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國醫籍考》~ 卷三十八 (1)
卷三十八 (1)
1. 卷三十八
2. 方論(十六)
〔張仲景方〕(唐志作王叔和張仲景藥方)隋志十五卷(本朝現在書目作九卷)佚
〔評病要方〕七錄一卷,佚
〔濟黃經〕宋志一卷,佚
〔金匱要略方〕宋志三卷,存
孫奇等序曰。張仲景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。今世但傳傷寒論十卷。雜病未見其書。或於諸家方中。載其一二矣。翰林學士王洙在館閣日。於蠹簡中。得仲景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。上則辨傷寒。中則論雜病。下則載其方。並療婦人。乃錄而傳之士流。才數家耳。嘗以對方證對者。
施之於人。其效如神。然而或有證而無方。或有方而無證。救疾治病。其有未備。國家詔儒臣。校正醫書。臣奇先校正傷寒論。次校定金匱玉函經。今又校成此書。仍以逐方次於證候之下。使倉卒之際。便於檢用也。又採散在諸家之方。附於逐篇之末。以廣其法。以其傷寒文多節略。
故斷自雜病以下。終於飲食禁忌。凡二十五篇。除重複。合三百六十二方。勒成上中下三卷。依舊名曰金匱方論。臣奇嘗讀魏志華佗傳云。出書一卷。曰。此書可以活人。每觀華佗凡所療病。多尚奇怪。不合聖人之經。臣奇謂活人者。必仲景之書也。大哉炎農聖法。屬我盛旦。
恭惟主上丕承大統。撫育元元。頒行方書。拯濟疾苦。使和氣盈溢。而萬物莫不盡蘇矣。太子右贊善大夫臣高保衡。尚書都官員外郎臣孫奇。司封郎中充秘閣校理臣林億等傳上。
趙希弁曰。金匱玉函經八卷。上漢張仲景撰。晉王叔和集。設答問雜病形證脈理。參以療治之方。仁宗朝王洙得於館中。用之甚效。合二百六十二方。
陳振孫曰。金匱要略三卷。張仲景撰。王叔和集。林億等校正。此書。王洙於館閣蠹簡中得之。曰金匱玉函要略方。上卷論傷寒。中論雜病。下載其方。並療婦人。乃錄而傳之。今書以逐方次於證候之下。以便檢用。其所論傷寒。文多節略。故但取雜病以下。止服食禁忌。二十五篇。二百六十二方。而仍其舊名。
鄧珍序曰。聖人設醫道。以濟夭枉。俾天下萬世。人盡天年。博施濟眾。仁不可加矣。其後繼聖開學。造極精妙。著於時名於後者。和緩扁倉之外。亦不多見。信斯道之難明也與。長沙太守張仲景以穎特之資。徑造閫奧。於是採摭群書。作傷寒卒病論方合十六卷。以淑後學。
遵而用之。困蘇廢起。莫不應效若神。跡其功在天下。猶水火谷粟然。是其書可有。而不可無者也。惜乎後之傳者。止得十卷。而六卷則亡之。宋翰林學士王洙偶得雜病方三卷於蠹簡中。名曰金匱方論。即其書也。豐城之劍。不終埋沒。何其幸耶。林億等奉旨校正。並板行於世。
今之傳者。復失三卷。豈非世無和氏。而至寶妄倫於荊石與。僕幼嗜醫書。旁索群隱。乃獲於盱之丘氏。遂得與前十卷。表裡相資。學之者動免掣肘。嗚呼。張茂先嚐言。神物終當有合。是書也。安知不有所待。而合顯於今也,故不敢秘。特勒諸梓。與四方共之。由是張氏之學不遺。
白話文:
方論(十六)
《張仲景方》(唐朝史書記載為王叔和與張仲景所著的藥方)在《隋書‧經籍志》中記載有十五卷(當朝的書籍目錄則記載為九卷),現已散佚。
《評病要方》在《七錄》中記載有一卷,現已散佚。
《濟黃經》在《宋史‧藝文志》中記載有一卷,現已散佚。
《金匱要略方》在《宋史‧藝文志》中記載有三卷,現今仍存。
孫奇等人在序言中提到:張仲景將《傷寒論》和《雜病論》合編成十六卷,現今世上只流傳《傷寒論》十卷,《雜病論》則不見其書。或許在其他醫家所著的方劑中,有收錄其中一兩條的內容。翰林學士王洙在擔任館閣官員時,在殘破的簡牘中,發現了張仲景的《金匱玉函要略方》三卷,上卷論述傷寒,中卷論述雜病,下卷記載方劑,並收錄婦科疾病的治療方法。王洙將其抄錄下來,傳給讀書人,但只有少數幾家得以流傳。曾有人將書中的方劑,對照病症使用,效果非常神奇。然而,書中有的病症沒有相對應的方劑,有的方劑則沒有說明適用的病症,對於救治疾病而言,仍有不足之處。朝廷下令儒臣校正醫書,臣(孫)奇先校正了《傷寒論》,接著校定了《金匱玉函經》,現在又校訂完成了此書。將方劑按序排列在所治療的病症之下,方便在緊急情況下檢索使用。又將散落在各家醫書中的方劑,附在每篇之後,以擴充治療方法。因為《傷寒論》的文字多有簡略之處,所以從雜病以下開始,到飲食禁忌結束,共二十五篇。去除重複的部分,總共有三百六十二個方劑,整理成上、中、下三卷,仍然命名為《金匱方論》。臣(孫)奇曾經讀過《魏志‧華佗傳》,其中記載華佗曾寫過一本書,說「這本書可以救活人」。觀察華佗所治療的疾病,大多都偏向奇特的療法,不符合聖人的經典。臣(孫)奇認為,真正能夠救活人的,必定是張仲景的著作。偉大啊,炎帝、神農的聖法,在我們這興盛的時代得以發揚光大。
恭敬地認為,皇上繼承大統,撫育萬民,頒布醫方書籍,拯救人民的疾病痛苦,使祥和的氣息充滿天地,萬物都得以復甦。太子右贊善大夫臣高保衡、尚書都官員外郎臣孫奇、司封郎中充秘閣校理臣林億等呈上。
趙希弁說:《金匱玉函經》共有八卷,據說是上漢朝張仲景所撰寫,晉朝王叔和整理而成。書中設有問答,詳細論述了雜病的症狀、脈象和病理,並參照給予治療的方劑。宋仁宗時期,王洙在館閣中得到此書,使用後效果顯著,書中共有二百六十二個方劑。
陳振孫說:《金匱要略》共有三卷,是張仲景所撰寫,王叔和整理,林億等人校正的。這本書是王洙在館閣殘破的簡牘中發現的,名為《金匱玉函要略方》。上卷論述傷寒,中卷論述雜病,下卷記載方劑,並收錄婦科疾病的治療方法。王洙將其抄錄下來並傳播出去。現今這本書將方劑按序排列在所治療的病症之下,方便查閱使用。其中論述傷寒的部分文字多有簡略,所以只取雜病以下的部分,到服食禁忌結束,共二十五篇,二百六十二個方劑,仍然沿用舊名。
鄧珍在序中說:聖人設立醫學,是為了救治夭折的人,使天下萬世的人都能享盡天年。廣施恩惠,救濟大眾,仁愛之心無以復加。之後,繼承聖人學說,達到精妙境界,在當時及後世都很有名望的,除了和緩、扁鵲、倉公之外,也不多見,可見醫學的難以明瞭。長沙太守張仲景以他卓越的資質,深入醫學的奧妙之處,於是廣泛採集各家醫書,撰寫了《傷寒卒病論方》共十六卷,以教導後來的學者。遵循並使用此書,危重的人得以康復,垂死的人得以甦醒,沒有不應驗如神的。其對天下的貢獻,就像水、火、糧食一樣重要。這本書是不能沒有的。可惜的是,後世流傳的只有十卷,而六卷則遺失了。宋朝翰林學士王洙,偶然在殘破的簡牘中發現了雜病方三卷,名為《金匱方論》,就是這本書。豐城的寶劍,最終沒有被埋沒,真是何等幸運啊!林億等人奉旨校正,並將其刊印於世。
現今流傳的,又遺失了三卷,難道不是因為世上沒有和氏這樣的人物,而將寶物當成普通的石頭來對待嗎?我從小就喜愛醫書,廣泛蒐求隱藏的書籍,才在盱縣丘氏那裡得到這本書,才得以和之前的十卷互為表裡,相互參照,學習的人就不會感到束手無策了。唉,張茂先曾說:「神物終將會有相合之時。」這本書也是一樣,怎麼知道不是在等待時機,才能在現在顯現於世呢?所以不敢將其私藏,特別將其刊印出來,與四方的人一同分享,這樣,張仲景的學說就不會被遺失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