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國醫籍考》~ 卷三十三 (2)
卷三十三 (2)
1. 方論(十一)
為外篇。以其有論無方無證者。為雜篇。復以平昔所聞。師友討論之言。或能發明仲景之微奧。或得古人不言之妙。悉採取之。立為傷寒辨惑入式。附於類證之上。以論見證。則首尾相貫。以號見條。則言不重複。使學者開卷不待披檢。而門類方論脈證。已粲然矣。嗟夫。吾嘗見人議仲景書。
猶儒家之六經也。可謂格言矣。及夫臨病施治。則執以家傳秘方。或得或失。詰其所以。則莫知適從。而仲景之書。已罔然矣。斯亦舉世之大謬也。何則。醫豈易言哉。非神聖工巧。不足以參天地。契陰陽。施品劑。起死回骸。而造仲景之旨焉。愚謂業醫而不由仲景之門。猶儒家之不宗孔子。
而好尚諸子百家者也。類證之編。深負僭咎。非敢貽諸能士。特為初學者之助云耳。時洪武癸酉菊節日。薌溪馬鞍山黃仲理序。
按〔陸氏(彥功)傷寒論類證便覽〕國史經籍志十一卷,存
凡例曰。仲景張先生所述傷寒論一書。舊本多失其真。未免魯魚亥豕之謬。今遵善本校正。或有闕疑。則亦博參諸家之書。附會其說。一傷寒論。叔和王先生雖為撰次。猶未便檢閱。今遵黃仲理先生。類證分門。以便後學。仲理之說。於傷寒論各有發明者。錄於各條舊注之下。
以圈別之。一傷寒論。無己成先生已有註釋。今遵舊本細書之。而以其所著明理論。大書於各類之首。庶幾後學因無己之言。而馴入仲景之室耳。一傷寒賦。悉遵蒙齋吳先生之所撰。一傷寒論舊方。凡一百一十三。今增至三百三十四。悉採朱奉議活人書。和劑局方。及陳良輔胎產藥方。
曾世榮小兒傷寒藥方。李東垣此事難知藥方。非敢妄為之說。題詞曰。傷寒類證。仲理黃先生所編也。然其方法。悉遵仲景。其分門析類。學者已便於檢閱也。吾先君嘗欲梓行未果。僕自早歲。沉潛是書。已有年矣。但病其中少有闕疑。於是附會眾說。及補遺經驗藥方。亦不敢妄加己意。
故名曰傷寒類證便覽。壽梓刊行。嘉樂四方同志共之。後之高明者。幸恕僭。弘治己未歲菊月之望。曉山後裔陸彥功識。
唐高仁序曰。古今擅名醫業。亡慮數百家。而傷寒一證。漢張仲景獨得其要。嘗著金匱玉函經。首論傷寒。後建安初。以宗族多死於是疾。復著傷寒論二十二篇。為法三百九十有七。為方百一十有三。醫往往熟復其辭。而究極其理。治傷寒輒效。書雖王叔和為之撰次。成無己為之註釋。
黃仲理為之類證。錯綜訛舛。遑□有之。鮮克釐正。同邑陸氏世以醫鳴。至彥功甫。益工所業。諸科雜證。罔不究心。至傷寒。闖仲景之室而盡其奧。人之有疾而造焉者。絡澤不絕。其門如市。彥功未嘗幸其劇而規之利。養其成而多之勞。宣通虛實。輕重澀滑燥濕。各以其證。
白話文:
這是一篇外篇,因為它只有論述沒有明確的處方和病症描述,所以歸類為雜篇。這裡記錄了平時聽聞、與師友討論的內容,希望能闡明張仲景學說中的精微奧妙,或發掘古人未曾明言的玄機。我將這些內容都整理出來,編撰成《傷寒辨惑入式》,附在類證之後。這樣以論述來解釋病症,就能使前後貫通;以編號來標示條文,則能避免內容重複。希望能讓學者翻開書卷,不必再逐一查閱,就能對各種類別、方劑論述和脈象病症一目了然。
唉!我曾見過有人評論張仲景的醫書,說它如同儒家的六經一樣,堪稱格言。然而,當他們臨牀治病時,卻只執著於家傳秘方,有時有效,有時無效。問他們為什麼這樣做,他們卻不知所措,而張仲景的醫書,對他們來說已經變得模糊不清了。這也是當今世人普遍存在的重大謬誤。
為什麼這麼說呢?醫學豈是容易談論的?必須具備神聖的智慧和精巧的技藝,才能參透天地之理,契合陰陽變化,運用藥物,起死回生,達到張仲景的醫學境界。我認為,學醫而不遵循張仲景的醫學思想,就如同學習儒家而不以孔子為宗,反而偏好其他諸子百家的學說一樣。
這本《類證》的編寫,我深感自己僭越,並非要展現自己的能力,只是為了幫助初學者。
時值洪武癸酉年菊花盛開之日,薌溪馬鞍山的黃仲理作序。
按:《陸氏(彥功)傷寒論類證便覽》根據《國史經籍志》記載,共有十一卷。
凡例說:張仲景先生所著的《傷寒論》一書,舊版本大多失去了原本的真實面貌,難免出現文字錯誤。現在我依照善本進行校正,如有疑問或缺失之處,也參考了其他醫家的著作,並附上他們的說法。
《傷寒論》一書,王叔和先生雖然進行了整理編纂,但仍然不便於查閱。現在我根據黃仲理先生的方法,將內容按類別分門別類,以便後學者使用。黃仲理先生對《傷寒論》的各條文都有自己的闡發,這些內容都被記錄在各條文舊註的下方,並用圈圈標記加以區分。
《傷寒論》一書,成無己先生已經有了註釋。現在我依據舊版本,將他的註釋用小字書寫,而將他所著的《明理論》用大字寫在各類別的開頭,希望能讓後學者通過閱讀成無己先生的學說,逐步深入到張仲景的醫學殿堂。
《傷寒賦》完全遵照蒙齋吳先生的撰寫。
《傷寒論》的舊方,原有一百一十三個,現在增補至三百三十四個,全部採自朱奉議的《活人書》、《和劑局方》以及陳良輔的《胎產藥方》、曾世榮的《小兒傷寒藥方》、李東垣的《此事難知藥方》,絕不敢妄加自己的臆測之詞。
題詞說:這本《傷寒類證》是黃仲理先生所編寫的。然而,它的方法完全遵循張仲景的學說。它分門別類,使學者可以方便查閱。我的先父曾想刊印此書,但未能如願。我從年輕時就潛心研究此書,至今已有多年的時間。然而,我發現其中仍有一些缺失和疑問,因此我參照了多方說法,並補入了一些經驗藥方,也不敢隨意加入自己的主觀意見。
所以,這本書被命名為《傷寒類證便覽》。現在我將其刊行,希望能與四方的同道共同分享。希望後世高明的醫者,能夠寬恕我的冒昧,並繼續發揚光大。
弘治己未年菊花盛開之月十五日,曉山後裔陸彥功識。
唐高仁作序說:古往今來,擅長醫術、名揚天下的醫者,數不勝數。然而在治療傷寒病方面,唯有漢朝的張仲景獨得其要。他曾著有《金匱玉函經》,首先論述了傷寒病,後來在建安初年,因為他的宗族中很多人死於此病,他又寫出了《傷寒論》二十二篇,其中包含了三百九十七條法則和一百一十三個處方。醫生們大多能熟記書中的內容,卻很少有人能深入探究其中的道理。因此,治療傷寒病的效果往往並不好。這本書雖然經過王叔和的整理編纂,成無己的註釋,黃仲理的分類整理,但仍然存在錯綜複雜、訛誤之處,很少有人能進行更正。同鄉陸氏世代以醫術聞名,到了彥功這一代,醫術更是精湛。他對各科的疑難雜症都深入研究,對於傷寒病,他更是深入到張仲景的醫學殿堂,並掌握了其中的奧秘。前來求醫的人絡繹不絕,他的門庭像市場一樣熱鬧。彥功從不僥倖圖利,更不貪圖名譽,他能辨明虛實、輕重、澀滑、燥濕等各種病症,並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