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波元胤

《中國醫籍考》~ 卷四十七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十七 (1)

1. 卷四十七

2. 方論(二十五)

〔亡名氏混俗順生錄〕宋志二卷,佚

〔玉鑑論〕宋志五卷,佚

〔丁氏(信臣)左藏方〕佚

劉昉曰。西京左藏庫使丁信臣。(幼幼新書)

〔梁氏(逢堯)惠眼觀證〕佚

劉昉曰。宜黃戴師憫術。翰林醫學梁逢堯撰。得之前宗正丞蔡衝子周家藏。

〔亡名氏鳳髓經〕佚

〔飛仙論〕佚

〔聯珠論〕佚

〔保信論〕佚

〔惠濟歌〕佚

〔吉氏(撝之)家傳方〕佚

劉昉曰。此書。皆得之前岳州平江令吉撝之謙伯家藏。上六書。(舊有寶童方。今別錄於兒科部。故欠其一。)並不載所作之人。內吉氏家傳。乃謙伯手集之方。

〔聚寶方〕佚

劉昉曰。不載所作之人。得之長沙醫工鄭愈。

〔五關貫真珠囊〕佚

劉昉曰。不載所作之人。得之長沙醫工毛彬。

〔盧氏(昶)醫鏡〕佚

〔史氏(堪)指南方〕宋志二卷,存

陳振孫曰。指南方三卷。蜀人史堪載之撰。凡三十一門。各有論。王璆曰。史載之指南方。嚴州公庫有版。(百一選方)

魯應龍曰。朱師古眉州人。年三十時。得疾不能食。聞葷腥即嘔。用火鐺旋煮湯。沃淡飯。數數食之。醫莫能知。史載之曰。俗輩不讀醫經。而妄欲療人。可嘆也。君之疾。正在素問經中,名食掛。凡人肺六葉。舒張如蓋。下覆於脾。子母氣和則進食。一或有戾。則肺不能舒。

脾為之蔽。故不嗜食。素問曰。肺葉焦熱掛。遂授一方。買藥服之。三日聞人食肉甚香。取而啖之。遂愈。(閒窗括異志)

施彥執曰。蔡元長苦大腸秘固。醫不能通。蓋元長不服大黃等藥故也。時史載之未知名。往謁之。閽者齟齬。久之乃得見。已診脈。史欲示奇。曰。請求二十錢。元長曰。何為。曰。欲市紫菀耳。史遂市紫菀二十文。末之以進。須史遂通。元長大驚。問其說。曰。大腸肺之傳送。

今之秘無他。以肺氣濁耳。紫菀清肺氣。此所以通也。此古今所未聞。但不知用何湯下耳。(北窗炙輠錄)

〔宋氏(闕名)千金方〕藝文略三卷,佚

〔張氏(處環)方〕藝文略三卷,佚

〔亡名氏意外方〕藝文略口卷,佚

〔韋氏(闕名)月錄方〕藝文略一卷,佚

〔陳氏(闕名)太醫方〕藝文略一卷,佚

〔張氏(銳)雞峰備急方〕宋志一卷,佚

陳振孫曰。雞峰備急方一卷。太醫局教授張銳撰。紹興三年為序。大抵皆單方。

劉昉曰。雞峰備急。蜀醫張銳編。銳字子剛。

張杲曰。予伯祖張諱(寧宗廟諱。)字子充。歙人也。家舊以財雄鄉里。族人有以醫名者。因留意焉。長聞蘄水道人龐君安常以醫聞淮甸。往從之遊。一日丐者扣門。自言為風寒所苦。龐君令以藥濟之。丐者問當用何湯。龐君見其手執敗扇。指以此煎藥。調所服之藥。公初不省其意。

乃曰。豈非本草所謂敗扇能出汗者乎。龐曰。然。公辭歸。嘆曰。龐君用藥則善矣。聞川有王樸先生者。其察脈。非特知人之病。而太素之妙。能測人之死生禍福。見於未著之前。服膺幾年。盡得其妙。乃辭而歸。先是宣之南陵有富者。惟一子。而家累萬計。適中寒疾。以為不可救。

白話文:

方論(二十五)

  • 《亡名氏混俗順生錄》,宋朝史書記載有二卷,現已失傳。
  • 《玉鑑論》,宋朝史書記載有五卷,現已失傳。
  • 《丁氏(信臣)左藏方》,已失傳。劉昉說,西京左藏庫的官員丁信臣寫的。(出自《幼幼新書》)
  • 《梁氏(逢堯)惠眼觀證》,已失傳。劉昉說,宜黃的戴師是個有醫術的人,翰林醫學士梁逢堯寫了這本書。這本書是從前宗正丞蔡衝子周家的藏書中得到的。
  • 《亡名氏鳳髓經》,已失傳。
  • 《飛仙論》,已失傳。
  • 《聯珠論》,已失傳。
  • 《保信論》,已失傳。
  • 《惠濟歌》,已失傳。
  • 《吉氏(撝之)家傳方》,已失傳。劉昉說,這六本書都是從前岳州平江縣令吉撝之謙伯家的藏書中得到的。(原先有《寶童方》,現在單獨記錄在兒科部分,所以少了這本。)這些書都沒有記錄作者是誰。其中《吉氏家傳方》是謙伯親手收集的藥方。
  • 《聚寶方》,已失傳。劉昉說,沒有記錄作者是誰,是從長沙的醫生鄭愈那裡得到的。
  • 《五關貫真珠囊》,已失傳。劉昉說,沒有記錄作者是誰,是從長沙的醫生毛彬那裡得到的。
  • 《盧氏(昶)醫鏡》,已失傳。
  • 《史氏(堪)指南方》,宋朝史書記載有二卷,現今仍存。陳振孫說,《指南方》有三卷,是四川人史堪載之寫的,總共有三十一類,每一類都有相關的論述。王璆說,史載之的《指南方》在嚴州公庫有刊印的版本。(出自《百一選方》)魯應龍說,朱師古是眉州人,三十歲時生病,吃不下飯,聞到葷腥就想吐。他用火鍋煮湯,把淡飯泡在湯裡,多次這樣吃。醫生都不知道是什麼原因。史載之說,這些庸醫不讀醫學經典,就想替人治病,真是可悲啊!你的病,在《素問》中記載,叫做食掛。一般人的肺有六葉,像傘一樣展開,覆蓋在脾臟之上。如果肺和脾的氣息和諧,就能好好吃飯。如果氣息不順,肺就不能展開,脾臟就會被遮蔽,所以不想吃飯。《素問》說,肺葉焦熱會導致食掛。史載之給了他一個藥方,讓他買藥服用。三天後,他聞到別人吃肉很香,就拿來吃,病就好了。(出自《閒窗括異志》)施彥執說,蔡元長便秘很嚴重,醫生都沒辦法讓他排便。因為蔡元長不吃大黃等藥。當時史載之還沒有什麼名氣,去拜訪他。守門人不讓進,等了很久才見到他。史載之診斷了脈搏後,為了表現自己的特別,說要二十文錢。蔡元長問為什麼,史載之說,要買紫菀。史載之買了二十文錢的紫菀,把它磨成粉末,獻給蔡元長。蔡元長馬上就排便了,非常驚訝,問他原因。史載之說,大腸是肺傳送廢物的地方。現在你便秘,沒有其他原因,是因為肺氣濁。紫菀可以清肺氣,所以就能排便了。這是古今都沒聽說過的,只是不知道用什麼湯來配藥。(出自《北窗炙輠錄》)
  • 《宋氏(闕名)千金方》,史書《藝文略》記載有三卷,現已失傳。
  • 《張氏(處環)方》,史書《藝文略》記載有三卷,現已失傳。
  • 《亡名氏意外方》,史書《藝文略》記載有卷數,現已失傳。
  • 《韋氏(闕名)月錄方》,史書《藝文略》記載有一卷,現已失傳。
  • 《陳氏(闕名)太醫方》,史書《藝文略》記載有一卷,現已失傳。
  • 《張氏(銳)雞峰備急方》,宋朝史書記載有一卷,現已失傳。陳振孫說,《雞峰備急方》有一卷,是太醫局的教授張銳寫的,紹興三年寫了序言,大部分都是單方。劉昉說,《雞峰備急》是四川的醫生張銳編的,張銳字子剛。張杲說,我的伯祖張(為了避諱宋寧宗的名字,這裡不提)字子充,是歙縣人。家裡以前很有錢。族裡有以醫術聞名的,因此伯祖對醫學也留意起來。他聽說蘄水道人龐君安常以醫術在淮甸聞名,就去拜訪他。有一天,一個乞丐來敲門,說自己得了風寒。龐君讓給他藥。乞丐問要用什麼藥湯。龐君看到乞丐手裡拿著破扇子,就叫用扇子煎藥。伯祖剛開始不明白他的意思,後來才說,難道這就是本草所說的破扇子可以發汗的道理嗎?龐君說,是的。伯祖告辭回家,感嘆說,龐君用藥雖然很好,但是聽說四川有個王樸先生,看脈很厲害,不僅能知道別人的病,而且能預測人的生死禍福。伯祖就跟著王樸學習了好幾年,得到了他的精髓,才告辭回家。在那之前,宣之南陵有個富翁,只有一個兒子,但是家財萬貫。他的兒子得了寒病,大家都覺得沒救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