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國醫籍考》~ 卷七十五 (1)
卷七十五 (1)
1. 卷七十五
2. 方論(五十三)
〔徐氏(用宣)袖珍小兒方〕十卷,存
自序曰。事莫難乎醫。醫莫難乎小兒。何也。蓋小兒之證。惟在揣摩推測以得之。古人喻之。若草頭之露。水上之泡耳。苟非燭理之明。曷能療之哉。古今方書。非不多也。然往往得彼失此。不足以備檢閱。予因暇日。竊搜輯小兒諸家方書。纂成一帙。分為十卷。以脈訣為首。
方論針灸圖形次之。名曰袖珍小兒方。總七十二門。共六百二十四方。以便出入之觀覽。非敢要譽於世。特為吾家子孫之業夫醫者。有所循守而不忘也。噫。後之子孫。尚當寶藏而弗墜。庸書此以識云。
潘琪序曰。袖珍小兒方一帙。首紋脈圖。次形色圖。又次命門部位圖。又次則自初誕至痘疹。其間若吐瀉驚疳。風癇瘧痢。靡不以次具載。終則系以針灸形圖。凡七十二門。六百二十四方。每門或斷以歌訣。或詳以論議。而贅經驗方藥於下。其於小兒證候。陰陽逆順。源委明盡。
傳變補瀉。條理秩然。一覽間可得其旨趣。苟依書療理。奚啻庖丁於牛。肯綮迎刃而解矣。真活幼之良方也。然世無此書,永樂間三衢徐用宣氏始為之。用宣以世醫。自少通儒書。究心醫道。晚年貫通。得其要領。每嘆世傳小方脈。諸書浩瀚。多得此失彼。殊無旨歸。於是究竟源流。
參互己意。著為論議。擇取良方。匯成此帙。珍藏出入。以備檢閱。以善其術。以傳其後。天順間。今撫蜀都憲。貴溪丘公時為秋官。幼稚失調。適遇用宣之孫□□於京師。延以診視。見其觀色察脈。聽聲用藥。殊異俗輩。且取效刻期。因詢其故再三。□□感公勤懇。袖出此帙以觀。
乃用宣手錄。細字大逾掌。厚僅盈寸耳。公讀之。觀其圖形詳究。論辨精確。方藥簡要。誠非世有之書也。遂禮求得之。依方果誠。獲效如神。信謂此書之足以活幼也審矣。乃今弘治庚戌春。公撫蜀之暇。始得授蜀藩大方伯文安邢公錄梓以傳。而命予序其端。予惟用宣竭心思。
弊精神。而成此書。將珍藏以善其業。而傳之子孫。俾其一邑一郡。及後世幼幼者。鹹得蒙其惠。以活其幼。其術業可謂精。其用心可謂仁矣。惜未廣也。若今都憲公與方伯公。梓以傳世。則書之所及。澤之所及也。天下後世。其有不蒙其澤乎。其用心之仁。是豈直一邑一郡。
及後世而已者乎。
四庫全書提要曰。袖珍小兒方十卷。明徐用宣撰。用宣。衢州人。藝文志稿。作徽州人。蓋字形相近而訛。其書以脈訣為首。方論針灸圖形次之總七十二門。六百二十四方。搜採頗備。惟論斷多襲舊文。無所發明耳。是書作於永樂中。嘉靖十一年,贛撫錢宏重刊。以是書原本宋錢乙也。
〔莊氏(應祺)補要袖珍小兒方〕十卷,存
〔葛氏(哲)保嬰集〕四卷,未見
白話文:
《徐氏袖珍小兒方》十卷,內容簡述如下:
徐氏在自序中提到,醫學中最難的就是治療疾病,而兒童的疾病更是難上加難。這是因為兒童的病情只能靠仔細觀察和推測來判斷,像草上的露珠、水面的泡沫一樣難以捉摸,如果沒有明察秋毫的醫理知識,很難將其治好。雖然古今流傳的醫書很多,但往往有不足之處,無法提供完善的參考。因此,徐氏利用閒暇時間,蒐集整理了各家關於兒童疾病的醫書,編成一部共十卷的醫書,以脈象診斷為首,接著是方劑、理論和針灸圖形,命名為《袖珍小兒方》。全書共分為七十二個門類,包含六百二十四個方劑,方便隨時查閱。他並非想藉此書揚名,而是希望給後代子孫從事醫業時有所依循。他希望後代子孫能好好珍藏此書,不要讓它失傳。
潘琪在序中提到,《袖珍小兒方》這部書,首先是脈象圖,接著是形色圖,再是命門部位圖,然後從嬰兒初生到出痘疹,各種吐瀉、驚風、疳積、癲癇、瘧疾、痢疾等病症都依序記載。最後還附有針灸圖形。全書分為七十二個門類,共有六百二十四個方劑。每個門類或有歌訣,或有詳細的理論,並附有經驗方藥。關於兒童疾病的各種證候、陰陽虛實、病因和病機、傳變和治療方法都解釋得非常清楚,條理分明。只要看一遍就能了解其中的精髓。如果按照書中的方法治療,就像庖丁解牛一樣,能夠輕易找到病灶,迎刃而解。這真是一部治療兒童疾病的良方。這本書在世上並不多見,是明朝永樂年間,三衢的徐用宣所撰寫的。徐用宣本是世醫,從小就通曉儒家經典,專心研究醫學,晚年融會貫通,掌握了其中的要領。他感嘆世上流傳的醫書雖然浩瀚,但往往各有不足,沒有歸納整理,因此他深入研究,參考各家理論,結合自己的經驗,撰寫了這部醫書。他選擇了有效的方劑,匯編成這本書,以便隨時查閱,提升自己的醫術,並傳給後代。天順年間,當時的撫蜀都憲、貴溪人丘公,他的孩子生病時,正好遇到徐用宣的孫子在京城。請他來診治後,發現他觀察氣色、診脈、聽診、用藥都與眾不同,而且很快就見效。丘公再三詢問,徐用宣的孫子便拿出這本祖傳的醫書給他看,原來是徐用宣親筆抄寫的,字體工整,大小約有一個手掌大,厚度只有一寸左右。丘公仔細閱讀,發現書中的圖形詳細,理論精闢,方劑簡潔有效,確實是一本難得的醫書。於是便請求得到這本書,並依照書中的方法治療,果然療效如神,確信這是一部能夠救活兒童的醫書。到了弘治庚戌年春天,丘公在擔任撫蜀的閒暇時間,將此書交給蜀藩大方伯文安邢公刊印流傳,並請潘琪作序。潘琪認為徐用宣竭盡心力完成這部書,原本只是想珍藏起來,傳給後代子孫,讓他們能夠以此行醫。現在藉由都憲公與方伯公將其刊印,讓這本書流傳更廣,能使天下後世的兒童都得到這本書的恩澤,從而得以保全性命,徐氏的醫術可以說是精湛,用心也可以說是仁慈。如果沒有兩位大人刊印這本書,這本醫書就難以廣傳。
《四庫全書提要》中說,《袖珍小兒方》共十卷,是明代徐用宣所著。徐用宣是衢州人,《藝文志稿》中誤記為徽州人,可能是因為字形相近而導致的錯誤。這本書以脈象診斷為首,接著是方劑、理論和針灸圖形。全書共分為七十二個門類,包含六百二十四個方劑,蒐集相當廣泛。但是,書中的理論大多沿用舊說,沒有新的闡述。這本書寫於永樂年間。嘉靖十一年,贛撫錢宏重新刊印此書,認為此書原本是宋代錢乙所著。
此外,還有《莊氏補要袖珍小兒方》十卷,以及《葛氏保嬰集》四卷,但後者並未流傳下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