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波元胤

《中國醫籍考》~ 卷三十八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十八 (2)

1. 方論(十六)

軒岐之道昭著。林林總總。壽域同躋。豈曰小補之哉。后王元庚辰樵川玉佩鄧珍敬序。

俞橋曰。宋學士王洙得是書於蠹簡。林億等雖校理重刻。元金以來。世寡經見。諸家或載金匱方治。多於他書中得之耳。不然。何未有一人能語其顛末者。嗟予小子。幸獲伏讀。敢不寶惜。

徐鎔曰。謹按文獻通考二百二十二卷中。金匱玉函經八卷條下。晁氏曰。漢張仲景撰。晉王叔和集。設問答。雜病形證脈理。參以療治之方。仁宗朝。王洙得於館中。用之甚效。合二百六十二方。據此並前林序云。依舊名曰金匱方論。則王洙館中所得。名曰金匱玉函要略方,系五代時改名耳。

所以通考只云金匱王函經也。是金匱玉函經。元時已無矣。夫金匱玉函經八卷。東漢張仲景祖書名也。金匱方論三卷。傷寒論十卷。似西晉王叔和選集。撰次後俗傳書名也。若金匱玉函要略方。五代及宋相沿書名也。今單名金匱要略。而去其玉函二字。愈遠而愈失其真矣。又據晉皇甫謐甲乙云。

仲景論廣伊尹湯液。用之多驗。王叔和撰次仲景撰論甚精。指事施用。即今俗所分傷寒論。金匱要略是也。孫真人千金云。江南諸師。秘仲景傷寒方法不傳。是叔和選論。思邈亦未嘗研也。惟文潞公藥准云。仲景為群方之祖。朱奉議活人書云。古人治傷寒有法。治雜病有方。

葛稚川作肘後。孫真人作千金。陶隱居作集驗。玄晏先生作甲乙。其論傷寒治法者。長沙太守一人而已。華佗指張長沙傷寒論為活人書。昔人又以金匱玉函名之。其重於世若此。然其言雅。非精於經絡。不能曉會。若孫思邈。則未能詳仲景之用心者。是宋時才分傷寒論。金匱要略。

為二書也。成聊攝明理論云。自古諸方。歷歲浸遠。難可考評。惟仲景之方,最為眾方之祖。是以仲景本伊尹之法。伊尹本神農之經。醫帙之中。特為樞要。參今法古。不越毫末。乃大聖之所作也。劉河間原病式云。自黃帝之後。二千五百有餘年。有仲景方論一十六卷。使後之學者。

有可依據。文亦玄奧。以致今之學者。尚為難焉。故今人所習。皆近代方論而已。但究其末。而不求其本。唯近世朱奉議多得其意。遂以本仲景之論。而兼諸書之說。作活人書。其言直。其類辨。使後學者。易為尋檢施行。故今之用者多矣。據河間十六卷之言。此時仲景書。

尚未分傷寒雜病為二門也。或金匱玉函經八卷。坊間分作十六卷。亦未可知。故東垣內外傷辨惑論曰。易張先生云。仲景藥為萬世法。號群方之祖。治雜病若神。後之醫者。宗內經法。學仲景心。可以為師矣。王海藏此事難知云。余讀醫書。幾十載矣。所仰慕者。仲景一書為尤。

然讀之未易洞達其趣。欲得一師指之。遍國中無有能知者。故於醫壘元戎云。折中湯液萬世不易之法。當以仲景為祖。又云。金匱玉函要略。傷寒論。皆張仲景祖神農。法伊尹。體箕子而作也。唐宋以來。如孫思邈葛稚川朱奉議王朝奉輩。其餘名醫雖多。皆不出仲景書。又湯液本草。

白話文:

軒轅黃帝與岐伯的醫學之道,其成就顯著。各種不同的醫療方法和書籍,都能夠讓眾人一同達到長壽健康的境界。這怎麼能說是小小的補益呢?後人王元庚辰在樵川玉佩鄧珍的書序後敬筆。

俞橋說,宋朝的學士王洙從蛀蝕的竹簡中得到了這本書。林億等人雖然校對整理並重新刊印,但自元朝和金朝以來,世上很少見到這本書。許多醫家在其他書籍中引用《金匱要略》的方子和治法,如果不是這樣,怎麼會沒有人能說清楚這本書的來龍去脈呢?我這個晚輩有幸能拜讀此書,怎敢不珍惜呢?

徐鎔說,我仔細查閱《文獻通考》第二百二十二卷中《金匱玉函經》八卷的條目,晁氏說,這本書是漢朝張仲景撰寫,晉朝王叔和整理的。書中以問答的形式記錄了各種雜病的形狀、症狀、脈象,並參雜了治療的方法。宋仁宗年間,王洙在館中得到了這本書,使用後效果很好,共有二百六十二個方子。根據這個記載和前面林億的序文說,依舊稱之為《金匱方論》。那麼王洙在館中得到的書,應該叫做《金匱玉函要略方》,是五代時改的名字。

所以《文獻通考》只說《金匱王函經》。《金匱玉函經》在元朝時就已經失傳了。《金匱玉函經》八卷,是東漢張仲景原著的名稱。《金匱方論》三卷,《傷寒論》十卷,好像是西晉王叔和選集整理後俗稱的書名。至於《金匱玉函要略方》,則是五代和宋朝相傳的書名。現在只稱《金匱要略》,而去掉「玉函」二字,反而離真相越來越遠了。再根據晉朝皇甫謐的《甲乙經》所說,

張仲景的論述廣泛引用了伊尹的湯液理論,使用效果很好。王叔和整理張仲景的著作非常精闢,所指出的事情和使用方法,就是現在俗稱的《傷寒論》和《金匱要略》。孫思邈的《千金方》說,江南的醫生們,將張仲景的傷寒治療方法秘而不傳。可見是王叔和選編的理論,連孫思邈也沒有深入研究。只有文潞公的《藥準》說,張仲景是眾多醫方的始祖。朱奉議的《活人書》說,古人治療傷寒有其方法,治療雜病也有其方劑。

葛洪著有《肘後備急方》,孫思邈著有《千金方》,陶弘景著有《集驗方》,玄晏先生著有《甲乙經》。其中論述傷寒治法的,只有長沙太守張仲景一人而已。華佗稱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為活人書。古人又將它稱作《金匱玉函》,可見它在世上如此重要。然而書中的文字文雅,不是精通經絡的人,不能夠理解。像孫思邈,就未能詳盡了解張仲景的用心。這也是宋朝才將《傷寒論》和《金匱要略》分為兩本書的原因。成聊攝的《明理論》說,自古以來的各種方子,經歷歲月流逝,很難考證和評價。只有張仲景的方子,是所有醫方的始祖。張仲景師承伊尹的醫術,伊尹又師承神農的醫學經典,在醫學書籍中,(張仲景的著作)尤其重要。參照現在的醫法和古老的醫法,沒有絲毫偏差。這確實是偉大聖人的著作。劉河間的《原病式》說,自黃帝之後,兩千五百多年來,有張仲景的方論十六卷,讓後世的學者有所依據。但書中文字深奧,以至於現在的學者仍然感到困難。所以現在人們學習的,都是近代的方論,只追求末節,而不探求根本。只有近代的朱奉議,多能領會張仲景的意旨,就以張仲景的理論為根本,並參雜其他醫書的說法,寫成了《活人書》,書中言語直白,條理清晰,讓後世的學者容易查閱和實踐,所以現在使用的人很多。根據劉河間所說的十六卷,當時張仲景的書,還沒有將傷寒和雜病分為兩門。或者《金匱玉函經》八卷,在坊間被分為十六卷,也說不定。因此,李東垣在《內外傷辨惑論》中說,易張先生說,張仲景的藥方是萬世的法則,被稱為眾方之祖,治療雜病就像神一樣。後來的醫生,遵循《內經》的法則,學習張仲景的思想,就可以成為老師了。王海藏說這件事很難理解,我讀醫書幾十年了,最敬佩的就是張仲景的著作,但是讀起來不容易理解其中的奧妙,想要得到一位老師來指導,但全國沒有人能夠理解。所以在《醫壘元戎》中說,折中湯液是萬世不變的法則,應以張仲景為始祖。又說,《金匱玉函要略》、《傷寒論》,都是張仲景效法神農,學習伊尹,體會箕子的思想而寫成的。唐宋以來,像孫思邈、葛洪、朱奉議、王朝奉等人,雖然名醫眾多,但都沒有超出張仲景的著作。又如《湯液本草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