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波元胤

《中國醫籍考》~ 卷三十三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十三 (3)

1. 方論(十一)

用是全活甚眾。遐邇德之。暇日出其手正仲理類證張氏書。授乃子厚載。暨甥張政鴻吳以順輩。俾三複校讎。釐為十一卷。目之曰傷寒類證便覽。間示予求序。且曰。是先世之志也。因取視之。門分類析。臚列條貫。且以無己之論。冠置各類之首。仲理之說。圈別舊注之外。

又布運氣諸圖於前,以效用乎今。備經效諸方乎後。以增多乎昔。學醫者。得是編而閱之。因門尋證。而證不眩於尋。因注繹理。而理不棼於繹。因法治病。而病不難於治。因方製藥。而藥不忒於制。其所謂升高而睇遠。宅中而觀隅。誠有便於覽者。元翰學復初有言。李明之傷寒會要。

見證得藥。見藥識證。以類相從。指掌具見。倉猝之際。粗工用之。如載司南以適四方。無問津之惑。是編之輒。不啻過之。嗚呼。亦仁矣。雖然。五方異習。五氣異感。五行異稟。則五性易便。蓋有同疾而殊治者。醫惟不離其類。而亦不遺其類。不盭其法。而亦不泥其法。

不失其方。而亦不執其方。斯可矣。膠柱調瑟。而不能以言消息。而曰醫師之良也。吾惑焉。弘治己未秋九月菊節日。同邑新庵唐高仁序。

程敏政題歙陸氏先祠記後曰。陸君彥功世以醫鳴徽歙間。而又篤於祖烈。觀此記可見矣。古稱醫為仁術。仁之施必由親始。若彥功者。豈非難哉。今彥功被召至京師。醫名日著。蓋有淮用之漸矣。力以母服辭。仁不遺親益難。予因託人為錄此記而掃之。彥功服闋北上。將供養尚方。

大著醫國之功。使仁術所施者益廣。則所以發先世之幽光者。不益遠乎,彥功六世祖夢發。文丞相同榜進士。官至大府丞。有曉窗集。予未之見也。方虛谷先生亟稱之。彥功當寫一本見寄。予輯新安文獻志。仁賢之言。豈不少哉。(文集)

徐春甫曰。陸彥功。新安古歙人。世以醫鳴。至彥功益著。遐邇求療。日益效眾。朝廷聞而徵官大醫院。辭歸。編述傷寒類證便覽十卷。今行世。

〔趙氏(道震)傷寒類證〕未見

定遠縣誌曰。趙道震。字處仁。金華人。精於醫。凡軒岐以下諸書。靡不精究。受學丹溪。所造益深。洪武己巳徙籍定遠。活人頗多。未嘗言利。永樂丙戌。上命行人召修大典。運氣書。震董其事。歸而課子醫業,暇則歌楚辭以自適。卒。年八十四。所著有傷寒類證傳於世。

〔王氏(日休)傷寒補遺〕未見

〔盛氏(寅)六經證辯〕未見

汪琥曰。王日休有傷寒補遺。盛啟東有六經證類。呂滄洲有內外編。張氏纘緒二論中。每節取其語。及訪其書。又秘而不傳。淺見寡聞。甘為世誚。

吳江縣誌曰。盛寅。字啟東。以字行。逮之子。工詩善醫。永樂中治內侍蠱奇驗。聞於上。召對稱旨。授太醫院御醫。太子妃孕而疾動。命寅診之。曰此血疾也。當用利藥。諸醫皆駭沮。妃令言利藥者進治。明日疾大已。乃錫金幣直錢千緡。寅在上前。持論梗梗。上甚重之。

白話文:

這本書的使用範圍非常廣泛,遠近的人都稱讚它。在空閒的日子裡,我拿出我的手稿,整理仲理先生的醫理和證候,參考張氏的著作,然後把稿子交給兒子厚載和外甥張政鴻、吳以順等人,讓他們仔細地校對,最後整理成十一卷,命名為《傷寒類證便覽》。他們曾拿來給我看,希望我寫一篇序言,並說這是先祖的遺願。我因此拿來翻閱,發現它將疾病分門別類,條理清晰地羅列出來,並且用自己的觀點放在每一類的開頭。對於仲理先生的說法,則在舊有的註解之外加以圈點區別。

此外,書中還繪製了運氣的圖表放在前面,以求符合當今的需要;將歷代有效的藥方放在後面,以增加其內容,比過去更加豐富。學習醫學的人,如果能閱讀這本書,就能夠按照類別尋找病證,而不至於在尋找病證時感到迷惘;就能夠透過註解來理解醫理,而不至於在理解醫理時感到混亂;就能夠根據醫理來治療疾病,而不至於在治療疾病時感到困難;就能夠根據藥方來配製藥物,而不至於在配製藥物時出現錯誤。這本書可謂是登高望遠,足不出戶而能洞察一切,對於學習醫學的人來說,確實非常方便。翰林學士復初曾說,李明的《傷寒會要》能做到「見證得藥,見藥識證」,可以根據病證選擇藥物,也可以根據藥物認識病證,使二者相互對應,就像指著手掌給你看一樣清晰明白。在倉促之時,即使是醫術不精的人使用它,也像是拿著指南針辨別方向一樣,不會感到迷惘。這本書的編撰,比《傷寒會要》還要更好,真是太好了!然而,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習俗,不同的氣候會引發不同的感受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體質,因此體質也容易產生不同的變化。相同的疾病,可能會有不同的治療方法。醫生在治療疾病時,既要不偏離疾病的類別,也不要遺漏其他類別的疾病;既要不違背治療的原則,也不要拘泥於固定的方法;既要不丟失有效的藥方,也不要固執於單一的藥方,這樣才是正確的。如果像膠柱鼓瑟一樣,不知道變通,還自認為是好醫生,我就感到困惑了。弘治己未年秋九月菊花節日,同鄉新庵唐高仁作序。

程敏政在為歙縣陸氏先祠寫的碑記之後說:「陸君彥功世代以醫術聞名於徽州和歙縣一帶,而且又篤守祖先的遺訓,這從這篇碑記就可以看得出來。古人稱醫術為仁術,仁愛的施行必須從親人開始,像彥功這樣的人,難道不是非常難得嗎?現在彥功被徵召到京城,醫名日益顯著,想必會被重用。但他為了母親的喪事而辭官,這種不忘親情的仁愛就更加難能可貴。我因此託人抄錄這篇碑記並加以整理。彥功服喪期滿後回到京城,將在太醫院任職,施展他的醫術,使仁術的應用範圍更加廣泛,那麼他發揚先祖光輝的事蹟,不是會更加遠大嗎?彥功的六世祖夢發,是和文丞相同榜的進士,官至大府丞,著有《曉窗集》,我沒有看過。方虛谷先生極力稱讚他,彥功應該寫一本寄給我。我編輯《新安文獻志》,像這樣有仁愛和賢能的人的言行,怎能缺少呢?(文集)」

徐春甫說:「陸彥功,是新安古歙人,世代以醫術聞名,到了彥功更加顯著。遠近的人都來求醫,每天都治好很多人。朝廷聽聞他的事蹟,就徵召他到太醫院任職,但他卻辭官回家。他編寫了《傷寒類證便覽》十卷,現在流傳於世。」

〔趙氏(道震)傷寒類證〕未見此書。

《定遠縣誌》記載:「趙道震,字處仁,金華人,精通醫術。凡是軒轅黃帝、岐伯以下的醫學著作,沒有不精通研究的。他師從朱丹溪,所學更加精深。洪武己巳年,他遷居到定遠,救活了很多人,從來不貪圖利益。永樂丙戌年,皇上命令行人召他去編修大典,撰寫運氣方面的書籍,他負責這項工作。他回到家後,就教導兒子學習醫術,空閒時則吟唱楚辭來怡情自樂。最後去世,享年八十四歲。他所著的《傷寒類證》流傳於世。」

〔王氏(日休)傷寒補遺〕未見此書。

〔盛氏(寅)六經證辯〕未見此書。

汪琥說:「王日休著有《傷寒補遺》,盛啟東著有《六經證類》,呂滄洲著有《內外編》。張氏纘緒的兩篇論文中,每一節都引用了他們的說法,也去尋找他們的書,但這些書都被秘藏而不外傳,我學識淺薄,見聞狹隘,甘願被世人嘲笑。」

《吳江縣誌》記載:「盛寅,字啟東,以字為名。是逮之的兒子,精通詩文,擅長醫術。永樂年間,他治好了太監的蠱病,效果奇特,傳到了皇上的耳中。皇上召見他,對他的回答非常滿意,就授予他太醫院御醫的官職。太子妃懷孕後生病,命令盛寅為她診治。盛寅說,這是血病,應該用通利的藥物治療。其他醫生都感到非常驚恐和沮喪。太子妃命令主張用通利藥物的醫生來治療,第二天病情就明顯好轉,於是賞賜盛寅黃金和價值千緡的錢幣。盛寅在皇上面前,堅持自己的醫理,非常耿直,皇上因此非常器重他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