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國醫籍考》~ 卷二十六 (6)
卷二十六 (6)
1. 方論(四)
〔宋氏(云公)傷寒類證〕二卷,存
自序曰。竊聞天地師道以覆載。聖人立醫以濟物。道德醫藥。皆原於一。醫不通道無以知造物之機。道不通醫。無以盡養生之理。然欲學此道者。必先立其志。志立則物格。物格則學專。學雖專也。必得師匠、則可入其門矣。更能敏惠愛物。公正無私,方合其道。夫掌命之職。
其大矣哉。且聖智玄遠。自有樞要。強欲穿鑿。徒勞皓首。僕於常山醫流張道人處。密受通玄類證。乃仲景之鈐法也。彼得之異人。而世未有本。切念仲景之書。隱奧難見。雖有上士。所見博達。奈以一心。日應眾病。萬一差誤。豈不憂哉。今則此書換其微言。宗為直說。使難見之文。
明於掌上。故曰。舉一綱而萬目張。標一言而眾理顯。若得是書。以補廢志。其濟。世也不亦深乎。故命工開版。庶傳永久。時大定癸未九月望日。河內宋云公述。
汪琥曰。明季虞山人校刊類證三卷。於仲景全書中。其書以仲景三百九十七法。分為五十門。以太陽等六經。編為辰卯寅醜子亥字號。有如五十門。以嘔吐門為始。見辰字號某嘔證。當用仲景某方。與馬宗素鈐法相似。亦別無發明處。故準繩凡例云。纂傷寒者眾矣。知尊仲景書。而遺後賢續法者。好古之過也。類證諸書。是也。
〔傷寒摘疑〕(九靈山房集丹溪翁傳。作傷寒辨疑。宋濂丹溪石表辭。作傷寒論辨。)讀書敏求記一卷,未見
錢曾曰。朱彥修謂仲景書。儒家之論孟也。復何所疑摘之者。竊恐摘簡斷文。章句或誤。故略紀所疑。而附以己意。非敢致疑於仲景也。
汪琥曰。傷寒摘疑問目。元丹溪朱震亨撰。書止一卷。始議脈。終議證與湯。此亦闡揚仲景之文。大有益於後學者。惜乎其論止一十九條而已。
〔滑氏(壽)傷寒例鈔〕(醫史攖寧生傳。作讀傷寒論鈔。)三卷,未見
汪琥曰。傷寒例鈔。元許昌滑壽伯仁集。書凡三卷。其上卷。首鈔傷寒例。次鈔六經。有如太陽一經。先鈔本經總例。曰在經之證。曰入腑之證。曰傳變之證。又次鈔本經雜例。凡三陽經及合併病。皆如上例。鈔作一卷。其中卷。則鈔三陰經例。及陰陽差後勞食復例。其下卷。
則鈔脈例。有如亡血脈。陽衰脈。病脈。難治脈。又如六經中風。及傷風見寒。傷寒見風。溫病風溫。痙濕暍。霍亂。厥逆下利嘔吐。可否汗下之條。皆鈔其脈。末後則鈔死證三十餘條。其於仲景之論。毫無發明。亦止便學者之記習耳。
〔許氏(弘)金鏡內臺方議〕十二卷,存
建安縣誌曰。許宏。字宗道。幼業儒。而隱於醫。奇證異疾。醫之輒效。又工詩文。寫山水花卉。皆臻其妙。卒。年八十一。所著有通元錄。行世。
汪琥曰。金鏡內臺方議。建安許弘集。書凡十二卷。其第一卷至十卷。議仲景麻黃桂枝等湯方。第十一卷。議五苓等散方。第十二卷。議理中等丸方。其說雖以成注為主。然亦多所發明。是亦大有裨於仲景者也。琥按許氏不知何代人。不詳其字。閱其文義。想系是金元時人耳。
白話文:
方論(四)
宋氏(云公)所著《傷寒類證》二卷,尚存。
他在序中寫道:「我聽說天地以覆蓋和承載萬物為師道,聖人創立醫學來救濟世人。道德和醫藥,本源都是相同的。不懂得道,就無法了解造化的奧秘;不通曉醫學,就不能徹底領悟養生的道理。想要學習醫學這門道的人,必須先立定志向。有了志向,才能格物致知;格物致知,才能專心學習。即使專心學習,也必須得到老師的指導,才能入門。若能更加聰敏仁愛、公正無私,才符合醫道。掌握生命健康,責任重大啊!而且聖人的智慧高深而奧妙,自有其關鍵要訣,強行鑽研探究,只會徒勞無功、到老一事無成。我從常山醫派的張道人那裡,秘密地學到了通玄類證的醫術,這就是張仲景的秘傳心法。他從異人那裡得到,而世上沒有相關的著作。我深感張仲景的書,內容深奧難懂,即使是有學問的人,見識廣博,也難以一心一意地應付各種疾病。萬一診斷錯誤,豈不令人憂慮?現在這本書,將原本隱晦的道理,改為直接的說明,使難以理解的文字,變得清楚明白。所以說,抓住一個綱領,就能展開萬千條目;揭示一個道理,就能顯明眾多理則。如果得到這本書,來彌補(人們)廢弛的志向,那對於救濟世人,豈不是意義深遠嗎?因此我命人刻板印刷,希望能夠永久流傳。」時值大定癸未年九月十五日,河內宋云公撰述。
汪琥說:「明朝末年虞山人校刊了《類證》三卷,它從張仲景的全部著作中,將三百九十七種治法,分為五十個門類。再以太陽等六經,編為辰卯寅丑子亥的字號。就像五十個門類,以嘔吐門為開始,看到辰字號的某嘔吐病症,就應當使用張仲景的某個方子,和馬宗素的秘傳心法相似,也沒有什麼獨到的發明。所以《準繩凡例》中說,編纂《傷寒論》的人很多,只知道尊崇張仲景的書,而忽略後人的續補之法,這是過於拘泥古人。像《類證》這樣的書籍,就是如此。」
《傷寒摘疑》(內容採自九靈山房搜集的丹溪翁傳,也稱作《傷寒辨疑》。宋濂的丹溪墓誌銘則稱作《傷寒論辨》),共一卷,未見。
錢曾說:「朱彥修認為張仲景的書,如同儒家的《論語》和《孟子》一樣,還有什麼值得懷疑和摘錄的呢?我擔心摘取簡略的文字,斷章取義,或是章句有誤,所以只是簡單地記錄下我的疑慮,並且附上自己的見解,並不是敢於對張仲景提出質疑。」
汪琥說:「《傷寒摘疑》這本書,是元朝的丹溪朱震亨所著。全書只有一卷,從討論脈象開始,到討論病症和湯藥結束。這也是闡揚張仲景的文章,對後世學者很有幫助。可惜他的論述只有十九條。」
滑氏(壽)所著《傷寒例鈔》(《醫史攖寧生傳》則稱作《讀傷寒論鈔》),共三卷,未見。
汪琥說:「《傷寒例鈔》這本書,是元朝許昌的滑壽伯仁所編纂。全書共三卷。上卷首先抄錄了《傷寒例》,其次抄錄了六經的內容。例如太陽經,先抄錄本經的總例,包括在經之證、入腑之證、傳變之證。接著抄錄本經的雜例。凡是三陽經以及合併的病症,都像上述例子一樣,抄寫成一卷。中卷則抄錄三陰經的例子,以及陰陽失調後,勞累和飲食復發的例子。下卷則抄錄脈象的例子,像是亡血脈、陽衰脈、病脈、難治脈等等。又如六經中風,以及傷風見寒、傷寒見風、溫病風溫、痙病、濕病、中暑、霍亂、厥逆、下利、嘔吐,是否適合發汗或攻下等條文,都抄錄了它們的脈象。最後抄錄了三十多條死證。他對於張仲景的理論,沒有什麼新的見解,只是方便學者記憶和學習而已。」
許氏(弘)所著《金鏡內臺方議》十二卷,尚存。
《建安縣誌》記載:「許弘,字宗道,年輕時學習儒學,後來隱居研究醫學。對於疑難雜症,一經治療,往往有效。他又擅長詩文,所繪的山水花卉,都達到極高的境界。去世時,享年八十一歲。著有《通元錄》,流傳於世。」
汪琥說:「《金鏡內臺方議》這本書,是建安的許弘所編纂。全書共十二卷,第一卷到第十卷,討論了張仲景的麻黃湯、桂枝湯等方劑。第十一卷,討論了五苓散等散劑。第十二卷,討論了理中丸等丸劑。他的論述雖然以注釋前人的觀點為主,但也多有闡發,對於研究張仲景的學說有很大的幫助。」我認為許氏不知道是哪個朝代的人,也不清楚他的字。從他的文章來看,推測他應該是金元時期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