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國醫籍考》~ 卷三十七
卷三十七
1. 卷三十七
2. 方論(十五)
〔泰始黃帝扁鵲俞拊方〕漢志二十三卷,佚
史記扁鵲傳曰。上古之時。醫有俞拊。治病不以湯液醴灑。鑱石橋引。案杭毒熨。一撥見病之應。因五臟之輸。乃割皮解肌。訣脈結筋。搦腦髓揲荒爪幕。湔浣腸胃。漱滌五臟。練精易形。
鶡冠子曰。龐緩云。王獨不聞俞跗之為醫乎。已成必治。鬼神避之。
說苑曰。中古之為醫者。曰俞柎。俞柎之為醫也。搦髓腦束盲莫。炊灼九竅。而定經絡。死人復為生人。故曰俞柎。
班固曰。方伎者。生生之具。王官之一守也。太古有岐伯俞拊。中世有扁鵲秦和。
應劭曰。扁鵲俞拊。黃帝時醫也。
按俞柎。韓詩外傳。作逾跗。太平御覽引史記。作俞附。鄭玄周禮注。作榆柎。揚雄解嘲。作臾跗。
〔黃帝問答疾狀〕宋志一卷,佚
〔扁鵲陷冰丸方〕隋志一卷,佚
前漢郊祀志。谷永說方士之妄。有云堅冰淖溺。注晉灼曰。方士詐以藥石若陷冰丸。投之冰上。冰即消液。因假為神仙道使然也。
按千金方。有太乙神明陷冰圓。是書所載。豈其類歟。後漢臧洪傳曰。焦和恐賊乘凍而過。命多作陷冰丸。以投於河。似不是藥劑。
〔扁鵲肘後方〕隋志一卷,佚
〔扁鵲療黃經〕宋志三卷,佚
〔枕中秘袂〕宋志三卷,佚
〔亡名氏五臟六腑痹十二病方〕漢志三十卷,佚
〔五臟六腑疝十六病方〕漢志四十卷,佚
〔五臟六腑癉十二病方〕漢志四十卷,佚
〔風寒熱十六病方〕漢志二十六卷,佚
〔五臟傷中十一病方〕漢志三十一卷,佚
〔客疾五臟狂顛方〕漢志十七卷,佚
〔湯液經法〕漢志三十二卷,佚
〔倉公決死生秘要〕宋志一卷,佚
史記太倉公傳曰。太倉公者。齊太倉長。臨菑人也。姓淳于。名意。少而喜醫方術。高後八年。更受師同郡元里公乘陽慶。慶年七十餘無子。使意盡去其故方。更悉以禁方予之。傳黃帝扁鵲之脈書。五色診病。知人死生。決嫌疑。定可否。及藥論甚精。受之三年。為人治病。
決死生多驗。然左右行遊諸侯。不以家為家。或不為人治病。病家多怨之者。文帝四年。人上書言意以刑罪。當傳西之長安。意有五女。隨而泣。意怒罵曰。生子不生男。緩急無可使者。於是少女緹縈傷父之言。乃隨父西。上書曰。妾父為吏。齊中稱其廉平。今坐法當刑。妾切痛死者不可復生。
而刑者不可復續。雖欲改過自新。其道莫由。終不可得。妾願入身為官婢。以贖父刑罪。使得改過自新也。書聞。上悲其意。此歲中亦除肉刑法。
白話文:
方論(十五)
關於泰始黃帝扁鵲俞拊的醫術
《漢書·藝文志》記載有二十三卷相關書籍,但已遺失。
《史記·扁鵲傳》中說,上古時代,有位名叫俞拊的醫生,他治療疾病不用湯藥或酒,而是使用砭石、針刺等方法,並搭配按摩、藥物熱敷等,一次治療就能看到效果。他了解五臟的脈絡,進而可以進行割皮解肌的手術,並能準確判斷脈絡結點。他還能按摩頭腦、揉捏胸腹之間的薄膜,清洗腸胃、漱洗五臟,使人脫胎換骨。
《鶡冠子》中記載,龐緩說過:「您難道沒聽說過俞拊這個醫生嗎?他能治癒已形成的疾病,連鬼神都避讓他。」
《說苑》中提到,中古時代的醫生有位叫俞柎,他治療疾病的方法是揉捏腦髓,束緊看不見的膜絡,並用熱氣薰灼九竅,以此來確立經絡。他能使死去的人復生,所以被稱為俞柎。
班固說,醫術是人們賴以生存的重要技能,也是王官的一項職責。太古時代有岐伯和俞拊,中古時代有扁鵲和秦和。
應劭認為,扁鵲和俞拊都是黃帝時期的醫生。
另外,「俞柎」在《韓詩外傳》中寫作「逾跗」,《太平御覽》引用的《史記》寫作「俞附」,鄭玄的《周禮注》寫作「榆柎」,揚雄的《解嘲》寫作「臾跗」。
黃帝問答疾病狀況
《宋史·藝文志》記載有一卷相關書籍,但已遺失。
扁鵲陷冰丸的配方
《隋書·經籍志》記載有一卷相關書籍,但已遺失。
《前漢書·郊祀志》中,谷永曾說方士的荒謬之處,例如他們宣稱有「堅冰淖溺」的法術。晉灼解釋說,方士用藥石製成類似「陷冰丸」的東西,投到冰上,冰就會融化,藉此假裝是神仙道術。
《千金方》中有記載「太乙神明陷冰圓」,或許與此類似。《後漢書·臧洪傳》中記載,焦和為了阻止敵人從結冰的河面渡河,命令手下製作許多陷冰丸,並投到河裡。這似乎不是藥劑,而是其他用途。
扁鵲肘後方
《隋書·經籍志》記載有一卷相關書籍,但已遺失。
扁鵲療黃經
《宋史·藝文志》記載有三卷相關書籍,但已遺失。
枕中秘訣
《宋史·藝文志》記載有三卷相關書籍,但已遺失。
亡名氏的五臟六腑痹十二病方
《漢書·藝文志》記載有三十卷相關書籍,但已遺失。
五臟六腑疝十六病方
《漢書·藝文志》記載有四十卷相關書籍,但已遺失。
五臟六腑癉十二病方
《漢書·藝文志》記載有四十卷相關書籍,但已遺失。
風寒熱十六病方
《漢書·藝文志》記載有二十六卷相關書籍,但已遺失。
五臟傷中十一病方
《漢書·藝文志》記載有三十一卷相關書籍,但已遺失。
客疾五臟狂顛方
《漢書·藝文志》記載有十七卷相關書籍,但已遺失。
湯液經法
《漢書·藝文志》記載有三十二卷相關書籍,但已遺失。
倉公決死生秘要
《宋史·藝文志》記載有一卷相關書籍,但已遺失。
《史記·太倉公傳》中記載,太倉公淳于意是齊國的太倉長,臨淄人。他年輕時喜歡研究醫學方術。漢高后八年,他拜同郡的元里公乘陽慶為師。陽慶當時七十多歲,沒有兒子,於是讓淳于意捨棄原有的醫方,把所有的禁方都傳授給他,並傳授了黃帝、扁鵲的脈學,以及透過五色診斷疾病、判斷生死、決斷疑難雜症的方法,以及非常精確的藥理學知識。淳于意學了三年,開始為人治病。
他判斷生死非常準確,但他經常四處遊歷,不以家為家,有時也不為人治病,因此許多病人都怨恨他。漢文帝四年,有人上書說淳于意犯了刑法,要被押往長安。淳于意有五個女兒,都跟著他哭。淳于意生氣地罵道:「生女兒有什麼用?遇到緊急狀況,沒有一個人可以幫忙。」 於是他的小女兒緹縈聽到父親的話很傷心,就跟著父親去了長安,並上書皇帝說:「我的父親當官時,在齊國以廉潔公正著稱。現在因為犯法要被判刑,我非常難過。死去的人無法復生,受刑的人也無法接續生命。即使想改過自新,也沒有機會了。我願意賣身為官婢,來贖回我父親的刑罰,讓他有機會改過自新。」 皇帝看了她的奏書,為她的孝心感到悲傷,這一年也廢除了肉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