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國醫籍考》~ 卷二十七 (4)
卷二十七 (4)
1. 方論(五)
然義理邃微。章句奧典。人樂簡易。喜習類書。予因奮志。重釋全經。不集諸家訓詁。止以本文參悟。分析章旨。研究精微。甲午秋深。逮今十稔。雖行立坐臥。未嘗敢忘仲祖也。摩編幾絕。鐫刻始成。名曰宗印。蓋以印證先世遺意。但慚儒業久疏。文辭俚鄙。然以經解經。
罔敢杜撰。詎曰盡啟後學。亦云少補前人爾。康熙癸卯蒲夏。武林張志聰書於恆吉堂。
凡例曰。一本經章句。向循條則。自為節目。細玩章法。聯貫井然。實有次第。信非斷簡殘篇。叔和之所編次也。今於經中文義連類者。首加一圈。以為總章。庶經旨序明。學者便於檢閱。
一傷寒論舊本。首辨脈篇。次平脈篇。次傷寒例。次痓濕暍。次六經。次霍亂。次陰陽易。瘥後勞復。次補論汗吐下之可否。世傳王叔和之所序。夫辨脈審證。而後立方救治。及先提痓濕暍。與傷寒相類。故別明之。而始論六經之證。次序條理。深屬精明。但傷寒例。叔和所撰。
不應僣次六經之首。今次序悉依舊本。止以叔和之例。改附於篇末。尊經意云爾。閱者辨之。
一註釋。參訂本經文義。雜引靈素諸經。只期理旨詳明。不貴文辭藻豔。如曰俚樸少文。博雅罕道。則說鈴書肆。伊古鄙之。
一經語奧深。句字藏櫽。示人靜悟。始解得之。是以注中。惟求條晰明暢。不無先後重疊之語。然義取疏達。理期典顯。舍是別詮。則千里毫釐。遂多舛謬。
一解釋方義。物各有性。治亦有具。昔人以五味四氣論方。似已。但黃連苦同於大黃。乾薑溫比於附子。其中大有分別。今於氣味外。細體先聖立方至意。詳為詮釋。同志者。幸勿以穿鑿見譏。
一注外小注。乃未盡余旨。抑亦有臆見。一時悟及。而補註者。或與本旨互參。遂兩存之。俟高明訂正。非自相矛盾也。
一序例。系晉太醫令王叔和所撰。文理淺明。不須訓注。悉照成氏遺文。少加訂參微義。
汪琥曰。傷寒宗印。康熙中錢塘張志聰隱菴著。書凡八卷。其前後。悉依王叔和撰次。止以傷寒例。反附之第八卷。末有如論太陽病。曰兼氣與經、或兼肌與絡。桂枝湯。主治肌經氣血之藥也。又云。肌腠絡脈之劑。邪傷於氣。入於胸膈。以至宮成空郭之間。如桂枝二越婢一湯。
此治肌腠氣分之邪。入於空郭之間也。梔子豉湯。此治在表之餘邪。入於宮城之間也。其議梔子豉湯。非仲景吐劑。其注赤石脂禹餘糧湯。復增太乙餘糧。議論穿鑿。與成注故相執拗。不足取以為法也。
〔傷寒論綱目〕未見
自序曰。昔宣聖贊易。韋編幾絕。而十翼之傳。垂萬古而不敝。考亭著書。歷幾年所。而誠意一章。至暮年而始竣。知古聖先賢。其於經論。未敢苟焉而輒止也。昔儒有云。易稿則技精。屢斫則藝進。斯言詎誣也哉。余於內經仲祖諸書。童而習之。白首始獲其要。故自甲午以後。
白話文:
然而義理深奧微妙,章節語句艱澀難懂,人們喜歡簡單容易的事物,喜愛學習分類彙編的書籍。因此我奮發圖強,重新解釋整部經典,不收集各家的註解訓詁,只以原文參照領悟,分析章節主旨,研究精微之處。從甲午年秋天至今已經十年了,即使在行走、站立、坐著、躺臥時,都不曾敢忘記仲景(指醫聖張仲景)。多次修改整理書稿,幾乎磨損了書冊,才得以雕刻完成,命名為《宗印》,意在印證先賢的遺志。但慚愧自己疏於儒學,文辭粗俗淺陋。然而我以經典解釋經典,不敢妄加杜撰,如果說能完全啟發後學,也不過是稍微彌補前人的不足罷了。康熙癸卯年蒲月夏,武林(古地名,今杭州)張志聰於恆吉堂書。
凡例說:經文的章節語句,向來遵循條理,各自成為段落,仔細玩味章法,聯貫井然有序,確實有先後次序,相信不是散亂的殘篇斷簡,而是王叔和所編排整理的。現在我把經文中義理相連貫的內容,在首處加上一個圈,作為總章,希望能使經文的主旨次序清晰明瞭,方便學者查閱。
《傷寒論》舊版本,首先辨析脈象篇,其次是平脈篇,接著是傷寒例,然後是痙濕暍,再是六經,接著霍亂,然後陰陽易,病癒後勞復,最後補論汗、吐、下是否可行。世人相傳是王叔和所編排的。辨別脈象、審查證候,然後才能確立治療方法,救治病人。以及先提出痙濕暍,與傷寒病相類似,所以另外加以說明,而開始論述六經的病症,這個次序條理,非常精明。但是傷寒例是王叔和所撰寫的,不應該僭越放在六經之首。現在次序完全依照舊版本,只把王叔和的傷寒例,改附在篇末,以尊重經文的本意。閱讀的人要仔細辨別。
註釋時,參考訂正經文的涵義,雜引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等經典,只求道理主旨詳盡明白,不追求文辭華麗。如果有人說我的文字樸實少文采,博學的人很少談論,那麼就讓說書唱曲的人,像古人一樣鄙視它吧。
經文的語句深奧,字裡行間隱藏著深意,啟示人們靜心領悟,才能理解它的涵義。因此註解中,只求條理清晰明暢,不免有先後重疊的語句,但是為了闡明義理,使道理顯明,如果捨棄這個方法,用其他方式解釋,就會產生千里毫釐的差異,造成許多錯誤。
解釋藥方的意義時,藥物各有自己的特性,治療也有各自的工具。過去的人用五味四氣來論述藥方,好像可以了。但是黃連的苦和大黃的苦不同,乾薑的溫和附子的溫也不同,其中有很大的分別。現在我在氣味之外,仔細體會先聖立方的深意,詳細加以詮釋,希望志同道合的人,不要因為我穿鑿附會而譏笑我。
註解外的小註,是未盡之意,也可能是我個人的想法,一時領悟到的,而補註的。有時與原文旨意互相參照,所以兩者都保留。等待高明的人來訂正,並不是自相矛盾。
序例是晉朝太醫令王叔和所撰寫的,文理淺顯易懂,不需要訓釋注解。完全依照成無己的遺文,稍微加以訂正參考微小的意義。
汪琥說:《傷寒宗印》是康熙年間錢塘張志聰隱庵所著,全書共八卷。它的前後次序,完全依照王叔和的撰寫順序,只是把《傷寒例》放在第八卷的末尾。書中有如論述太陽病,說它兼有氣與經、或是兼有肌與絡,桂枝湯是治療肌經氣血的藥。又說,肌腠絡脈的藥劑,邪氣傷於氣,進入胸膈,甚至進入宮城空郭之間,如桂枝二越婢一湯,是治療肌腠氣分的邪氣,進入空郭之間的。梔子豉湯,是治療在表剩餘邪氣,進入宮城之間的。他認為梔子豉湯不是仲景的吐劑,他註解赤石脂禹餘糧湯時,又增加太乙餘糧,議論穿鑿附會,與成無己的注釋互相牴觸,不足以作為依據。
《傷寒論綱目》未見
自序說:從前宣聖讚美《易經》,以至於書冊多次磨損(韋編三絕),但十翼的傳承,卻能流傳萬古而不衰敗。考亭(朱熹)著書,歷經多年,而《誠意》一章,直到晚年才完成。可見古代的聖賢,對於經書論著,都不敢草率了事而隨意停止。過去的儒者有說:修改文章才能使技藝精湛,多次砍削才能使藝術進步。這句話難道是虛假的嗎?我對於《內經》、仲景等著作,從小就學習,直到白髮蒼蒼才獲得其要領。所以從甲午年以後,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