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波元胤

《中國醫籍考》~ 卷三十八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十八 (3)

1. 方論(十六)

於孫葛朱王外。添王叔和範汪胡洽錢仲陽成無己陳無擇云。其議論方定。增減變易。千狀萬態。無有一毫不出於仲景者。潔古張元素其子張璧東垣李明之。皆祖張仲景湯液。惜乎世莫有能知者。又云。仲景廣湯液為大法。晉宋以來。號名醫者。皆出於此。又按丹溪局方發揮或問曰。

仲景治傷寒一百一十三方。治雜病金匱要略二十有三門。何也。答曰。仲景諸方。實萬世醫門之規矩準繩也。後之欲為方圓平直者。必於是而取則焉。曰。要略之方果足用乎。曰。天地氣化無窮。人身之病。亦變化無窮。仲景之書。載道者也。醫之良者。引例推類。可謂無窮之應用。

借令略有加減修合。終難逾越矩度。又曰。圓機活法。內經具舉。與經意合者。仲景書也。仲景因病以制方。局方製藥以俟病。據數家說。是元末及我國朝初。醫方分傷寒雜病為二家也。只因聊攝七十八歲。撰成明理論。八十歲時。注完傷寒論。未暇注金匱論。所以俗醫分為二門。

致今時眾口一辭。誚仲景能治傷寒。而不能療雜證也。冤哉。余素慨金匱方論。與傷寒論。睽離孤處。及註解傷寒論。又明理論。乖散失群。已近五百年。因謀諸新安師古吳君。校壽一梓。成濟暌而得會遇。庶幾業醫者。弗致得此失彼。各自專門為粗陋。又冀華劍復合。昌鏡再圓。

天作之合云爾。萬曆戊戌孟夏吉日。匿跡市隱逸人謹識。

徐靈胎曰。金匱要略。乃仲景治雜病之書也。其中缺略處頗多。而上古聖人。以湯液治病之法。惟賴此書之存。乃方書之祖也。其論病皆本於內經。而神明變化之。其用藥悉本於神農本草。而融會貫通之。其方則皆上古聖人。歷代相傳之經方。仲景間有隨證加減之法。其脈法。

亦皆內經及歷代相傳之真訣。其治病無不精切周到。無一毫遊移參錯之處。實能洞見本源。審察毫末。故所投必效。如桴鼓之相應。真乃醫方之經也,惜其所載諸病。未能全備。未知有殘缺與否。然諸大證之綱領。亦已粗備。後之學者。以此為經。而參考推廣之。已思過半矣。

自此以後之書。皆非古聖相傳之真訣。僅自成一家。不可與金匱並列也。

姚際恆曰。金匱玉函經。又名金匱要略。稱漢張仲景撰。晉王叔和集。案此非仲景撰。乃後人偽託者也

按先子曰。張仲景云。作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。而梁七錄。張仲景辨傷寒十卷。乃今所傳傷寒論。其六卷則雜病論。即今金匱要略。系其遺篇。考千金方。江南諸師。秘仲景要方不傳。隋巢元方作病源候論。傷寒門中。有傷寒論文。而不著仲景之名。蓋據小品所引而收載乎。

然於其婦人三十六疾。而稱仲景義最玄深。非愚淺能解。巢氏豈特寓目於雜病。而未及傷寒論耶。孫思邈晚年得仲景原本。收翼方第九第十卷中。而他門並無引之者。孫氏豈特研傷寒論。而未及雜病論耶。後天寶中。王燾撰外臺秘要。載此書方藥。而云出傷寒論。乃其不易舊目者。

白話文:

在孫思邈、葛洪、朱肱、王惟一等人之外,加上王叔和、范汪、胡洽、錢仲陽、成無己、陳無擇等人,他們的醫學理論和用藥方劑,雖然各有增減變化,呈現千姿百態,但都毫無例外地源於張仲景的思想。金元時期的張元素(潔古)、其子張璧,以及李杲(東垣)等,他們的醫學理論都師承張仲景的湯液學說,可惜世人大多不能理解。有人說,張仲景將湯液療法發揚光大,成為醫學大法,晉朝、宋朝以來的名醫都出自於此。再看丹溪的《局方發揮或問》中提到:

張仲景治療傷寒的方劑有一百一十三個,治療雜病的《金匱要略》則有二十三個門類,這是為什麼呢?回答說,張仲景的這些方劑,實在是後世醫學的規矩和準繩。後人想要使醫學發展得精確和完善,就必須從張仲景的學說中汲取經驗和法則。又問,難道《要略》中的方劑就足夠使用了嗎?回答說,天地之間的氣化變化是無窮無盡的,人體的疾病也是千變萬化的,張仲景的著作只是記錄了醫學的道理。高明的醫生能舉一反三,從已有的例子中推導出新的方法,就可以達到無窮的應用。

即使對張仲景的方劑進行微小的加減修改,最終也難以超出他所訂立的規範。還有人說,《內經》中已經全面闡述了靈活運用醫理的方法,而與《內經》精神相契合的,正是張仲景的著作。張仲景是根據疾病來制定方劑,而《局方》則是預先製作好藥物以等待疾病的發生。根據以上幾家學說來看,元朝末年和明朝初期,醫學界將傷寒和雜病分為兩個學派。只是因為聊攝在七十八歲時撰寫了《明理論》,八十歲時又註解完成了《傷寒論》,沒有時間去註解《金匱論》,所以民間醫生就將這兩者分為不同的門類。

導致現在人們普遍認為張仲景只能治療傷寒,而不能治療雜病,這實在是冤枉。我一直感嘆《金匱方論》和《傷寒論》被割裂開來,而且在註解《傷寒論》和《明理論》時,又使得兩者的理論體系變得散亂而失群,已經將近五百年了。因此,我與新安的師古吳君商議,共同校對並刊印這兩部書,希望它們能重歸一體,使得學醫之人不至於顧此失彼,各自專攻而變得淺陋。也希望能使醫學的精華重新結合,像明鏡一樣重新煥發光彩,如同天作之合。這是萬曆戊戌年孟夏吉日,隱居於市的逸人謹記。

徐靈胎說,《金匱要略》是張仲景治療雜病的著作,雖然其中有缺失的地方,但古代聖人使用湯液治病的方法,全賴這本書得以保存,它是方劑學的鼻祖。它的病理分析都基於《內經》,並將其靈活運用;它的用藥都出自《神農本草經》,並將其融會貫通。書中的方劑都是古代聖人歷代相傳的經典方劑,張仲景只是根據病情進行加減。書中的脈法也是出自《內經》和歷代相傳的秘訣。它治療疾病精確周到,沒有絲毫含糊和錯誤,真正能洞察疾病的本源,並能細緻地觀察到疾病的細微之處,所以用藥必然有效,就像敲鼓一樣能立即得到回應。這真的是醫方經典。可惜書中所記載的疾病還不夠全面,不知道是否有殘缺的地方,但各種大病的綱領已經大致完備。後世的學者如果以此為經典,並加以參考和推廣,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
從此之後的醫學著作,都不是古代聖人相傳的真正訣竅,僅僅是自成一家之言,不能與《金匱要略》相提並論。

姚際恆說,《金匱玉函經》又名《金匱要略》,據說是漢朝張仲景所撰寫,晉朝王叔和所整理。但根據他的考證,這本書並非張仲景所作,而是後人偽託的。

我的先父說,張仲景說他寫了《傷寒雜病論》共十六卷,而梁朝《七錄》中記載,張仲景所著《辨傷寒》有十卷,也就是現在流傳的《傷寒論》,而另外六卷是關於雜病的,也就是現在的《金匱要略》,這是他遺留下來的著作。考證《千金方》,江南的許多醫生都秘藏著張仲景的重要的方劑而不外傳。隋朝巢元方撰寫《病源候論》,其中《傷寒門》裡有引用《傷寒論文》,但沒有提及張仲景的名字,大概是根據《小品》中的引用而收錄的。

然而,在論述婦女三十六種疾病時,卻稱讚仲景的醫理精深玄妙,不是淺薄的人所能理解的。難道巢元方只是看過雜病部分,而沒有看過《傷寒論》嗎?孫思邈晚年得到了張仲景的原本,將其收錄在《翼方》的第九卷和第十卷中,但其他門類都沒有引用。難道孫思邈只是研究了《傷寒論》,而沒有研究過《雜病論》嗎?後來在天寶年間,王燾撰寫《外臺秘要》,收載了這本書的方劑藥物,並說出自《傷寒論》,這大概是他沒有改變舊的名稱的緣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