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波元胤

《中國醫籍考》~ 卷四十六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十六 (3)

1. 方論(二十四)

風濕兼有冷熱。皆原本腎虛。陰陽虛實。病之別也。春夏秋冬。治之異也。高燥卑濕。地之辨也。老壯男女。人之殊也。說賅備矣。下卷方四十六。獨活散。木香散。傳信方防風粥。桑枝煎。專治風。天麻丸。茴香丸。鳥蛇丸。趁痛丸。專治濕。薏苡仁湯。海桐皮散。木瓜丸。

治風濕相兼。獨活寄生湯。石楠丸。牛膝丸。治風濕挾虛。金牙酒。治風濕瘴癘。八味丸。腎瀝湯。地黃粥。治虛。神功丸。麻仁丸。三脘散。大黃湯。治實。屬陰者兼冷。木香飲子。治其偏於陰也。屬陽者兼熱。紅雪治其偏於陽也。絳宮丸。白皮小豆散。木通散。治其屬於陰陽。

而兼淋閉者也。松節散。食前丸。食後丸。橘皮丸。治尋常法也。三仁丸。潤腸丸。五柔丸。治老人血枯法也。天門冬大煎。則為總治法。淋渫蒸熨五方。則為外治法。而以針灸法為始。原序。方有一十九門。大約不出於此。即闕佚亦厪矣。考腳氣。即素問所謂厥疾。至唐始有此名。

治法亦漸以詳備。然李暄及蘇敬徐王唐侍中諸家之書。今多不傳。獨汲此帙尚存。頗為周密醇正。觀其自述。稱嘗患此疾至劇。因深思其源。遂得秘要。殆所謂三折肱。而為良醫者歟。今特錄而存之。以備專門之一種焉。

〔旅舍備要方〕,宋志一卷,佚

劉昉曰。旅舍備急方。瘡疹論二書。皆隱士董汲撰。汲字及之。東平人。

四庫全書提要曰。旅舍備要方一卷。宋董汲撰。陳振孫書錄解題。載有董汲小兒癍疹論。腳氣治法。不及此書。然宋史藝文志載之。卷帙亦同。蓋陳氏偶未見也。汲因客途猝病。醫藥尤難。特集經效之方。百有餘道。內如蚰蜒入耳。及中藥毒。最為險急。而所用之藥。至為簡易。其雜傷五方。

古書不少概見。今亦罕傳。萬見奇特。蓋古所謂專門禁方。

用之則神驗。至求其理。則和扁有所不能解。即此類也。至於小半夏湯。五苓散。兩方本於漢之張機。今以半夏湯治濕痰。仍其本法。至五苓散。本治傷寒汗後不解。及有水氣之病。今書中引為通行利水之劑。殆亦變通用之。如河間益元散。本雙解半表半裡之傷寒。而後人取以醫暑歟。

其治中暑一方。似即李泉清暑益氣湯之藍本。其無比香薷散。與後來局方。稍有出入。蓋亦本古方為加減。然云治兩腳轉筋疼痛。而反去主治之木瓜。則不解其故矣。小兒一門。大概與同時錢乙藥證直訣相出入。第以柔脆之腸胃。而多用膩粉硃砂諸峻藥。古人氣厚。服之無妨。

在後來亦未可概施也。原本久佚。今從永樂大典收掇排纂。得方尚幾五十。仍舊目分為一十二類。其觸寒心痛,厥風涎潮等證。有錄無書。無從校補。則亦闕焉。

〔譚氏(永德)殊聖方〕佚

劉昉曰。洪農譚永德撰。永德。沛國下邳人。(幼幼新書)

白話文:

方論(二十四)

風濕病兼有寒熱,都是因為腎虛導致陰陽失調,病症的表現形式不同,春夏秋冬的治療方法也不同,高燥卑濕是地域差異,老少男女更是體質差異,這些都已在文中詳盡說明。下卷有四十六個方劑,其中:獨活散、木香散、防風粥、桑枝煎專門治療風;天麻丸、茴香丸、鳥蛇丸、趁痛丸專門治療濕;薏苡仁湯、海桐皮散、木瓜丸則治療風濕兼症。

獨活寄生湯、石楠丸、牛膝丸用於治療風濕兼虛;金牙酒用於治療風濕瘴癘;八味丸、腎瀝湯、地黃粥用於治療虛症;神功丸、麻仁丸、三脘散、大黃湯用於治療實症。陰虛兼寒者,用木香飲子;陽虛兼熱者,用紅雪;絳宮丸、白皮小豆散、木通散則用於治療陰陽兼虛並伴有小便不通的症狀。

松節散、食前丸、食後丸、橘皮丸是用於治療一般風濕的常用方法;三仁丸、潤腸丸、五柔丸用於治療老年人血枯;天門冬大煎是總體治療方法;淋渫、蒸、熨五法是外治法,針灸則是治療的起始方法。原序中記載方劑共有一十九門,大致不出於此,即使有缺失遺漏,也已大致齊全。考究腳氣,即《素問》中所說的厥疾,直到唐代才有了這個名稱,治療方法也逐漸完善。但李暄、蘇敬、徐王唐侍中等人的著作,如今大多失傳,只有這部書尚存,且相當周密完善。觀其自述,作者曾患此疾甚重,因此深思其病因,才得到治療的秘訣,大概正如「三折肱而成良醫」一樣。現特將此書記錄保存,以備專門參考。

《旅舍備要方》(宋·董汲著,一卷,已佚)

劉昉說:《旅舍備急方》、《瘡疹論》兩書都是隱士董汲所著。董汲,字及之,東平人。

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》說:《旅舍備要方》一卷,宋代董汲撰寫。陳振孫的《書錄解題》記載有董汲的《小兒癍疹論》和腳氣的治療方法,但未提及此書,然而《宋史·藝文志》有記載,卷數也相同,大概是陳氏未曾見過此書。董汲因旅途突發疾病,求醫問藥非常困難,因此蒐集了百餘種驗方,其中包括蚰蜒入耳及中藥中毒等危急症狀的治療方法,所用藥物非常簡便。其雜傷五方在古代醫書中並不少見,但如今也很少流傳,其獨到之處令人驚奇,大概是古代所謂的專門秘方,使用效果奇特,但要探究其原理,連扁鵲、張仲景都難以解釋,大概就是這種情況。

例如小半夏湯、五苓散,這兩個方劑都源於漢代的張仲景。現在用半夏湯治療濕痰,仍沿用其原法;五苓散原本治療傷寒汗出後不退和水腫,此書中卻引作通行利水的藥劑,大概也是變通使用了。又如河間派的益元散,原本治療表裡同病的傷寒,後人卻用來治療中暑。

書中治療中暑的一個方劑,似乎是李泉清暑益氣湯的藍本;書中的無比香薷散,與後來的《局方》略有出入,大概也是在古方的基礎上加減而成。但是治療兩腳抽筋疼痛,卻去掉了主要的藥物木瓜,這就讓人不明白原因了。小兒疾病這一部分,大致與同時代的錢乙《藥證直訣》相近,只是由於小兒腸胃柔弱,卻多用膩粉、硃砂等峻猛藥物,古人體質強壯,服用無妨,但在後世就不能一概而行了。原本久已失傳,現從《永樂大典》中輯錄整理,尚存五十餘方,仍按原來的十二類目分類。其中觸寒心痛、厥風涎潮等症狀,有記載而無書可考,無法校對補正,也因此有所缺失。

《譚氏(永德)殊聖方》(已佚)

劉昉說:洪農人譚永德所著。譚永德,沛國下邳人。(出自《幼幼新書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