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國醫籍考》~ 卷二十六 (7)
卷二十六 (7)
1. 方論(四)
按許宏以傷寒論為金鏡內臺方。雜病論為外臺方。考內外臺之稱。未聞有命仲景書者。而其為義。殆不相類。(詳見於方論第十九外臺秘要下。)許氏所稱。其意若云內外篇耳。許又著湖海奇方八卷。自序題永樂二十年。歲在壬寅。七月二十四日己卯。建安八十二翁許宏謹書。則縣誌稱以八十一卒。誤矣。汪琥為金元間人。亦失考也。
〔汪氏(機)傷寒選錄〕八卷,存
自序曰。傷寒論者。仲景張先生之所作也。自漢而下。推明之者。殆且百家。求其能悉其旨者。十百而一二焉。余於壯年。嘗輯諸說。少加隱括。分條備註。祖仲景者。書之以墨。附諸家者。別之以朱。去取未必正也。較諸他書。頗為詳盡。臨證一覽。而諸說皆在於目矣。稿已粗具,奈何年逾七十。
兩目昏蒙。莫能執筆。稿幾廢棄如故紙也。幸同邑石墅陳子桷和溪程子鎬。於余最厚。論及傷寒。因檢故稿。出示條例。既而語諸予曰。此稿成之不易。茲皆視如故紙。則前功盡棄。誠可惜哉。吾等當極駑鈍。以終厥志。何如。余曰。固所願也。第恐年老。弗及見焉。於是盡取諸書付之。
見其授受唯謹。夙夜匪懈。從事於斯。益其所未益。增其所未增。逐條補輯。反復數過,不憚其勞。如此。爰及三載。始克告成。余曰。業已廢棄。今賴二子。得成全書。果不負余之所願也。人言。有志者事竟成。豈不信哉。噫。齒將沒矣。尚獲睹其成功。余之幸也。又如何耶。
名其書曰傷寒選錄。蓋因備取諸家之說。而選其近於理者。靡不悉錄。又奚俟余贅辭。孔子曰。述而不作。信而好古。其斯之謂歟。故為之序。嘉靖丙申年。三月朔旦。新安祁門汪機序。
凡例曰。諸先賢所論。於仲景有發明者。並採輯卷首。以廣識見耳。一編集。多仿王安道所定次序。以傷寒例。居六經之首。病篇次之。一六經諸病。皆仿成無己例。摘取諸證條中一證。別立條款。為之發明。成氏或有所未瑩者。復附諸賢所論。俾學者知有所擇也。一各證成氏所釋。
有未當者。復採諸賢之說。以附益之。使觀者知所適從也。一仲景有論無方者。則參考諸書之有方者補之。別例圈不敢比同於仲景。蓋恐其方或有所未當也。一所集諸賢之說。但注其姓氏不敢直書其名。如成無己曰成氏。劉河間曰劉氏。韓祇和曰韓氏。龐安常曰龐氏。錢聞禮曰錢氏。
許叔微曰許氏。朱肱曰朱氏。吳授曰吳氏。陶尚文曰陶氏。朱丹溪曰丹溪。張兼善曰張氏。
〔胡氏(朝臣)傷寒類編〕七卷,存
跋曰。昔人疑傷寒論非全書。乃叔和雜以己意而成之者。按王安道謂六經病篇。立法嚴而處方審。仲景妙義攸存。必非叔和所能讚辭也。其有增附者。厥陰下利嘔噦諸證。與脈法可汗不可汗等篇而已。余然其言。為類編書。列傷寒例於前。六經病次之。瘥後病又次之。相類病又次之。
白話文:
許宏認為《傷寒論》是像金鏡一樣精微的內科醫方,《雜病論》則是外用的醫方。但考究「內臺」、「外臺」的說法,從未聽說用來稱呼張仲景的著作,而且它們的含義也不太一樣。(詳細內容可參考《方論》第十九篇的「外臺秘要」)。許宏所說的「內外」,他的意思大概是指「內篇」和「外篇」吧。許宏還著有《湖海奇方》八卷,他在自序中寫道,永樂二十年壬寅年七月二十四日,建安八十二歲的老翁許宏親筆寫下。這與縣誌記載他八十一歲去世的說法不符,是錯誤的。另外,汪琥是金元時期的人,這也是考證錯誤的。
〔汪機《傷寒選錄》〕八卷,現存
自序說,《傷寒論》是張仲景先生所作。自漢代以來,研究闡明這本書的人數不勝數,幾乎有上百家。但真正能理解其精髓的,十個人中難有一兩個。我在年輕時,曾收集各家學說,略加整理歸納,分條註解。凡是遵循張仲景的觀點,就用墨筆記錄;凡是附和各家學說的,就用朱筆區分。取捨未必完全正確。但與其他書籍相比,這本書已經相當詳盡,臨床時只要看一眼,就能將各家學說盡收眼底。書稿已經大致完成,但無奈年紀超過七十歲,雙眼昏花,無法執筆,書稿幾乎要像廢紙一樣被拋棄了。幸好同鄉石墅的陳桷和和溪的程鎬,與我交情深厚。在談論傷寒時,他們翻閱了舊稿,看到裡面的條例,然後對我說:「這書稿完成不易,現在卻被視為廢紙,實在太可惜了。我們雖然資質駑鈍,也應當幫您完成心願,您覺得如何?」我說:「這正是我所希望的,只是擔心年紀大了,恐怕看不到它完成。」於是,我把所有書稿都交給他們。
我看見他們接受書稿時非常恭敬,日夜不懈地投入其中,不斷補充和增訂,反覆多次校對,不辭勞苦。就這樣過了三年,才終於完成了。我說:「這書稿本已廢棄,現在仰賴這兩位,終於能完成全書,真沒有辜負我的期望。俗話說,有志者事竟成,這真是可信的。唉!我年紀都快要死了,還能看到它成功,真是我的幸運啊!」
這本書命名為《傷寒選錄》,因為它廣泛收集各家學說,並選取其中比較合理的觀點,全部記錄下來,因此不需要我再多說什麼了。孔子說:「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。」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。因此寫下這篇序。嘉靖丙申年三月初一,新安祁門汪機撰寫。
凡例說:對於前賢們的論述中,能夠闡明張仲景觀點的,都收集在卷首,以擴展見識。本書的編排,大多仿照王安道所定的次序,以《傷寒例》放在六經之首,然後才是各病篇。六經的各種疾病,都仿照成無己的例子,從各證條文中摘取一個證候,另外設立條款來闡明。成無己闡述不夠清晰的地方,就附上其他賢人的論述,讓學者們知道如何選擇。對於成無己對各證的解釋,如果有不恰當的地方,就採用其他賢人的觀點來補充,讓讀者知道該如何判斷。對於張仲景有論述但沒有方劑的,就參考其他書籍中有的方劑來補充,並另加標記,不敢與張仲景的方劑相提並論,因為擔心那些方劑可能不完全適當。所收集的各賢的學說,只註明姓氏,不敢直接寫他們的名字。例如:稱成無己為「成氏」,劉河間為「劉氏」,韓祇和為「韓氏」,龐安常為「龐氏」,錢聞禮為「錢氏」,許叔微為「許氏」,朱肱為「朱氏」,吳授為「吳氏」,陶尚文為「陶氏」,朱丹溪為「丹溪」,張兼善為「張氏」。
〔胡朝臣《傷寒類編》〕七卷,現存
跋語說:過去有人懷疑《傷寒論》並非完整之作,而是王叔和夾雜個人觀點而成的。但王安道認為,六經的病篇,立法嚴謹,處方審慎,張仲景的精妙之處仍然存在,絕非王叔和所能讚美。其中有增補的部分,只是厥陰下利嘔噦等證,以及脈法、可汗不可汗等篇章而已。我認為他的說法是對的。因此編撰了這部《類編》,將《傷寒例》放在最前面,接著是六經病,再接著是痊癒後的疾病,最後是相似的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