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國醫籍考》~ 卷三十九 (4)
卷三十九 (4)
1. 方論(十七)
要知外科丸散。率用古方分量。故其效過於內科。此即古方不可增減之明證。余所得宋本醫學書甚多。皆足證明人改亂古書之謬。惜無深通醫理者。與共證之。嘉慶十三年。太歲戊辰。十月四日。孫星衍撰序於安德使署之平津館。
按是書名中藏者。取寶而藏之之義。後漢百官志曰。中宮私府令一人。六百石。注。官者。主中藏幣帛諸物。又蓋勳傳曰。多出中藏財物以餌士。注。中藏。猶內藏也。孫星衍謂卷第分合之異。後人所改。然考樓跋。宋時已有兩本。蓋吳勉學所輯。據閩中倉司刊本者。與樓氏所謂一版或改定數十百字。
藥方增三之二者相符。趙文敏所書。則以蘄春王成父刊本為祖者。其詳記樓氏校語。並避兩朝廟諱。則可以為證焉。特周刻合為二卷。殆不可解。孫氏序稱周本具有上中下三卷。而周刻卷末。有以上八方。陸本在中卷四十論後語。則原又為三卷。孫又稱中卷論診雜病必死以下二篇。
以為隋志所載佗書遺文。因查王叔和脈經。有扁鵲華佗察聲色要訣。其論約略相類。則知其出於佗書,孫說可謂詳確矣。
〔華佗尤候〕佚
按上見於幼幼新書。
〔青囊方〕佚
徐春甫曰。魏華佗得異人授受。今亡之。
〔耿氏(奉)方〕七錄六卷,佚
〔李氏(譡之)藥方〕七錄一卷,佚
〔呂氏(廣)金韜玉鑑經〕宋志三卷,佚
〔葛仙公杏仁煎方〕宋志一卷,佚
晉書葛洪傳曰。洪祖玄。吳時學道得仙。號曰葛仙公。
白話文:
要知道外科使用的丸劑和散劑,大多採用古代的配方和劑量,所以它們的效果比內科藥物更為顯著。這就清楚地證明了古代的配方不應隨意增減。我收藏了許多宋代的醫學書籍,它們都足以證明後人修改古書的錯誤。可惜沒有精通醫理的人,能一起來驗證這些觀點。嘉慶十三年,歲次戊辰,十月四日,孫星衍在安德使署的平津館撰寫序言。
這本書名為「中藏」,取其「珍藏寶物」之意。《後漢百官志》記載,中宮私府設有令一人,俸祿六百石。註解說,這個官員掌管宮中儲藏的錢幣和絲綢等物品。另外,《蓋勳傳》也說,他多次拿出宮中儲藏的財物來賞賜士人。註解說,「中藏」就是「內藏」的意思。孫星衍認為書中卷次的劃分和內容的合併,是後人所修改的。然而,考證樓璣的跋文可知,宋代當時就有兩個版本。其中一個是吳勉學編輯的,以閩中倉司刊刻的版本為依據;另一個則是樓璣所說的,在一版中或有數十甚至數百字的修改,藥方增添了三分之二,與之相符。趙文敏所著,則是以蘄春王成父刊刻的版本為基礎,詳細記錄了樓璣的校對意見,並避開了兩個朝代的廟號,這都可以作為證據。特別是周氏刊刻的版本,將內容合併為兩卷,這實在令人費解。孫星衍在序言中說,周氏刊刻的版本有上、中、下三卷,而周氏刊刻的版本末尾卻有前面八個方劑,陸氏刊刻的版本在中卷的四十論之後也有相關的文字,可見原本是三卷。孫星衍又說,中卷中「論診雜病必死」等兩篇文章,
他認為是隋書志中記載的華佗醫書的遺文。因此我查閱了王叔和的《脈經》,發現其中有關於扁鵲、華佗觀察病人聲色的要訣,內容大致相似。因此可知,這些內容確實出自華佗的醫書,孫星衍的說法可謂詳盡確鑿。
(華佗尤候)已失傳
據說這個方劑見於《幼幼新書》。
(青囊方)已失傳
徐春甫說,魏國的華佗從一位異人那裡得到了這個方劑,但現在已經失傳了。
(耿氏(奉)方)七錄記載有六卷,已失傳
(李氏(衎之)藥方)七錄記載有一卷,已失傳
(呂氏(廣)金韜玉鑑經)宋史記載有三卷,已失傳
(葛仙公杏仁煎方)宋史記載有一卷,已失傳
《晉書·葛洪傳》記載,葛洪的祖先名叫玄,在吳國時期修道成仙,號稱葛仙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