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波元胤

《中國醫籍考》~ 卷三十八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十八 (4)

1. 方論(十六)

原書或僅存於臺閣中。而王氏特得窺之耶。意者仲景之書。自晉經隋唐。顯晦離合。其傳不一如此。蓋唐時有合傷寒雜病論。改名金匱玉函以傳之者。後人因刪略其要。約為三卷。更名云金匱玉函要略歟。淮南要略訓。高誘注曰。鴻烈二十篇。略數其要。明其所指。序其微妙。

論其大體也。命名之義。蓋出於此。且林億等序云。傷寒文多節略。傷寒乃有全本。故知其多節略。至雜病。則雖他本可考。以傷寒例之。則其節略舊文。可復知也。林序又云。依舊名曰金匱方論。徐鎔因謂王洙館中所得。名曰金匱玉函要略方論。繫於五代時改名耳。然周禮疾醫職。

賈公彥疏。引張仲景金匱云。神農能嘗百草。則炎帝者也。今要略無此文。豈其所刪略歟。以此知唐時已有金匱之目。必非五代時改名也。皇甫謐云。仲景垂妙於定方。陶弘景雲。惟仲景一部。最為眾方之祖。又悉依本草。但其善診脈。明氣候。以意消息之爾。二氏距仲景未遠。

其言如此。然要略中方論。盡有不合繩墨者。故今人或云。某論非仲景之舊。某方非仲景之真。肆意刪改。以為復古。此誤也。巢氏病源引小品云。華佗之精微。方類單省。而仲景經。有侯氏黑散。紫石英方。皆數種相出入節度。陳延之以晉初人。其言如此。是他至篇末宋人附方。

千金外臺中。引仲景者頗多。豈如今之致疑者。盡非仲景之本論原方乎。此宜存而不議焉。

再按讀書志。以是書與玉函經相混作八卷。而劉完素所稱仲景方論一十六卷者。據其自序而言之。非當時有原本。徐鎔致疑於斯。殆為失考。

〔趙氏(良仁)金匱方衍義〕未見

蘇州府志曰。趙良仁。字以德。少試吏憲司。即棄去。從丹溪朱彥修學醫。治療多有奇效。名動浙東西。所著醫學宗旨。金匱方衍義。並丹溪藥要等書。張氏據吳。良仁挈家去浙。後復來吳。占藉長洲。以高壽終。

〔胡氏(引年)金匱要略方注〕未見

程林曰。金匱要略。明初有趙以德注。嗣後有胡引年詮。方論訛舛甚多。

〔盧氏(之頤)金匱要略摸象〕佚

〔摩索金匱〕九卷,未見

杭世駿曰。盧之頤著金匱要略摸象。未成。父促之成。既成。火之。曰十年後。方許汝著書。父歿後。述先人之志。成摩索金匱九卷。右目偏盲。摩索者。言暗中得之也。

〔徐氏(彬)金匱要略論注〕二十四卷,存

自序曰。不習經義,不可以論史,不讀史。不可以衡論百家之書。蓋治理之變。莫備於史。而其源必出於經。此古今之通義也,張仲景者。醫家之周孔也。仲景之傷寒論。金匱要略。醫家之六經也。今仲景傷寒論。有吾師南昌喻先生尚論。復有餘一百十三方發明。業已流布。

其金匱要略。即所謂金匱玉函經也。為後世雜症方書之祖。乃有藥味有方論之靈素也。其中立言之意。欲人每證必明致病之由。每藥必明參互之法。而後分證論治。經權相參。不令龐雜撓亂正法。故立論著方。寧簡無冗。謂繁冗。則視聽搖。心意惑。而失其端緒也。人則以為奧而略之。

白話文:

原書可能只存在於皇宮的藏書閣中,而王氏卻能看到它,這很可能是因為張仲景的著作,自晉朝經歷隋唐,其傳播時有顯赫、有隱晦,時而分開、時而合併,傳抄版本並不一致。聽說唐朝時有人將《傷寒雜病論》合併,改名為《金匱玉函》來傳播。後人又刪減其重要內容,簡化成三卷,又改名為《金匱玉函要略》吧。淮南《要略訓》中,高誘注釋說:「《鴻烈》二十篇,簡略說明其要點,明確其所指,闡述其精微之處,論述其大體。」命名為「要略」的含義,大概就出自於此。而且,林億等人在序言中提到,《傷寒論》的文字多有刪節,而《傷寒論》原本有完整版本,所以可知其多有刪節。至於雜病方面,雖然其他版本可以參考,但以《傷寒論》的情況來看,雜病部分的舊文也可能遭到刪節。林序又說,仍然沿用舊名,稱作《金匱方論》。徐鎔因此認為,王洙在館中得到的書,名為《金匱玉函要略方論》,是五代時改名的。然而,《周禮》中「疾醫」的職責,賈公彥的疏解中引用張仲景《金匱》說:「神農能嚐百草,就是炎帝。」但現在的《要略》中沒有這段文字,難道是被刪掉了嗎?由此可知,唐朝時就已經有《金匱》這個名稱了,一定不是五代時改名的。皇甫謐說,仲景的醫術精妙在於擬定方劑;陶弘景說,只有仲景的一部書,是眾多藥方的鼻祖,而且完全依照《本草》來配藥,只是他善於診脈,明瞭氣候,憑藉意念來加減藥量罷了。這兩個人距離仲景的年代不遠,他們說的話應該是可信的。但是《要略》中的方論,卻有很多不符合標準的地方,所以現在有人說,某篇不是仲景的舊作,某個藥方不是仲景的真跡,於是隨意刪改,想藉此恢復原貌,這是錯誤的。《巢氏病源》引用《小品》說,華佗的醫術精微,用方比較簡單,而仲景的醫書中,有侯氏黑散、紫石英方等,都是多種藥物相互搭配、調整劑量的。陳延之是晉朝初期的人,他的說法是可信的。而且到了篇末,宋朝人附錄的藥方,《千金外臺》中,引用仲景的藥方很多,難道現在那些被懷疑不是仲景原著和原方的說法,都是不對的嗎?對於這些爭議,應該先保留,不要急著下定論。

再查閱《讀書志》,發現它將這本書和《玉函經》混淆,當成八卷,而劉完素所說的仲景《方論》一十六卷,根據他自己的序言來看,並不是當時有原本,徐鎔在此產生懷疑,大概是沒有仔細考證。

趙良仁的《金匱方衍義》沒有流傳下來。

《蘇州府志》記載,趙良仁,字以德,年輕時曾擔任小官,很快就辭官,跟隨丹溪朱彥修學習醫術,治療疾病多有奇效,名聲傳遍浙江東西一帶。他所寫的醫學著作有《醫學宗旨》、《金匱方衍義》以及《丹溪藥要》等書。張士誠佔據吳地時,趙良仁帶著全家遷往浙江,後來又回到吳地,定居在長洲,高壽而終。

胡引年的《金匱要略方注》沒有流傳下來。

程林說,《金匱要略》在明朝初年有趙以德的注釋,之後又有胡引年的詮釋,其中方論謬誤很多。

盧之頤的《金匱要略摸象》已遺失。

《摩索金匱》九卷,沒有流傳下來。

杭世駿說,盧之頤著有《金匱要略摸象》,但未完成,他的父親催促他完成,完成後,他的父親又將它燒毀,說:「十年後,才允許你寫書。」父親去世後,他為了完成父親的遺志,寫成了《摩索金匱》九卷。盧之頤右眼失明,所謂「摩索」,指的是在黑暗中摸索而得。

徐彬的《金匱要略論注》二十四卷,現今仍有留存。

他的自序說:「不學習經書義理,就不能評論歷史;不讀歷史,就不能衡量各家學說。國家治理的變革,沒有比史書記載更詳盡的,而它的根源必定來自於經典,這是自古至今通用的道理。張仲景是醫學界的周公、孔子。《傷寒論》、《金匱要略》是醫學界的六經。現在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,有我的老師南昌喻先生的詳論,還有一百一十三個藥方的發明,已經廣泛流傳。

而他的《金匱要略》,也就是所謂的《金匱玉函經》,是後世雜病方書的鼻祖,其中既有藥味,又有方論的靈活運用。書中立論的意圖,是希望人們每次看病時,都必須先了解致病的原因;每次用藥時,都必須明白藥物之間相互配合的方法,然後根據證候來論治。運用經方時,也要靈活參酌,不要讓繁雜的內容擾亂正法。因此,立論和著方時,寧願簡潔也不要冗長,認為冗長的內容,會讓視聽混亂,心意迷惑,而失去重點。人們卻認為它深奧而簡略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