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波元胤

《中國醫籍考》~ 卷四十九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十九 (10)

1. 方論(二十七)

鄉之彥也。君少習父學。知自貴重。後忽自嘆曰。民壽既未能得志科第。以光先世。則醫亦濟人也。與仕而濟人者同。於是始進醫學。以志在濟人。與泛泛謀利。而醫者已異。且以士為醫。故讀醫書尤機警。而知道理深處。況其憺然寡欲。視人之病。猶己之病。雖應接不暇。

不怠不厭。自奉尤薄。不飲酒。不食肉。不食油鹽。終日夕。止一食白飯白水白麵而已。有人之所難堪。而君處之恬然。自謂庶幾身心清潔。可通神明。而不誤於救人者。因此反精力強健。若有神助。未嘗以為異。救人不知其幾。亦未嘗以此為功。是心也。恐姚僧坦之所未知者。

然則得君之方法者何幸。又能如君之用心哉。予故並及之。觀者宜詳之。景定改元中秋。郡人包惔書。

〔楊氏(士瀛)仁齋直指方〕二十六卷,存

自序曰。余始撰活人總括。嬰兒指要。俗皆以沽名譏。及脈書一行。於是斂肅而相告曰。誠不易也。誰肯佽囷竭廩。以徇之哉。余曰。子亦有知天乎。天將寓其濟人利物之心。故資我以心通意曉之學。既得於天。還以事之。是蓋造物初心之所期也。或者隙光自耀。藏諸己而不溥諸人。

政恐玉毀櫝中。草木俱腐矣。雖然。人有四百四病。幾齣於前三冊之外者。可不原證擇方。揭為直指之捷徑乎。明白易曉之謂直。發蹤以示之謂指。剖前哲未言之蘊。摘諸家已效之方。濟以家傳。參之肘後。使讀者心目瞭然。對病識證。因證得藥。猶繩墨誠陳之不可欺。庶幾仁意周流。

亹亹相續。非深願歟。余書慨而作曰。天之予人以是物。必使之有以用是物。有是物而不能用。非唯咈天。抑亦自棄其天者也。並書此為同志勉。景定甲子良月朔。三山楊士瀛登父序。

〔朱氏(崇正)仁齋直指附遠方〕國史經籍志二十六卷,存

四庫全書提要曰。仁齋直指方二十六卷。附傷寒類書活人總括七卷。宋楊士瀛撰。瀛字登父。仁齋其號也。福州人。始末無考。前有自序。題景定甲子。為景定五年。次年即度宗咸淳元年。則宋末人矣。此本為明嘉靖庚戌所刻。前有餘鋟序。稱直指列為二十八卷。析七十九條。

今考七十九條之數。與序相符。而其書實止二十六卷。焦竑國史經籍志。載有此書。亦作二十六卷。蓋序文偶誤。然士瀛所撰。本名仁齋直指。其每條之後。題曰附遺者。明嘉靖中朱崇正所續加。崇正字宗儒。號惠齋。徽州人。即刊此本者也。焦志既題曰仁齋。宜指附遺方。

乃惟注楊士瀛撰。則並附遺屬之士瀛。亦未免小誤也。其傷寒類書活人總括七卷。焦志不著錄。據仁齋直指自序其成書。尚在直指前。此本以卷帙較少。故附刻於後卷。標題亦稱朱崇正附遺。然核其全篇。每條皆文義相屬。絕無所謂附遺者。惟卷一活人證治賦後。有司天在泉圖。

白話文:

鄉里有一位傑出的人才,他從小就跟隨父親學習,懂得自我珍重。後來,他忽然感嘆說:「我既然無法在科舉考試中取得功名,光耀門楣,那麼行醫救人也是一樣的,與做官而濟世救人的意義相同。」於是,他開始鑽研醫學,以救濟世人為目標。這和那些只圖謀私利的醫生截然不同。而且,他以讀書人的身份來行醫,所以讀起醫書來格外用心,能夠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。加上他淡泊寡欲,看待病人的痛苦,如同自己的痛苦一樣,即使忙得不可開交,也不會懈怠或厭煩。他的生活非常簡樸,不喝酒,不吃肉,不吃油鹽,從早到晚只吃一餐白飯、白水和白麵。這對一般人來說難以忍受,但他卻安然自得,認為這樣可以使身心清淨,與神明相通,不會在救人時有所疏失。因此,他反而精力充沛,好像有神助一般,但他也不覺得奇怪。他救治了無數的病人,卻從不以此自誇。他的這種心境,恐怕連姚僧坦都未必能理解。

那麼,能得到這位先生的治療是何等幸運?又能像他一樣全心全意地投入醫學的人又有多少呢?所以我將他一併記錄下來,希望讀者能夠仔細體會。景定改元中秋,郡人包惔寫下這段文字。

《楊氏(士瀛)仁齋直指方》共有二十六卷,現存。

作者自序說:「我先前撰寫了《活人總括》和《嬰兒指要》,世俗都譏笑我沽名釣譽。等到《脈書》刊行後,大家才肅然起敬,互相告知說:『這確實不容易啊!有誰願意拿出自己的積蓄,來推廣這項醫學呢?』我說:『你們也知道天意嗎?上天想要寄託他濟世利人的心意,所以賜予我能夠融會貫通的醫學知識。既然是上天所賜,我就要用它來行事。這正是造物主最初的期望。有些人只知自我炫耀,把醫術藏在自己身上而不願分享給別人,這樣很可能會像玉器損壞在匣子中,草木也跟著腐爛一樣啊!』話雖如此,人有四百四病,難道都超出我前面三本書的範圍嗎?我難道不應該追溯病症,選擇合適的方劑,揭示出直接有效的捷徑嗎?清楚明白,容易理解,這就是所謂的『直』;發掘病因,明確指出,這就是所謂的『指』。我剖析前人未曾說明的道理,摘錄各家已驗證有效的方劑,並加入家傳的經驗,參考《肘後備急方》,讓讀者能夠一目瞭然,對症識病,根據病症找到藥物,就像使用繩墨一樣,真實可靠,絕無虛假。希望仁愛之心能夠像流水一樣不斷延續下去,這難道不是我最大的願望嗎?我寫這本書是感慨地說:『上天賜予人類這些事物,一定是要讓他們善加利用。擁有這些東西卻不能使用,不僅是違背天意,也是自我放棄天賦啊!』我把這些話寫下來,與同道共勉。景定甲子良月朔,三山楊士瀛寫于父親的序言之後。」

《朱氏(崇正)仁齋直指附遠方》收錄在《國史經籍志》中,共二十六卷,現存。

《四庫全書提要》說:「《仁齋直指方》共二十六卷,附有《傷寒類書活人總括》七卷,是宋朝楊士瀛所撰寫的。楊士瀛字登父,號仁齋,是福州人,生平事蹟不詳。書前有自序,題為景定甲子年,也就是景定五年。次年即是宋度宗咸淳元年,所以楊士瀛是宋朝末年的人。《仁齋直指方》這個版本是明朝嘉靖庚戌年所刻印的,前面有餘鋟寫的序言,說《直指》共分二十八卷,析為七十九條。現在考證,七十九條的數目與序言相符,但書本實際上只有二十六卷。焦竑的《國史經籍志》也收錄了此書,也說是二十六卷。這應該是序文中的筆誤。然而,楊士瀛所撰寫的書本來就叫做《仁齋直指》,每條後面題為『附遺』的,是明朝嘉靖年間朱崇正所增補的。朱崇正字宗儒,號惠齋,是徽州人,也是刊刻這個版本的人。焦竑的《國史經籍志》既然寫為《仁齋直指》,就應該是指附遺方,卻只註明是楊士瀛所撰,把附遺的部分也歸給楊士瀛,這也未免有些小錯誤。他的《傷寒類書活人總括》七卷,焦竑的《國史經籍志》沒有收錄。根據《仁齋直指》的自序,這本書成書的時間還在《直指》之前。這個版本因為卷數較少,所以附刻在後面,標題也寫為朱崇正附遺。但是仔細核對全文,每條的文義都相互關聯,完全沒有所謂的附遺之處。只有在卷一的《活人證治賦》之後,附有《司天在泉圖》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