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國醫籍考》~ 卷七十五 (2)
卷七十五 (2)
1. 方論(五十三)
鄭文康序曰。保嬰集者。崑山葛哲明仲所輯也。明仲業傳累世。於儒醫二家之書無不讀。於內外諸科之書無不究。竊謂嬰孩之疾。語言不通。脈理未定。猝有所遇。無所措手。憑仗者惟聲與色耳。汶陽錢仲陽漢東王鐔之言。固無容議。若陳文中喜熱而惡寒。喜補而惡解利。已不免丹溪朱氏之辨非。
若張長沙傷寒方法。後世莫之違而可據也。爰是採取諸家已試獲效之方。分門系論。以藥隨之。劑皆平和。而孟浪者弗錄。集成奏進。宣宗皇帝親覽之。賜宴獎勞,明仲存其副於家。請言引首。噫。醫仁術也。天下之術。莫有仁於醫者。夫父母之於子。無所不至。不幸而有疾。
計無所託。乃托之醫。醫無良方善藥。將奚受其托哉。得其人則變危為安。蘇死為生。非其人則患有不可言者。世系或至於莫續。宗祀或至於遂殄。矧萬全之產乎。此明仲保嬰集之所由輯也。明仲博學明脈。而有恆心。今為迪功佐郎楚府良醫副云。(平橋稿)
又致仕良醫副葛明仲同配蔡氏合葬墓誌略曰。吾昆多世醫。若周若許若董若沈若吾鄭。咸著工巧於前代。近時獨葛氏。以術顯而得官。葛氏數傳。而至諱吉甫者。益弘其業。名出數家之上。吉甫生叔成。叔成娶張氏生,二子。長某。次郎公。諱哲字明仲。次睿字季真。永樂間明仲選士太醫垣。
授荊府良醫。副季真起為本縣醫學訓科。昆仲在位三十年。各致其仕。今季真之孫闌又嗣為訓科。一門之內。以術而膺冠帶者三人。噫。前人積德之厚可徵矣。明仲自荊改梁。又改楚。持恆守道。歷三府鮮有敗事。府僚自長史而下。無不重其人。而神其術也。在醫垣日。嘗集保嬰方論若干卷上進。
在荊府日。嘗授賜敕有式。克勤慎之。褒階修職佐郎。公之配蔡氏諱淨。同縣思齋之女。公卒天順五年四月二十一日。蔡卒臘月七日。公壽七十有三。蔡逾其一云。(平橋稿)
〔寇氏(平)全幼心鑑〕十六卷(醫藏目錄作四卷)存
自序曰。上古聖賢。嘗百草作素問。肇為醫藥。蠲除疴瘥。躋斯民於壽域。歷代醫師。繼志述事。立言立方。廣乎功用。大抵以活人為心。而又分為十三科。俾專於一科。用志不分。必獲十全之效。小兒科乃其一。然小兒號曰難治。何也。夫赤子之生。乳下弱質。神未全。氣未充。
言語未能。飲食不知節。寒暑不知謹。不可問切故也。專是科者。必明乎性命樞紐。榮衛依附。脈絡相因。以五臟之色見於面部。探疾病之根源。以藥性溫寒。為攻補緩急。然古方有效有不效。蓋天地氣運。古今不同。猶一歲有春夏秋冬之異。不知今日是何時。選古方效於今日者。
匯成一書。前列察病法。後具用藥方。名全幼心鑑。繡梓印行。快其心目。開卷易曉,茲又以是流布四方。其用心廣。用心良。並書於端。為醫學勸。
白話文:
鄭文康寫序說:《保嬰集》這本書,是崑山的葛哲明仲所編輯的。明仲家學淵源,世代行醫,對於儒家和醫家的書籍都廣泛閱讀,對於內科和外科的各種醫書也都深入研究。他認為嬰兒的疾病,因為不能說話,脈象也還不穩定,突然遇到疾病時,往往不知如何是好。唯一可以憑藉的,只有觀察他們的聲音和臉色。汶陽的錢仲陽和漢東的王鐔的說法,當然沒有什麼問題。但陳文中喜歡用熱藥而厭惡寒涼藥,喜歡用補藥而厭惡發散藥,這已經免不了被丹溪的朱氏所批評了。
如果按照張仲景的傷寒方法,後世是沒有什麼可以反對,而且可以作為依據的。因此,他收集了各家已經驗證有效的方子,分門別類地加以論述,並附上藥方。藥劑都以平和為主,而那些過於猛烈的方子則不收錄。將編輯好的書進獻給皇帝,宣宗皇帝親自翻閱,並賜宴獎賞。明仲把這份書的副本保存下來,並請我為這本書寫一篇序言。唉!醫術是仁愛之術,天下的各種技藝,沒有比醫術更仁愛的了。父母對於子女,是無微不至的關愛。如果不幸生病,卻不知道該託付給誰,就只能託付給醫生了。如果醫生沒有好的方子和藥物,又怎麼能接受這份託付呢?遇到好醫生,就能化險為夷,起死回生;如果遇到不好的醫生,那後果就難以想像,甚至可能導致家族的斷絕,祭祀的終止,更何況是那些剛出生的嬰兒呢?這就是明仲輯錄《保嬰集》的原因。明仲學識淵博,精通脈理,而且有恆心。如今他擔任迪功佐郎、楚府良醫副的官職。
另外,退休的良醫副葛明仲與其妻子蔡氏合葬的墓誌銘略述:我們葛氏家族世代為醫,像周氏、許氏、董氏、沈氏以及我的鄭氏,都在前代以醫術高超而聞名。近來只有葛氏,因為醫術高明而得到官職。葛氏傳了好幾代,到了諱名吉甫的這一代,更是將醫術發揚光大,名聲超過其他幾家。吉甫生了叔成,叔成娶張氏為妻,生了兩個兒子,老大不知名,老二叫郎公,字明仲,老三叫睿,字季真。永樂年間,明仲被選入太醫院,授職荊府良醫。副季真被任命為本縣醫學訓科。兄弟二人在職三十年,各自退休。如今季真的孫子闌又繼承了訓科的職位。一家之內,因為醫術而得到官職的有三人。唉!前人積累的德行真是深厚啊!明仲從荊州調到梁州,又調到楚州,持之以恆,堅守道義,歷經三府都很少有過失。從長史以下的官員,沒有不敬重他的人,並且認為他的醫術很神奇。在太醫院任職期間,曾經收集編撰了《保嬰方論》若干卷進獻給皇帝。
在荊州任職期間,曾經接受敕封,他的工作勤勉謹慎,被褒獎為修職佐郎。他的妻子蔡氏,名淨,是同縣思齋的女兒。明仲卒於天順五年四月二十一日,蔡氏卒於臘月七日。明仲享年七十三歲,蔡氏比他多活了一年。
《寇氏(平)全幼心鑑》共十六卷(醫藏目錄記載為四卷),現存。
作者自序說:上古的聖賢,曾經嚐遍百草,並撰寫了《素問》,開創了醫藥的先河,解除人們的疾病痛苦,使人民能夠健康長壽。歷代的醫師,繼承他們的遺志,繼續發展醫學,建立理論,創立藥方,使醫學的功用更加廣泛。總的來說,都是以救活人命為宗旨。又將醫學分為十三科,讓醫生專注於一科,就能夠專心致志,取得顯著的療效。小兒科是其中的一科。然而,小兒科號稱是最難治療的。為什麼呢?因為剛出生的嬰兒,身體柔弱,神氣還沒有充足,語言表達能力還沒有形成,也不知道節制飲食,更不知道注意保暖。所以,無法通過問診切脈來診斷疾病。專攻小兒科的醫生,必須明瞭生命樞紐,氣血的運行,脈絡的相互聯繫,通過觀察五臟在面部的表現,來探尋疾病的根源,並根據藥性的溫熱寒涼,來決定用藥的攻補緩急。然而,古代的方子,有的有效,有的沒有效,這是因為天地的氣運,古今不同,就像一年有春夏秋冬的變化一樣。如果不考慮今天是什麼時候,就選用古代的方子來治療,那就會有問題。因此,我收集了古代那些今天仍然有效的方子,彙集成一本書。書的前面列出觀察疾病的方法,後面附上藥方,並命名為《全幼心鑑》。把它刻印出來,讓大家能夠方便閱讀,容易理解,以便於傳播到四方,用心良苦。因此,寫下這些文字,來勸勉大家學習醫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