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波元胤

《中國醫籍考》~ 卷二十七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七 (6)

1. 方論(五)

一本論六篇。計三百八十一證。霍亂易復。痓濕暍。汗吐下。計九十三證。共四百七十四證。一百一十三方。成氏而後。註釋本論。悉皆散敘平鋪。失其綱領旨趣。至今不得其門。視為斷簡殘篇。輒條裂節割。然就原本。而匯節分章。理明義盡。至當不移。非神遊仲祖之堂。

不易得也。今注中。或合數節為一章。或合十余節為一章。拈其總綱。明其大旨。所以分章也。章義既明。然後節解句釋。闡幽發微。並無晦滯不明之弊。不但註釋本論。兼晰陰陽血氣之生始出入。經脈臟腑之通貫運行。於語言文字之中。毫無隙漏。而語言文字之外。亦復周詳。

不敢云盡美盡善。庶可謂本末兼該。是刻之所以名集註者。竊效朱子集註經書。可合正文而誦讀之。並非彙集諸家也。

高世栻序曰。醫之道昉乎黃帝。醫之法立於仲賢。其道至微。其法甚神。故語其淺顯者。庸愚之所共知。語其精深者。賢知之所莫測。黃帝之書不易讀。而仲賢之門牆。豈易窺也哉。自世有襲取經語。以立論者。而其道始晦。且更有巧尚方伎。以垂教者。而其法不明。自古且然。

何況今日。粵稽仲賢。生於漢時。去古猶為未遠。而靈素之理。幾有絕滅之患。是以手著傷寒雜病論。上承神農黃帝諸臣之精義。以昭後世。至千百年。而能繼其道者。實賴聞知先達之仲賢也。自叔和序例。無己註釋。而其道復晦。迨於今。以本論為斷簡殘篇。而條裂節割其書。

又有覆瓿之患。隱菴先生故。仲賢之後裔。童而習之。至於耄期。未嘗倦學。首注傷寒宗印。次及靈樞素問本草金匱諸書。以開後學。而傷寒之理。至暮年益精。復注傷寒綱目。余伏而讀之。因曰。本論以靈素為宗。故理深而法備。綱目以靈素為干。故意盡而言明。使未潛心黃帝之書者。

未免有深遠之嘆。奈何。隱師執余手而商之曰。必如何。而能令淺深。皆可入道。余曰。朱子集註。前轍可師。何難刪繁就簡。深入淺出。俾後之學者。因證而知氣候之出入。因治而識經脈之循行。庶正路可由。不入旁門家伎矣。隱師首肯再三。於是更為集註。奈槁未成。而遂抱肺病以逝。

余夢寐之間。欷歔泣下。欲繼述前人之志。而恐才不逮也。上賴隱師在天之靈。凡思之不得者。勤以日夜之思。而若或通之。非敢云獨得也。尤藉同人之參訂。及門之啟發。易其注不易其人。所以敦本也。得其旨不泥其辭。所以繼述也。信諸一己。正諸同人。而壽之梓。吾願世之讀是書者。

明其原。神其治。洗滌舊聞。研求正道。則黃帝之書可讀。而仲景之門牆。終非遠也。是所望於直知篤信者歟。時康熙癸亥之臘月。錢塘高世栻士宗題於侶山講堂。

〔張氏(璐)傷寒纘論〕二卷,存

白話文:

這本書的理論共有六篇,總共記錄了三百八十一種病症。其中,霍亂容易復發,以及痓病、濕病、中暑等,和因汗、吐、下三種治療方式引起的疾病,共計九十三種病症。總共加起來有四百七十四種病症,使用了一百一十三個藥方。自從成氏之後,所有註解這本書的學者,都只是把內容散亂地平鋪直敘,失去了綱領和主旨,以至於後人無法理解其精髓,將這本書視為殘缺不全的篇章,隨意拆解章節。然而,只要回歸原本,將章節重新彙整分類,就能夠明白其中的道理,達到義理的完整,這才是正確的方法。若非能深入領會仲景的醫學思想,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。現在的註解,有的將數節合併為一章,有的將十餘節合併為一章,目的是抓住總綱,闡明大意,這就是分章的原因。章節的意義明確後,再逐句解釋,闡明深奧的道理,這樣就不會有含糊不清的弊病。這樣不僅可以註解原書,還可以清楚地說明陰陽血氣的產生、出入,以及經脈臟腑的運行,在文字上沒有任何遺漏,而文字之外的道理也能夠周全詳盡地表達出來。

我不敢說我的註解是完美無缺的,但可以說內容涵蓋了根本和末節。之所以將這次的註解命名為「集註」,是學習朱熹註解經書的方式,使註解與原文可以一起誦讀,並不是彙集各家說法。

高世栻在序言中說:「醫學的起源來自黃帝,醫學的方法建立在張仲景。醫學的道理極為精微,方法極為神奇。說它淺顯易懂,連庸俗愚笨的人都明白;說它精深奧妙,即使是賢能智慧的人也難以測度。黃帝的著作不容易讀懂,而仲景的醫學思想,又豈是容易窺探的?自從世上出現那些抄襲經典來建立理論的人,醫學的道理就開始變得晦澀不明。甚至還有一些人,只追求奇巧的醫術,以此來教導他人,醫學的方法就更加不明顯了。自古以來就是這樣,更何況是今天呢?考察張仲景,他生活在漢代,距離古代並不算遙遠。但是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中的醫學理論,幾乎有滅絕的危險。因此他親自撰寫了《傷寒雜病論》,繼承了神農、黃帝等醫學家的精髓,以啟示後世。經過千百年,能夠繼承他醫學思想的,實在是依靠先知先覺的張仲景。自從王叔和的序例,以及無己的註解之後,醫學的道理又再次變得晦澀不明。到了今天,人們將《傷寒雜病論》視為殘缺不全的篇章,隨意拆解書中的章節。

這又犯了覆瓿的錯誤。隱菴先生是仲景的後裔,從小就學習醫學,到了晚年,仍然勤奮不懈。他首先註解了《傷寒宗印》,接著又註解了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、《本草》、《金匱》等書,以啟發後學。對於傷寒的醫理,到了晚年更加精通。後來又註解了《傷寒綱目》。我讀了他的註解後,認為《傷寒論》以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為宗旨,所以道理深奧而方法完備。《傷寒綱目》以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為骨幹,所以能夠將道理說得詳盡明白。這樣,那些沒有深入研究過黃帝著作的人,難免會感到深奧難懂。然而,隱師拉著我的手商量說:「要如何才能讓醫理既能讓初學者明白,又能讓有一定基礎的人深入理解?」我說:「朱熹註解經書的方法可以借鑒。可以刪繁就簡,深入淺出,讓後來的學者,可以從病症的變化中了解氣候的變化,從治療的方法中認識經脈的運行,這樣才能走上正道,而不走上旁門邪道。」隱師多次表示贊同,於是開始重新撰寫集註。但是書稿還沒完成,他就因肺病去世了。

我在夢中也常常悲傷哭泣,想要繼承前人的遺志,但是又擔心自己才能不夠。幸好有隱師在天之靈的庇佑,我日夜思索那些想不通的問題,似乎也能夠有所領悟。我不敢說自己獨有見解,還需要同道中人的參與訂正,以及學生的啟發。我只改變註解的方式,而不改變書的本質,這就是重視根本。理解書中的主旨,而不拘泥於字句,這才是繼承前人的方法。我相信自己的理解,也請同道中人指正,然後將書付梓印行。我希望世上讀這本書的人,能夠明白醫學的起源,掌握醫學的神奇之處,洗滌舊有的觀念,研究正統的醫學之道。這樣,黃帝的著作就可以讀懂,而仲景的醫學思想,也終將不再遙遠。這是我對那些真正了解並堅信醫學道理的人的期望。時值康熙癸亥年臘月,錢塘高世栻士宗於侶山講堂題筆。

(張璐的《傷寒纘論》二卷,尚存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