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波元胤

《中國醫籍考》~ 卷二十七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七 (5)

1. 方論(五)

二十年來。每旦必焚香盥手。開卷舉筆。翻閱經義。詳其句說。審其字意。知一章各有其源。六經各有其本。片言必有其歸。隻字必體其蘊。歲數日而始得一章。或一朝而連脫數義。晝之所思。夜則夢焉。夜之所得。旦則錄焉。不啻筆之幾脫矣。迨庚子。而傷寒初集告成。越幾載。

而金匱要略出。又數載。而素問集註竣。更數年。而靈樞註疏就。懼已梓成問世。其於仲祖傷寒論。雖未敢云深入閫奧。據余專致之勞。亦可云研幾殫慮矣乎。而尤慮尚未有盡也。復聚諸同學。而參正之。更集諸及門。而講求之。冀有疑義。與共晰之。或有微誤。與共訂之。

稿幾脫。而二集之書覆成。於是付剞劂。而告諸世曰。甚矣瘁。余書詎一日之書也歟哉。凡夫經寒暑。歷歲月。廢寢食。絕交遊。春花秋月之莫問。澄水佳山之弗臨。總期無負於仲祖之志云爾。俾天下後世之讀仲祖之書者。即知仲祖之孫之書。知仲祖之孫之有書。並期更殫心於仲祖之書。

則余之心良苦。而余之志良快。余幸矣。然安敢必哉。

〔傷寒論集註〕六卷,存

凡例曰。傷寒原名卒病論。其新舊刊本正文中。有增一字者。有減一字者。有文法虛字各別者。有句語讀法不同者。有一節分為二三節者。有重出不作衍文者。今悉詳確校正。當以茲刻為定本。夫垂世之書。理宜畫一。猶四書五經。不容稍殊一字也。

一傷寒系王叔和編次。以仲祖辨脈平脈為卷一。叔和序例。合本論痓濕暍。復截太陽三十條。為卷二。夫叔和序例。自稱熱病證候。既非條例。又非大綱。與本論且相矛盾。混列其中。殊為不合。今先證後脈。首列六經。次列霍亂易復。並痓濕暍。汗吐下後。列辨脈平脈。編次之法。永為定規。叔和序例。理應刪去。以泯叔和立言之非。以息後入辨駁之釁。

一本論。太陽陽明少陽。三陽也。太陰少陰厥陰,三陰也。三陽三陰。謂之六氣。天有此六氣。人亦有此六氣、無病則六氣運行。上合於天。外感風寒。則以邪傷正。始則氣與氣相感。繼則從氣而入於經。世醫不明經氣。言太陽便曰膀胱。言陽明便曰胃。言少陽便曰膽。跡其有形。亡乎無形。從其小者。失其大者。奚可哉。

一太陽陽明少陽。太陰少陰厥陰。乃人身經氣、而各有分部。太陽分部於背。陽明分部於胸。少陽分部於脅。太陰分部於腹。少陰分部於臍下。厥陰分部於季脅少腹之間。如七政麗天。各有方位。須知周身毫毛。乃通體之太陽。而如天分部六氣位。列於毫毛之內。而如七政。

故曰通體。太陽如天。分部太陽如日。此人與天地相參。與日月相應之理。經云。三陽者天為業。又云。陽氣者。若天與日。本論云。太陽病多者熱。故病項背。而循經者屬分部。太陽病。周身毫毛肌腠者。屬通體太陽。其餘病氣隨經。各有部位。學者所當體認者也。

白話文:

二十年來,我每天早晨必定焚香洗手,然後打開書本拿起筆,翻閱醫學經典,仔細研究每一句話的含義,審慎推敲每一個字的用意,明白每一章節都有其來源,六部經典各有其根本。即使是隻言片語,也必定有其歸宿,即使是一個字,也必定蘊含其道理。有時花費數日才能理解一章的內容,有時則一天就能連續理解數個義理。白天所思考的,晚上就會在夢中出現;晚上有所領悟的,早上就會記錄下來。筆幾乎要寫到脫落了。到了庚子年,《傷寒論》初稿才算完成。過了幾年,《金匱要略》也出版了,又過了數年,《素問集註》也完成了,再過幾年,《靈樞註疏》也整理好了,擔心這些著作已經雕刻成版印行問世。對於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,雖然不敢說已經深入精髓,但憑藉我專心致志的努力,也可以說是研究得非常透徹了吧。但是仍然擔心還沒有完全理解,於是又聚集眾多同學來共同參詳校正,更召集門下學生來講解研討,希望能夠一起弄清楚疑難之處,一起訂正細微的錯誤。

書稿幾度修改,第二版的書才終於完成。於是交付雕版印刷,並向世人宣告說:「我真是費盡心力了!我寫的這些書哪是一天可以完成的呢?這些書經歷了寒暑,跨越了歲月,我為此廢寢忘食,斷絕交遊,不問春花秋月的美景,也不去欣賞澄澈的流水和秀麗的山峰,總之是希望不辜負張仲景的遺志。讓天下後世讀張仲景著作的人,也能夠了解張仲景的後人所寫的書,知道張仲景的後人也在研究他的著作,並且期盼大家能更加用心研究張仲景的著作,那麼我的苦心就值得了,我的心志也會感到十分快樂。我真是幸運啊!然而,又怎敢說一定如此呢?

《傷寒論集註》共六卷,現存。

凡例中說,《傷寒論》原名《卒病論》。現今新舊版本的正文中,有的多了一個字,有的少了一個字,有的文法虛字不同,有的斷句讀法不同,有的將一節分為兩三節,有的重複出現卻沒有刪除。現在全部詳細地校正,應以這次刊印的版本為定本。流傳於世的書籍,道理上應該統一,就像四書五經一樣,不容許有絲毫的差別。

《傷寒論》是王叔和編次的,他將張仲景的《辨脈平脈》放在第一卷,王叔和的序例與本論的痙濕暍等篇章合在一起,又從太陽病中截取三十條放在第二卷。王叔和的序例,自稱是熱病證候,既不是條例,也不是綱要,與本論內容互相矛盾,混雜在一起,實在是不合適。現在我將先論證後辨脈,先列出六經,再列霍亂、易復,並列痙、濕、暍和汗、吐、下之後的內容,最後列出《辨脈平脈》,這種編次方法將作為永久的規則。王叔和的序例,理應刪去,以消除王叔和立論的錯誤,避免後人產生辨駁的機會。

本論中,太陽、陽明、少陽為三陽,太陰、少陰、厥陰為三陰。三陽三陰,稱為六氣。天有這六氣,人也有這六氣。沒有疾病時,六氣正常運行,向上與天相合。外感風寒時,邪氣會損傷正氣,開始是氣與氣互相影響,接著就從氣進入經絡。世俗的醫生不明白經氣的道理,說到太陽就說是膀胱,說到陽明就說是胃,說到少陽就說是膽。只看到有形的器官,而忽略了無形的經氣,只看到細微的表象,而忽略了宏大的整體,這樣怎麼可以呢?

太陽、陽明、少陽、太陰、少陰、厥陰,是人體經氣,各有其分布部位。太陽分布在背部,陽明分布在胸部,少陽分布在脅部,太陰分布在腹部,少陰分布在肚臍下方,厥陰分布在季脅和少腹之間。就像日月星辰運行於天空,各有方位。要知道全身的毫毛,是全身太陽之氣匯聚之處,就像天空分佈六氣一樣,六氣也分布在毫毛之內,就像星辰。

所以說全身的毫毛是通體的太陽,而分布的太陽則像太陽。這就是人與天地相參,與日月相應的道理。《內經》說:「三陽就像天的運作」,又說:「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」。本論說:「太陽病大多是發熱」,所以會引起項背的疾病,而循著經絡發病的則屬於分布的太陽;太陽病如果出現在全身毫毛和肌膚間的,則屬於通體的太陽。其餘病氣隨經絡發病,也各有其部位,這是學者應該仔細體會認識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