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國醫籍考》~ 卷四十七 (1)
卷四十七 (1)
1. 方論(二十五)
〔亡名氏混俗順生錄〕宋志二卷,佚
〔玉鑑論〕宋志五卷,佚
〔丁氏(信臣)左藏方〕佚
劉昉曰。西京左藏庫使丁信臣。(幼幼新書)
〔梁氏(逢堯)惠眼觀證〕佚
劉昉曰。宜黃戴師憫術。翰林醫學梁逢堯撰。得之前宗正丞蔡衝子周家藏。
〔亡名氏鳳髓經〕佚
〔飛仙論〕佚
〔聯珠論〕佚
〔保信論〕佚
〔惠濟歌〕佚
〔吉氏(撝之)家傳方〕佚
劉昉曰。此書。皆得之前岳州平江令吉撝之謙伯家藏。上六書。(舊有寶童方。今別錄於兒科部。故欠其一。)並不載所作之人。內吉氏家傳。乃謙伯手集之方。
〔聚寶方〕佚
白話文:
宋代志書中,有兩卷名為《亡名氏混俗順生錄》的書籍,但現已失傳。
同樣失傳的還有宋代五卷本《玉鑑論》。
《丁氏(信臣)左藏方》也已失傳。劉昉記載,西京左藏庫使丁信臣曾編撰此書,這一信息出自《幼幼新書》。
梁氏(逢堯)的《惠眼觀證》同樣已失傳。劉昉記載,此書為宜黃戴師憫術撰寫,翰林醫學梁逢堯整理,得自前宗正丞蔡衝之子周家藏書。
《亡名氏鳳髓經》、《飛仙論》、《聯珠論》、《保信論》、《惠濟歌》等書也已失傳。
《吉氏(撝之)家傳方》已失傳。劉昉記載,此書得自前岳州平江令吉撝之謙伯家藏。原本共有六本書,但其中《寶童方》現已歸類於兒科部,所以僅剩五本。這五本書皆未記載作者姓名。其中《吉氏家傳方》是謙伯親自整理的醫方。
《聚寶方》也已失傳。
劉昉曰。不載所作之人。得之長沙醫工鄭愈。
〔五關貫真珠囊〕佚
劉昉曰。不載所作之人。得之長沙醫工毛彬。
〔盧氏(昶)醫鏡〕佚
〔史氏(堪)指南方〕宋志二卷,存
陳振孫曰。指南方三卷。蜀人史堪載之撰。凡三十一門。各有論。王璆曰。史載之指南方。嚴州公庫有版。(百一選方)
魯應龍曰。朱師古眉州人。年三十時。得疾不能食。聞葷腥即嘔。用火鐺旋煮湯。沃淡飯。數數食之。醫莫能知。史載之曰。俗輩不讀醫經。而妄欲療人。可嘆也。君之疾。正在素問經中,名食掛。凡人肺六葉。舒張如蓋。下覆於脾。子母氣和則進食。一或有戾。則肺不能舒。
白話文:
劉昉說,這本書沒有記載作者,是他從長沙的醫工鄭愈那裡得到的。
劉昉說,這本書沒有記載作者,是他從長沙的醫工毛彬那裡得到的。
宋朝志書記載史堪的《指南方》兩卷,現存。
陳振孫說,《指南方》三卷,是蜀人史堪所著,共有三十一門,每門都有論述。王璆說,史堪的《指南方》,嚴州公庫有刻本。
魯應龍說,朱師古是眉州人,三十歲時得了病,不能吃東西,聞到葷腥就嘔吐。他用火鍋旋轉煮湯,澆在淡飯上,多次食用,醫生都束手無策。史堪寫道,世俗之人不讀醫書,卻妄圖治病,真是可嘆!朱師古的病,其實在《素問》中就有記載,叫做食掛。人體肺部有六葉,舒張如傘蓋,向下覆蓋在脾臟上。母氣和則能進食,如果有一點不適,就會導致肺部無法舒張。
脾為之蔽。故不嗜食。素問曰。肺葉焦熱掛。遂授一方。買藥服之。三日聞人食肉甚香。取而啖之。遂愈。(閒窗括異志)
施彥執曰。蔡元長苦大腸秘固。醫不能通。蓋元長不服大黃等藥故也。時史載之未知名。往謁之。閽者齟齬。久之乃得見。已診脈。史欲示奇。曰。請求二十錢。元長曰。何為。曰。欲市紫菀耳。史遂市紫菀二十文。末之以進。須史遂通。元長大驚。問其說。曰。大腸肺之傳送。
今之秘無他。以肺氣濁耳。紫菀清肺氣。此所以通也。此古今所未聞。但不知用何湯下耳。(北窗炙輠錄)
白話文:
脾臟是消化系統的屏障,因此病人不喜歡吃東西。素問中記載,肺部焦熱乾燥,於是給了病人一方藥方。病人服藥三天後,聞到別人吃肉的香味,便也拿來吃,病就好了。
施彥執說,蔡元長長期便秘,醫生都治不好。因為蔡元長不願意服用大黃等藥物。當時史載之還不出名,前去拜訪蔡元長,守門人很為難,過了好久才見到他。史載之診脈後,想展示自己的奇術,就說要花二十文錢買東西。蔡元長問為何要買,史載之說要買紫菀。於是史載之用二十文錢買了紫菀,磨成粉給蔡元長服用。不久後,蔡元長就通便了,十分驚訝,詢問原因。史載之說,大腸與肺互相傳送氣血。
現在的便秘症,大多是肺氣濁塞造成的。紫菀可以清肺氣,所以能通便。這在古今醫書中都沒有記載,只是不知道要用什麼藥湯送服而已。
〔宋氏(闕名)千金方〕藝文略三卷,佚
〔張氏(處環)方〕藝文略三卷,佚
〔亡名氏意外方〕藝文略口卷,佚
〔韋氏(闕名)月錄方〕藝文略一卷,佚
〔陳氏(闕名)太醫方〕藝文略一卷,佚
〔張氏(銳)雞峰備急方〕宋志一卷,佚
陳振孫曰。雞峰備急方一卷。太醫局教授張銳撰。紹興三年為序。大抵皆單方。
劉昉曰。雞峰備急。蜀醫張銳編。銳字子剛。
張杲曰。予伯祖張諱(寧宗廟諱。)字子充。歙人也。家舊以財雄鄉里。族人有以醫名者。因留意焉。長聞蘄水道人龐君安常以醫聞淮甸。往從之遊。一日丐者扣門。自言為風寒所苦。龐君令以藥濟之。丐者問當用何湯。龐君見其手執敗扇。指以此煎藥。調所服之藥。公初不省其意。
白話文:
宋朝時期,有許多醫書失傳,像是宋氏的《千金方》、張氏的《處環方》、亡名氏的《意外方》、韋氏的《月錄方》、陳氏的《太醫方》和張銳的《雞峰備急方》,都記載在《藝文略》和《宋志》中,但現在已經找不到了。其中,張銳的《雞峰備急方》是一卷單方集,由太醫局教授張銳在紹興三年所寫,主要記載了一些簡單的醫藥方劑。據說,張銳是蜀地人,字子剛,而雞峰備急方是蜀地醫學的代表作品。此外,張杲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了他的伯祖張氏,他曾經學習醫術,並拜師於龐君安,龐君安的醫術十分高明,曾經用一把破扇子來指點病人煎藥的方法,讓張杲十分佩服。
乃曰。豈非本草所謂敗扇能出汗者乎。龐曰。然。公辭歸。嘆曰。龐君用藥則善矣。聞川有王樸先生者。其察脈。非特知人之病。而太素之妙。能測人之死生禍福。見於未著之前。服膺幾年。盡得其妙。乃辭而歸。先是宣之南陵有富者。惟一子。而家累萬計。適中寒疾。以為不可救。
則氣息僅存。以為可療。則邈不知人。召公治之。公笑曰。正有此藥。然此病後三日當蘇。蘇必欲飲水。則以此藥與之。服畢當酣寢。切勿驚動。醒則汗解而安矣。富者如其言。其子之疾果愈。南陵宰其妻亦苦寒疾。醫者環視。無所措手。公探囊中得藥。服之即起矣。如其言而亦安云云。
白話文:
那人說:「難道這不是本草書上所說的敗扇能發汗嗎?」龐公回答說:「是的。」宣公辭別回家,嘆息說道:「龐君用藥真是高明啊!聽說四川有位王樸先生,他精通醫術,不僅能診斷病人的病情,更能精妙地運用《素問》的理論,預測人的生死禍福,在疾病尚未發作之前就能洞悉一切。我想要拜師學藝,學習他的醫術,希望能精通醫道。」
宣公回到家後,聽說南陵有一位富商,只有一個兒子,家財萬貫,卻突然患了寒疾,醫生都認為無藥可救,兒子奄奄一息,命懸一線。富商認為還有救,便四處尋找名醫。有人向富商推薦了宣公,富商便請宣公前來診治。宣公笑著說:「正好有治這種病的藥。不過,這個病人在三天後會醒來,醒來之後一定會想喝水,就把這個藥給他服用,服完藥後會昏昏欲睡,一定要注意不要驚擾他,醒來後就會出汗退熱,病就好了。」富商按照宣公的吩咐去做,他的兒子果然痊癒了。
南陵縣令的妻子也患了寒疾,許多醫生都束手無策,宣公拿出藥方,服下之後,縣令的妻子立刻就好了。就如宣公所說,縣令的妻子也恢復了健康。
惜乎公名盛於崇寧大觀時。而享年只四十有九。卒於南昌。是日也。晨起見郡將云。某之大事。在今日午時。後事必當累公。郡將曰。不至此。公曰。吾診脈。血已入心矣。使人候之。果如期而卒。張季明自記其伯祖子充事。
〔宋氏(道方)全生集〕佚
劉昉曰。全生集。宋道方撰。道方字義叔。拱州人。
王明清曰。宋道方毅叔。以醫名天下。居南京。然不肯赴請。病者扶攜。以就求脈。政和初。田登守郡。母病危甚。呼之不至。登怒曰。使吾母死。亦以憂去。殺此人不過斥責。即遣人禽至庭下。呵之曰。三日之內不痊。則吾當誅汝以徇眾。毅叔曰。容為診之。既而曰。尚可活。
白話文:
惜其聲名盛於崇寧大觀時期,然而僅享年四十九歲,卒於南昌。當天早晨,他見到地方官員,預言說他的大事件將在當日午時發生,後續的事務必定會牽連到你。地方官員否認此說,但他堅持自己的診斷,認為血液已經進入心臟。派人觀察後,果真如預期在當日午時去世。張季明自述其伯祖父子充之事。
〔宋氏(道方)全生集〕遺失
劉昉說,《全生集》是由宋代道方所撰寫。道方字義叔,拱州人。
王明清說,宋代的道方義叔,以其醫術聞名天下,居住在南京。然而他從不肯接受邀請,病人必須自己來找他診脈。政和初年,田登擔任地方官,其母親病重,道方未能趕到。田登因此憤怒,表示如果母親去世,他就辭職並懲罰道方。他派遣人手將道方逮捕到庭下,嚴厲地說:若三日內不能治好母親的病,他將懲罰道方以示眾。道方答應為母親診脈,之後告訴他還有機會救回母親的生命。
處以丹劑遂愈。田喜甚。云。吾一時相困辱。然豈可不刷前恥乎。用太守之車。從妓樂酬以千緡。俾群卒負於前。增以彩釀。導引還其家。旬日後。田母病復作。呼之則全家遁去。田母遂殂。蓋其疾先已在膏肓。宋姑以良藥□其死耳。(揮塵余話)
〔徽宗聖濟經〕宋志十卷,佚
御製序曰。一陰一陽之謂道。偏陰偏陽之謂疾。不明乎道。未有能已人之疾者。陰陽相照。相蓋相治。四時相代。相生相殺。五行更王。更廢更相。人生其間。繇於陰陽。復於四時。制於五行。平則為福。有餘則為禍。淫則為疾。惟非數之所能攝。而獨立於萬形之上。非物之所能制。
白話文:
田某的母親服用了丹藥後病癒,田某十分高興,說道:「我一時受了羞辱,怎能不洗刷前恥呢?」於是,他用太守的車子載着妓女,用一千錢酬謝她們,讓士兵抬着她們走在前面,並用彩色的酒款待她們,將她們送回她們的家。十天后,田母的病又復發,叫她,全家就逃跑了,田母就去世了。其實她的病早就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,宋姑只是用良藥延緩了她死亡的時間而已。
而周行於萬有之內。為能以道御時。以神用數。形全精復。與天為一。昔者黃帝氏蓋體神而明乎道者也。問道於廣成。見大塊於具茨。而自親事於法宮之中。垂衣裳作書契。造甲子定律歷,所以成天之亹亹者。雖風后力牧常先太鴻。奉令成教之不暇。而不可跂及。然且嘆世德之下衰。
憫斯民之散樸。上悖日月之明。下鑠山川之精。中墮四時之施。至於逐妄耗真。曾不終其天年。而中道以夭。乃詢岐伯。作為內經。通神明之德。類萬物之情。其言與典墳相為表裡。而世莫得其傳。至號醫者流。與謂易為卜筮者何異。朕甚悼之。自繼述以來。兢兢業業。夙夜不敢康。
白話文:
周天運行於萬物之中,才能以道來駕馭時機,運用神明之數,使形體完整、精氣回覆,與天地合一。過去黃帝氏以神明為體,明悟大道,向廣成子請教,在具茨山看見大塊宇宙,親身在法宮中修煉,垂下衣裳創造書契,制定甲子紀年與律曆,以此成就天地之運行的無窮無盡。雖然風后、力牧、常先、太鴻等賢能人物盡力治理,遵循教化,忙得不可開交,但仍無法企及黃帝的高度。然而,他們嘆息世道道德的衰敗,憐憫百姓失去純樸本性,違背日月光明,耗損山川精氣,錯過四時的滋養,沉迷於虛妄而消耗真氣,甚至無法善終,中途夭折。於是黃帝詢問岐伯,編寫《內經》,闡明神明之德,類比萬物之情,其言論與典籍相輔相成,卻無人傳承。如今那些號稱醫者的人,與以易經卜筮為業的人又有何分別?我深感悲痛。自從繼承先賢的事業以來,兢兢業業,日夜不敢懈怠。
萬機之餘。紬繹訪問。務法上古。探天人之賾。原性命之理。明榮衛之清濁。究七八之盛衰。辨逆順。鑑盈虛。為書十篇。凡四十二章。名之曰聖濟經。使上士聞之。意契而道存。中士考之。自華而摭實。可以養生。可以立命。可以躋一世之民於仁壽之城。用廣黃帝氏之傳。
豈不美哉。嗚呼。陰淫寒疾。陽淫熱疾。風淫末疾。雨淫腹疾。陰陽之寇。外傷其形。有如此者。意傷於憂悲而支廢。魂傷於悲衰而筋攣。魄傷於喜樂而皮槁。志傷於恚怒而不能俯仰。情偽之感。內傷其真。有如此者。積虧成損。積損成衰。患固多藏於細微。而發於人之所忽。
益止於畎會。而損在於尾閭。戒之慎之。疾成而後藥。神醫不可為也。若乃推行道術。輔正而去邪。立學建官。群多士而教養廩。無告救病苦。而墐其亡歿。則布之政令。載在有司。此不復敘。
白話文:
在繁忙事務之餘,我整理思緒,拜訪師友,遵循上古醫道,探究天地人之間的奧秘,追溯生命本源的道理,闡明營衛氣血的清濁變化,研究陰陽氣血盛衰的規律,辨析疾病的逆順,觀察身體的盈虛,將心得整理成十篇共四十二章的書籍,名為《聖濟經》。希望上等人讀了之後,能心領神會,堅定醫道;中等人研讀之後,能從中汲取精華,從而養生立命,讓天下百姓都能享受到長壽安康。此書延續了黃帝醫學的精髓。
世間疾病,有因陰寒而起的,也有因陽熱而起的,有因風邪而起的,也有因雨濕而起的;有外邪入侵身體而導致的疾病,也有因憂愁悲傷而致使四肢無力、魂魄失散、筋骨攣縮、皮膚乾燥、意志消沉等病症;還有因情志失調而內傷元氣,日積月累,由小病發展成大病,最終導致身體衰弱。病患常常在病症初起時就忽略了,等到病情嚴重了才想到治療,這樣就難以治癒了。
人體就好比田地,積累的精氣猶如肥沃的土壤,而損耗精氣則像田地里的溝渠,不斷流失着營養。因此,要懂得珍惜自己的身體,時刻注意養護,不要等到病入膏肓才後悔莫及。如果能推廣醫學知識,輔助正氣驅除邪氣,建立醫學機構,廣招醫學生,傳授醫術,救治病苦,杜絕死亡,那麼就應該制定相關政策,將此納入官方管理,這些就不必再多說了。
趙希弁曰。御製聖濟經十卷。上徽宗皇帝所制也。政和八年。五月十一日。詔頒之天下學校。九月二十四日。大司成李邦彥等言。乃者從侍臣之請。令內外學校。課試於聖濟經出題。臣等切謂。今內經道德經。既已遵博士訓說。乞更以聖濟經。附二經兼講。從之。
王應麟曰。聖濟經十卷。政和中御製並序。體真。原化。慈切。達道。正紀。食頤。守機。衛生。藥理。審劑。凡十篇。陰陽適平。精神內守而次。凡四十二章。一本云。政和八年。五月壬辰。頒御製聖濟經。以廣黃帝之傳。其篇五十。其章四十有二。
〔吳氏(禔)注聖濟經〕書錄解題十卷,存
白話文:
趙希弁說,《御製聖濟經》十卷,是徽宗皇帝所作。政和八年五月十一日,詔令頒發給天下學校。九月二十四日,大司成李邦彥等人提出,應當讓內外學校考試《聖濟經》,並以此為題目。他們認為,《內經》、《道德經》已經有博士講解,應該再加上《聖濟經》,讓三經一起講解。皇帝同意了。
王應麟說,《聖濟經》十卷,是在政和年間由皇帝親自撰寫並作序的。內容包括「體真」、「原化」、「慈切」、「達道」、「正紀」、「食頤」、「守機」、「衛生」、「藥理」、「審劑」等十篇,以陰陽調和、精神內守為宗旨,共計四十二章。有一種說法是,政和八年五月壬辰頒布《御製聖濟經》,用以擴展黃帝的醫學傳承,共計五十篇、四十二章。
《吳氏(禔)注聖濟經》書錄解題十卷,現已存世。
陳振孫曰。政和御製。闢癰學生昭武吳禔注。
內閣書目曰。聖濟經解義一冊。宋徽宗著。太學生吳禔解釋醫書也。
呂復曰。聖濟經十卷。宋徵宗所作。大要祖述內素。而引授六經。旁及老氏之言。以闢軒岐遺旨。政和間。班是經於兩學。闢癰生吳禔為之解義。若達道正紀等篇。皆足以裨益治道。啟迪眾工。余如孕元。立本。制字。命物。二三章。釋諸字義。失於穿鑿。良由不考六書之過。瑕瑜具存。固無害於美玉也。
〔黃氏(維)聖濟經解義〕宋志十卷,佚
〔政和聖濟總錄〕二百卷目錄一卷,存
文淵閣書目曰。聖濟總錄。一部。一百二十冊闕。又曰。聖濟總錄。一部。九十五冊闕。欠四十二卷。
白話文:
陳振孫說,政和年間的御製醫書《聖濟經》,由太學生吳禔注釋。內閣書目記載,《聖濟經解義》一冊,為宋徽宗所著,太學生吳禔為其解說醫書。呂復說,《聖濟經》十卷,是宋徽宗所作,主要繼承了《內經》的思想,並引用了《六經》的內容,還涉及了道家的觀點,以開拓醫學的遺旨。政和年間,將此經書頒發給兩學,太學生吳禔為其解義。像《達道正紀》等篇章,都足以有助於治病之道,啟迪醫學工作者。至於《孕元》、《立本》、《制字》、《命物》等二三章,解釋字義時過於牽強,可能是因為沒有考究六書的緣故,但也瑕不掩瑜,不影響其整體價值。
黃氏所著《聖濟經解義》十卷,已失傳。政和年間的《聖濟總錄》二百卷,目錄一卷尚存。文淵閣書目記載,《聖濟總錄》一部,一百二十冊缺失,又記載《聖濟總錄》一部,九十五冊缺失,共欠四十二卷。
內閣書目錄曰。聖濟總錄。二十六冊。不全。元大德間重校。莫詳姓氏。
御製序曰。生者。天地之大德。疾者。有生之大患。方術者。治疾之大法。昔者神農氏黃帝氏。獨觀太初。旁燭妙有。味百藥以辨物。審百疾以全生。其制名。其取類。其正君臣。其立佐使。其見於太素玉冊之書。雷公岐伯之間。蓋皆開神明之蘊。窮陰陽之變。原性命之理。
而與天地同其覆載。中古以還。鏤之玉版。藏之金匱。功利及草木。惠澤被牛馬。所以遺天下後世甚厚。歷年既久。流弊滋甚。糟粕具在。而精意不傳。內經有病名而莫之究。有治法而莫之習。極其妙。至於通仙。而莫之悟。人之生也。其位參於天地。其靈貴於萬物。形不盈仞。
白話文:
內閣書目錄曰。聖濟總錄。二十六冊。不全。元大德間重校。莫詳姓氏。
內閣書籍目錄記載:聖濟總錄,共二十六冊,但並不完整。元朝大德年間重校,編者姓名不詳。
御製序曰。生者。天地之大德。疾者。有生之大患。方術者。治疾之大法。昔者神農氏黃帝氏。獨觀太初。旁燭妙有。味百藥以辨物。審百疾以全生。其制名。其取類。其正君臣。其立佐使。其見於太素玉冊之書。雷公岐伯之間。蓋皆開神明之蘊。窮陰陽之變。原性命之理。
御製序文:生命是天地間最大的恩德,疾病則是生命最大的禍害。醫藥方術是治療疾病的重要方法。古時候的神農氏、黃帝氏,獨自觀察天地初開,洞察萬物之奧妙,品嚐百草以辨識藥性,研究百病以延續生命。他們命名藥物,歸類藥性,辨明君臣藥物,制定佐使藥方,這些都記載在太素玉冊中,從雷公、岐伯的醫學經典中可以窺見。他們開啟了醫學智慧的寶藏,探究陰陽的變化,追溯生命的本源。
而與天地同其覆載。中古以還。鏤之玉版。藏之金匱。功利及草木。惠澤被牛馬。所以遺天下後世甚厚。歷年既久。流弊滋甚。糟粕具在。而精意不傳。內經有病名而莫之究。有治法而莫之習。極其妙。至於通仙。而莫之悟。人之生也。其位參於天地。其靈貴於萬物。形不盈仞。
他們與天地一樣,承載著萬物生靈。自中古以來,醫書被刻在玉板上,收藏在金匱中。醫藥的功用遍及草木,惠澤動物,對後世貢獻良多。然而,經過漫長的歲月,弊端日益增多,糟粕依然存在,而精髓卻未能傳承下來。內經記載了許多病名,卻無人深究,醫治方法也無人學習。醫學的精妙,甚至可以通達仙道,卻無人領悟。人人生而平等,位列天地之間,其靈性超越萬物,身形雖然渺小,卻有著無限的潛力。
而心侔造化。崑崙尺宅。修之可以長生。寸田神牖。閒之可以反照。天關神廬。息之可以召和去土。符書金格。煉丹卻粒。御氣凌虛。不假於物。而裕然自足。嗟夫。達士可以神解。昧者且不能養其形。而況於了其心乎。內之五臟六腑。外之九竅四關。著之於色。發之於聲。
寓之三部九候。一失其平。則疾疢隨至。神聖治於未兆。工巧救其已然。非天下之至精。孰能探天下之至賾。非天下之至粗。孰能祐天下之至神。朕憫大道之鬱滯。流俗之積習。斯民之沉痼。庸醫之妄作。學非精博。識非悟解。五行之數。六氣之化。莫索其隱。莫擬其遠。曰寒曰熱。
白話文:
心就像天地造化,崑崙山是它居住的地方。修煉心性可以長生不老。心靈就像一畝田,神明在裡面開窗戶,閒暇時可以反觀自照。天關是神明居住的地方,呼吸可以召來和氣、去除濁氣。符書是金色的法則,煉丹是返老還童,御氣飛翔,不依靠外物,自足而安。唉呀!有道之人可以理解這些道理,愚昧的人連自己的身體都無法好好保養,更何況要他們了解自己的心呢?內部的五臟六腑、外部的九竅四關,這些都反映在人的色澤和聲音上。
這些都寄託在三部九候之中,只要有一點失衡,疾病就會隨之而來。神聖的人在疾病未發作之前就進行治療,精通醫術的人則在疾病發作之後進行救治。如果不是天下最精通的人,誰能探究天下最隱密的道理?如果不是天下最粗淺的人,誰能幫助天下最神聖的道理?我憐憫大道被阻塞,世俗積習難改,百姓深受疾病困擾,庸醫胡亂治療,學識不精,理解不透,五行之數、六氣變化,都無法探索其深奧,也無法揣測其遠大。只知道說寒說熱,...
寒熱之相搏。差之毫釐。失以千里。而有餘者益之。不足者損之。率意用法。草石雜進。夭枉者半。不勝嘆哉。萬機之餘。著書四十二章。發明內經之妙。曰望濟經。其意精微。其旨邁遠。其所言在理。所以探天下之至賾。亦詔天下以方術來上。並御府所藏頒之。為補遺一卷。
治法一卷。卷凡二百。方几二萬。以病分門。門各有論。而敘統附焉。首之以夙疾之變動。終之以神仙之服餌。詳至於俞穴經絡。祝由符禁。無不悉備。名之曰政和聖濟總錄。其所載在事。所以祐天下之至神。蓋聖人之駭世。本在於上。末在於下。無見於上。則治之道不立。
無見於下。則治之具不行。經之所言者道也。醫得之而窮神。總錄之所載者具也。醫用之而已疾。漢張仲景作傷寒論。而雜之以方。唐孫思邈作千金方。而繼之以翼。以謂不如是。則世莫能用其術。然之二人者。遊於方術之內者也。彼超然獨見於方術之外。下顧岐伯之流。而與之議。
白話文:
寒熱相互作用,相差毫釐,結果卻大相逕庭。身體有餘者要減少,不足者要補充。隨意用藥,草藥和石頭混雜服用,死亡的人超過一半,實在令人感慨。在處理政務之餘,作者著書四十二章,闡明《內經》的奧妙,稱為《望濟經》。其內容精微,意旨深遠,言論合乎道理,用以探究世間奧秘,同時也昭告天下用藥方術上達朝廷,並將御府收藏的醫書頒發給百姓,作為補充。
醫治方法一卷,總共二百卷,方劑近兩萬個,按照病症分門別類,每門都有論述,並附上總論。從先天疾病的變化開始,到神仙的服食藥物結束,詳細論述經絡穴位、祝由符禁,無所不包,書名為《政和聖濟總錄》。書中記載的內容,旨在救治天下百姓,彰顯神明的力量。這是聖人超凡脫俗的本質,治國之道從上而下,沒有上層指導,治國之法無法建立;沒有下層執行,治國之具無法實施。《內經》所言是道,醫生領悟後才能通曉神明;《聖濟總錄》所載是具,醫生使用後才能治癒疾病。漢代張仲景著《傷寒論》,並附上藥方;唐代孫思邈著《千金方》,並加以補充。若沒有這些著作,世人將無法掌握醫術。這兩位醫家都精通方術,而作者則超越方術,俯視岐伯等人,與他們共同探讨醫道。
始可謂知道。朕作總錄。於以急世用。而救民疾。亦斯道之筌蹄云耳。天下後世。宜致思於忘筌蹄。而自得者。俯仰之間。嚬笑之度。御五行之數。遠六氣之化。以相天地。以育萬物。至於反營魂而起當生者。豈細事哉。蓋有來者焉。
焦養直序曰。臣聞。天地以溥生為大德。所以曲成萬物而不遺。聖人贊天地之化育。故斂時五福。以敷錫於庶民。夫民之為物也。智者寡。愚者眾。起居失常。食飲無節。外為寒暑燥濕風以賊其形。內焉喜怒思憂恐以亂其氣。形氣乃傷。疾所由作。聖人有憂之。謂祝由不可以盡已也。
遂製藥石針艾。以攻八風六氣之邪。為湯液醪醴。以佐四時五行之正。防其未然。救其已病。然後物各遂其生。民不夭其命矣。亦謂非立憲言。不可以福萬世也,於是上法天道。下因地宜。究陰陽之本。明生死之由。考於古而驗之今。取諸己而施之人。定為成書,著之玉版。
白話文:
起初才能算得上是懂得。我編寫這本總錄,目的是為了應急世事、救濟百姓的疾病,也是遵循這個道理的入門方法而已。天下後世應該專心致志於忘卻入門方法,而自行領悟,在舉手投足之間,在喜怒哀樂的表現中,掌握五行之數,遠離六氣的變化,與天地相應,孕育萬物。至於能使亡魂復活,救活垂死之人,豈非小事嗎?這其中自有其道理。
焦養直序言說:我聽說,天地以廣闊的生機為最大的德行,所以能周到地成就萬物而沒有遺漏。聖人讚頌天地化育萬物,所以收集五種福氣,施加於百姓。百姓大多愚昧,智慧之人少。他們作息無常,飲食不節,外有寒暑燥濕風侵害身體,內有喜怒思憂恐擾亂氣血,身體和氣血受傷,疾病就會產生。聖人憂心忡忡,認為祝由術不能完全治癒疾病。
於是製作藥石針灸,用來攻克八風六氣的邪氣,製作湯藥酒醴,用來輔助四時五行之正,預防疾病,治療已病。這樣,萬物才能順利生長,百姓也不再夭折。也可以說,沒有制定法令,就不能造福後世。因此,這本書效法天道,依據地利,探究陰陽的本源,闡明生死的原因,考察古今,取己度人,最終編寫成書,刻在玉版上。
藏之金匱。宣之於布政之堂。秘之於靈蘭之室。以侔來哲。以施無窮。其為仁民愛物之心。斯可謂極矣。然其言至簡。其論至要。其理至深。後世學者。雖有上智。非研精核慮。則亦未見窺其奧也。故曠代之中。能以斯術鳴世者,時固有之。若夫神聖工巧。獨得先世不傳之秘。
如和緩越人。亦不過十餘人而已。況去聖已遠。支分派別。折而為眾科。業而為專門。所以人各拘其偏。而莫肯究其全。則益不逮於古矣。積習成常。流弊滋甚。懼大道將遂於湮微。故聖濟總錄。由是而作焉。上下凡二百餘卷。始終幾二百萬言。逐病分門。門各有方。據經立論。
白話文:
將這珍貴的醫術藏於金匱之中,宣揚於布政大堂,秘藏於靈蘭的居室,以期與後世賢哲共勉,並將其廣施於世,惠及無窮。這便是仁愛百姓、愛護萬物的至高境界。然而,這些醫學典籍言簡意賅,論述精要,道理深奧,後世的學者即使擁有超凡的智慧,若不悉心研讀、反复推敲,也難窺其奧妙。因此,歷代以來,能以這門醫術名揚天下的醫者雖然偶爾出現,但真正能像神醫扁鵲那樣,精通醫術,獨得先賢秘傳的,卻只有十餘人而已。況且,如今離聖賢時代已久,醫術分支派別眾多,各人專注於某個領域,只執著於自身的偏門,而不肯探究醫學的整體奧義,所以比古人更加落後。積習成俗,弊端日益嚴重,令人擔憂大道將會逐漸消失。因此,聖濟總錄應運而生,全書上下共二百多卷,總計近兩百萬字,針對各種疾病分門別類,每門都有不同的治療方法,以經典為依據,立論詳實。
論皆有統。蓋將使讀之者。觀論以求病。因方以命藥。則世無不識之病。病無妄投之藥。唯法有逆從。治有先後。在乎智者。擇其所當。從其所宜而已。究而言之。實醫經之會要。學者之指南。生民之司命也。惜其始成於政和。重刊於大定。既綿歷百年之久。不能無三豕之訛。
今主上神極御天。修飾制度。治具畢張。以謂是書所載。雖先聖之緒餘。其所以康濟斯民。亦致治之一助也。乃詔江浙行省。刊於有司。布之天下。其或繆戾隨加釐正。復降德音。俾下臣為之序引。臣誠愚陋,竊不自量。仰惟聖德如天。甄陶萬類。爰自即位以來。於今七年。
恩浹飛沉。仁及草木。然夙夜孜孜。廣求民瘼。或一物不得其所。則必之惻然。臣謂此書復出。則上可以輔相天地之宜。下可以永底蒸民之生。物無疵癘。咸躋於仁壽之域矣。大德四年二月。集賢學士嘉議大夫典瑞少監臣焦養直序。
白話文:
這篇論述闡明所有醫學理論都有共通之處。它的目的在於讓讀者透過觀看論述來了解疾病,並根據方劑來開藥。如此一來,世間就不會有不了解的疾病,也不會有胡亂投藥的情況。醫治疾病有順逆之法,也有先後之序,需要聰明的人選擇適當的方法,依據病況施治。總之,這本醫書是醫學經典的精華,是學習者的指南,也是百姓的性命保障。只可惜它最初完成於政和年間,後來在大定年間重刊,歷經百年時間,難免出現錯誤。
如今皇帝陛下神聖無比,治理天下,修飾制度,治具齊備。認為這本書雖然是先賢的遺產,但它對百姓的康復和國家的治理都有幫助。於是命令江浙行省官員負責刊刻,並將它頒佈到全國。如果有任何錯誤的地方,可以隨時修正。皇帝陛下又恩賜我寫序言。我實在愚笨,不敢妄自菲薄。仰慕陛下如天般的聖德,教化萬物,自從登基以來,至今七年,恩澤廣及天地萬物,仁愛遍及草木。陛下日夜勤勞,廣泛了解百姓的疾苦,只要有一點不妥,就會心懷憂慮。我认为这本医书重见天日,就能从上天辅佐天地运行,从下保佑百姓安康,世间万物不再有病痛,都能享受到仁壽的福地。大德四年二月,集賢學士嘉議大夫典瑞少監焦養直撰序。
按,先子曰。是書。宋志。並諸家書目不載。南宋諸方書未見引據者。蓋是書之成。在於徽宗之季年。聖濟經和劑局方之後。洪邁容齋隨筆云。宣和殿。大清樓。龍圖閣。所儲書籍。靖康蕩折之餘。盡歸於燕。考之宋史則云。靖康二年。少帝在青城。金人盡索國子監書版。三館秘閣四部書。
大嘗禮物。大成樂舞。明堂大內圖。以至乘輿服御珍玩之物。輦致軍前。意者如此書。鏤版才成。未及頒布。亦在其中。爾後南北殊域。彼此不通。故南宋之士。不得觀之。遂至並其目而無知者。及金世宗大定中取所獲於汴都。重刊頒行。因傳於今矣。嗚呼。是書成於北宋。
白話文:
據說,這本書宋史中沒有記載,也不在各家書目中,南宋的醫書也從未引用過它。可能是這本書完成於徽宗年間,聖濟經和劑局方之後。洪邁在《容齋隨筆》中提到,宣和殿、大清樓、龍圖閣收藏的書籍,靖康之難後都被金人掠奪而去。根據宋史記載,靖康二年,少帝在青城,金人搜刮了國子監書板、三館秘閣四部書,還有大嘗禮物、大成樂舞、明堂大內圖,以及御用珍玩等物,全部運往軍前。由此推測,這本書可能剛刻完版,還沒來得及頒布,就被金人掠走。之後南北分裂,彼此不通,所以南宋的讀書人沒有機會看到它,導致連書名都不知道。直到金世宗大定年間,金人從汴京取回戰利品,重新刻印頒布,才流傳至今。唉,這本書是在北宋完成的。
而晦於南宋。不傳於中國。而存於夷狄。而徽宗慈心之所寓。不泯於千載者。抑亦奇矣。清程云來纂要凡例云。大德重校聖濟總錄。元朝奉詔頒行者。大版大字。每卷首篇署元耶律楚材五字。今古醫官。及予家所藏。大德重校本。亦大版大字。然無耶律楚材字。原文書法端雅。
蓋為宋版之舊。但每卷首頁大德重校聖濟總錄卷第某數字,書刻並劣。繫於元人改刊無疑矣。文化癸酉歲。元胤與眾醫官。議於醫學。為活字配印本。閱四歲竣工。
〔程氏(林)聖濟總錄纂要〕二十六卷,佚
凡例曰。是書。宋徽宗政和。詔集海內名醫。並出御府所藏匯成共二百卷。禁方秘論。人所未聞。按病治療。無不奇驗。厥後再刻於金大定。三刻於元大德。自耶律楚材精較。奉詔頒行天下。越今四百餘年。無有剞劂。此書几几泯滅矣。余昔從先叔祖敬通夫子。翻閱刻本。今經三十餘年。
白話文:
這本書在南宋時期就已經失傳了,沒有流傳到中國,反而存在於外族手中。徽宗皇帝慈悲的心意寄託在其中,才得以保存至今,真是奇事。清朝程雲來在《聖濟總錄纂要》的凡例中說,大德年間重校的《聖濟總錄》是元朝奉詔頒行的,書版很大,字體也很大,每卷首頁都署有元朝耶律楚材五個字。現在古今醫官和我的家族所收藏的大德重校本,也是大版大字,但卻沒有耶律楚材的字。書中原本的書法端莊雅緻,應該是宋版舊本。只是每卷首頁的“大德重校聖濟總錄卷第某”幾個字,書法和刻印都很粗糙,顯然是元人重刻的。文化癸酉年,元胤與眾醫官討論醫學,製作活字印刷本,經過四年才完成。
《聖濟總錄纂要》二十六卷,現已失傳。
凡例中說,這本書是宋徽宗政和年間,詔令全國名醫,並拿出皇宮收藏的秘方論著,彙編成二百卷,禁方秘論,世人從未聽聞,按病治療,無不奇效。後來又分別在金朝大定年間和元朝大德年間重刻。從耶律楚材精挑細選,奉詔頒行天下,至今四百多年,無人整理,這本書幾乎就要消失殆盡了。我以前跟著先叔祖敬通先生一起翻閱過刻本,至今三十多年了。
又從友人江郢上再觀抄本。撫今追昔。不勝愉快。郢上請余刪繁纂要。以便梓行濟世。因留維揚一載。纂其精粹。去其繁蕪。共得二十六卷。誠醫家之云笈瓊函。方藥之赤文綠字也。博覺有知之。一大德重校聖濟總錄。元朝奉詔頒行者。大字大板。每卷首篇。署元耶律楚材五字。
明朝武林高相國家抄本。用綿紙朱格。繕寫精工。亦依丙府式。大板大字。今刻小板密字。以便行笈可攜。檢方療病也。一是書方法深奧。博學究心者。方能領會。如虛勞紫雪方。有追攝義。霍亂青金散。有劫奪義。熱痢黃連湯。有反佐義。用之皆取效如神。至若調七傷。平五志。
白話文:
從朋友江郢那裡得到一本古籍抄本,看著它,想起往昔,心中十分愉快。江郢希望我刪繁就簡,方便印刷流傳,造福世人。因此我在揚州停留了一年,將它精華提煉,蕪雜刪去,最終編成二十六卷。這本書真可謂是醫學界的寶典,藥方的精華所在,博學多識者一看便知。此外,還有一部由元朝耶律楚材校勘的《聖濟總錄》,是元朝奉旨頒行的,用的是大字大版,每卷卷首都印有耶律楚材的題字。
明朝武林高相國家的抄本,是用棉紙朱格繕寫,十分精工,也依照丙府的格式,用的是大字大版。現在刻成小版密字,方便攜帶,查閱藥方治病。這本書的醫理深奧,博學專心的人才能理解。比如虛勞的紫雪方,有追攝之義;霍亂的青金散,有劫奪之義;熱痢的黃連湯,有反佐之義。用這些藥方,都能藥到病除。至於調治七傷、平息五志,更是醫學中的精華所在。
攻六氣。理三因。方中有參附而用硝黃者。有桂附而用芩連者。必須熟讀古人方經。庶幾領會方法之妙也。一書中婦人門。選其胎前產後。帶漏崩中。小兒門。選其急慢諸風。五疳吐瀉。若一切雜證。與大人治法不殊。於大人方中。推類酌量用之。一書中運氣。集定六十年。
每年可按素問稽查。茲不刻。一書中針灸三卷。符禁三卷。古法不易行。乳石發動二卷。今人罕此患。又食治三卷。藥食不合宜。俱不刻。一方中難得藥品。如金牙銀牙礬石莽草之類。不刻。難合之方。廢時日而不能應。倉卒急需者。亦不刻。一方中藥名。仍從原本。如天麻為赤箭。
白話文:
治疗六气,辨明三因,方剂中人参附子配硝石黄芩,桂枝附子配黄连,必须熟读古人方书,才能领悟其中的奥妙。书中“婦人门”部分,选取了胎前产后、带漏崩中、小儿门部分,选取了急慢诸风、五疳吐泻等症,若是一些杂症,则与成人治疗方法相同,可从成人方剂中推类酌量使用。书中“運氣”部分,汇总了六十年运气的变化规律,每年可根据《素问》进行稽查,这里就不再赘述。书中“針灸”三卷,“符禁”三卷,古法难以施行, “乳石發動”两卷,现今罕见此病,还有“食治”三卷,药食不适合,也就不再刻录。有些方剂中的药物难以取得,例如金牙、银牙、矾石、莽草等,也不再刻录。难以配伍的方剂,浪费时间又难以应急,仓促需要时也就不再刻录。方剂中的药名,仍然沿用原本的名称,例如天麻被称为赤箭。
牛蒡為惡實。又為鼠黏。甜桔梗為薺苨。山梔為越桃。柴胡為茈胡。土茯苓為菝葜。香附為莎草根。薄荷為雞蘇。砂仁為縮砂藌。天花粉為栝蔞根。輕粉為膩粉。如此之類。不能更改。一方中分兩。古法難用。今欲更改。又失古人之意。大約方中一兩。今用一錢。方中一分系二錢。
白話文:
牛蒡是惡實,又叫鼠黏。甜桔梗是薺苨。山梔是越桃。柴胡是茈胡。土茯苓是菝葜。香附是莎草根。薄荷是雞蘇。砂仁是縮砂藌。天花粉是栝蔞根。輕粉是膩粉。諸如此類。藥方中原本寫著「一兩」,卻要分成兩份,古法難用。如今想要更改,又違背古人的意思。大概方中原本寫著「一兩」,現在就用「一錢」。方中原本寫著「一分」,現在就用「二錢」。
五分今用一字。(二分半)。一匕。有半錢至五錢者。在人以意消息加減可也。一是書。成於北宋。其時四大家。(劉河間。李東垣。張子和。朱丹溪。)無—切活套。應時方法。(補中益氣。逍遙。歸脾。二陳。四物。四君之類。)醫家遇沉疴痼疾。疑難奇異等證。用時方而不奏效。
良工亦束手者。是書有神方也。
又曰。是書三副湊合。仍缺小兒方五卷。(一百七十三卷。至一百七十七卷止。)余於秘閣內府。江浙齊梁諸鑑古家。遍訪無有藏本。欲補全而未能。同學項視庵搜求小兒今古方論。補全五卷。議論簡要。方法詳明。可稱全璧矣。諸疳以下即其所補也。
白話文:
這本書記載了一個方劑,只需用藥一字,相當於五分之一個單位(約等於二分半),也就是說,每次用藥量只需一匕,劑量介於半錢到五錢之間,可以根據患者情況增減用量。這本書成於北宋時期,當時有四大名醫:劉河間、李東垣、張子和、朱丹溪。書中沒有固定的方劑,而是強調根據不同時節和病情,運用不同的治療方法,例如補中益氣湯、逍遥散、归脾汤、二陈汤、四物汤、四君子湯等等。當遇到疑難雜症,傳統方法無效時,這本書中的妙方可以提供解決方案。
這本書原本缺少五卷小兒方,包含一百七十三卷至一百七十七卷。我遍訪藏書豐富的江浙、齊梁等地的古家,都找不到完整的版本,想把它補齊卻無能為力。後來同學項視庵搜集古今小兒方論,補齊了這五卷內容,論述簡潔,方法詳細,可謂完整無缺。諸疳以下部分,即是他所補充的內容。
又曰。神仙服餌三卷。非烹砂煉石。則嚼柏咀松,或吐納清和。或斬除屍害。皆藏經所備載。亦難行難用也。一概刪去。今選其可服餌。延年駐顏者。方十餘道。又補益門方。二十餘道。為養生家備用。博雅君子。求全書翻閱。則余纂要一書。濟世婆心。廣開聞見。當有賞識者矣。
四庫全書提要曰。聖濟總錄纂要二十六卷。宋政和中。奉敕編。國朝程林刪定。林字云來。休寧人。初徽宗御製聖濟經十卷。四十二章。又詔集海內名醫。出御府所藏禁方秘論。纂輯成編。凡二百卷。其書久而佚脫。林購求殘帙。凡得三本。互相苴。尚闕一百七十三卷。至一百七十七卷。
白話文:
人們又說,神仙服用的藥物記載在三卷書中,不是用砂石煉製的,而是嚼食柏樹、松樹,或進行吐納修煉以達到清和之氣,或斬除體內有害的邪氣,這些方法都在經書中記載,但都很難實行也很難使用,因此全部刪除。現在選取了一些可以服用的藥方,可以延年益壽、駐顏美容的藥方十餘種,又補充了二十餘種益補身體的藥方,供養生者備用。博學的君子們,如果想查找完整書籍,可以翻閱《聖濟總錄》,而我則將它整理成了一本簡要的書籍,以濟世救人的慈悲之心,廣泛地開拓大家的見聞,應該會受到賞識。
《四庫全書提要》中記載:《聖濟總錄纂要》二十六卷,是在宋朝政和年間,奉皇帝旨意編纂的,到了明朝,程林刪定了它。程林,字云來,是休寧人。最初徽宗皇帝親自撰寫了《聖濟經》十卷,四十二章,又下令召集全國的名醫,從皇宮的藏書中取出禁方秘論,整理編纂成冊,共二百卷。但是這本書隨著時間推移,很多內容遺失了,程林購買了一些殘本,一共得到了三本,互相參照,但還是缺少一百七十三卷到一百七十七卷的內容。
不可復見。以其繁重難行。乃撮其旨要。重為纂輯。門類悉依其舊。所闕小兒方五卷。則倩其友項睿補之。仍冠以徽宗原序。大德四年。集賢學士焦惠校上序。及校刊諸臣銜名。考晁陳二氏書目。但有徽宗聖濟經。不載是書。觀焦惠序。稱始成於政和。重刊於大定。殆汴京破後。
隨內府圖籍北行。南渡諸人。未睹其本歟。今未見其原書。然宋代崇尚醫藥。蒐羅至富。就所採錄。古來專門授受之方。尚可以見其大略。其每類冠論一篇。亦皆詞簡而理明。均足以資考訂。原本之末。有神仙服餌三卷。或言烹砂煉石。或言嚼柏咀松。或言吐納清和。或言斬除三尸。
白話文:
這本書原本無法再看到,因為內容繁重難懂。因此作者擷取其精華,重新編纂,目錄依舊沿用舊制。缺少的五卷小兒方則請友人項睿補齊。書頭仍然保留徽宗皇帝的序言。大德四年,集賢學士焦惠校對並寫了序言,並記載了校勘和刊刻的官員姓名。根據晁公武和陳振孫的書目,只記載了徽宗聖濟經,沒有記載這本書。從焦惠的序言中可以得知,這本書最初成書於政和年間,在大定年間重刊。可能是汴京被攻破後,這本書隨著內府圖籍北遷,南渡的人們沒有見過原本。現在也找不到原書,但宋朝重視醫藥,收藏豐富,從書中所收錄的古方,依然可以窺見其大概。每類都有一篇論述,文字簡潔,道理明晰,足以為後人考證。原本的最後還有三卷神仙服餌,裡面記載了烹砂煉石、嚼柏咀松、吐納清和、斬除三尸等內容。
蓋是時道教方興。故有是妄語。林病其荒誕。一概汰除。惟約取其尋常賾養之藥。三十餘方。其別擇具有條理。故所錄諸方。多可行用。與膠執古法者異焉。
〔王氏(貺)濟世全生指迷方〕(讀書附志作指迷集)宋志三卷未見
趙希弁曰。上考城王貺字士亨所著也。吳丞相敏序之曰。子亨當官不局。遇世變。嘗慨然。再請出疆使萬里云。
王明清曰。王況。字子亨。本士人。為南京宋毅叔壻。毅叔既以醫名檀南北。況初傳其學未精。薄遊京師。甚悽然。會鹽法忽變。有大賈。睹揭示失驚。吐舌遂不能復入。經旬食不下咽,尫贏日甚。國醫不能療。其家憂懼。榜於市曰。有治之者。當以千萬為謝。況利其所售之厚。
白話文:
當時道教正興盛,所以出現了一些荒誕不經的說法,這些荒誕的病症都被剔除掉了。只保留了一些尋常的養生藥方,大約三十多個。這些藥方都經過了精心挑選,有條理地整理過,所以記錄下來的藥方大多可以實際使用,這和那些死板地遵循古法的做法有所不同。
姑往應其求。既見賈之狀。忽發笑不能制。心以謂未易措手也。其家人怪而詰之。況謬為大言答之曰。所笑者,輦轂之大如此。乃無人治此小疾耳。語主人家曰。試取針經來。況謾檢之。偶有穴。與其疾似是者。況曰。爾家當勒狀與我。萬一不能活。則勿尤我。當為若針之。
可立效。主病者不得已。亦從之。急針舌之底。抽針之際。其人若委頓狀。頃刻舌遂伸縮。如平時矣。其家大喜。謝之如約。又為之延譽。自是翕然名動京師。既小康。始得盡心肘後之書。卒有聞於世。事之偶然。有如此者。況後以醫得幸。宣和中。為朝請大夫。著全生指迷論一書。
白話文:
這位大夫應允了病人的請求。見到賈某的病狀後,大夫突然大笑,無法控制。心中暗想,這病並不好治。病人家人感到奇怪,便詢問大夫。大夫故意誇張地回答說:「我笑的是,像京城這樣繁華的地方,竟然沒有人能治這種小病。」然後,大夫對病人家人說:「你們先去拿針灸經書來。」大夫隨便翻閱經書,恰好找到一個穴位,似乎與病症相合。大夫說:「你們家應該立下字據給我。萬一治不好,你們就不要怪我。我願意為他針灸。」
病人無奈,也只好答應了。大夫急忙在病人舌頭底下扎針。拔針之時,病人像是要昏倒的樣子。很快,舌頭便開始伸縮,恢復正常了。病人家人非常高興,按照約定感謝大夫,並替他宣揚。從此,大夫的名聲迅速在京城傳開。他生活慢慢富裕起來,才得以專心研究醫書。最終,他名聲大噪,成為醫學界的一位名人。醫術的精進,有時也充滿了偶然性,像這樣的事例也不少。後來,這位大夫因醫術高超而受到皇帝的賞識,宣和年間被封為朝請大夫,還寫了《全生指迷論》一書。
醫者多用之。(揮塵余話)
陳振孫曰。指迷方三卷。考城王貺子亨撰。吳丞相敏為之序。貺為南京名醫宋毅叔之婿。宣和中。以醫得幸。至朝請大夫。
四庫全書提要曰。全生指迷方四卷。宋王貺撰。是書。宋史藝文志作三卷。而傳本久絕。故醫家罕所徵引。或至不知其名。今檢永樂大典所收。案條掇拾。雖未必盡符原本。然大要已略具矣。方書所載。大都標某湯某丸。主治某病。詳其藥品銖兩而止。獨貺此書。於每證之前。
非惟詳其病狀。且一一論其病源。使讀者有所據依,易於運用。其脈論及辨脈法諸條。皆明白曉暢。凡三部九候之形。病證變化之象。及脈與病相應不相應之故。無不辨其疑似。剖析微茫。亦可為診家之樞要。謹詳加訂正。分為二十一門。依類編次,而以論脈諸篇。冠之於首。
白話文:
這本書是宋朝王貺撰寫的《指迷方》,原本三卷,後來失傳,現在只有四卷的版本流傳下來。書中每種病症的治療方法都詳細說明了病因和病狀,並且附有詳細的脈象分析,讓讀者更容易理解和運用。
因篇頁相繁。釐為四卷。不復如其原數焉。
〔李氏(崇慶)燕臺集〕宋志五卷,佚
〔雷氏(繼暉)神聖集〕宋志三卷,佚
〔華氏(闕名)集〕宋志十卷,佚
〔劉氏(闕名)五臟旁通遵養方〕(注。遵。一作導。)宋志一卷,佚
〔晨昏寧待方〕宋志二卷,佚
〔大寶神驗藥方〕宋志一卷,佚
〔悟玄子安神養性方〕宋志一卷,佚
〔亡名氏雜用藥方〕宋志五十五卷,佚
〔杜氏(闕名)集驗〕宋志一卷,佚
〔郭氏(仁普)拾遺候用深靈玄錄〕宋志五卷,佚
〔代氏(榮)醫鑑〕宋志一卷,佚
〔陳氏(總卿)經驗方〕佚
白話文:
由於篇章頁數過多,因此將內容分為四卷,不再如同原本的數量。
以下為佚失的宋代醫書:
- 李氏(崇慶)燕臺集:五卷
- 雷氏(繼暉)神聖集:三卷
- 華氏(闕名)集:十卷
- 劉氏(闕名)五臟旁通遵養方(注:遵,一作導):一卷
- 晨昏寧待方:二卷
- 大寶神驗藥方:一卷
- 悟玄子安神養性方:一卷
- 亡名氏雜用藥方:五十五卷
- 杜氏(闕名)集驗:一卷
- 郭氏(仁普)拾遺候用深靈玄錄:五卷
- 代氏(榮)醫鑑:一卷
- 陳氏(總卿)經驗方:卷數不詳
按陳總卿字華父。上見於施氏續簡易方。
〔粱氏(闕名)總要方〕佚
〔何氏(元弼)神效方〕佚
〔梁氏(國佐)見效方〕佚
按上見於朱氏集驗方。
白話文:
按陳總卿,字華父。他的相關信息在施氏的《續簡易方》中有提及。
「梁氏(未記姓名)的總要方」的詳細內容已經遺失。
「何氏(元弼)的神效方」的具體內容也已經找不到。
「梁氏(國佐)的見效方」的詳細資料已經不存。
以上這些信息,在朱氏的《集驗方》中有被引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