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國醫籍考》~ 卷四十六 (1)
卷四十六 (1)
1. 方論(二十四)
〔太醫局方〕讀書後志十三卷,佚
趙希弁曰。上元豐中。詔天下高手醫。各以得效秘方進。下太醫局驗試依方製藥鬻之。仍模本傳於世。
〔張氏(耒)治風方〕書錄解題一卷,佚
陳振孫曰。張耒文潛所傳。凡三十方。
東都事略曰。張耒。字文潛。楚州淮陰人也。幼穎異為文。從蘇轍學。轍見其文愛之。舉進士。為臨淮主簿壽安尉。鹹平丞。蘇軾亦深知之。稱其文。召為太學。元祐初。為正字。遷著佐郎,改著作郎。兼史院檢討。在館八年。顧義自守泊如。擢起居舍人。請郡。以直龍圖閣知潤州。
徙宣州責監黃州酒稅。徙復州。起為通判黃州。移知袞州。召為太常少卿。甫數月。後以直龍圖閣知穎州。又徙汝州。復坐元祐黨落職。主管明道宮。初耒在潁。聞蘇軾之訃。以師弟子禮舉喪。言者以為言。遂貶房州別駕。黃州安置。五年。得自便。居陳州。尋主管崇福宮。
白話文:
《太醫局方》原本十三卷,現已失傳。
趙希弁說,北宋元豐年間,朝廷下令讓天下各地的名醫,都將自己有效的秘方上交太醫局,由太醫局驗證後,依方製藥販售,並將方子複製留存於世。
《張氏(耒)治風方》原本一卷,現已失傳。
陳振孫說,張耒文潛所傳的治風方,共有三十個。
《東都事略》記載,張耒,字文潛,是楚州淮陰人。他自幼聰明穎異,擅長寫作,師從蘇轍。蘇轍十分欣賞他的文章,推薦他參加科舉考試。張耒考中進士後,歷任臨淮主簿、壽安尉、鹹平丞等職。蘇軾也很賞識他,稱讚他的文章,任命他為太學教授。元祐初年,張耒擔任正字,後升任著佐郎、著作郎,兼任史院檢討,在史院任職八年,秉持正道,不與世俗同流合污。之後,他升任起居舍人,請求外放,擔任直龍圖閣知潤州。
後來,他被調往宣州,負責監管黃州酒稅,又調往復州。之後,他被任命為黃州通判,再調任袞州知州。朝廷召他回京擔任太常少卿,但僅任職數月,就被改任直龍圖閣知穎州,後又調任汝州。由於他是元祐黨人,被貶官,負責管理明道宮。張耒在穎州時,聽聞蘇軾去世的消息,以師徒之禮舉行喪禮。此事引來議論,最終被貶為房州別駕,安置在黃州。五年後,他獲准自由活動,居住在陳州,後負責管理崇福宮。
卒。年六十。
〔初氏(虞世)古今錄驗養生必用方〕宋志三卷(讀書後志作十六卷)佚
趙希弁曰。養生必用方十六卷。上皇朝初虞世撰。序謂古人醫經行於世者多矣。所以別著書者。古方分劑。為今銖兩不侔。用者頗難。此方其證易詳。其法易用。苟尋文為治。雖不習之人。亦可無求於醫也。虞世本朝士。一旦削髮為僧。在襄陽。與十父遊從甚密。
陳振孫曰。養生必用書三卷。靈泉山初虞世和甫撰。紹聖丁丑序。
朱彧曰。世傳。婦人有產鬼形者。不能執而殺之。則飛去。夜復歸就乳。多瘁其母。俗呼為旱魃。亦分男女。女魃竊其家物以出。兒魃竊外物以歸。初虞世和甫名士善醫。公卿爭邀致。而性不可馴狎。往往尤忽權貴。每貴人求治病。必重誅求之。至於不可堪。其所得賂。旋以施貧者。
白話文:
這位病人去世了,享年六十歲。
《初氏(虞世)古今錄驗養生必用方》是宋志三卷(讀書後志作十六卷)的佚書。
趙希弁說,這本書是上皇朝初年虞世撰寫的,共十六卷。序言中說,古人醫書流傳至今很多,他撰寫此書的原因是古方的劑量單位與今時不同,難以應用,而此書的病症易懂,方法易用,只要依文治病,即使是不懂醫術的人也能不用求醫。虞世是本朝的官員,後來削髮為僧,住在襄陽,與十父關係密切。
陳振孫說,《養生必用書》是三卷,靈泉山初虞世和甫撰寫,紹聖丁丑年寫序。
朱彧說,民間傳說,婦人生產時,如果生下鬼形的孩子,不能抓住殺死,孩子就會飛走,夜裡又回來吸乳,使母親虛弱。俗稱旱魃,也有男女之分,女魃會偷家裡東西出去,男魃會偷外面東西回來。初虞世和甫是有名的醫生,許多公卿爭相邀請他看病,但他性情難馴,常常忽視權貴。每次貴人求醫,他都要索取重金,甚至令人難以忍受。他得到的錢財,隨即拿去施捨給窮人。
最愛黃庭堅。常言黃孝於其親。吾愛重之。每得佳墨精楮。奇玩必歸。魯直語朝士云。初和甫於余。正是一兒旱魃。時坐中有厭苦和甫者。卒爾對曰。到吾家。便是女旱魃。(可談)
陸游曰。初虞世字和甫。以醫名天下。元符中。皇子鄧王生。月餘得癇疾危甚。群醫束手。虞世獨以為必無可慮。不三日王薨。信乎醫之難也。(老學庵筆記)
周密曰。初虞世所集養生必用方。戒人不可妄服金虎碧霞丹。乃詳其說云。狀元王俊民字康侯。為應天府發解官。得狂疾。於貢院中。嘗對一石碑。呼叫不已。碑石中若有應之者。亦若康侯之奮怒也。病甚不省覺。取書冊中交股刀。自裁及寸。左右抱持之。遂免出試院。未久,疾勢亦已平復。
白話文:
我最欣賞黃庭堅,常言黃庭堅孝敬父母,我尤其敬佩他。每當得到上好的墨和紙,或是奇珍異寶,必定要送給他。魯直曾對朝中官員說,初和甫對我,簡直就像一個旱魃一樣。當時在座有些人厭惡初和甫,就立刻回應說,要是初和甫到你家,那可就是個女旱魃了。
陸游說,初虞世字和甫,以醫術聞名天下。元符年間,皇子鄧王出生,一個多月後就得了癲癇病,病情危重,眾醫生束手無策,只有虞世認為無需擔心。三天後,鄧王便去世了,可見醫術之難啊。
周密說,初虞世曾在《養生必用方》中告誡人們不可隨便服用金虎丹,並詳細說明原因。狀元王俊民,字康侯,擔任應天府的發解官,得了狂病,在貢院中,他不停地對著一塊石碑呼喊,石碑中似乎有東西回應他,也像康侯一樣怒吼。病情嚴重,他失去意識,拿起書冊中的短刀,自割脖子,差點就自盡了,幸好旁人抱住他,才免於出試院。不久後,他的病也漸漸好了。
起居飲食如故。但愔愔不樂。徐醫以為有疾。以碧霞金虎丹吐之。或謂心藏有熱。勸服治心經諸冷藥。積久為夜中洞泄。氣脫肉消。食不前而死。(齊東野語)
〔續必用方〕藝文略一卷,佚
〔龐氏(安時)驗方書〕宋志一卷,佚
〔龐氏家藏秘寶方〕書錄解題五卷,佚
陳振孫曰。蘄水龐安時安常撰。安時以醫名世。所著書傳於世者。惟傷寒論而已。此書。南城吳炎晦父錄以見遺。
〔主對集〕一卷,佚
宋史本傳曰。觀草木之性。與五臟之宜。秩其職任。官其寒熱。班其奇偶。以療百病。著主對集一卷。
白話文:
日常生活起居飲食都和以前一樣,但病人總是悶悶不樂,徐醫生認為他有病,便用碧霞金虎丹讓他嘔吐。有人說他心火過旺,建議服用治療心經的寒涼藥物。病症拖延很久,導致夜間腹瀉不止,元氣耗損,身體消瘦,食慾不振,最終病逝。
〔楊氏(康侯)護命方〕讀書志五卷,佚
〔通神論〕讀書志十四卷,佚
趙希弁曰。楊氏護命方五卷。通神論十四卷。上皇朝楊退修撰。退修以岐伯語五運六氣。以治疾病。後世通之者。唯王冰一人而已。然猶於變遷行度。莫知其始終次序。故著此方論云。
黃庭堅序曰。天下之學。要之有宗師。然後可臻微入妙。雖不盡明先王之意。惟其有本源。故去經不遠也。今夫六經之旨深矣。而有孟軻荀況兩漢諸儒。及近世劉敞王安石之書。讀之亦思過半矣。至於文章之士難矣。而有左氏莊周董仲舒司馬遷相如劉向揚雄韓愈柳宗元。及今世歐陽修曾鞏蘇軾秦觀之作。
白話文:
楊氏(康侯)所著的《護命方》五卷和《通神論》十四卷,都已失傳。趙希弁說,楊退修撰寫了這兩本書,他運用岐伯關於五運六氣的學說來治療疾病。後世真正理解他學說的人,只有王冰一人。然而,王冰對於五運六氣的變遷行度,也無法完全掌握其始終次序。所以楊退修撰寫了這兩本書來闡述。
黃庭堅在序文中說,天下學問,必須有宗師指點,才能深入微妙。即使不能完全明白先王的意旨,但因為有根源,所以不會偏離經書。六經的道理很深奧,有孟軻、荀況、兩漢諸儒,以及近世的劉敞、王安石等人的著作,讀了就能理解大半。至於文章之道,則更難。有左氏、莊周、董仲舒、司馬遷、相如、劉向、揚雄、韓愈、柳宗元,以及今世的歐陽修、曾鞏、蘇軾、秦觀等人的作品,可以作為典範。
篇籍具存。法度粲然。可講而學也。惟神農黃帝岐伯雷公之書。秦越人淳于意皇甫謐張機之論。儒者罕學。學之亦不能到其淵源。近世黎陽高若訥號邃於醫方。若訥既沒。亦不得其傳焉。余有方外之友。曰楊介。嘗謂余言本草素問之意。且曰。五運六氣。視其歲而為藥石。雖仲景猶病之也。
至於本草。則仲景深矣。余涉世故多。未能從介學之。衰老竄逐戎僰。瘴癘侵陵。生意無幾。恨不早從楊君之學也。今年以事至青神。有楊康侯子建者。以其所論著醫。惠然見投。悉讀之。而其說汪洋。蜀地僻遠。無從問所不知。子建閉戶讀書。貫穿黃帝岐伯無師之學。至能如此。
白話文:
許多醫學書籍都完整地保留著,其中的法則和制度也十分清晰明瞭,是可以拿來講解和學習的。然而,像神農、黃帝、岐伯、雷公等人的著作,以及秦越人、淳于意、皇甫謐、張機等人的論述,卻很少有儒者願意學習,即使學習了也無法深入其精髓。近來,黎陽的高若訥被認為精通醫方,可惜他去世後,他的醫術也失傳了。我有一個醫學界的朋友名叫楊介,他曾經跟我談論過《本草經》和《素問》的精髓,還說五運六氣的學說需要根據不同的年份來運用藥物,即使是仲景也感到棘手。
至於本草學,仲景的造詣非常深厚。我因為世事繁忙,沒有機會向楊介學習。現在我老了,又流亡在戎僰地區,瘴氣疾病纏身,生命垂危,真後悔沒有早點向楊君學習。今年因為公事來到青神,遇到一個叫楊康侯子建的人,他用自己所著的醫書贈送給我,我仔細閱讀後發現他的醫學理論博大精深。蜀地偏遠,我無法向人請教不懂的地方,子建卻閉門讀書,自學黃帝和岐伯的醫術,並且能達到如此精深的地步,實在令人佩服。
豈易得哉。然其湯液。皆以意調置。則不能無旨矣。方皆聖賢妙於萬物之性者。然後能作而巧者述之。而世之者也。今子建發五運六氣。敘病裁藥。錯絲以針艾之方。與眾共之。是亦仁人之用心云爾。(豫章別集)
按是書趙希弁稱楊退修所著。據黃魯直序。楊名康侯。字子建。乃著十產論者。然則退修當是康侯別字。或其所自號也。
〔閻氏(孝忠)重廣保生信效方〕宋志一卷,佚
劉昉曰。保生信效。閻孝忠編。孝忠字資欽。許昌人。
〔董氏(伋)腳氣治法總要〕(書錄解題。作董汲。)宋志一卷,未見
葉少蘊曰。余崇寧大觀間。在京師。見董汲劉演輩。皆精曉張仲景方術。試之數驗。非江淮以來俗工可比也。(避暑錄話)
白話文:
這可不是容易的事啊!不過,這些湯藥方子,都是根據病人的情況來調配的,所以肯定是有道理的。這些方子都是聖賢們精通萬物特性之後才創製出來的,然後由後人加以精妙的描述和傳承。現在子建闡述了五運六氣,並根據病情來裁剪藥方,還將針灸的方法穿插其中,與大家分享,這也是仁心仁術的體現。
據說這本書是趙希弁所說,是楊退修寫的,根據黃魯直的序言,楊退修的名字叫康侯,字子建,也就是寫了《十產論》的那個人。那麼,退修應該是康侯的別名,或者是他自己取的稱號。
這本《保生信效方》是宋朝時期的書籍,只有一卷,現在已經失傳了。
劉昉說,《保生信效方》是閻孝忠編寫的,孝忠字資欽,是許昌人。
這本《腳氣治法總要》是宋朝時期的書籍,據說作者是董汲,只有一卷,現在已經沒有了。
葉少蘊說,他在崇寧大觀年間在京城時,見到了董汲、劉演等人,他們都精通張仲景的醫術,我親自試驗過,效果很明顯,遠非江淮地區那些庸醫可比。
四庫全書提要曰。腳氣治法總要二卷。宋董汲撰。汲字及之。東平人。始末未詳。錢乙嘗序其癍疹論。則其著書。在元祐元豐之間。是書。書錄解題作一卷。宋史藝文志亦同。久無傳本。今從永樂大典所載。排纂成帙。以篇頁稍繁。分為二卷。上卷論十二篇。大旨謂腳氣必由於風濕。
風濕兼有冷熱。皆原本腎虛。陰陽虛實。病之別也。春夏秋冬。治之異也。高燥卑濕。地之辨也。老壯男女。人之殊也。說賅備矣。下卷方四十六。獨活散。木香散。傳信方防風粥。桑枝煎。專治風。天麻丸。茴香丸。鳥蛇丸。趁痛丸。專治濕。薏苡仁湯。海桐皮散。木瓜丸。
白話文:
《四庫全書提要》記載:「《腳氣治法總要》二卷,宋代董汲撰。汲字及之,東平人。其生平事蹟不詳。錢乙曾為其《癍疹論》寫序,可知其著書時間約在宋神宗元祐年間(1086-1093年)至宋哲宗元豐年間(1078-1085年)。此書在《書錄解題》和《宋史藝文志》中皆作一卷,久已失傳。今根據《永樂大典》所載內容,重新整理編排成冊,因篇幅較長,故分為二卷。
上卷論述十二篇,主要內容認為腳氣必因風濕所致,風濕又有寒熱之分,皆根源於腎虛,陰陽虛實則導致疾病的不同表現。春夏秋冬,治療方法亦有所不同。高燥與卑濕,是地形的差異。老壯、男女,是人體的差異。書中論述詳盡。下卷記載方劑四十六則:
- 專治風:
- 獨活散
- 木香散
- 傳信方:
- 防風粥
- 桑枝煎
- 專治濕:
- 天麻丸
- 茴香丸
- 鳥蛇丸
- 趁痛丸
- 其他:
- 薏苡仁湯
- 海桐皮散
- 木瓜丸
…
治風濕相兼。獨活寄生湯。石楠丸。牛膝丸。治風濕挾虛。金牙酒。治風濕瘴癘。八味丸。腎瀝湯。地黃粥。治虛。神功丸。麻仁丸。三脘散。大黃湯。治實。屬陰者兼冷。木香飲子。治其偏於陰也。屬陽者兼熱。紅雪治其偏於陽也。絳宮丸。白皮小豆散。木通散。治其屬於陰陽。
白話文:
治療風濕病,若兼有其他症狀,可服用獨活寄生湯、石楠丸、牛膝丸。若風濕病伴隨虛弱,可服用金牙酒。若風濕病因瘴氣濕氣所致,可服用八味丸、腎瀝湯、地黃粥。若為虛證,可服用神功丸、麻仁丸、三脘散、大黃湯。若為實證,且屬陰虛者兼有寒症,可服用木香飲子。若實證且屬陽虛者兼有熱症,可服用紅雪、絳宮丸、白皮小豆散、木通散。若屬陰陽兩虛者,則需針對其陰陽虛實分別治療。
而兼淋閉者也。松節散。食前丸。食後丸。橘皮丸。治尋常法也。三仁丸。潤腸丸。五柔丸。治老人血枯法也。天門冬大煎。則為總治法。淋渫蒸熨五方。則為外治法。而以針灸法為始。原序。方有一十九門。大約不出於此。即闕佚亦厪矣。考腳氣。即素問所謂厥疾。至唐始有此名。
治法亦漸以詳備。然李暄及蘇敬徐王唐侍中諸家之書。今多不傳。獨汲此帙尚存。頗為周密醇正。觀其自述。稱嘗患此疾至劇。因深思其源。遂得秘要。殆所謂三折肱。而為良醫者歟。今特錄而存之。以備專門之一種焉。
白話文:
而兼有淋病和閉經的患者,可以用松節散、食前丸、食後丸、橘皮丸等藥物治療,這是尋常的治療方法。也可以用三仁丸、潤腸丸、五柔丸等藥物治療,這是針對老年人血枯的治療方法。天門冬大煎則可以作為總體的治療方法。淋渫蒸熨五種方法則屬於外治法,而針灸法則是最開始的治療方法。
書中列舉了十九種治療方法,基本上涵蓋了所有治療方法,即使有一些遺漏也無傷大雅。腳氣這個病症,在《素問》中稱為厥疾,到了唐代才有了「腳氣」這個名稱。
腳氣的治療方法也逐漸變得詳細完善。然而,李暄、蘇敬、徐王、唐侍中等人的著作,現在大多失傳,只有這本「腳氣論」尚存,並且內容相當周密醇正。作者在書中自述,他曾患上嚴重的腳氣,因此深入思考病因,最終找到了治療的秘訣,這就像「三折肱而成良醫」的典故一樣。現在特地將這本書記錄下來,作為腳氣治療專門書籍的一種。
〔旅舍備要方〕,宋志一卷,佚
劉昉曰。旅舍備急方。瘡疹論二書。皆隱士董汲撰。汲字及之。東平人。
四庫全書提要曰。旅舍備要方一卷。宋董汲撰。陳振孫書錄解題。載有董汲小兒癍疹論。腳氣治法。不及此書。然宋史藝文志載之。卷帙亦同。蓋陳氏偶未見也。汲因客途猝病。醫藥尤難。特集經效之方。百有餘道。內如蚰蜒入耳。及中藥毒。最為險急。而所用之藥。至為簡易。其雜傷五方。
古書不少概見。今亦罕傳。萬見奇特。蓋古所謂專門禁方。
用之則神驗。至求其理。則和扁有所不能解。即此類也。至於小半夏湯。五苓散。兩方本於漢之張機。今以半夏湯治濕痰。仍其本法。至五苓散。本治傷寒汗後不解。及有水氣之病。今書中引為通行利水之劑。殆亦變通用之。如河間益元散。本雙解半表半裡之傷寒。而後人取以醫暑歟。
白話文:
宋朝董汲所著的《旅舍備要方》一卷,內容是作者在旅途中,因醫藥不易取得,而特別搜集整理的急救方劑,共有一百多種。其中包括治療蚰蜒入耳、藥物中毒等緊急狀況的方子,所用藥物都非常簡單。書中還收錄了古籍中少見的各種雜傷治療方法,這些奇特的方子在古代被視為專門秘方,效果神效。一些方子的原理,即使是像扁鵲這樣的名醫也無法完全理解。書中提到的「小半夏湯」和「五苓散」這兩個方子,原本是漢代張機的方劑,現在則被用於治療濕痰和利水,可見古人用藥的靈活性和變通性。如同河間的「益元散」原本用於治療傷寒,後來也被用於醫治暑病。
其治中暑一方。似即李泉清暑益氣湯之藍本。其無比香薷散。與後來局方。稍有出入。蓋亦本古方為加減。然云治兩腳轉筋疼痛。而反去主治之木瓜。則不解其故矣。小兒一門。大概與同時錢乙藥證直訣相出入。第以柔脆之腸胃。而多用膩粉硃砂諸峻藥。古人氣厚。服之無妨。
在後來亦未可概施也。原本久佚。今從永樂大典收掇排纂。得方尚幾五十。仍舊目分為一十二類。其觸寒心痛,厥風涎潮等證。有錄無書。無從校補。則亦闕焉。
白話文:
這個治療中暑的方子,似乎是李泉的清暑益氣湯的藍本。它的無比香薷散,與後來局方的配方略有差異。應該是根據古方加減而成。但說這個方子可以治療兩腳轉筋疼痛,卻反倒去掉了主要藥材木瓜,實在令人不解。小兒一門的內容,大致與同時期錢乙的藥證直訣相類似。只是小兒腸胃柔弱,卻多用膩粉、硃砂等峻藥。古人身體強壯,服用這些藥物無妨,但後來人就不可一概而論了。原本已經遺失很久了,現在從永樂大典中收集整理編排,得到的方劑大約還有五十個,依然按照舊的分類方法分為十二類。其中關於觸寒心痛、厥風涎潮等症的方劑,既沒有記載,也無法校對,就缺失了。
〔譚氏(永德)殊聖方〕佚
劉昉曰。洪農譚永德撰。永德。沛國下邳人。(幼幼新書)
〔陳氏(師文)校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〕宋史五卷,佚
陳師文等表曰。昔神農嘗百草之味。以救萬民之疾。周官設疾醫之政。以掌萬民之病。著在簡編。為萬世法。我宋勃興。神聖相授。咸以至仁厚德。涵養生類,且謂札瘥荐臻。四時代有。救恤之術。莫先方書。故自開寶以來。早敕近臣。讎校本草。厥後纂次神醫普救。刊行太平聖惠。
重定針艾俞穴。校正千金外臺。又作慶曆善救。簡要濟眾等方。以□天下。或範金揭石。或鏤板聯編。是雖神農之用心。成周之致治。無以過也。天錫神考。睿聖承統。其好生之德。不特見於方論而已。又設太醫局熟藥所於京師。其恤民瘼。可謂勤矣。主上天縱深仁。考述前列。
白話文:
譚氏(永德)殊聖方
劉昉說:洪農譚永德所撰。永德,沛國下邳人。(出自《幼幼新書》)
陳氏(師文)校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
宋史記載,陳師文等人上表說:昔日神農嚐遍百草,用以救治萬民的疾病。周朝官府設有醫官,負責掌管百姓的疾病,並將醫術記載在簡冊上,成為萬世之法。我宋朝興起,承繼神聖的傳承,皆以至仁厚德涵養生靈,並希望百姓身體康健,世代延續。救治疾病的方法,莫過於方書。因此,自開寶年間以來,皇帝便下令命近臣校對本草,之後又編纂《神醫普救》、《太平聖惠方》等醫書。
重新確立針灸穴位,校正《千金方》、《外臺秘要》等醫書,又編撰《慶曆善救》、《簡要濟眾》等方劑,以惠及天下。或以金屬刻製,或以石板雕刻,或以木板印刷,將醫書廣泛流傳。這都體現了神農的用心和周朝的治國理念,無可比擬。
上天賜予我朝神聖的君主,睿聖承繼帝位,他愛護百姓的仁德,不僅僅體現在醫書方論上,更在京師設立太醫局和熟藥所,用以救治百姓疾苦,可謂勤勉至極。主上天賦異稟,仁慈至深,研究前代醫術,將醫術發揚光大。
爰自崇寧。增置七局。揭以和劑惠民之名。俾夫修制給賣。各有攸司。又設收買藥材。所以革偽濫之弊。比詔會府。咸置藥局,所以推廣祖考之德澤。可謂曲盡。然自創局以來。所有之大。或取於鬻藥之家。或得於陳獻之士。未經參訂。不無舛訛。雖嘗鏤板頒行。未免傳疑承誤。
故有藥味。脫漏銖兩過差。製作多不依經。祖襲間有偽妄。至於貼榜。謬戾尤多。殆不可以一二舉也。頃因條具。上達朝廷。繼而被命。遴撰通醫。俾之刊正。於是請書監之秘文。採名賢之別錄。公私眾本。搜獵靡遺。事闕所從。無不研核。或端本以正末。或溯流以尋源。訂其訛繆。
白話文:
從崇寧年間開始,朝廷增設七個藥局,以「和劑惠民」為名,負責藥物的製作和販售,各司其職。同時也設置收買藥材的部門,以革除偽劣藥材的弊端。之後又詔令各府縣都設立藥局,將祖先的仁德推廣至各地,可謂盡善盡美。然而自藥局創立以來,藥材來源良莠不齊,有些來自藥商,有些來自民間捐獻,未經審核,難免出現錯誤。雖然曾刻板印刷頒發,但仍然難免傳抄錯誤。
因此藥方中出現藥材遺漏、劑量偏差,製作過程也不符合古法,甚至祖傳藥方中也有偽造。至於藥方上的標籤,更是錯誤百出,舉不勝舉。近年來,我將這些問題條陳上奏朝廷,得到聖旨,委派精通醫術之人負責校正藥方。他們參考了太醫院的秘方、名醫的別錄以及公私收藏的藥方典籍,無所遺漏,仔細研究,逐一核對。或是從根本上糾正錯誤,或是追溯源頭,找出問題,訂正錯誤之處。
折其淆亂。遺佚者補之。重複者削之。未閱歲而書成。繕寫甫畢。謹獻於朝。將見合和者。得十全之效。飲餌者。無纖芥之疑。頒此成書。惠及區宇。遂使熙豐惠民之美意。崇觀述事之洪規。本末鉅細。無不畢陳。納斯民於壽康。召和氣於穹壞。億萬斯年。傳之無極。豈不韙歟。
將仕郎。措置藥局。檢閱方書。陳承。奉議郎。守太醫令。兼措置藥局檢閱方書裴宗元。朝奉郎。守尚書庫部郎中。提轄措置藥局。陳師文。謹上。
趙希弁曰。和劑局方十卷。上大觀中。詔通醫。刊正醫局方書。閱歲書成。校正七百八字。增損七十餘方。
陳振孫曰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六卷。庫部郎中陳師文等校正。凡二十一門。二百九十七方。其後時有增補。
白話文:
這本書整理了許多醫方,去除了錯誤和重複的部分,並補上了遺漏的內容。歷時一年就寫成了,抄寫完畢後就獻給朝廷。這樣一來,醫藥就會更加完善,服用藥物的人也不會有任何疑慮。這本書的頒布惠及天下百姓,實現了仁慈惠民的美好願景,也延續了整理醫書的傳統。從內容到細節都詳盡無遺,希望以此讓百姓健康長壽,讓天下太平。
這是將仕郎、措置藥局、檢閱方書的陳承,奉議郎、守太醫令、兼措置藥局檢閱方書的裴宗元,朝奉郎、守尚書庫部郎中、提轄措置藥局的陳師文,共同呈上的。
趙希弁說,這本《和劑局方》十卷,是在大觀年間,皇帝下令讓各路醫生校正醫局方書,歷時一年完成,共校正了七百八個字,增減了七十多個方子。
陳振孫說,這本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六卷,由庫部郎中陳師文等人校正,共分為二十一門,收錄了二百九十七個方子,之後還會不時增補。
王應麟曰。大觀中。陳師文等校正和劑局方五卷。二百九十七道。二十一門。紹興六年正月四日。置藥局四所。其一曰和劑局。十八年閏八月二十三日。改熟藥所。為太平惠民局。二十一年十二月十七日。以監本藥方頒諸路。
宋史高宗紀曰。紹興二十一年二月乙卯。詔諸州。置惠民局。官給醫書。周密曰。和劑局方。當時精集諸名方。凡經幾名醫之手。至提領以從官內臣參校。可謂□矣。然其間差訛者。亦自不少。且以牛黃清心丸一方言之。凡用藥三十九味。其間藥味寒熱訛雜。殊不可曉。嘗見一名醫云。
白話文:
王應麟說,在大觀年間,陳師文等人校正了《和劑局方》五卷,共二百九十七道方劑,分為二十一門。紹興六年正月初四日,設置了四個藥局,其中一個叫和劑局。紹興十八年閏八月二十三日,將熟藥所改名為太平惠民局。紹興二十一年十二月十七日,將監製的藥方頒發到各路。
《宋史高宗紀》記載,紹興二十一年二月乙卯,朝廷下令各州設置惠民局,官府提供醫書。周密說,《和劑局方》當時精選了各種名方,經過許多名醫的審閱,最後由提領官和內臣參校,可謂精良。然而其中也有一些錯誤,比如以牛黃清心丸這一味藥方來說,共用三十九味藥,其中藥味寒熱混雜,令人難以理解。曾經看到一位名醫說……
此方是前八味。至蒲黃而止。自乾山藥以後。凡二十一味。乃補虛門中山芋丸。當時不知緣何誤寫。在此方之後。因循不曾改正。余因其說而改之。信然。凡此之類。必多有之。信乎誤注本草。非細故也。(癸辛雜識)
劉桂曰。或問云。和劑局方。丹溪發揮辨之詳矣。戴原禮乃丹溪高弟。今觀其所著證治要訣方論。皆祖局方。何也。余曰。局方亦何負於人哉。前後活人。不知其幾。丹溪但辨其用藥者誤耳。非方之罪也。血虛證。不宜用香燥之劑。痿痹證。不可混作風治。亦何嘗屏棄之乎。
白話文:
這個方子是前八味,到蒲黃為止,從乾山藥之後,一共二十一味,是補虛門中的山芋丸。當時不知道為什麼寫錯了,在這個方子之後,就一直沒有改正。我根據它的說法改了過來,應該是正確的。像這種情況,肯定很多,可見誤注本草,絕非小事。
劉桂說:有人問道,和劑局方,丹溪發揮辨析得很詳盡。戴原禮是丹溪的高徒,現在看他所著的證治要訣方論,都承襲局方,這是為什麼?我說,局方又沒有虧欠任何人啊,前後救活了多少人,不知道有多少。丹溪只是辨析了用藥的錯誤,並不是方的罪過。血虛證,不應該用香燥的藥;痿痹證,不能混淆為風治,難道丹溪就摒棄了局方嗎?
今人遂以局方例不可用。或者有宜北不宜南之說。殊不知內經治寒以熱。治熱以寒。微者逆之。甚者從之。權變得宜。消息以為治要。可限以南北之方。而無寒熱之異哉。原禮蓋得丹溪之心法者。其有取於局方。非苟然也。(續醫說)
按是書。據宋志及王海。舊系五卷。書錄解題。作六卷者。或析目錄。別為一卷歟。至讀書志。作十卷。恐是誤寫。徐春甫以裴陳二氏。併為名起。不知何據。弟堅曰。王應麟以和劑惠民二局,為紹興中所置。據陳師文等表。有崇寧增置七局。揭以和劑惠民之名語。則蓋不創於紹興也。
詳宋史職官志曰。崇寧中。置藥局七所。添丞一員。點檢。宣和三年。減置。仍知二局是宣和所罷。而至紹興更置和劑局。改熟藥所。為惠民局矣。張海鵬學津討源所輯增廣本局方跋云。宋崇寧中。暑七局。始有和劑之名。紹興間。改熟藥所。為太平惠民局。未為至當也。陳表又云。
白話文:
現在的人就以局方不可用為例,或是說某些藥方適合北方而不適合南方。殊不知《內經》中講的是用熱治寒,用寒治熱,病症輕微就逆著治,病症嚴重就順著治,要根據情況靈活應變,虛實寒熱作為治療的關鍵。怎麼能只憑南北地域來區分,而忽略了寒熱的差異呢?原禮應該掌握了丹溪的心法,他使用局方並不是隨意而為。
這本書根據宋史和王海的記載,原本是五卷,書錄解題中記載的是六卷,可能是將目錄單獨列為一卷。到了讀書志中記載的是十卷,恐怕是寫錯了。徐春甫說裴陳兩氏合併為名,不知其根據為何。弟弟堅說王應麟認為和劑惠民兩局是紹興年間設立的。根據陳師文等的記載,崇寧年間增置了七局,並以和劑惠民的名稱,所以並非創立於紹興。
根據《宋史職官志》記載,崇寧年間設立了七個藥局,並增加了丞一員,點檢。宣和三年,減少了藥局數量。所以知二局是宣和年間廢除的,到了紹興年間才重新設立了和劑局,並將熟藥所改為惠民局。張海鵬在《學津討源》中所輯增廣本局方跋文中說,宋崇寧年間設立了七個藥局,才有了和劑之名,紹興年間將熟藥所改為太平惠民局,這是不完全準確的。陳表也說...
崇寧以來。所有之方。或取於鬻藥之家。或得於陳獻之士。未經參訂。不無舛訛。雖嘗鏤板頒行。未免傳疑承誤云云。趙希弁亦稱。大觀中。詔通醫。刊正藥局方書。而校正增損。然則是書非昉出師文等。崇寧以後。既為刊本。師文因以重修者。故宋志冠以師文校正字也。
〔增廣校正和劑局方〕五卷,存
按是書。往歲姬路侯大夫川合元升(鼎)得之西京書估。以贈於先子。蓋南宋鑱本也。校通行本。無竇慶以下方。雖有紹興續添。別不標識。至諸家名方。不題吳直閣增字。則知紹興中吳直閣所增廣也。然茲本不載其名字。所謂吳直閣者。難識為何人。且茲本但題增廣校正。
白話文:
崇寧年間以來,所有醫方,有的來自賣藥的人家,有的來自獻書的士人,都沒有經過審查校對,難免有錯誤和訛誤。雖然曾經刻印頒行,但仍然難免傳抄錯誤。趙希弁也說,在大觀年間,曾經詔令通曉醫術的人校正藥局方書,增減內容。但那本書並不是由師文等人一開始就編撰的,崇寧年間之後,已經有了刻印本,師文才重新修訂,所以宋史中在書名上加上了「師文校正」字樣。
這本書,過去姬路侯大夫川合元升(鼎)從西京書商手中得到,贈予先父。應該是南宋刻印的本子。與通行本相比,沒有竇慶以下的藥方,雖然有紹興年間的增補,但沒有特別標識。至於各家名方,也沒有標註吳直閣增字,因此可以知道這些是紹興年間吳直閣所增廣的。但是這本書沒有記載吳直閣的名字,所謂的吳直閣究竟是誰,難以識別。而且這本書只標題為「增廣校正」,沒有更多信息。
無太平惠民字。與讀書志所載符。弟堅曰。玉海。書錄解題。並稱師文等舊本。凡二百九十七方。二十一門。今通行本。大觀舊方。與續添雖各為區別。溢出二方。至分類僅十四門。其舊不可復睹。特至茲本。瞭然可辨。與幼幼新書引合。其存舊色者。無疑矣。詳玉海稱二十一門並其目錄而言。
今茲本諸風一切氣痼冷婦人篇題下。無附腳氣脾胃消渴產圖字。大小篇目。共二十一門。而治傷寒後。有脾胃一門。照通行本。知是紹興所添。若其諸方無重見者。間與通行本不同。有參苓飲子。(傷寒諸家名方)思食丸。(一切氣諸家名方)降氣湯。(諸湯諸家名方)三方。
白話文:
這本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沒有「太平惠民」字樣,與《讀書志》所記載的相符。弟弟堅說,《玉海》和《書錄解題》都稱師文等舊本共有二百九十七方,分為二十一門。現在通行的版本,也就是《大觀舊方》和《續添》雖然有所區別,多出了兩方,但分類僅有十四門。那些舊本已經無法看到了,幸好有這本書,可以清楚辨別。與《幼幼新書》的引文相符,它保留了舊有的特點,毫無疑問。
《玉海》中所提到的二十一門,就是指目錄中的那些。現在這個版本中,在「諸風一切氣痼冷婦人篇」的題目下,沒有「腳氣脾胃消渴產圖」這些字樣。大小篇目共有二十一門,而治療傷寒後的篇章中,有「脾胃」一門。對照現在通行的版本,就知道這是紹興時期添加的。至於其他藥方,有些與通行本不同,但沒有重複的。比如「參苓飲」、「思食丸」、「降氣湯」這三方。
無四斤鐵彈黑龍三丸。(諸風)滲濕湯。冰黃散。(傷寒)丁香脾積丸。(一切氣)二陳湯。(痰飲)水煮木香丸。縛虎丸。(瀉痢)寸金丸。奪命丹。(雜病)化毒排膿內補十全散。沒藥降聖丹。(瘡腫)牛膝湯。濟危上丹。琥珀黑龍丹。濟陰丹。琥珀黑散。術香散。竹茹湯。
白話文:
諸風可用滲濕湯,傷寒可用丁香脾積丸,一切氣可用二陳湯,痰飲可用水煮木香丸,瀉痢可用寸金丸,奪命丹治雜病,化毒排膿內補可用十全散,瘡腫可用牛膝湯,濟危上丹、琥珀黑龍丹、濟陰丹、琥珀黑散、術香散、竹茹湯皆可應用。
(婦人)人參散。錢氏白朮散。(小兒)清遠香。(香方)凡二十二方。又一切氣感應丸。至紅丸子。共十三方。吳直閣如神丸。別為脾胃不和門。諸局麝香蘇合香丸。(一切氣)吳大香連丸。(瀉痢)在大觀方內。大觀生氣湯。(一切氣)在紹興方內。紹興溫肺湯。(痰飲)大觀七棗湯。
白話文:
婦人服用人參散,錢氏服用白朮散,小兒服用清遠香。共二十二種香方。另外,一切氣可用感應丸,至紅丸子,共十三種。吳直閣則用如神丸。另設脾胃不和門,有諸局麝香蘇合香丸。一切氣亦可用吳大香連丸。瀉痢則在大觀方內,服用大觀生氣湯。一切氣亦可在紹興方內,服用紹興溫肺湯。痰飲則服用大觀七棗湯。
(瀉痢)淳祐春雪膏。(眼目)硼砂散。(咽喉)寶慶至聖保命丹。挨積丸。(小兒)在諸家名方內。蓋通行本所錯。宜訂正焉。又通行本牛黃清心丸。其藥味次第。徵周氏雜識不同。今茲本則否。前八味。為牛黃。金箔。麝香。犀角。雄黃。龍腦。羚羊角。蒲黃。後二十一味。
白話文:
瀉痢用淳祐春雪膏,眼目用硼砂散,咽喉用寶慶至聖保命丹和挨積丸。小兒方面,這些藥方在各家醫書都有記載,但通行本有錯誤,需要訂正。另外,通行本的牛黃清心丸,其藥味順序與周氏雜識不同,現在這個版本才是正確的。前八味藥是牛黃、金箔、麝香、犀角、雄黃、龍腦、羚羊角、蒲黃,後二十一味藥則……
與大山芋丸同。但有黃芩。無熟乾地黃。為異。是則合乎雜識所云。先子嘗以此八味。療中風及驚癇。殊有神驗。此等關係匪輕。所以醫方之書,必貴古本也。
〔許氏(洪)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〕佚
自序曰。本草一編。實醫家之本根。肇於黃帝岐伯。而大備於我宋。若昔聖賢。其於制方之始。雖曰神融心會。與造化合其妙。然藥之君臣佐使。寒溫良毒。與夫治療之所主。凡識其性而用之。各當其宜者。皆自本草中來。後世用方。詎不可於此而究心焉。不然。則紙上之傳。
有如藥之舛訛。(謂如以黃芩為黃耆。是也。性之冷熱。甚於水火。若此之類。不可縷載。始舉其大略如此。)分兩之差誤。(謂加以一錢為一兩。以一分為一斤。是也。古人處方之意多不口或少不口增。此尤不可不察。)往往皆莫敢是正。不知冷熱相反。多寡不稱。失之毫釐。
白話文:
這跟大山芋丸的配方一樣,只是多了黃芩,沒有熟地黃,所以有所不同。這樣就符合雜識書中所說的了。先賢曾經用這八味藥來治療中風和驚癇,效果非常神奇。這些關係非常重要,所以醫藥方劑的書籍一定要重視古本。
謬以千里。以此療疾。無益有傷。雖曰據方炮製。對證投餌。其與實實虛虛。損不足補有餘者。何以異。洪襲父祖業三世矣。今古方書。無不歷覽。就其徑而效神者。惟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為之最。所恨枝行日久。烏馬失真。洪於供職暇日。謹證以監本。精加校定。尚慮或者以為出己意之私。
於是按諸家本草所載。具注藥注於逐品之下。將使業醫者。朝夕玩味。自然默會前人制方妙處。是書之成。上足以仰贊聖朝惠朝之萬一。躋天下於壽域。茲實其喈。下足以為良醫篋笥之寶。其或診病有淺深。用藥合加減。變而通之。無施不可,非特此爾。衛生君子。儻一過目。
白話文:
錯誤百出,以此治病,無益反傷。雖然說按照古方炮製,對症下藥,但實際上,它和過度損耗不足,補益過度的做法又有何區別呢?洪氏三代祖傳醫術,閱遍古今醫書,其中效果最神效的,唯有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。只可惜流傳日久,藥方失真。洪氏在工作之餘,根據原本校對,精益求精。擔心有人誤以為是自己的私心所為,便按照各家本草記載,逐項註解藥物。希望能讓醫生們日夜研讀,自然就能領會前人的制方妙處。這本書的完成,上可略盡聖朝惠民之舉,使天下人得以長壽,下可成為良醫必備的寶典。無論診病深淺,用藥加減,都能隨機應變,無所不能,不止於此。希望喜好養生之人,也能略作翻閱。
亦可以釋夫未達之疑。仍並將吳直閣得效名方。及諸局經驗秘方。各隨條類。附於本方之下。又編次和劑指南總論。以冠帙首。期與並行於時。此區區蠅附驥尾之願也。洪欲畀之書市。深恐急於財利者漫不加意。復蹈前車之覆。則亦洪之罪也。令敬委積慶名家。以陰隲為念者。
鋟木以傳。庶幾志與我同。不至滅裂以誤天下。扁鵲倉公儻復生斯世。必深嘉洪之用心。時嘉定改元。歲在戊辰日南長至。敕授太醫助教。前差充四川總領所。檢察惠民局許洪謹書。
〔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指南總論〕三卷,存
〔盧氏(祖常)擬進太平惠民和劑類例〕佚
白話文:
此外,也可以解答尚未解答的疑難問題。同時,也將吳直閣的有效方劑,以及各局的經驗秘方,依照種類附在本方之下。另外,還編寫了《和劑指南總論》作為全書的開篇,希望可以與時代並行。這是我微不足道的追隨先賢的願望。我打算將這本書送到書市,卻很擔心那些急於賺錢的人不加思索,重蹈覆轍,這也會是我的過失。所以特地委託積慶名家,以保存它為念,刻在木板上流傳。希望有志同道合的人,能不讓這本書毀壞,以免誤導天下人。扁鵲、倉公若能復生,一定會高度讚賞我的用心。這是在嘉定改元,戊辰年夏至日,由敕授太醫助教,前四川總領所檢察惠民局許洪所寫。
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指南總論》三卷,現存。
《盧氏(祖常)擬進太平惠民和劑類例》佚失。
按是書世無傳本。祖常於其所著續易簡方中。每言及之。蓋似評論病證,以辨治方者矣。
〔亡名氏增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〕十卷,存
朱彝尊跋曰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十卷。載晁氏讀書後志。陳氏書錄解題。宋藝文志。作五卷。按宋大觀中。詔通醫。刊正藥局方。於是庫部郎中陳師文等校正。類分二十一門。錄方二百九十有七。然則是書成於汴都也。今考王氏玉海置藥局四所。其一曰和劑局。在紹興六年正月。
至若改熟藥所。為太平惠民局。在紹興十八年又八月。蓋師文等校正本。實止五卷。其後添補紹興寶慶淳祐諸方。暨吳直閣方諸局方。故增益至十卷爾。予家所藏。乃元時雕本。後附太醫助教許洪指南三卷。系建安高氏日新堂板行。
白話文:
這本書在世人中並無流傳的版本。我的祖先在其所著的《續易簡方》中,常常提到這本書。它似乎是一本評論病症,用以辨別治療方法的書籍。
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十卷,現存。
朱彝尊在跋文中說: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十卷,記載了晁氏的讀書筆記和陳氏的書錄解題。宋代的《藝文志》記載為五卷。根據考證,宋朝大觀年間,朝廷下令通醫,刊正藥局方。當時,庫部郎中陳師文等人校正了藥方,分為二十一門,收錄了二百九十七個方劑。由此可知,這本書是在汴京完成的。現今考證,王氏《玉海》記載了四個藥局,其中一個叫和劑局,設立於紹興六年正月。
至於改熟藥所為太平惠民局,是在紹興十八年八月。陳師文等人校正的版本,實際上只有五卷。後來,又陸續添加了紹興、寶慶、淳祐時期的方劑,以及吳直閣方等其他藥局的方劑,因此增補到了十卷。我家收藏的是元代的雕版本,後面附有太醫助教許洪的《指南》三卷,是建安高氏日新堂出版的。
四庫全書提要曰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十卷。指南總論三卷。舊本題宋庫部郎中提轄措置藥局陳師文等奉敕編。案王應麟玉海云。大觀中。陳師文等。校正和劑局方五卷。二百九十七道。二十一門。晁公武讀書志云。大觀中。詔通醫。刊正藥局方書。閱歲書成。校正七百八字。
增損七十餘方。又讀書後志曰。太醫局方十卷。元豐中。詔天下高手醫各以得效秘方進。下太醫局驗試。依方製藥鬻之。仍摹本傳於世。是大觀之本。實因神宗時舊本重修。故公武有校正增損之語也。然此本止十四門。而方乃七百八十八。考玉海。又載紹興十八年。閏八月二十三日。
白話文:
《四庫全書提要》中記載,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共十卷,指南總論三卷。舊本題為宋朝庫部郎中提轄措置藥局陳師文等人奉旨編撰。根據王應麟《玉海》記載,大觀年間,陳師文等人校正和劑局方五卷,共二百九十七道方劑,分為二十一門。晁公武《讀書志》也記載,大觀年間,朝廷下令通醫,刊正藥局方書,歷經數年才完成。這次校正修改了七百八字,增減了七十餘個方劑。而《讀書後志》記載,太醫局方十卷,元豐年間,朝廷詔令天下名醫各獻出有效秘方,交由太醫局驗證試驗,再依方製藥售賣,並將原本傳世。所以,大觀年間的版本其實是神宗年間舊本的重修,因此晁公武才會提到校正增減的說法。然而,這個版本只有十四門,但方劑卻有七百八十八個。另外,《玉海》也記載,紹興十八年閏八月二十三日……
改熟藥所。為太平惠民局。二十一年十二月十七日。以監本藥方頒諸路。此本以太平惠民為名。是紹興所頒之監本。非大觀之舊矣。其中又有寶慶淳祐續添諸方。更在紹興之後。兼附用藥總論指南三卷。皆從圖經本草。鈔撮增入。亦不知何時所加。陳振孫書錄解題。稱和劑局方。
其後時有增補。殆指此類歟。戴良九靈山房集。有丹溪翁朱震亨傳。曰。時方盛行陳師文裴宗元所定。大觀二百九十七方。翁窮晝夜是習。既而悟曰。操古方以治今病。其勢不能以盡合。苟將起度量。立規矩。稱權衡。必也。素難諸經乎。又稱震亨得羅知悌之學以歸。諸醫泥陳裴之學者。
白話文:
太平惠民局在绍兴二十一年十二月十七日颁布了这份官方药方。这本药方以“太平惠民”命名,是绍兴年间颁布的,并非大观年间的旧方。其中还包含了宝庆淳祐年间增补的药方,比绍兴年间的药方更晚。此外还附有《用药总论指南》三卷,内容摘录自《图经本草》,不知何时添加。陈振孙在《书录解题》中提到“和剂局方”,其后不断增补,或许指的就是这些内容。戴良在《九灵山房集》中记载丹溪翁朱震亨的传记,说当时盛行陈师文、裴宗元所定的《大观二百九十七方》,朱震亨日夜研习,后来顿悟,认为用古方治疗今病,无法完全适用。如果要制定标准,衡量权重,必将违背经方之理。他还说朱震亨师承罗知悌,而其他医生则固守陈师文、裴宗元的学说。
聞其言。大驚而笑且排。及治許謙末疾良驗。笑且排者。始皆心服。是此書盛行於宋元之間。至震亨局方發揮出。而醫學始一變也。又岳珂桯史曰。和劑局方。乃當時精集諸家名方。凡幾經名醫之手。至提領以從官。內臣參校。可謂精矣。然其間差訛者。亦自不少。且以牛黃清心丸一方言之。
凡用藥二十九味。寒熱訛雜。殊不可曉。嘗見一名醫云。此方只前八味。至蒲黃而止。自乾山藥以下。凡二十一味。乃補虛門中山芋丸。當時不知緣何誤寫。在此方之後。因循不曾改正。余因其說而考之。信然。如此之類。必多有之云云。是並不能無所舛誤矣。然歷代相傳。
白話文:
聽到這番話,人們大吃一驚,紛紛笑着表示同意。後來用這個方子治療許謙的頑疾,效果顯著,大家才真正信服。也因此,這本書在宋元時期非常流行。到了朱震亨整理《局方》,更發揮了它的精髓,醫學由此也發生了重大變化。岳珂在《桯史》中也提到,《和劑局方》是當時彙集眾多名醫方劑的精華,經過歷代名醫的傳承和官員的審查,可謂精妙。但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錯誤,例如牛黃清心丸這個方子,原本應該用二十九味藥,但寒熱藥性混雜,令人費解。我曾聽一位名醫說,這個方子其實只用前八味,到蒲黃就結束了,從乾山藥以下的二十一味藥,是補虛門中山芋丸的藥方。當時不知道為什麼會出現錯誤,寫在了牛黃清心丸的後面,一直沿用至今未曾改正。我根據他的說法考證了一下,果然如此。像這樣的錯誤,一定還有很多。雖然如此,這本書經過歷代相傳,也難免會出現一些差錯。
專門禁方。多有是焉。在用者詳審而已。必因噎而廢食。則又一偏之見矣。
張海鵬跋曰。宋崇寧中置七局。始有和劑之名。紹興間。改熟藥所。為太平惠民局。取崇觀以來所收局方。分門編纂。名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十卷。指南總論三卷。分十四門。七百八十八方。蓋有紹興至寶慶淳祐。時有增補。非大觀中二百九十七道之舊也。今此本十四門。除產前產後二方。
胎神遊方催生符。及後附四香。不可謂之方外。止六百七十四方。名增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十卷。後有圖經本草。藥性總論三卷。無指南之名。既云增廣。而與無增廣二字之本。轉少一百十四方。豈陳裴而後。又有從而詳校增減者歟。癸辛雜誌謂。清心丸二十九味。止前八味。
白話文:
專門禁用的藥方有很多,使用時要仔細審慎。如果因為噎住就完全不讓病人吃東西,那又是一種偏見了。
張海鵬在跋文中說,宋朝崇寧年間設立了七局,開始有了「和劑」的名稱。紹興年間,改名為熟藥所,稱為太平惠民局。這個局將崇觀年間以來收集的藥方,分門別類編纂,命名為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十卷,以及《指南總論》三卷。全書分十四門,共七百八十八方。後來從紹興到寶慶、淳祐年間,陸續增補了一些方劑,因此不再是崇觀年間二百九十七道的舊方了。現在這個版本分十四門,除了產前產後兩方之外,還有「胎神遊方催生符」以及後附的四香,這些也不能算是藥方。因此總共只有六百七十四方,稱為《增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十卷。後來又出現了《圖經本草》以及《藥性總論》三卷,但沒有《指南》的名稱。既然說是增廣,但與沒有「增廣」兩個字的版本相比,卻少了有一百一十四方。難道是在陳裴之後,又有其他人對它進行了詳細校對和增減嗎?癸辛雜誌記載,清心丸原本有二十九味藥,現在只保留了前八味。
至蒲黃而止。自乾山藥以下。凡二十一味。乃山芋丸所誤入者。今此本牛黃清心丸所載。藥味次弟。自牛黃至蒲黃。已十九味。後十味以乾山藥而止。與癸辛雜誌所云不同。其為後人重訂之本可知也。要之此書。雖有朱丹溪駁辨。然當時精集群方。幾經名醫之論定。獻於朝。
行於世。所謂得十全之效。無纖芥之疑者。苟非實有足以惠民。豈竟為紙上空談。以誤世哉。雖傳寫或間有訛誤。不可因噎而廢食。余因久無刊刻之家。抄錄不無亥豕。所以校對至再至三。以期詳慎無誤。而付之梓。尚望好我者。惠我古本。俾隨時訂正。幸甚幸甚。乙丑四月。
虞山張海鵬識。
白話文:
這本方子中,從「乾山藥」開始到「蒲黃」為止,總共有二十一種藥材,這些藥材原本是「山芋丸」的成分,現在被誤寫進了「牛黃清心丸」的藥方中。根據「牛黃清心丸」的藥方記載,從「牛黃」到「蒲黃」共有十九種藥材,之後的十種藥材以「乾山藥」為止,這與「癸辛雜誌」記載的藥方不同,由此可知這本藥方是後人重新整理的版本。
雖然這本書曾經被朱丹溪批評,但它在當時彙集了許多精華的方子,經過多位名醫的驗證,並獻給朝廷,流傳至今。所謂的「十全之效」,「無纖芥之疑」,如果沒有實際的功效,怎麼可能只是紙上談兵,來迷惑世人呢?雖然傳抄過程中可能會有錯誤,但不能因為噎到就拒絕吃飯,我因為長期沒有刻版印刷,所以抄寫時難免會有錯誤,因此反覆校對了許多次,希望能做到精確無誤,才把它印出來。希望喜好這本書的人,能提供我古籍版本,讓我隨時修正錯誤,感激不盡。乙丑年四月,虞山張海鵬識。
按太醫局方。與和劑局方。本自不同。提要誤以此書為神宗時舊本重修。疏甚。
〔增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〕十卷,存
按是書。不知修乎何人。蓋許洪所注。止於吳直閣得效名方。及諸局經驗秘方。茲本並寶慶淳祐增添新方。俱加箋解。則宋季人所續修。卷首猶題洪名銜。
〔朱氏(震亨)局方發揮〕一卷,存
朱震亨曰。和劑局方之為書也。可以據證檢方。即方用藥。不必求醫。不必修制。尋贖見成丸散。病痛便可安痊。仁民之意。可謂至矣。自宋迄今。官府守之以為法。醫門傳之以為業。病者恃之以立命。世人習之以成俗。然予竊有疑焉。何者。古人以神聖工巧言醫。又曰。醫者意也。
白話文:
根據太醫局方和和劑局方,兩者本就不同。提要誤將此書當作神宗時期的舊本重修,這就錯了。
這本書不知道是由誰修訂的,應該是許洪所注,只收錄了吳直閣的有效名方以及各局的經驗秘方。這本書還收錄了寶慶淳祐時期新增的藥方,並附有箋解,應該是宋末人所續修。卷首還保留着洪的名字。
朱震亨說,和劑局方這本書,可以根據病症檢視藥方,即使自己用藥,也不必求醫,也不必自行配製,直接購買現成的丸散,病痛就能痊癒。仁民之意,可謂至矣。自宋朝至今,官府將它視為規範,醫者將它視為職業,病人依靠它生存,世人習以為常。但我私底下卻有所懷疑,古人以神聖巧妙來形容醫術,又說醫術在于意念,……。
以其傳授雖的。造詣雖深。臨機應變。如對敵之將。操舟之工。自非盡君子隨時反中之妙。寧無愧於醫乎。今乃集前人已效之方。應今人無限之病。何異刻舟求劍。按圖索驥。其偶然中難矣。
張介賓曰。局方一書。雖云多用熱澀。然於實熱新邪。豈云皆用此法。觀其所載太平丸。戊己丸。香連丸。薷苓湯之類。豈非以寒治熱者耶。又若真人養臟湯。大己寒丸。胡椒理中湯之類。皆有可用之法。其中隨證酌宜。顧在用之者何如耳。豈局方專以熱澀為用。而可斥其非耶。
白話文:
傳授醫術固然重要,醫術造詣再深,也要臨機應變,就像對敵的將軍、掌舵的水手一樣,若不能隨機應變,靈活運用醫道精髓,難道不羞愧於医者之名嗎?如今只是收集前人有效方劑,應對現代人無數疾病,豈不像刻舟求剑、按圖索驥一般,偶然中難免會失誤。
張介賓说,《局方》一書,雖然多用熱燥之法,但对于實熱新邪,又豈能一概用此法?看看書中记载的太平丸、戊己丸、香連丸、薷苓湯等方劑,不都是用寒性藥物來治療熱症嗎?還有真人養臟湯、大己寒丸、胡椒理中湯等方劑,也都各有其適應症,重要的是要根据病情灵活运用。怎麼能說《局方》只用熱燥之法,就否定它的價值呢?
且是書之行。乃宋神宗詔天下高醫。各以效方奏進而成者。此其中或過於粉飾者。料不能無。而真效之方。必亦不少。第在丹溪之言火多者。謂熱藥能殺人。而余察其為寒多者。則但見寒藥之殺人耳。明者其深察之。(景岳全書)
四庫全書提要曰。局方發揮一卷。元朱震亨撰。以和劑局方。不載病源。止於各方下。條列證候。立法簡便。而未能變通。因一一為之辨論。大旨專為闢溫補。戒燥熱而作。張介賓景岳全書云。局方一書。宋神宗(案此方。成於徽宗之時。介賓以為神宗。殊為舛誤。謹附訂於此。
)詔天下高醫。奏進而成。雖其中或有過於粉飾者。神效之方。亦必不少。豈可輕議。其意頗不以震亨為然。考震亨之學。出於宋內官羅知悌。知悌之學。距河間劉完素。僅隔一傳。完素主於瀉火。震亨則主於滋陰。雖一攻其有餘。其劑峻利。一補其不足。其劑和平。而大旨不離其淵源。
白話文:
這本書是宋神宗下令天下名醫各自上奏有效方劑,彙集而成。其中可能有些過於誇大的,但也肯定有不少真有效的方子。丹溪先生說火多要用寒藥,能殺人;而我觀察到,寒多的人,反而容易被寒藥所傷。明智之人,應該深入觀察。
四庫全書提要說,《局方發揮》一卷,元代朱震亨所著。以和劑局方為基礎,不記載病源,只在每個方劑下列出證候,立法簡便,但缺乏變通。因此逐一進行辯論,其主要目的是批評溫補之法,戒除燥熱之性。張介賓的《景岳全書》說,《局方》這本書,是宋神宗(此方實際上成於徽宗時期,介賓誤以為是神宗,特此訂正)詔令天下名醫奏進而成的。雖然其中可能有些過於誇大的,但神效之方肯定不少,怎能輕易議論?他的意思似乎並不認可朱震亨的觀點。考察朱震亨的醫學,出自宋代內官羅知悌,而羅知悌的醫學,繼承了河間劉完素的學說。劉完素主張瀉火,朱震亨則主張滋陰。雖然一個以攻其有餘,用藥峻利;一個以補其不足,用藥和平,但其根本宗旨卻沒有脫離其源頭。
故於局方香竄燥烈諸藥。諄諄致辨明。以來沿其波者。往住以黃柏知母。戕傷元氣。介賓鑑其末流。故惟以益火為宗。掊擊劉朱。不遺餘力。其以冰雪凜冽為不和。以天睛日暖為和。取譬固是。然清風涼雨。亦不能謂之不和。鑠石流金。亦不能強謂之和。各明一義而忘其各執一偏。
其病實相等也,故介賓之說。不可不知。而震亨是編。亦竟不可廢焉。
〔亡名氏諸家名方〕書錄解題二卷,佚
陳振孫曰。福建提舉司所刊。市肆常貨。而局方所未收者。
白話文:
因此,對於方劑中那些燥烈、性急的藥物,古人一再強調要仔细辨别。過去沿用黄柏、知母等藥,往往损伤元气。介宾先生鉴于这种弊端,便以益火为宗旨,批判刘、朱二家的观点,毫不留情。他以冰雪寒冷为不和,以晴朗温暖为和,这样的比喻固然不错。但是,清风凉雨也不能说是完全不和,烈日炎炎也不能强说为和。各家各执一词,都只强调自己的一面而忽略了其他。
其实,疾病的本质是相同的,因此,介宾先生的观点不可不知。震亨先生的这本著作同样不可废弃。
《亡名氏诸家名方》书录解题二卷,失传。
陈振孙说,《福建提举司所刊》是市面上流通的书籍,而局方中没有收录的方剂,都在这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