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國醫籍考》~ 卷七 (13)
卷七 (13)
1. 醫經(七)
是晚上命視大司農李公疾。明日又命入圓明園。連奉特旨六次。乃於五月初四日。蒙聖恩放歸田裡。事詳述恩紀略中。自此築室吳山之畫眉泉。為靜養之地。不復遠行矣。辛卯夏日。洄溪老人書於耄學龕。時年七十有九。(蘭臺軌範。)
徐爔曰。先府君既作自序。方期頂祝聖恩。閉戶著書。以終餘年、忽一日嘆曰。吾自審脈象。恐不逾今歲矣。惟覺心中有未了事。亦不自解其因。至十月二十五日。奉旨復召入都。恍然曰。向覺有未了者。此耶。時方臥疴。強起入都。大中丞暨諸大憲親詣舟次。府君感沐聖恩。
力疾登程。爔隨侍中途。疾亦漸已。精神轉旺。餐飯有加。臘月初一日抵都。精力復衰。越三日。府君從容議論陰陽生死出入之理。並自作墓前對聯。有滿山芳草仙人藥。一徑清風處士墳之句。至夜談笑而逝。額駙尚書福公入奏。是日上賞白金一百兩。贈儒林郎。並傳旨諭爔護喪以歸。
明春扶櫬旋里。葬越來溪之牒字圩新阡。伏念府君以諸生達九重。兩膺徵召。生前知遇。身後寵榮。遭逢盛世。千載一時。爔雖自愧無文。謹就府君自序所未竟者。附綴數行。以志不朽云。(同上)
袁枚曰。乾隆二十五年。文華殿大學士蔣文恪公患病。天子訪海內名醫。大司寇秦公首薦吳江徐靈胎。天子召入都。命視蔣公疾。先生奏疾不可治。上嘉其樸誠。欲留在京師效力。先生乞歸陶里。上許之。後二十年。上以中貴人有疾。再召入都。先生已七十九歲。自知衰矣。
未必生還。乃率其子爔載楄柎以行。果至都三日而卒。天子惋惜之,賜帑金。命爔扶櫬以歸。嗚呼。先生以吳下一諸生。兩蒙聖天子蒲輪之徵。巡撫司道。到門通駕。聞者皆驚且羨。以為希世之榮。余,舊史官也。與先生有撫塵之好。急思採其奇方異術。奮筆書之。以垂醫鑑。
而活蒼生。倉猝不可得。今秋訪爔於吳江。得其自述紀略。又訪諸吳人之能道先生者。為之立傳。傳曰。先生名大椿。字靈胎。晚自號洄溪老人。家本望族。祖釚。康熙十八年鴻詞科。翰林纂修明史。先生生有異稟。聰強過人。凡星經地誌。九宮音律。以至舞刀奪槊。勾卒嬴越之法。
靡不宣究。而尤長於醫。每視人疾。穿穴膏肓。能呼肺腑。與之作語。其用藥也。神施鬼設。斬關奪隘。如周亞夫之軍。從天而下。諸岐黃家。目瞠心駭。帖帖懾服。而卒莫測其所以然。先生長身廣顙。音聲如鐘。白鬚偉然。一望而知為奇男子。少時留心經濟之學。於東南水利。
尤所洞悉。先生隱於洄溪。矮屋百椽。有畫眉泉。小橋流水。松竹鋪紛。登樓則太湖奇峰。鱗羅布列。如兒孫拱侍狀。先生嘯傲其間。人望之疑真人之在天際也。所著。有難經經釋。醫學原流等書。凡六種。其中鈲㓢利弊。剖析經絡。將古今醫書。存其是指其非久行於世。子爔字榆村。
白話文:
晚上皇上派人去探望大司農李公的疾病。隔天又命他進入圓明園,連續六次奉旨入宮。在五月初四,蒙受皇恩准許他返回家鄉。詳細的事情都記載在《述恩紀略》中。從此之後,他在吳山的畫眉泉旁建屋居住,作為靜養之地,不再遠行了。辛卯年夏天,洄溪老人在耄學龕寫下這段文字,當時他七十九歲。(出自《蘭臺軌範》)
徐爔說,我的先父(指徐靈胎)寫完自序後,原本希望能夠感謝皇恩,閉門著書,安享晚年。有一天,他忽然感嘆說:「我自我診斷脈象,恐怕活不過今年了。只是覺得心中還有未完成的事情,也不知道原因是什麼。」到了十月二十五日,奉旨再次被召入京。他才恍然大悟說:「之前覺得有未完成的事情,指的就是這件事啊!」當時他正生病臥床,還是勉強起身進京。大中丞及各位長官都親自到船邊迎接。先父感激皇恩,
強忍病痛趕路。我(徐爔)隨侍在旁,途中他的病情也逐漸好轉,精神也變得旺盛,飯量也增加了。臘月初一到達京城,他的精力又開始衰退。過了三天,先父從容地談論陰陽生死的道理,並且自己寫好了墓前的對聯,其中有「滿山芳草仙人藥,一徑清風處士墳」的句子。到了晚上,他談笑而逝。額駙尚書福公上奏皇上,當天皇上賞賜白銀一百兩,並追贈他儒林郎的官銜,還傳旨諭令我護送靈柩回鄉。
隔年春天,我扶著靈柩回到家鄉,安葬在越來溪的牒字圩的新墓地。回想先父以一個讀書人的身分,得到皇上的重視,兩次被召入京,生前得到皇上的賞識,死後又蒙受恩寵,能趕上這樣的盛世,真是千載難逢。我雖然慚愧自己沒有文采,還是謹慎地將先父自序中沒有寫完的部分,補充幾行文字,用來記錄這件不朽的事蹟。(同上)
袁枚說,乾隆二十五年,文華殿大學士蔣文恪公生病,皇上遍訪國內名醫。大司寇秦公首先推薦吳江的徐靈胎。皇上召他入京,診斷蔣公的疾病。徐先生上奏說蔣公的病無法治癒,皇上讚賞他的樸實誠懇,想要留他在京城效力。徐先生請求回鄉,皇上同意了。二十年後,皇上因為一位太監生病,再次召他入京。徐先生當時已經七十九歲了,自知身體衰弱,
可能無法生還。於是就帶著他的兒子徐爔,乘著車子前往。果真到了京城三天就去世了。皇上感到惋惜,賞賜他喪葬費,並命令徐爔護送靈柩回鄉。唉,徐先生以吳地一個讀書人的身分,兩次蒙受聖天子禮賢下士的徵召,巡撫、司道等官員都親自到他家門口迎接,聽到的人都感到驚訝和羨慕,認為是世間罕有的榮耀。我,以前是史官,與徐先生有過交情,很想收集他的奇特藥方和醫術,寫下來以供後人參考,
來救活百姓。但因為倉促,沒辦法做到。今年秋天,我在吳江拜訪了徐爔,得到了他的自述紀略。又向吳地那些了解徐先生的人打聽他的事蹟,為他寫了這篇傳記。傳記說:徐先生名叫大椿,字靈胎,晚年自號洄溪老人。他家本是望族,祖父徐釚,是康熙十八年鴻詞科進士,在翰林院負責纂修明史。徐先生天生異稟,聰明過人,凡是天文地理、九宮音律,甚至舞刀弄槍、兵法謀略,
沒有不深入研究的。尤其精通醫術,每次診病,都能夠透視病灶,了解臟腑的狀況,像跟它們對話一樣。他用藥如同神助,攻破重重障礙,就像周亞夫的軍隊從天而降。各位醫家都感到驚訝又害怕,心服口服,卻又無法了解他用藥的原理。徐先生身材高大,額頭寬闊,聲音洪亮如鐘,鬍鬚雪白,氣度不凡,一看就知道是奇人。他年輕時就留心研究經濟學,對東南的水利,
尤其了解。徐先生隱居在洄溪,有矮屋百間,還有畫眉泉,小橋流水,松竹茂盛。登上樓閣,就可以看到太湖奇峰,層層疊疊,像兒孫們在朝拜一樣。徐先生在那裡逍遙自在,人們看到他都覺得他像是天上的神仙。他著有《難經經釋》、《醫學原流》等書,共有六種。其中關於藥物利弊,分析經絡,將古今醫書的優點加以肯定,將錯誤的地方加以指正,在世間廣為流傳。他的兒子徐爔,字榆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