀可以腐蝕銀。他所做的一切,都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法術高明,藉此讓病人產生信心。由此可見,好的醫生學習要廣泛,見識要淵博,人命要重視,賺錢要輕視,用藥要小心謹慎。
不如是。不足以盡醫道。安宜不知其難。習易簡簡要為師。借法而求食也。重命君子。欲服易簡簡要之藥。敢請以糾繆參之。可投則投。可服則服。無蹈病未必殺人。藥之殺人多矣之深戒。
按盧祖常永嘉人。別號砥鏡老人。書中稱愚少嬰異疾。因有所遇。癖於論醫。吾鄉良醫陳無擇先生每一會面。必相加議。據此祖常為紹興以後人。是書於王氏並志寧二家。逐件糾剔。不遺餘力。毒罵之甚。非為續述者。而其名書。似不可解。考澹寮方引是書。作易簡方糾繆。
始知後序所謂。請以糾繆參之之語。蓋指其所著。頃讀亡名氏撮壞集。醫書部。有易簡方糾繆。想後人與施氏書合梓。因改舊目。加以後集二字者歟。
白話文:
這樣不行,不足以完全掌握醫道。安宜不知醫術的難處,只學習簡單易懂的醫書作為師傅,借用醫術來謀生,實在是危險。重命君子,想要服用簡單易懂的藥方,請讓我用糾繆參之來幫助你。可以服用就服用,可以投藥就投藥,不要害怕疾病不一定致命,藥物致死的案例其實很多,這一點要牢記。
盧祖常,永嘉人,別號砥鏡老人。書中自稱年少時患有怪病,因此遇到高人,便專注研究醫學。我鄉良醫陳無擇先生每次見面,必定與他討論醫術。由此可知,祖常是紹興以後的人。這本書針對王氏和志寧二家醫書,逐一糾正錯誤,毫不留情,批評得非常嚴厲。他並不是為了續寫醫書,但這本書的書名卻令人費解。考查澹寮方,引用了這本書,並命名為「易簡方糾繆」。
現在才明白,後序中提到的「請以糾繆參之」這句話,指的是他自己的著作。我最近讀到一本無名氏的醫書集,醫書部分有一本叫做「易簡方糾繆」,我想可能是後人將施氏的書與這本書合在一起出版,因此將舊書名修改,並加上了「後集」二字。
〔施氏(發)續易簡方論〕六卷,存
題詞曰。王德膚作易簡方。大概多選於三因。而附以他方增損之。今世士夫。孰不愛重。皆以治病捷要。無逾此書。但其間有失點勘。未免大醇而小疵。予與德膚。早歲有半面之好。非敢求多之也。特以人命所關。不容緘嘿。於是表而出之。予豈好辨哉。永嘉施發政卿撰。
後序曰。醫家著書。立言以貽世。而脈理精微。難以遽解。要當明示其虛實冷熱之證。使人易於適從。可也。王氏此方。名曰易簡。士大夫往往以便於觀覽。故多用之。然其於虛實冷熱之證。無所區別。謂之為簡。無乃太簡乎。此予續論之作。所以不能自已也。區區管見若此。烏知後人之不我是耶。淳祐癸卯夏五逾旬。敬書於寓室桂堂。
白話文:
施氏(發)續易簡方論 六卷,存
**題詞曰:**王德膚所作《易簡方》,大抵多選自《三因極旨》,並附以其他方劑增減。當今世上的士大夫,誰不珍愛此書?皆以其為治病的捷徑,無出其右。但書中有些疏漏,難免是大醇小疵。我與德膚早年相識,並非有意多加指摘,只是人命關天,不容隱瞞,故此將之公諸於世。我並非愛好辯論,實乃不得已而為之。永嘉施發政卿撰。
**後序曰:**醫家著書,立言以傳世,但脈理精微,難以立刻理解。必須明示虛實、冷熱之證,使人易於遵循。王氏此方,名曰《易簡》,士大夫往往因其便於觀覽而多用之。然而,此方對於虛實、冷熱之證卻未加區別,謂之簡,未免太過簡略。故此,我撰寫了這篇《續論》,實乃心中所想,不得不為。區區淺見,僅供參考,不知後人是否認同。淳祐癸卯夏五逾旬,敬書於寓室桂堂。
僧繼洪曰。施發著續易簡方。謂二生飲方。王氏云。治卒中昏不知人。痰氣上壅。咽喉作聲。無問外感風寒。內傷喜怒。或六脈沉伏。或指下浮盛,並宜服之。其誤後學者多矣。殊不知中風中寒。中濕中氣。六脈沉伏者。固可隨證增損用之。若指下浮盛。其脈必浮而洪數。此即挾熱中風之候。
烏可投以烏附大熱之劑。如或用此。是以火益火耳。須先以稀涎飲。微微去其涎。俟稍蘇。然後以加減小續命湯發散之。斯為得矣。今之為醫者。所習多易簡。凡見中者。不辨其冷熱。遽投三生飲。三生未效。易以三建湯。三建復然。其技止於重丹而已。欲僥倖萬一之中。而有時足以害人。
白話文:
僧繼洪說:「施發著《續易簡方》,記載了二生飲方。王氏說,此方用於治療卒中昏迷不省人事、痰氣上壅、咽喉作聲者。不論是外感風寒,還是內傷喜怒,或六脈沉伏,或指下浮盛,皆可服用。然而,後學者多有誤用,殊不知中風、中寒、中濕、中氣,六脈沉伏者,固然可以根據症狀增減藥物使用。若指下浮盛,脈象必然浮而洪數,這是挾熱中風的徵兆。
怎麼可以用烏附這種大熱之劑?若真的使用,無異於火上澆油。應先以稀涎飲微微去痰,待病人稍微清醒後,再用加減小續命湯發散之,才是正確的做法。現今的醫生,多習於簡單易懂的方劑,凡見中風患者,不辨其寒熱,就貿然使用三生飲。三生飲無效,便換用三建湯。三建湯也無效,其醫術不過是重丹而已,想要憑藉僥倖,萬一有一點效果,有時反而會傷人。」
皆王氏啟之也。更有中暑一證。亦使人噎悶。昏不知人。其脈則虛弱而微遲。或者不審。以三生飲治之。禍不旋踵。可不謹諸。是乃施發之說也。繼洪嘗讀醫餘一編。有謂中風脈不大者。非熱也。是風脈也。又中疾氣鬱痰結。脈多沉伏。故亦有浮而非熱。沉而非實者。是乃王氏不拘脈。
而用三生飲之祖意也。亦未為全不是。然則果其脈浮數。而證有挾熱。豈不誤人哉。王氏又云。不問外感內傷。失之尤甚焉。固不可諱施發之說也。第施之辨脈猶未詳。攻王之辭。亦有強而奪理處。故嘗謂諸師易簡方論。交相詆訶。各有偏枯。且惟紛紛於藥裹。更不言及人之臟腑有陰陽。
白話文:
這都是王氏啟發出來的。還有中暑這一症狀,也會讓人感到噎悶、昏迷不醒人事。其脈象虛弱而微遲,有時甚至摸不清脈搏。用三生飲治療,禍患馬上就會出現,不可不謹慎。這就是施發的說法。
洪氏曾經讀過一本醫書,裡面提到中風脈象不強的,不是熱症,而是風脈。又說中疾氣鬱痰結,脈象大多沉伏。所以,也會有浮脈而并非熱症,沉脈而并非實證。這就是王氏不拘泥於脈象,而使用三生飲的本意。這也并非完全錯誤。
然而,如果脈象浮數,而病症又伴有熱症,那豈不誤人嗎?王氏還說,不論是外感還是內傷,失誤都非常嚴重。因此,不能掩蓋施發的說法。只是施發對脈象的辨別還不夠詳盡。攻訐王氏的言論,也有強詞奪理的地方。所以,我一直認為諸位醫家簡單的方論,互相詆毀,各有偏頗。他們只顧著爭論藥物,卻不論及人體臟腑的陰陽之分。
稟賦有厚薄。安得公論之士。為之裁斷云。(澹寮方)
〔徐氏(若虛)易簡歸一〕佚
吳澄序曰。近代醫方。惟陳無擇議論。最有根柢。而其藥多不驗。嚴子禮剽取其論。而附以平日所用經驗之藥。則既兼美矣。王德膚學於無擇。易簡三十方。蓋特為窮鄉僻原。醫藥不便之地。一時救急而設。非可通於久遠。而語於能醫者流也。是以不免於容易苟簡。其有以來施盧之攻也宜。
且加瘧痢之證。病源不一。治法自殊。世有執無痰不成瘧。無積不成痢之說。而概用一藥者。或驗於甲。而不驗於乙。人但咎其藥之不靈。而孰知由其辨之不明哉。數見病瘧者。對證依施氏用藥。又數見病者。對證依嚴氏用藥。證各不同。無不應手愈。信夫對證之明。而處方之當者。
白話文:
人的體質有强有弱,哪裡能找到公正的醫者來為此做出判斷呢?
徐若虛的《易簡歸一》一書中,吳澄在序言中說道,近來醫方中,只有陳無擇的論述最有根基,但其藥方卻多不靈驗。嚴子禮剽竊了陳無擇的論述,並加入自己平日用藥的經驗,於是兼具了兩者優點。王德膚學習於陳無擇,編寫了三十個簡單方劑,主要是為了窮鄉僻壤、醫藥不便的地方,臨時救急而設,並非可以通於久遠,也不適合給真正懂醫術的人使用。因此,難免會顯得過於簡略,容易出現漏洞。
而且,瘧疾和痢疾的病因並不單一,治療方法也各有不同。世上有的人執著於“無痰不成瘧,無積不成痢”的說法,一概使用一種藥物,也許對這個人有效,但對另一個可能就無效。人們只會責怪藥物不靈,卻不知道是辨證不明造成的。我多次見過患有瘧疾的人,依照施氏的方劑對症下藥,也多次見過患病者,依照嚴氏的方劑對症下藥,證狀各不相同,無不立竿見影地痊癒。由此可見,辨證要準確,用藥要得當。
其效如此。德膚局以四獸斷下二藥。豈可不笑也耶。德膚以來。增補其書者凡三。曰孫。曰施。曰盧。豫章徐若虛昔以進士貢儒。而工於醫。又取四易簡而五之。名曰易簡歸一。其論益微密。其方益該備。施盧且當避席。而況王若孫乎。雖然。微密非易也。該備非簡也。非易非簡。
而猶曰易簡。蓋不忘其初。吾取其有功於愈疾。有德於人而已。於書之難易繁簡也。夫何計。(文集)
按醫方類聚中所載王氏易簡方。與德膚書不同。不知出於何人。其體例亦類錄四家而成編。豈徐若虛所著者歟。山本萊園(允)嘗輯為一卷。雖非完璧。使覽者易於運用也。
白話文:
這藥效如此神奇,德膚局卻只憑藉四獸斷下兩種藥方,實在令人忍俊不禁。自德膚局創立以來,為其醫書增補內容的人有三位,分別是孫氏、施氏和盧氏。豫章徐若虛曾以進士身份貢獻儒學,並且精通醫術,他將四易簡的內容再加以五倍擴充,取名為「易簡歸一」。書中論述更加精微細密,藥方也更加齊備完備,施氏和盧氏都應該避席謙讓,更何況是王氏和孫氏呢?雖然精微細密不是容易的事,齊備完備也不簡單,但仍然稱之為「易簡」,是因為不忘其初衷,只是希望它能有效治癒疾病,造福於人而已。至於醫書的難易繁簡,又何必計較呢?
根據《醫方類聚》記載的王氏易簡方,與德膚局的書內容並不相同,不知出自何人之手。其體例也像是在彙集了四家的內容編成一冊,難道是徐若虛所著嗎?山本萊園(允)曾經將其輯為一卷,雖然不是完整的版本,但方便閱讀者使用。
〔夏氏(德懋)衛生十全方〕宋志十三卷,佚
四庫全書提要曰。衛生十全方三卷。奇疾方一卷。宋夏德撰。德字子益。其里貫始末未詳。是書有唐仲友原序。云。友人夏子益裒其師傳之方。經常簡易。用輒得效者。為十卷。並取舊所家藏他方。掇其佳者。為二卷。附以自著奇疾方一卷。共十三卷。則此書非一人之所著。
觀其治腰腎疼方。即唐鄭相國方。其明證也。今從永樂大典錄出。輯為上中下三卷,雖與原書卷數。十不逮其三四。然諸證方藥論說亦已略具其中。如肝脹離魂。眼見禽蟲飛走。及眼赤。渾身生斑。毛髮起如銅鐵。鼻中毛長五尺。口鼻腥臭。水流有鐵色。蝦魚等證。皆罕見之變怪。
白話文:
宋朝夏德懋所著的《衛生十全方》原本有十三卷,現已失傳。根據《四庫全書提要》記載,這本書包含了夏德懋整理的師傳秘方、家藏秘方以及他自己所著的奇疾方,共十三卷。其中,夏德懋從師傅處學到的常用簡易方藥,佔了十卷;另外兩卷是家藏的秘方;最後一卷是夏德懋自己撰寫的治療奇疾的方藥。書中提到一些罕見的病症,例如肝脹離魂、眼見禽蟲飛走、眼赤、渾身生斑、毛髮起如銅鐵、鼻中毛長五尺、口鼻腥臭、水流有鐵色、蝦魚等症狀。現在我們只能從《永樂大典》中找到部分內容,雖然篇幅不及原本的十分之三四,但主要的證狀、方藥和論述都包含在其中。
而治法甚為平近。蓋本於相傳禁方。不主尋常之軌轍。他如奏功散之治產後中風。率皆平正簡當。則固非徒矜新異者矣。書錄解題。僅載奇疾方一卷。宋史藝文志所載。則書名卷數。與仲友序併合。其奇疾三十八方。已附見傳信適用方中。又散見本草綱目中。然不可以他書所引。
轉廢其本書。故仍輯為一卷。附之於後。至其孰為師傳之十卷。孰為家藏舊方之二卷。則已不可辨別。故亦合而編之焉。
〔治奇疾方〕書錄解題一卷,佚
陳振孫曰。夏子益撰。凡三十八道。皆奇形怪證。世間所未見者。
〔亡名氏中興備急方〕宋志二卷,佚
按弟堅曰。衛生家寶方。載中興活血丹。稱此方廬山中興寺僧傳。據此。是書亦彼僧所編歟。
白話文:
治療方法十分平易近人。因為它是根據流傳下來的秘方,不遵循尋常的軌跡。其他像奏功散治療產後中風,大多都是平正簡當,顯然不是刻意追求新奇的。
《書錄解題》僅收錄奇疾方一卷。宋史藝文志記載的書名和卷數,與仲友序所述相同。其奇疾三十八方,已併入傳信適用方中,又散見於本草綱目。然而不能因為其他書有引用,就放棄此書。因此仍然將它編成一卷,附在後面。至於哪十卷是師傳的,哪兩卷是家藏舊方的,已經無法辨別,因此也合在一起編排。
《治奇疾方》書錄解題一卷,佚失。
陳振孫說:夏子益編撰,共三十八條,都是奇形怪證,是世間未曾見過的。
《亡名氏中興備急方》宋志二卷,佚失。
按弟堅說:衛生家寶方記載中興活血丹,說此方是廬山中興寺僧人傳下來的。據此,這本書也是那位僧人編撰的吧。
〔陳氏(闕名)經驗方〕宋志五卷注曰。不知名。佚
趙希弁曰。陳氏經驗方五卷。上書林陳先生集。李文懿公壁為之序。
〔趙氏(鑄)癉瘧備急方〕宋志一卷,佚
〔黃氏(環)備問方〕宋志一卷,佚
〔王氏(世明)濟世萬全方〕宋志一卷,佚
〔亡名氏安慶集〕宋志十卷,佚
〔吳氏(彥夔)傳信適用方〕宋志一卷,未見
陳振孫曰。傳信適用方二卷。稱拙庵吳彥夔。淳熙庚子。
四庫全書提要曰。傳信適用方二卷。不著撰人名氏。宋史藝文志載此書。亦不云誰作。而別有劉禹錫傳信方二卷。考此書每方之下。皆注傳自某人。中有引及和劑局方者。必非禹錫書也。書錄解題。有傳道適用方二卷。稱拙庵吳彥夔淳熙庚子撰。與此本卷秩正同。知此即彥夔之書。
白話文:
「陳氏(不詳姓名)經驗方」:宋志記載五卷,無名者編寫。趙希弁說,陳氏經驗方五卷,上獻給書林陳先生集,由李文懿公壁寫序。
「趙氏(鑄)癉瘧備急方」:宋志記載一卷,已遺失。
「黃氏(環)備問方」:宋志記載一卷,已遺失。
「王氏(世明)濟世萬全方」:宋志記載一卷,已遺失。
「亡名氏安慶集」:宋志記載十卷,已遺失。
「吳氏(彥夔)傳信適用方」:宋志記載一卷,未找到相關紀錄。
陳振孫說,傳信適用方二卷,由拙庵吳彥夔所寫,淳熙庚子年。
《四庫全書提要》提到,傳信適用方二卷,未註明作者名氏。宋史藝文志錄有此書,但未提及是誰所寫。另有劉禹錫傳信方二卷,考證此書每個方劑下都注有傳自某人的信息,其中引用了和劑局方,可以確定這本書並非劉禹錫所寫。書錄解題有傳道適用方二卷,稱拙庵吳彥夔淳熙庚子年所撰,這與此版本的卷數相同,可得知這就是吳彥夔的書。
傳寫訛信為道也。此本由宋槧影寫。前後無序跋。所錄皆經驗之方。中有八味丸問難一條。尤深得制方之旨。其餘各方。雖後人之選用。而採擇未精者尚多。未附夏子益治奇疾方三十八道。其書罕見單行之本。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所載。疑歲從此鈔出也。
〔陳氏(抃)手集備急經效方〕宋志一卷,佚
陳振孫曰。陳氏手集方一卷。建安陳抃。
〔余氏(綱)選奇方〕書錄解題十卷,佚
陳振孫曰。青田余綱堯舉撰。
〔選奇方後集〕書錄解題十卷,佚
〔楊氏(倓)家藏方〕宋志二十卷,存
白話文:
這本書原本是宋朝時從槧版影印的,前後沒有序跋,裡面都是經驗方。其中有一條關於八味丸的問難,特別精妙地體現了制方的原則。其他各方雖然是後人選用,但其中很多選擇並不好。原本應該還包含夏子益治療奇疾的三十八個方子,但單行本非常罕見。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裡收錄了這些方子,推測可能是從這本書抄出來的。
陳氏手集備急經效方,宋朝志書記載是一卷,現已失傳。
陳振孫說,陳氏手集方是一卷,是建安陳抃所著。
余氏選奇方,書錄解題十卷,現已失傳。
陳振孫說,青田余綱堯舉撰寫了這本書。
選奇方後集,書錄解題十卷,現已失傳。
楊氏家藏方,宋朝志書記載是二十卷,現在還保留著。
自序曰。夫醫之為藝,探天地清濁之源。察陰陽消息之機。順四時之宜。藉百藥之功。以治人之疾者也。粵自神農著金石草木之書。黃帝岐伯撰內經素問。其學盛行而不廢。名世之士。若扁鵲和緩。藝成而名立。蓋班班可考。然皆心得其微。取諸左右。砭艾湯熨。變化不測。
實未曾為方以詔後之人也。惟伊尹論湯液。漢長沙太守張機仲景引而申之。始有可傳之方。蓋已末矣。夫疾病之變無窮。而吾之為方有限。欲以有限之方。通無窮之變。其不附會臆度。繆以毫釐者。鮮矣。是以有經絡形證之辨。有增減參伍之法。神而明之祈其人。嗚呼。豈以後人若扁鵲和緩者。
白話文:
自序
醫學這門藝術,探究天地間清濁的本源,觀察陰陽消長變化之機,順應四季的時令變化,藉助百種藥物的功效,來治療人們的疾病。
自從神農氏著述《金石草木》一書,黃帝與岐伯撰寫《內經》與《素問》,醫學的學問就盛行不衰。世上的名醫,如扁鵲、華佗,他們精通醫術,名聲遠揚,其事蹟皆可考證。
然而,他們僅僅是領悟了醫術的皮毛,運用針灸、湯藥、熨貼等方法,變化多端,但並沒有留下完整的方劑,以教導後人。
唯有伊尹論述湯液,漢朝長沙太守張仲景繼承發展,才有了可傳承的醫方。但這已經是醫學發展的末期了。
疾病的變化無窮無盡,而我們所能掌握的方劑卻是有限的。 想要用有限的方劑來治療無限變化的疾病,如果不仔細推敲,憑空臆測,就算只差了一點點,都會造成嚴重的錯誤。
因此,我們必須辨別經絡、形證,掌握增減、參伍的醫術。希望後人能明察此理,用心學習。
唉!難道後世的人,就能超越扁鵲、華佗了嗎?
不可覬一得於千百年之間。而入之有疾。蓋死生於呼吸之際。不得已而有是也歟。由是言之。後之醫。以方為書者。凡有一得之效。舉不可廢也。余家藏方甚多。皆先和武恭王。及余經用。與耳目所聞嘗驗者也。朅來當塗。郡事多暇。日發篋出之。以類編次。凡用藥相似。而責效不同者備列之。
得一千一百一十一道。蓋今之為醫者。皆有自嘗試之方。深藏篋中。不輕以語人。僥倖一旦之售。以神其術。今余之所得。多良醫之深藏而不語人者也。方將使人家有是書。集天下良醫之所長。以待倉卒之用。不亦慈父孝子之心乎。於是鋟木郡齋。以廣其傳云。淳熙五年三月乙未朔。
白話文:
不可奢望在一千百年之間就獲得全部的醫術。而一味鑽研醫術卻患上疾病。因為生死就在呼吸之間,不得已才如此。由此可知,後來的醫生,以方劑為書者,凡是有效的方劑,都不可捨棄。我家中收藏的方劑很多,都是先祖和武恭王,以及我自身經常用過,以及耳聞目睹、親身驗證的。近來閒暇,郡事繁忙,每日都翻箱倒櫃,將這些方劑按照種類整理,凡是藥物相似,但療效不同的,都詳細列出。
共得一千一百一十一道方劑。因為現在的醫生,都有自己試驗的方劑,深藏在箱子裡,不輕易告訴別人。僥倖一時賣弄醫術,以顯示自己醫術高明。我現在得到的這些方劑,大多是良醫們深藏不露的秘方。我將要讓人家擁有這本書,集天下良醫之長,以備不時之需,不也是慈父孝子之心嗎?於是刻木於郡齋,廣為傳播。淳熙五年三月初一。
代郡楊倓序。
宋史楊存中傳曰。存中子倓。簽書樞密院事。昭慶軍節度使。
陳振孫曰。楊氏方二十卷。樞密楊倓子靖以家藏方一千二百十有一首。刻之當塗。世多用之。
按子靖仕履。宋史欠詳。今考之錢塘六和塔石刻四十二章經第三十八段。子靖所書。署曰。左朝請郎。尚書都官員外郎。兼玉牒所檢討官。兼權戶部員外郎楊倓。崔敦詩。玉堂類稿。有楊倓除節度使制。稱特授靖海軍節度使。依前提舉佑神觀。進封繁時郡開國侯。加食邑五百戶。
食實封二百戶。又有賜徽猷閣學士太中大夫提舉神佑觀楊倓上表再辭免。除靖海軍節度使簽書樞密院事進封雁門郡開國侯加食邑實封。不允。仍斷來章批答。又有賜昭慶軍節度使楊倓辭免知荊南府。不□詔不得。更有陳請詔。又有賜昭慶軍節度使提舉隆興府玉隆萬壽宮楊倓上表。
白話文:
代郡楊倓序:
宋史記載楊存中傳記,說他的兒子楊倓曾任簽書樞密院事,昭慶軍節度使。
陳振孫說,楊家有方劑二十卷,楊倓的兒子靖,以家中收藏的一千二百一十一首方劑刻印在當塗,世人多有使用。
根據考證,錢塘六和塔石刻四十二章經第三十八段中,楊靖所書署名為左朝請郎、尚書都官員外郎,兼玉牒所檢討官,兼權戶部員外郎楊倓。崔敦詩的玉堂類稿中,有楊倓被任命為節度使的制書,稱特授楊倓為靖海軍節度使,依前提舉佑神觀,進封繁時郡開國侯,加食邑五百戶,食實封二百戶。
還有記載楊倓上表再三辭免提舉神佑觀,被任命為靖海軍節度使簽書樞密院事,進封雁門郡開國侯,加食邑實封,但未獲允許。還有楊倓上表辭免知荊南府,詔書不允許。更有陳情奏章。還有楊倓上表辭免提舉隆興府玉隆萬壽宮,詔書不允許。
再免知江陵府。不允。不得再有陳請。詔是。皆可以補史之遺文。
〔胡氏(元質)總效方〕宋史十卷,佚
按東密延璽跋楊氏方曰。樞密洪楊二公。給事胡公。前後守當塗。各有方書。鋟木於郡中。亦遺愛之一端也。其名曰洪氏集驗。楊氏家藏胡氏經效云。此胡氏方。似元質所著。而宋志總字。恐是經訛。
〔陸氏(遊)續集驗方〕宋志二卷,佚
跋曰。予家自唐丞相宣公。在忠州時。著陸氏集驗方。故家世喜方書。予宦遊四方。所獲亦以百計。擇其尤可傳者。號陸氏續集驗方。刻之江西倉司民為心齋。淳熙庚子十一月望日。吳郡陸某謹書。(文集)
白話文:
再次免去江陵府知府的職務,不允許再有陳情。詔令明確,這些都可作為史書遺漏的補充。
〔朱氏(端章)衛生家寶方〕宋志六卷,闕
徐安國序曰。傳云。古之人不在朝廷之上。必居醫卜之中。醫卜賤伎。而有道之士。所注意焉。何也。吉凶死生。民之大患也。卜以知來。醫以起死。與民同患。孰先斯二者。故世之奇人。道不時遇。和光同塵。與世俯仰。不鬻卜於人間。則賣藥于都市。蓋憂國惠民。無所發泄。
不得不然也。若乃進而撫世。澤加於民。視醫卜之伎。猶日中之爝火耳。何足溷吾天君耶。今有人焉。不以聲華榮利易其心。而刻意方藥。形愁思眇。若逃世之士不得志者之所為。是必愛人利物之誠。發於天性。有不容自已者。則古岐伯伊尹大倉公張長沙其人也。而今於南康郡守朱公端章見之焉。
白話文:
〔朱氏(端章)衛生家寶方〕宋志六卷,闕
徐安國序曰:傳說,古代的賢人不在朝廷為官,就必定會在醫術和卜筮中發展。醫術和卜筮是卑賤的技藝,然而有道之人卻十分重視它,為什麼呢?因為吉凶禍福、生死存亡是百姓最大的憂患。卜筮可以預知未來,醫術可以起死回生,與百姓共同分擔憂患,這兩者孰輕孰重呢?所以,世上的奇人,當他們道行沒有遇到合適的時機施展時,就會隱藏光彩,與世俗同流合污,隨波逐流,不向世人卜筮,就到都市販賣藥物。這是因為他們心懷憂國愛民之心,無處發泄,不得已而為之。
如果能進一步撫慰世人,恩澤百姓,那麼醫術和卜筮的技藝就如同白晝裡的螢火蟲般微不足道,何足掛齒呢?如今有這樣一個人,他不以名聲、榮華利祿來迷惑自己的心志,而是專心致志鑽研醫藥,形體消瘦,愁容滿面,思慮深遠,猶如隱居世外的志士不得志時所為。這一定是出自他愛人利物的真誠,發自天性,有著不容自已的使命感。古時候的岐伯、伊尹、大倉公、張長沙都是這樣的人。而如今我在南康郡守朱公端章身上見到了同樣的風範。
公政不徒善。志在及物。曰。問民疾苦。州刺史事也。而民之疫癘。則疾苦之大者。吾可勿問乎。乃辨四時寒暑燥濕之氣。處方治藥。家訪廬給。旦旦以之全活者眾矣。復於暇日。召州從事徐安國。出方書數編示之曰。此書傳自先世。或經手錄。無慮百方。世莫得睹。將廣。
其慮蒐羅未盡。而利不博。盍為余增廣之。僕久蓄是志。耳剽目竊。編類猥多。稟命而退。復加訪討。或僚朋秘以全生。鄉貴貴珍而世鬻。寒儒窮年集驗。方士肘後密傳。一旦盡得之。刪去繁重。採掇秘要。與類相從。咸歸於條貫。就道齊而正焉。公喜而名之。曰衛生家寶。
共八百餘方。凡四十三門。鋟諸板。以遺天下與來世。噫。是書比千金聖惠雖略。比本事必用則詳。家藏一本。以備緩急。老幼可安堵矣。仁人之利。豈不博哉。或曰。用藥如用兵。徒守古法。不知合變。鮮不敗事者。紙上語何可恃耶。僕曰。不然醫之有方書。如射之有正鵠。
白話文:
治理國家不能只靠善良的意愿,更要注重实际效果。问百姓疾苦是州刺史的职责,而百姓患疫病正是最大的苦难,我怎能不问呢?于是,我便根据四时寒暑燥湿之气,开方治药,亲自走访百姓家中,日复一日,救活了许多人。又在闲暇时,召来州从事徐安国,拿出家传的医方书籍,共数十部,对他说:“这些书都是祖辈传下来的,有的手抄,大约有上百种方子,世人很少见到。我想要广泛搜集整理。”
但考虑到自己收集的方子还不够全面,效用也不够广泛,便请徐安国帮我增补。我早就有这方面的志向,平时总是四处收集,偷偷学习,积累了不少资料。接受任命后,我便辞去官职,继续访求,有时是向同僚朋友请教秘传的救生之方,有时是向乡绅富豪求取珍贵药方,还有时是向寒门学子收集多年积累的经验,甚至向江湖术士学习他们秘传的医术。最终,我将所有这些方子都收集齐全,并删除了繁冗的内容,保留了最精华的部分,将它们按照类别整理好,使其条理清晰,完整无缺。徐安国很高兴,便将这本书命名为《卫生家宝》。
全书共收录了八百多种方子,分为四十三门,刻成版块,传给天下百姓,留给后人。这本书虽然比《千金圣惠》略微简略,但比《本事必用》则更加详细。家中藏一本,可以备不时之需,老幼都可安心。仁人的益处,难道还不广泛吗?有人说,用药如同用兵,一味守着古法,不懂得灵活变通,往往会失败。纸上谈兵,怎么可以靠得住呢?我说,不然。医术有方书,就像射箭有靶子一样。
雖不必中。而失亦鮮矣。若夫智悟神聖。學精工巧。心術之妙。運於杳冥之中。而應於色脈之表。則方書特土苴爾。故曰。神而明之。存乎其人。淳熙十一年十一月十五日。承議郎簽書南康軍判官廳公事徐安國謹序。
〔衛生家寶湯方〕,宋志三卷,闕
〔葉氏(大廉)錄驗方〕,書錄解題三卷,存
陳振孫曰。大社令延平葉大廉撰。
跋曰。葉氏錄驗方。大廉先世所傳。平日受用者也。大廉少好藏書。而於方書。尤所注意。宦遊四方。每歲卒傳錄成冊。雖所積卷帙甚富。前此未見人用。或用而未見其效。與夫大廉疑之而未敢輕用者。皆不敢傳之於人。大廉嘗見醫家有能療人之病。而少有授人以方者。每自思之。
白話文:
雖然不一定要精準,但失誤也少見。至於那些聰明智慧、博學多才,精通醫術,運籌帷幄,巧妙運用藥理,以至於藥效表現在色脈上的,醫書就顯得微不足道了。所以說,妙手回春,關鍵在於醫者本身。淳熙十一年十一月十五日,承議郎簽書南康軍判官廳公事徐安國謹序。
《衛生家寶湯方》,宋志三卷,缺失。
《葉氏(大廉)錄驗方》,書錄解題三卷,現存。
陳振孫說,此書是由延平葉大廉所撰。
跋文說,葉氏的驗方是祖傳秘方,平日常用於自身。葉大廉自幼喜愛藏書,尤其重視醫書,遊歷四方,每年都精選方子記錄成冊。雖然積累的醫書甚多,但以前沒有人使用,或使用後效果不佳,以及葉大廉自己懷疑不敢輕易使用的,他都不敢傳授給別人。葉大廉常看到一些醫生能治好病,卻很少傳授方子給他人,每每自省。
與其施藥於人。豈若錄已驗之方。使其傳之浸廣。遂略分門類。別為上中下三卷。俾壽春劉良弼三山許堯臣二醫士。詳加校正。而鑱本於龍舒郡齋。淳熙丙午孟冬朔。延平葉大廉謹書。
李景和跋曰。上葉氏錄驗方。大社頃在龍舒。面以見授。具言集此書之不苟。予歸而試之。如治傷寒神授解肌湯。補心七寶丹等藥。皆有奇效。予後為霅為婺日。兩獄遇有病囚。居民間值時氣。輒施解肌湯為劑。動以數十斤許。服者無不立愈。得名神捷。誠不忝。江淮間人。多信用之。它所或未之見。予故刻之東陽郡齋。嘉泰甲子九月望。潯陽李景和書。
〔王氏(執中)既效方〕佚
王𧸗曰。峽州教授王執中刊一書。名既效方。(百一遠方)
白話文:
葉大廉將自己驗證有效的方子整理成冊,並分為上、中、下三卷,請劉良弼和許堯臣兩位醫生校對,並將書稿存放於龍舒郡齋。李景和得到這本書後,親自試驗,發現書中治療傷寒的解肌湯和補心的七寶丹等藥方都有奇效,甚至在獄中和民間救治了許多病人。他認為這本書值得廣為流傳,因此刻印在東陽郡齋。另外,王執中也整理了一本叫做「既效方」的醫書,其中收錄了很多有效的方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