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國醫籍考》~ 卷四十六 (9)
卷四十六 (9)
1. 方論(二十四)
且是書之行。乃宋神宗詔天下高醫。各以效方奏進而成者。此其中或過於粉飾者。料不能無。而真效之方。必亦不少。第在丹溪之言火多者。謂熱藥能殺人。而余察其為寒多者。則但見寒藥之殺人耳。明者其深察之。(景岳全書)
四庫全書提要曰。局方發揮一卷。元朱震亨撰。以和劑局方。不載病源。止於各方下。條列證候。立法簡便。而未能變通。因一一為之辨論。大旨專為闢溫補。戒燥熱而作。張介賓景岳全書云。局方一書。宋神宗(案此方。成於徽宗之時。介賓以為神宗。殊為舛誤。謹附訂於此。
)詔天下高醫。奏進而成。雖其中或有過於粉飾者。神效之方。亦必不少。豈可輕議。其意頗不以震亨為然。考震亨之學。出於宋內官羅知悌。知悌之學。距河間劉完素。僅隔一傳。完素主於瀉火。震亨則主於滋陰。雖一攻其有餘。其劑峻利。一補其不足。其劑和平。而大旨不離其淵源。
故於局方香竄燥烈諸藥。諄諄致辨明。以來沿其波者。往住以黃柏知母。戕傷元氣。介賓鑑其末流。故惟以益火為宗。掊擊劉朱。不遺餘力。其以冰雪凜冽為不和。以天睛日暖為和。取譬固是。然清風涼雨。亦不能謂之不和。鑠石流金。亦不能強謂之和。各明一義而忘其各執一偏。
其病實相等也,故介賓之說。不可不知。而震亨是編。亦竟不可廢焉。
〔亡名氏諸家名方〕書錄解題二卷,佚
陳振孫曰。福建提舉司所刊。市肆常貨。而局方所未收者。
白話文:
這本書的產生,是因為宋神宗下詔給天下高明的醫生,讓他們各自呈上有效的藥方,彙集而成。這其中可能有些藥方過於誇大不實,但真正有效的藥方也一定不少。丹溪(朱震亨)認為火氣旺盛的人服用熱性藥會致命,但我觀察到寒氣過重的人服用寒性藥也會喪命。明智的人應該仔細地去探究其中的道理。(這段文字出自《景岳全書》)
《四庫全書提要》中提到,《局方發揮》這本書,是元朝朱震亨所著。他認為《和劑局方》沒有記載病因,只是在各個藥方下列出適用的症狀,雖然方便,但缺乏變通。因此,朱震亨針對《和劑局方》逐一進行辨析。他的主要目的是要批判溫補的觀點,戒除燥熱的藥物。張介賓在《景岳全書》中提到,《局方》這本書是宋神宗(註:實際上這藥方是宋徽宗時期完成的,介賓說是神宗,是錯誤的,在此更正)下詔給天下名醫,讓他們呈上藥方後集結而成。雖然其中可能有些誇大其詞的藥方,但真正有效的也一定不少,不可以輕易否定。由此可見,張介賓不太認同朱震亨的觀點。
研究朱震亨的學術淵源,可以發現他師承宋朝的內官羅知悌,而羅知悌的學問又傳承自劉完素,只隔了一代。劉完素主張瀉火,朱震亨則主張滋陰。雖然一個是用峻猛的藥物來攻克有餘的病症,一個是用平和的藥物來補益不足的病症,但他們的理論基礎是一致的。
因此,朱震亨對於《局方》中那些香竄燥烈的藥物,不斷地加以辨析,指出後世的醫者常常用黃柏、知母等藥物來傷害元氣。張介賓看到後世醫者過於濫用寒涼藥物的弊端,所以主張以補益火氣為宗旨,大力抨擊劉完素和朱震亨的理論。他將冰天雪地比作不調和,將晴天暖陽比作調和,雖然比喻得當,但清風涼雨也不能說是不調和,烈日酷暑也不能強說是調和。他們都只看到了一方面的道理,而忽略了另一方面的偏頗,他們的錯誤其實是一樣的。因此,張介賓的觀點不可不知,但朱震亨這本書也不能廢棄。
〔亡名氏諸家名方〕書錄解題二卷,已佚失。
陳振孫說,這是福建提舉司刊印的,市面上常見的書籍,裡面收錄的藥方是《局方》沒有收錄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