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波元胤

《中國醫籍考》~ 卷四十六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十六 (5)

1. 方論(二十四)

此方是前八味。至蒲黃而止。自乾山藥以後。凡二十一味。乃補虛門中山芋丸。當時不知緣何誤寫。在此方之後。因循不曾改正。余因其說而改之。信然。凡此之類。必多有之。信乎誤注本草。非細故也。(癸辛雜識)

劉桂曰。或問云。和劑局方。丹溪發揮辨之詳矣。戴原禮乃丹溪高弟。今觀其所著證治要訣方論。皆祖局方。何也。余曰。局方亦何負於人哉。前後活人。不知其幾。丹溪但辨其用藥者誤耳。非方之罪也。血虛證。不宜用香燥之劑。痿痹證。不可混作風治。亦何嘗屏棄之乎。

今人遂以局方例不可用。或者有宜北不宜南之說。殊不知內經治寒以熱。治熱以寒。微者逆之。甚者從之。權變得宜。消息以為治要。可限以南北之方。而無寒熱之異哉。原禮蓋得丹溪之心法者。其有取於局方。非苟然也。(續醫說)

按是書。據宋志及王海。舊系五卷。書錄解題。作六卷者。或析目錄。別為一卷歟。至讀書志。作十卷。恐是誤寫。徐春甫以裴陳二氏。併為名起。不知何據。弟堅曰。王應麟以和劑惠民二局,為紹興中所置。據陳師文等表。有崇寧增置七局。揭以和劑惠民之名語。則蓋不創於紹興也。

詳宋史職官志曰。崇寧中。置藥局七所。添丞一員。點檢。宣和三年。減置。仍知二局是宣和所罷。而至紹興更置和劑局。改熟藥所。為惠民局矣。張海鵬學津討源所輯增廣本局方跋云。宋崇寧中。暑七局。始有和劑之名。紹興間。改熟藥所。為太平惠民局。未為至當也。陳表又云。

崇寧以來。所有之方。或取於鬻藥之家。或得於陳獻之士。未經參訂。不無舛訛。雖嘗鏤板頒行。未免傳疑承誤云云。趙希弁亦稱。大觀中。詔通醫。刊正藥局方書。而校正增損。然則是書非昉出師文等。崇寧以後。既為刊本。師文因以重修者。故宋志冠以師文校正字也。

〔增廣校正和劑局方〕五卷,存

按是書。往歲姬路侯大夫川合元升(鼎)得之西京書估。以贈於先子。蓋南宋鑱本也。校通行本。無竇慶以下方。雖有紹興續添。別不標識。至諸家名方。不題吳直閣增字。則知紹興中吳直閣所增廣也。然茲本不載其名字。所謂吳直閣者。難識為何人。且茲本但題增廣校正。

無太平惠民字。與讀書志所載符。弟堅曰。玉海。書錄解題。並稱師文等舊本。凡二百九十七方。二十一門。今通行本。大觀舊方。與續添雖各為區別。溢出二方。至分類僅十四門。其舊不可復睹。特至茲本。瞭然可辨。與幼幼新書引合。其存舊色者。無疑矣。詳玉海稱二十一門並其目錄而言。

今茲本諸風一切氣痼冷婦人篇題下。無附腳氣脾胃消渴產圖字。大小篇目。共二十一門。而治傷寒後。有脾胃一門。照通行本。知是紹興所添。若其諸方無重見者。間與通行本不同。有參苓飲子。(傷寒諸家名方)思食丸。(一切氣諸家名方)降氣湯。(諸湯諸家名方)三方。

白話文:

方論(二十四)

這方子是前八味藥,到蒲黃就停了。從乾山藥以後的二十一味藥,是補虛門中山芋丸。當時不知道為什麼寫錯了,在這個方子後面,一直沒有改正。我根據記載修改了它,確實如此。像這樣的錯誤,一定很多。可見誤注本草,不是小事。(癸辛雜識)

劉桂說,有人問:和劑局方,丹溪先生的發揮辨析已經很詳細了,戴原禮是丹溪先生的高徒,現在看他寫的《證治要訣·方論》,都沿用局方,這是為什麼?我說:局方有什麼錯呢?前後救活的人,不知道有多少。丹溪只是辨析用藥的錯誤,並不是方子的錯。血虛症,不應該用辛香燥熱的藥物;痿痹症,不能混作風寒症治療,這難道就棄用局方了嗎?

現在的人就以局方為例,說不能用,或者有適合北方不適合南方的說法。殊不知《內經》說治療寒證用熱法,治療熱證用寒法,輕微的疾病用相反的方法治療,嚴重的疾病則順著病情治療。權變適宜,加減為治療的要點,怎麼能局限於南北的方子,而沒有寒熱的區別呢?原禮大概得到了丹溪先生的精髓,所以他採用局方,並不是偶然的。(續醫說)

據宋朝的志書和王海的記載,這本書原本是五卷,書錄解題作六卷,可能是把目錄單獨編成一卷。到讀書志,又作十卷,恐怕是寫錯了。徐春甫把裴氏和陳氏合起來作為書名,不知道是什麼根據。我弟弟堅說,王應麟認為和劑局、惠民局是紹興年間設立的,根據陳師文等人的奏摺,崇寧年間增加了七個藥局,都冠以和劑惠民的名義,那麼,它大概不是創立於紹興年間。

詳查《宋史·職官志》說,崇寧年間設立了七個藥局,增加了點檢一員;宣和三年減少了藥局,仍然保留兩個藥局。也就是說宣和年間罷免的,到紹興年間又設立了和劑局,把熟藥所改為惠民局。張海鵬《學津討源》所輯增廣本局方跋文說,宋崇寧年間設立了七個藥局,才有了和劑的名稱;紹興年間把熟藥所改為太平惠民局,這說法未必準確。陳師文的奏摺又說,

崇寧年間以來,所有的方子,有的取自賣藥人家,有的得到於獻方之人,沒有經過審訂,不免有錯誤和訛誤。雖然曾經刻板頒行,還是免不了傳疑承誤等等。趙希弁也說,大觀年間,朝廷詔令通曉醫術的人,刊正藥局方書,校正增減。但是這本書不是起於師文等人,崇寧年間以後,已經有了刊本,師文只是重新修訂而已,所以宋朝的志書題為師文校正。

《增廣校正和劑局方》五卷,尚存

據說這本書,以前姬路侯大夫川合元升(鼎)從西京的書商那裡得到,贈送給我父親。這是南宋刻本。和通行本相比,沒有竇慶以下的方子,雖然有紹興年間續添的方子,但沒有特別標識。至於諸家名方,沒有題注吳直閣增字,可知是紹興年間吳直閣所增廣的。但是這個版本沒有記載他的名字,所謂的吳直閣,很難知道是誰。而且這個版本只題為增廣校正,

沒有太平惠民的字樣,與讀書志所載相符。我弟弟堅說,《玉海》、《書錄解題》都稱師文等人的舊本,共二百九十七方,二十一門。現在通行本,大觀舊方和續添的雖然區分開來,卻多出兩方,分類只有十四門,舊本已不可見。特別是這個版本,可以清楚地辨別,與《幼幼新書》引用的相符,它保留了舊本的樣子,毫無疑問。詳查《玉海》稱二十一門,並列出目錄。

現在這個版本,在諸風、一切氣、痼冷、婦人篇題下,沒有附腳氣、脾胃、消渴、產後諸病的字樣。大小篇目共二十一門,而治療傷寒後,有一個脾胃一門,對照通行本,知道是紹興年間添加的。那些方子沒有重複的,有的和通行本不同,有參苓飲子(《傷寒諸家名方》)、思食丸(《一切氣諸家名方》)、降氣湯(《諸湯諸家名方》)三個方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