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波元胤

《中國醫籍考》~ 卷七十五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十五 (3)

1. 方論(五十三)

〔錢氏(大用)活幼全書〕國史經籍志八卷,存

吳志尹序曰。疾有大小不同。不相為用。疾之最難治者。莫過於小兒。小兒氣體不全。不能語言。醫之用藥。多損其人。故漢之治幼者。有上虞陳氏之科。宋之治幼者。有新安錢氏之科元之治幼者。有衡陽曾世榮之科。書雖多而專門極少。用之者罔見其效。近世後學錢大用早遊江浙。

遇京師太院名公。講明醫道。師事老學明經之儒。採諸家治過小兒有驗奇方。集為一部。名曰活幼全書。請予為序。予觀大用所集新書。與諸書不同。試之累有神驗。但文理駁雜。亂而不序。乃取方中最驗可錄者三百餘條。編成次序。分為門類。作為歌賦論斷。以列於前。復以鉅細詳略。

以條於後。俾士之治小兒者。易於檢閱。舉其綱以見其目。某疾用某方。某方治某疾。理之謬者正之。傳之訛者去之。繁者刪之。略者詳之。不疏不略。有條有倫。後之學醫者。則而象也。用藥者取而證之。不患藥之不應。而疾之不愈矣。若夫集方以沽名。用藥以利己。大用不為也。

大用醫得師傳。存心仁厚。切於活幼。積方有年。今發之雖不責報。而天之報之者。自有默相之理。方豈云乎哉。是為序。

〔薛氏(鎧)保嬰撮要〕明志二十卷,存

薛己序曰。保嬰提要一書。余先人所編集也。余所嘗治驗者。因類附焉。大參石山沈公見而嘉之。謂有益於民也。遂付諸棗。嗚呼。先人之用心。於是乎不泯矣。昔先人之為是書也。其意甚勤。嘗誨己曰。稚科惟潔古老人最精。若陳文中錢仲陽。則二大家也。文中未嘗專用熱劑。

而後世宗陳者或失之。仲陽未嘗專用涼劑。而後世宗錢者或失之。故有互相詆排。遂為二先生累者矣。而二先生之法。則豈端使然哉。又曰。小兒無補法。此俗說之誤也。錢陳二先生之法無是也。然世之持是說以殺人者多矣。可不戒歟。又曰。大人小兒。其劑異制。所以然者。

大人之腸胃大。其劑宜豐。小兒之腸胃小。其劑宜約。法固然也。且兒亦有大小。襁褓之兒。劑不可同於髫齓。髫齓之兒。劑不可同於成童。□□胃之不堪。必有所傷。是以治者慎之也。□□攻伐之劑者。必審察其真。毋眩不足為有餘。中病即止。徐而調之。病必善愈。不止者。

命之曰過劑之傷。兒之憂也。治者慎之。又曰。子母一體也。況未食之兒。全資母乳。其感通尤速。故母病子病。母安子安。由此言之。凡診兒病者。不可不察其母矣。但療其母。子病自愈。一則藥之氣味。釀乳汁中。入兒之腹。一則母病既去。兒飲善乳。二者兒皆有得愈之道。

誠療兒之善術也。若母無他疾。其兒自病。然兒甚苦於服藥者。亦當與母服之。藥從乳傳。其效與兒自服藥等。吾蓋屢拭之。非漫云也。又曰。大人小見。其治同也。夫何故五行生剋。其理一焉耳。治病而不本諸五行之生克。其盲其聾。其憒憒者歟。茲吾所懼而弗敢也。且吾所論集保嬰方治。

白話文:

[錢氏《活幼全書》的方論]

吳志尹在序中說:疾病有大有小,治療方法各不相同。其中最難治的,莫過於小兒疾病。小兒的身體機能尚未完全發育,又不能表達自己的感受,醫生用藥稍有不慎,就會傷害到他們。因此,漢代有上虞陳氏的小兒科,宋代有新安錢氏的小兒科,元代有衡陽曾世榮的小兒科。雖然相關書籍很多,但專精於此的卻很少,使用的人往往看不出效果。

近代後學錢大用,早年遊歷江浙一帶,結識京城太醫院的名醫,深入研究醫道,並師從精通儒學的長者。他廣泛蒐集了各家治療小兒疾病的有效奇方,彙編成一部書,名為《活幼全書》,並請我為之作序。我看過大用所編的新書,與其他書籍不同,經過多次驗證,確有神奇的療效。只是書中文字條理雜亂,沒有編排順序。因此,我從書中選取三百多條最有效、可以採用的方子,重新編排,分為不同類別,並寫成歌訣和論斷,放在前面。再將每一條方子的詳細內容,包括大小、簡繁等,詳細列在後面。這樣,讓從事小兒科的醫生,能更容易查閱,抓住重點,瞭解某種疾病該用哪個方子,哪個方子能治哪種疾病。對其中錯誤的理論進行糾正,去除以訛傳訛的部分,刪除繁瑣的內容,補充簡略的部分,使其清晰明瞭,條理分明。後來的學醫之人,可以學習效法;用藥的人,可以參考驗證,這樣就不會擔心藥效不佳,疾病難以痊癒。至於那些收集方子來沽名釣譽,用藥來謀取私利的人,大用是不會做的。

大用醫術得自師傳,心地仁厚,一心想救治幼兒,多年來不斷積累經驗。如今他將這些經驗公開,雖然不求回報,但上天自然會有默默的庇佑,這又豈是方子本身可以比擬的呢?這就是我為這本書作序的原因。

[薛氏《保嬰撮要》的方論]

薛己在序中說:《保嬰提要》這本書,是我的先父編輯的。我曾經用書中的方子進行治療,並將自己驗證有效的方子,按照類別附在書中。大參石山沈公看到這本書後,讚賞它對民眾有益,於是將其刊印。嗚呼!先父的用心良苦,終於沒有被埋沒。

過去,先父在編纂這本書的時候,非常勤奮,曾經教導我說:「治療小兒疾病,唯有潔古老人最為精通,而陳文中和錢仲陽則是兩位大家。陳文中從不專用溫熱的藥物,而後世效法陳氏的醫生,卻往往有所偏頗。錢仲陽從不專用寒涼的藥物,而後世效法錢氏的醫生,也往往有所偏頗。因此出現了相互詆毀的現象,這反倒連累了兩位先生。其實,兩位先生的治療方法,又豈會只是單一的用藥呢?」

先父又說:「小兒沒有補法。」這是世俗的錯誤說法,錢、陳兩位先生的醫術中絕無此說。然而,世上許多抱持這種錯誤觀念的人,卻因此害死了不少孩子,怎能不警惕呢?

他又說:「治療大人和小兒的藥劑,在劑量上應該有所不同。這是因為大人的腸胃大,所以藥劑可以用得重些。小兒的腸胃小,所以藥劑應該用得輕些。這是自然之理。而且,小兒也有大小之分,襁褓中的嬰兒和剛換乳牙的孩子,劑量不可相同;剛換乳牙的孩子和少年,劑量也不可相同。如果用藥不當,超出了腸胃的承受能力,必然會造成傷害。所以,治療的人一定要謹慎小心。對於攻伐的藥劑,一定要仔細辨別,不要把不足當成有餘。一旦病症得到緩解就應停止用藥,然後慢慢調養,病自然會痊癒。如果停止用藥之後,病仍未痊癒,那一定是藥劑過量造成的傷害,這是孩子們的隱憂,治療者一定要謹慎。

他又說:「母親和孩子是一體的,尤其是在孩子還沒有吃其他食物的時候,完全依賴母乳。這種感應尤為迅速。所以,母親生病,孩子也容易生病;母親健康,孩子也健康。由此來看,凡是診治小兒疾病的醫生,不能不仔細觀察母親的身體狀況。只要治療母親的疾病,孩子的病自然就會痊癒。一方面,藥物的氣味會通過乳汁傳到孩子的腹中;另一方面,母親的疾病痊癒後,孩子就能喝到健康的乳汁。這兩方面都是孩子痊癒的途徑。這確實是治療兒童疾病的好方法。如果母親沒有其他疾病,只是孩子自己生病,但孩子又很難餵藥,也應該讓母親服藥,這樣藥效就會通過乳汁傳給孩子,效果和孩子自己吃藥是一樣的。我曾經多次驗證過,絕不是隨便說說。

他又說:「治療大人和小兒疾病,其實道理是一樣的。這是因為五行生剋的道理是相同的。治病如果不能根據五行生剋的道理,那就像盲人一樣,聽不到,看不見,糊里糊塗的,這是我所擔心,而且絕不會做的。這就是我所論述和蒐集《保嬰》方治的內容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