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波元胤

《中國醫籍考》~ 卷二十五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五 (1)

1. 卷二十五

2. 方論(三)

〔金匱玉函〕宋志八卷注曰王叔和集,存

林億等疏曰。金匱玉函經。與傷寒論。同體而別名。欲人互相檢閱。而為表裡。以防後世之亡逸。其濟人之心。不已深乎。細考前後。乃王叔和撰次之書。緣仲景有金匱錄。故以金匱玉函名。取寶而藏之之義也。王叔和西晉人。為太醫令。雖博好經方。其學專於仲景。是以獨出於諸家之右。

仲景之書。及今八百餘年。不墜於地者。皆其力也。但此經。自晉以來。傳之既久。方證訛謬不倫。歷代名醫雖學之。皆不得彷彿。惟孫思邈粗曉其旨。亦不能修正之。況其下者乎。國家詔儒臣。校正醫書。臣等先校定傷寒論。次校成此經。其文理或有與傷寒論不同者。然其意義皆通。

聖賢之法。不敢臆斷。故並兩存之。凡八卷。依次舊目。總二十九篇。一百一十五方。恭惟主上大明撫運。視民如傷。廣頒其書。為天下生生之具。宜欲躋斯民於壽域矣。治平三年正月十八日。

王好古曰。金匱玉函。即仲景之書稱也。金匱要略。亦出玉函。(醫壘元戎)

陳世杰序曰。金匱玉函經八卷。漢張仲景論著。晉王叔和所撰次也。其標題。蓋亦後人所加。取珍秘之意。仲景當漢季年。篤好方術。以拯夭橫。其用心仁矣。故自素難本草湯液諸書。咸抉根得髓。其為傷寒雜病論。實為萬世群方之祖。自叔和尊尚以後。年歲久遠。錯亂放失者屢矣。

宋治平間。命諸臣校定。其目有三。曰傷寒論。金匱方論。(一名金匱玉函要略。)以及此經。是也。雖未必盡復仲景本書之舊。然一家之學粗完。余幼讀二論。精微簡要。務令上口以通。思索偏求。是經獨不可得。後檢鄱陽馬氏經籍考。雖列其目。而所引晁序。則實金匱玉函要略也。

此經。蓋自元時。而不行於世矣。歲壬辰。義門何內翰以予粗習張書句讀。手抄宋本見授。拜受卒業。喜忘寢食。惜其訛脫者多。甚或不能以句。既無他本可校。乃博考眾籍。以相證佐。補亡滅誤。十得八九。稿凡數易。而始可讀。則掩卷而嘆曰。是可報命於內翰矣。內翰嘗以古明醫。

多以醫示人。見愛過實。囑刻其平生醫藥病狀之驗者。予瞿然不敢當。語云。三折肱為良醫。予雖老是。然處方設劑。吾斯未信。因念是經。世久未見。而內翰既得禁方。不自秘匿。雖古人尤難之。開以傳後。其弘濟豈一師之說哉。夫岐黃之書。經也。仲景之經。律也。臨證療疾。

引經案律。十不失一。二論所述略具矣。是書則兼綜兩者。而整齊形證。附類方藥。各有門部次第。不可淆亂。則知經又論之自出。尤醫門之金科玉條也。八卷之中。上順天和。以療人患。非通三才之道。而得往聖之心者不能。觀者苟能沉潛玩索。而知其所以。則因病發藥。

白話文:

這是一篇關於《金匱玉函經》的考證和編纂的論述。

《金匱玉函經》原名《金匱玉函要略》,有人說是王叔和整理編纂的,也有人認為是張仲景的著作,經過王叔和的整理。這本書和《傷寒論》內容相近,可以互相參照,防止後世遺失。王叔和是西晉時期的太醫令,雖然廣泛研究醫方,但最專精於張仲景的學說,所以成就超越其他醫家。《傷寒論》能流傳至今,王叔和功不可沒。

但是,《金匱玉函經》自晉朝以來,流傳很久,內容多有錯誤混亂,歷代名醫雖然學習,卻難以掌握精髓。只有孫思邈粗略了解其中含義,也無法修正。後來朝廷命令儒臣校正醫書,他們先校訂了《傷寒論》,接著校訂了這部經書。書中內容有時和《傷寒論》不同,但意義都是相通的,所以保留兩書。全書共八卷,按照原來的章目,分為二十九篇,收錄一百一十五個藥方。國家重視民生疾苦,頒布此書,希望能提升百姓的健康,達到長壽的目的。

有人說,《金匱玉函》就是張仲景的著作,也稱《金匱要略》。

《金匱玉函經》共八卷,說是漢代張仲景所著,由晉朝王叔和整理編次。書名可能是後人加上去的,取其珍貴之意。張仲景在漢末時,熱衷醫術,想救百姓於疾病痛苦,用心良苦。他深入研究了《素問》、《難經》、《本草》等醫學典籍,所著的《傷寒雜病論》是萬世醫方之祖。自從王叔和推崇張仲景的學說後,年代久遠,書中內容屢有錯亂遺失。

宋朝時,朝廷命令大臣校訂醫書,分為三部分:傷寒論、《金匱方論》(又名《金匱玉函要略》)以及此經。雖然未必能完全恢復張仲景原書的樣貌,但總算完成了一個醫學體系。有人從小就讀《傷寒論》和《金匱要略》,覺得內容精微簡要,熟讀成誦,但獨獨這部《金匱玉函經》難以尋得。後來在鄱陽馬氏的書目中,才見到此經,但引用的晁氏序言,其實是《金匱玉函要略》的序言。

這部經書在元朝時就已經失傳。到了壬辰年,一位何內翰認為我略懂張仲景的醫書,便把手抄的宋本《金匱玉函經》給我。我非常高興,廢寢忘食地閱讀,但發現錯漏之處很多,甚至有些句子都無法理解。因為沒有其他版本可以校對,我便廣泛查閱其他醫書來考證,補正了許多錯誤,反覆修改了很多次,才使內容可以讀通。我覺得這樣總算對何內翰有所交代了。何內翰曾因為我是明醫而過於讚譽,想讓我刻印自己行醫驗證的醫案。我感到惶恐不安,認為自己雖然行醫多年,但對處方用藥仍未有十足把握。想到這部經書已經失傳很久,而何內翰得到珍貴的醫方,卻不私藏,反而公開傳世,這種胸襟比古人更難得,他濟世救人的精神,豈止是一個醫師而已!

岐黃之書是醫學經典,張仲景的著作是經典中的法則。臨床治療疾病,應當依循經典法則,才能萬無一失。《傷寒論》和《金匱要略》所述內容已經很詳盡了,而這部《金匱玉函經》則兼顧了兩者,並且整理了各種證候,附錄了相關藥方,按照門類編排,井然有序。由此可知,《金匱玉函經》是經也是論,是醫學的重要典籍。全書八卷,順應天道,治病救人,能通曉天、地、人三才之道,才能真正理解古聖先賢的醫學精髓。讀者如果能深入研究,就能了解其中的奧妙,從而根據病情,對症下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