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波元胤

《中國醫籍考》~ 卷四十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十 (1)

1. 卷四十

2. 方論(十八)

〔王氏(叔和)論病〕七錄六卷,佚

〔皇甫氏(謐)依諸方撰〕隋志一卷,佚

〔支氏(法存)申蘇方〕七錄五卷,佚

劉敬叔曰。沙門有支法存者。本自胡人。生長廣州。妙善醫術。遂成鉅富。有八尺𣰅㲪。光彩耀目。作百種形像。又有沉香八尺板狀。居常香馥。太原王琰為廣州刺史。大兒邵之屢求二物。法存不與。王因狀法存豪縱。乃殺而籍沒家財焉。(異苑)

孫思邈曰。諸經方。往往有腳弱之論。而古人少有此疾。自永嘉南渡。衣纓士人。多有遭者。嶺表江東。有支法存仰道人等。並留念經方。偏善斯術。晉朝仕望。多獲全濟。(千金方)

〔阮氏(文叔)河南藥方〕(唐志作阮炳。),七錄十六卷,佚

冊府元龜曰。阮炳。字叔文。為河南尹。精意醫術。撰藥方一部。

按文叔叔文。必有一誤。葛洪肘後方序云。阮河南等撰集暴卒備急方。豈是書之外。(別有所採錄歟。)

〔謝氏(泰)黃素醫方〕(舊闕撰人名氏。今據新唐志訂錄。)七錄二十五卷(舊唐志。作十五卷。)佚

按葛洪肘後方序。有崔中書黃素方。似與是書不同。

〔葛氏(洪)玉函方〕(晉書洪傳。作金匱藥方。)百卷,佚

葛洪曰。余見戴霸華佗所集。金匱綠囊。崔中書黃素方。及百家雜方。五百許卷。甘胡呂付周始甘唐通阮南河等。各撰集暴卒備急方。或一百十。或九十四。或八十五。或四十六。世人皆為精悉不可加也。余究而觀之。殊多不備。諸急病其尚未盡。又渾漫雜錯。無其條貫。有所尋按。

不即可得而治。卒暴之候。皆用貴藥。動數十種。自非富室。而居京都者。不能素儲。不可卒辨也。又多令人以針治病。其灸法又不明處所分寸。而但說身中孔穴榮衛之名。自非舊醫備覽明堂流注偃側圖者。安能曉之哉。余所撰百卷。名曰玉函方。皆分別病名。以類相續。其九十三卷。

皆單行徑易。籬陌之間。顧眄皆藥。眾急之病。無不畢備。家有此方。可不用醫。醫多承襲世業。有名無實。但養虛聲。以圖財利。寒白退士。所不可得使。使之者乃多誤人。未有若自閒其要。勝於所迎。無知之醫。醫又不可卒得。得又不肯即為人使。使腠理之微疾。成膏肓之深禍。

乃至不救。且暴急之病。而遠行借問。率多枉矣。(抱朴子)

晉中興書曰。葛洪。字稚川。丹陽句容人。幼覽眾書。近得萬卷。自號抱朴子。善養性之術。撰經用救驗方三卷。號曰肘後方。又撰玉函方一百卷。於今行用。(太平御覽)

〔玉函煎方〕隋志五卷,佚

〔肘後方〕(晉書洪傳。作肘後要急方。唐志。作肘後救卒方。)隋志六卷(舊唐志。作四卷。本朝現在書目。作一卷。)佚

自序曰。余既窮覽墳索。以著述餘暇。兼綜術數。省仲景元化劉戴秘要。金匱綠秩。黃素方。近將千卷。患其混雜煩重。有求難得。故周流華夏九州之中。收拾奇異。捃拾遺逸。選而集之。使種類殊分。緩急易簡。凡為百卷。名曰玉函。然非有力不能盡寫。又見周甘唐阮諸家。

白話文:

[方論(十八)]

  • 王叔和的醫學著作,名為《七錄》,共有六卷,但已失傳。
  • 皇甫謐依據各家醫方撰寫的著作,在《隋書·經籍志》中記載為一卷,也已失傳。
  • 支法存所著的醫方,名為《申蘇方》,共有五卷,同樣失傳。

劉敬叔說,有位沙門名叫支法存,本是胡人,在廣州長大,精通醫術,因此變得非常富有。他有八尺長的瑇瑁,光彩奪目,可以變化成一百種不同的形狀。還有八尺長的沉香板,常散發香氣。太原人王琰擔任廣州刺史時,他的大兒子王邵之多次索要這兩樣寶物,支法存都沒有給他。王琰因此上書舉報支法存豪橫放縱,於是殺了他並沒收了他的家產。(出自《異苑》)

孫思邈說,許多醫經方劑常常提到「腳弱」的病症,但古人很少有這種病。自永嘉之亂後,許多南遷的官宦士人都得了這種病。嶺南和江南一帶,有支法存、仰道人等,他們都鑽研醫方,尤其擅長治療這種病,晉朝許多達官貴人都因此得到救治。(出自《千金方》)

  • 阮文叔(或阮炳)所著的《河南藥方》,《唐書·經籍志》記載為十六卷,也已失傳。

《冊府元龜》記載,阮炳,字叔文,擔任河南尹,精通醫術,撰寫了一部《藥方》。

按理來說,文叔和叔文,名字應該有一個是錯誤的。葛洪在《肘後方》的序言中說到,阮河南等人撰寫了治療暴病急症的方子,難道是指這本書之外的內容嗎?(可能是另外採錄的)

  • 謝泰所著的《黃素醫方》,原先沒有記載作者姓名,現在根據《新唐書·藝文志》補錄。原先《舊唐書·經籍志》記載為十五卷,現為二十五卷,也已失傳。

葛洪在《肘後方》的序言中提到有崔中書的《黃素方》,似乎和這本書不是同一本。

  • 葛洪所著的《玉函方》,《晉書·葛洪傳》記載為《金匱藥方》,共有百卷,已失傳。

葛洪說,我看到戴霸、華佗所收集的《金匱綠囊》,崔中書的《黃素方》,以及各家雜方,大約有五百多卷。甘胡、呂付、周始、甘唐通、阮南河等人各自撰寫了治療暴病急症的方子,有的有一百一十方,有的有九十四方,有的有八十五方,有的有四十六方。世人都認為這些方子已經非常精妙完善了。我仔細研究後發現,還是有很多不足,許多急病都沒有涵蓋到,而且內容混亂,沒有條理,難以查找。急病發作時,往往要用到很多貴重的藥材,動輒幾十種,不是富貴人家,或者住在京城的人,很難事先儲備,也無法立即配齊。而且,許多方子都讓人用針灸治病,但灸法卻沒有清楚說明穴位和尺寸,只是說了身體中穴位和經絡的名稱,不是熟悉醫學、明瞭人體穴位圖的人,怎麼能明白呢?我所撰寫的百卷醫方,取名為《玉函方》,都是根據病症分類,並按類別順序排列。其中的九十三卷,都是單方,取材容易,路邊田野隨處可見,各種急病都能應對,家裡有了這部醫方,就可以不用求醫了。醫生大多是繼承家業,有名無實,只會沽名釣譽,圖謀錢財,這種冷漠的醫生是不能指望的,用他們反而會誤事。還不如自己掌握一些必要的醫學知識,勝過請那些沒有真才實學的醫生。況且,醫生也不是隨時都能找到的,找到了也不一定會馬上為你診治,結果可能使一些小病變成無法挽救的重症。如果是得了急病,還要遠途去尋醫問藥,大多會耽誤病情。(出自《抱朴子》)

《晉中興書》記載,葛洪,字稚川,丹陽句容人,從小博覽群書,讀過的書近萬卷,自號「抱朴子」,擅長養生之術。他撰寫了《經用救驗方》三卷,號為《肘後方》,又撰寫了《玉函方》一百卷,現在還在流傳使用。(出自《太平御覽》)

  • 《玉函煎方》,《隋書·經籍志》記載為五卷,已失傳。
  • 《肘後方》,《晉書·葛洪傳》記載為《肘後要急方》,《唐書·經籍志》記載為《肘後救卒方》。《隋書·經籍志》記載為六卷,《舊唐書·經籍志》記載為四卷,現在的書籍目錄記載為一卷,但都已失傳。

《肘後方》的自序中說,我廣泛閱讀了古代典籍,在撰寫著作之餘,還研究了術數,參考了仲景、元化、劉、戴等人的秘方,《金匱綠秩》、《黃素方》等書籍,總計近千卷。我發現這些內容混雜煩瑣,難以查找,因此走遍九州各地,收集奇特的醫方,整理散失的內容,分類整理,使內容簡明易懂。我撰寫了一百卷,命名為《玉函》。但是,沒有能力的人無法全部抄錄。我又看到周、甘、唐、阮等各家的醫方,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