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波元胤

《中國醫籍考》~ 卷三十二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十二 (8)

1. 方論(十)

王圻曰。葉如庵。黃岡人。以儒為醫。所撰傷寒大易覽一編。為時所宗。

〔徐氏(止善)傷寒補亡論〕佚

按上見於古今醫統。

〔王氏(翼)傷寒歌括〕佚

按上見於陽城縣誌。

〔朱氏(震亨)傷寒發揮〕續文獻通考卷闕,佚

〔呂氏(復)長沙論傷寒十釋〕佚

按上見九靈山房集滄洲翁傳。

呂復曰。近人徐止善作傷寒補亡。恐與先哲之意不合。余因竊舉大要。以補成氏之朱備。知醫君子。或有所取也。

〔趙氏(慈心)傷寒釋疑〕佚

按上見於傷寒治例。

〔王氏(履)傷寒立法考〕一卷,未見

按上見於菉竹堂書目。

醫史曰。王履。字安道。崑山人。學醫于丹溪朱彥修。盡得其傳。嘗謂張仲景傷寒論。為諸家祖。後世雖多立論。率不出其藩籬。且素問云。人傷於寒為病熱。言常而不言變。仲景推寒熱之故。履乃備常與變。作傷寒立法考。又謂諸病。陽明篇。無目痛。少陽篇。言胸脅滿。

而不言痛。太陰篇。無嗌乾。厥陰篇。無囊縮。凡此必有脫簡。乃以三百九十七法。去其重複者。僅二百三十八條。乃合作傷寒三百九十七法。極論內外傷。經旨異同。並中風中暑辨議。名曰溯洄集一卷。標題原病式一卷。百病鉤玄二十卷。醫韻統一百卷。履篤志苦學。博極群書。

為文若詩。皆精詣有法。畫師夏圭。行筆秀勁。布置茂密。評者謂作家士氣咸備云。履元季嘗遊華山。作四十餘圖。書紀遊詩於其上。今江南好事家藏之。

按傷寒立法考一篇。見於溯洄集中。恐非別有一書也。

白話文:

王圻說,葉如庵是黃岡人,本來是讀書人,後來轉行當醫生。他寫了一本叫《傷寒大易覽》的書,當時很受醫家推崇。

徐止善寫的《傷寒補亡論》已經失傳了。(這個資訊來自《古今醫統》這本書。)

王翼寫的《傷寒歌括》也失傳了。(這個資訊來自《陽城縣誌》這本書。)

朱震亨寫的《傷寒發揮》在《續文獻通考》這本書中沒有收錄,也已經失傳了。

呂復寫的《長沙論傷寒十釋》也失傳了。(這個資訊來自《九靈山房集滄洲翁傳》這本書。)

呂復說,近來徐止善寫了《傷寒補亡》,恐怕和古代聖賢的觀點不太一樣。因此,我簡要地提出一些重點,來補充成無己的不足,希望醫學界人士能有所參考。

趙慈心寫的《傷寒釋疑》也失傳了。(這個資訊來自《傷寒治例》這本書。)

王履寫的《傷寒立法考》一卷,目前沒有看到。(這個資訊來自《菉竹堂書目》這本書。)

醫學史記載,王履,字安道,是崑山人。他跟隨朱震亨的弟子朱彥修學習醫術,學到了朱彥修的全部醫學精髓。他認為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是各家醫學理論的鼻祖,後世的醫學理論大多沒有超出《傷寒論》的範圍。而且,《素問》說「人傷於寒則病熱」,只說了常規情況,沒有說變異的情況。張仲景推究了寒熱的原因,王履則兼顧了常規和變異的情況,寫了《傷寒立法考》。他又說,很多病在《傷寒論》中,陽明篇沒有提到眼睛痛,少陽篇只說胸脅脹滿而沒有說痛,太陰篇沒有說口乾,厥陰篇沒有說陰囊收縮,這些應該是簡略了。他把《傷寒論》的三百九十七種治法,去掉重複的,剩二百三十八條,然後整理成《傷寒三百九十七法》。他詳細論述了內傷和外傷,經絡的異同,並對中風和中暑進行了辨析,寫了一本叫《溯洄集》的書。他又寫了《原病式》一卷,《百病鉤玄》二十卷,《醫韻統》一百卷。王履專心苦學,博覽群書,文章寫得像詩一樣,精通且有法度。他畫的畫也像畫家夏圭一樣,筆法流暢有力,佈局緊密,評論家說他兼具了畫家和文人的氣質。王履在元朝的時候曾經遊覽過華山,畫了四十多幅圖,並在畫上題寫了遊記詩,現在被江南的收藏家收藏。

這裡說的《傷寒立法考》應該是收錄在《溯洄集》裡面,可能不是另外一本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