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國醫籍考》~ 卷四十六 (4)
卷四十六 (4)
1. 方論(二十四)
〔陳氏(師文)校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〕宋史五卷,佚
陳師文等表曰。昔神農嘗百草之味。以救萬民之疾。周官設疾醫之政。以掌萬民之病。著在簡編。為萬世法。我宋勃興。神聖相授。咸以至仁厚德。涵養生類,且謂札瘥荐臻。四時代有。救恤之術。莫先方書。故自開寶以來。早敕近臣。讎校本草。厥後纂次神醫普救。刊行太平聖惠。
重定針艾俞穴。校正千金外臺。又作慶曆善救。簡要濟眾等方。以□天下。或範金揭石。或鏤板聯編。是雖神農之用心。成周之致治。無以過也。天錫神考。睿聖承統。其好生之德。不特見於方論而已。又設太醫局熟藥所於京師。其恤民瘼。可謂勤矣。主上天縱深仁。考述前列。
爰自崇寧。增置七局。揭以和劑惠民之名。俾夫修制給賣。各有攸司。又設收買藥材。所以革偽濫之弊。比詔會府。咸置藥局,所以推廣祖考之德澤。可謂曲盡。然自創局以來。所有之大。或取於鬻藥之家。或得於陳獻之士。未經參訂。不無舛訛。雖嘗鏤板頒行。未免傳疑承誤。
故有藥味。脫漏銖兩過差。製作多不依經。祖襲間有偽妄。至於貼榜。謬戾尤多。殆不可以一二舉也。頃因條具。上達朝廷。繼而被命。遴撰通醫。俾之刊正。於是請書監之秘文。採名賢之別錄。公私眾本。搜獵靡遺。事闕所從。無不研核。或端本以正末。或溯流以尋源。訂其訛繆。
折其淆亂。遺佚者補之。重複者削之。未閱歲而書成。繕寫甫畢。謹獻於朝。將見合和者。得十全之效。飲餌者。無纖芥之疑。頒此成書。惠及區宇。遂使熙豐惠民之美意。崇觀述事之洪規。本末鉅細。無不畢陳。納斯民於壽康。召和氣於穹壞。億萬斯年。傳之無極。豈不韙歟。
將仕郎。措置藥局。檢閱方書。陳承。奉議郎。守太醫令。兼措置藥局檢閱方書裴宗元。朝奉郎。守尚書庫部郎中。提轄措置藥局。陳師文。謹上。
趙希弁曰。和劑局方十卷。上大觀中。詔通醫。刊正醫局方書。閱歲書成。校正七百八字。增損七十餘方。
陳振孫曰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六卷。庫部郎中陳師文等校正。凡二十一門。二百九十七方。其後時有增補。
王應麟曰。大觀中。陳師文等校正和劑局方五卷。二百九十七道。二十一門。紹興六年正月四日。置藥局四所。其一曰和劑局。十八年閏八月二十三日。改熟藥所。為太平惠民局。二十一年十二月十七日。以監本藥方頒諸路。
宋史高宗紀曰。紹興二十一年二月乙卯。詔諸州。置惠民局。官給醫書。周密曰。和劑局方。當時精集諸名方。凡經幾名醫之手。至提領以從官內臣參校。可謂□矣。然其間差訛者。亦自不少。且以牛黃清心丸一方言之。凡用藥三十九味。其間藥味寒熱訛雜。殊不可曉。嘗見一名醫云。
白話文:
方論(二十四)
陳師文等人上奏說:古代神農嘗遍百草,以救治萬民疾病;周朝設立官員掌管醫療,負責百姓的疾病,這些記載在簡冊上,成為萬世的法則。我宋朝興盛,承繼神聖的教誨,都以至仁至厚的德行涵養萬物,百姓康復的訊息不斷傳來,歷代都有救治百姓的措施,而藥方書是首要的。因此,從開寶年間以來,就曾下令近臣校勘藥物典籍,後來又編纂《神醫普救方》、《太平聖惠方》,重訂針灸穴位,校正《千金要方》、《外台秘要》,又編寫《慶曆善救方》、《簡要濟眾方》等藥方,以惠澤天下,或刻印在金屬板上,或刻在石碑上,或雕版印刷成冊。這即使是神農的用心,周朝的善治,也無法超過。上天賜予我們聖明的先祖,睿聖的皇帝繼承皇位,他愛民如子的德行,不只表現在藥方論述上。又在京城設立太醫局和熟藥所,對於百姓的疾苦,可謂非常用心了。皇上天性仁慈,參考前代的典籍,
從崇寧年間開始,增設七個藥局,以「和劑惠民」命名,讓它們負責藥物的製作和銷售,各有主管部門。又設立收購藥材的機構,以革除藥材偽劣的弊端。並且下令各地府州都設立藥局,以廣施先祖的恩澤,可謂盡心竭力。然而,自從藥局設立以來,收集的藥方很多,有的來自賣藥人家,有的來自民間獻方之人,沒有經過仔細核實,難免有錯誤和訛誤。雖然曾經雕版印刷頒行,但還是難免傳播錯誤,造成誤解。
因此,有些藥材的劑量有脫漏、增減的錯誤,製作方法多數不符合經方,祖傳的藥方中也有偽造的成分,至於張貼的藥方告示,錯誤更是很多,幾乎無法一一列舉。最近因為詳細列舉了這些問題上奏朝廷,繼而奉命,遴選精通醫術的人,來校正藥方。於是查閱了宮廷秘藏的醫書,採集名醫的別錄,以及公私收藏的藥方,搜集資料,沒有遺漏任何細節,對於所有內容都仔細考證,或從根本上糾正錯誤,或追溯根源來尋找答案,訂正錯誤和混亂的地方,遺失的內容予以補充,重複的內容予以刪除。不到一年時間,藥書就完成了,抄寫也剛剛完成,謹向朝廷呈獻。將來服用這些藥方的人,就能得到十分有效的療效,服藥的人,也不會有絲毫的疑慮。頒布這部藥書,將惠及天下百姓,使熙豐時期惠民的美意,崇觀時期的宏大規劃,從根本到細節,都得到了完整的體現,讓百姓都健康長壽,讓祥和之氣充滿天下,萬世流傳,這不是很美好的事情嗎?
將仕郎,掌管藥局,校閱藥方書的陳承;奉議郎,兼任太醫令,掌管藥局,校閱藥方書的裴宗元;朝奉郎,兼任尚書庫部郎中,主管藥局的陳師文,謹上。
趙希弁說:《和劑局方》十卷,在大觀年間,奉旨委託通曉醫術之人,校正醫局的藥方書,一年後完成,校正了七百八十個字,增減了七十多個方劑。
陳振孫說: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六卷,由庫部郎中陳師文等人校正,共有二十一門,二百九十七個方劑,後來又多次增補。
王應麟說:大觀年間,陳師文等人校正《和劑局方》五卷,二百九十七個方劑,二十一門。紹興六年正月初四日,設立了四個藥局,其中一個叫和劑局。十八年閏八月二十三日,將熟藥所改名為太平惠民局。二十一年十二月十七日,頒布修訂後的藥方給各地。
《宋史·高宗紀》記載:紹興二十一年二月乙卯,下令各州設立惠民局,官府提供醫書。
周密說:《和劑局方》當時精選了許多名方,經過幾位名醫的手,最後由官內大臣參與校對,可謂精益求精了。然而,其中錯誤的地方也並不少。就拿牛黃清心丸這個方劑來說,一共用了三十九味藥材,其中藥材的寒熱屬性混雜,讓人難以理解。我曾經聽一位名醫說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