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國醫籍考》~ 卷四十九 (11)
卷四十九 (11)
1. 方論(二十七)
五運六氣圖。傷寒脈法指掌圖。目錄中注一附字耳。或因此一卷有附遺。而牽連題及七卷。或因直指有附遺,而牽連題及此書。均未可定。宋槧舊本。既已不存。無從證其虛實。疑以傳疑可矣。
〔楊氏(士瀛)醫學真經〕二十卷,佚
按上見於福州府志。
〔王氏(朝弼)金匱歌〕佚
文天祥序曰。金匱歌者。鄉前輩王君良叔之秘醫方也。初良叔以儒者。涉獵醫書。不欲以一家名方。一日遇病數十輩同一證。醫者曰。此證陰也。其用藥某無疑。數人者駢死。醫者猶不變。良叔曰。是證其必他有以合。少更之。送服陽證藥。自是皆更生焉。良叔冤前者之死也。
遂發念。取諸醫書。研精探索。如其為學然。久之無不通貫。辨證察脈。造神入妙。如庖丁解牛。傴僂承蜩。因自撰為方劑。括為歌詩。草紙蠅字。連帙累牘。以遺其後人曰。吾平生精神。盡在此矣。其子季浩以是為名醫。其子庭舉早刻志文學。中年始取其所藏讀之。今醫遂多奇中。
一日出是編。余然後知庭舉父子之有名於人。其源委蓋有所自來矣。天下豈有無本之舉哉。世道不淑。清淳之時少。乖戾之時。人有形氣之私。不能免於病。世無和扁。寄命於嘗試之醫。斯人無辜。同於巖牆桎梏之歸者。何可勝數。齊高強曰。三折肱。知為良醫。楚辭曰。九折臂而成醫。
言屢嘗而後知也。曲禮曰。醫不三世。不服其藥。言嘗之久而後可信也。人命非細事。言醫者類致謹如此。然則良叔。齊楚人所云醫也。若庭舉。承三世之澤。其得不謂之善醫矣乎。予因謂庭舉曰。凡物之精。造物者秘之。幸而得之者不敢輕。然其久未有不發。周公金縢之匱。
兄弟之秘情也。至成王時而發。藝祖金匱之誓。母子秘書也。至太宗時而發。君所謂金匱歌者。雖一家小道。然祖宗之藏本。以為家傳世守之。實其為秘一也。子之發之也。以其時考之則可矣。庭舉曰。大哉斯言。予祖之澤。百世可以及人。予為子孫。不能彰掉先志。恐久遂沉泯。
上貽先人羞。敢不承教以廣之於人。予嘉庭舉之用心。因為序其本末如此。良叔諱朝弼。季浩諱淵庭舉名槐云。(文集)
〔董氏(常)南來保生回車論〕,宋志一卷,佚
〔季氏(端願)簡驗方〕宋志一卷,佚
〔要傳正明效方〕宋志五卷,佚
〔彭氏(宅)秘傳良方〕佚
〔李左司保生要方〕佚
接上見於澹寮方。
〔鮑氏(志大)醫書會同〕佚
熊均曰。鮑志大江南括蒼人。官至承直郎博學宏詞科。精通醫術。編集醫書會同。
〔朱氏(佐)類編朱氏集驗醫方〕研經室外集十五卷,未見
熊均曰。朱佐。字君輔。咸淳間人。有集驗良方。刊板印行。
阮元曰。類編朱氏集驗醫方十五卷。宋朱佐撰。佐字君輔,湘麓人。前有咸淳二年。眉山蘇景行序。是編分風寒諸門。採掇議論。詳盡曲當。凡所載宋氏醫書。多不傳之。秘笈又皆從當時善本錄出。如小兒病源方論。長生丸。塌氣丸。較影抄本為詳。
白話文:
方論(二十七)
五運六氣圖和傷寒脈法指掌圖這兩本書,目錄中都有一個「附」字,這可能導致一個狀況:或許是因為其中一本有附遺漏的內容,而連帶提到另一本七卷的書;也可能是因為其中一本有附遺漏的內容,而連帶提到這本書。這些都無法確定。宋朝時期的舊版本都已經不存在了,所以也無從考證真假,只能存疑看待。
楊氏(士瀛)醫學真經,共二十卷,已失傳。 (這個資訊是從福州府志中看到的)
王氏(朝弼)金匱歌,已失傳。 文天祥為此書寫的序言中提到:「金匱歌」是王良叔(王朝弼)先生的秘傳醫方。王良叔原本是個讀書人,涉獵醫學書籍,但他不想把自己的獨門藥方公開。有一天,他遇到幾十個患有相同疾病的人,醫生們都說這是陰證,用藥某某肯定沒錯,結果幾個人接連死去,醫生依然不改變用藥。王良叔認為,這種病一定還有其他原因,應該稍微改變一下治療方法,於是給他們服用陽證的藥,結果所有人都因此活了下來。王良叔對於之前的死亡感到惋惜。
於是他開始研讀各類醫書,深入探討,就像他做學問一樣,經過很長的時間,沒有不精通的。他辨別病症、診斷脈象,技術已達到神乎其技的地步,就像庖丁解牛、駝背老人黏蟬一樣熟練。因此,他自己撰寫了許多方劑,並編寫成歌訣,用草紙寫得密密麻麻,留給後人,並說:「我平生的精華都在這裡了!」他的兒子季浩因此成為了名醫。他的另一個兒子庭舉,年輕時專注於文學,中年才開始閱讀他父親收藏的醫書。現在,庭舉的醫術也變得非常高明。
有一天,庭舉把這本書拿出來,我才知道庭舉父子在醫學界如此有名,他們的名聲的確是有來源的。天下哪有無緣無故的成功呢?現在社會風氣不好,很少有清明正直的時候。在混亂的時代,人們由於身體狀況的差異,難免會生病。世上沒有像和緩、扁鵲這樣的名醫,人們只能把生命交給那些醫術不確定的醫生。結果,很多人因此無辜喪命,就像被困在牆壁和枷鎖中一樣,數不勝數。古人說:「多次折斷手臂,才能成為良醫」,又說:「多次彎曲手臂才能成為醫生」,都是說要經過多次嘗試才能真正了解醫術。禮記也說:「醫生如果不是三代行醫,就不要相信他的藥」,說明要經過長時間的驗證才能相信。人命關天,所以醫生必須非常謹慎。所以,王良叔就是齊國、楚國人所說的那種醫生。而庭舉,繼承了三代的醫學傳統,他的醫術怎麼能不被稱為高明呢?因此,我對庭舉說:「凡是精華之物,造物者都會隱藏起來。有幸得到的人,也不敢輕易示人,但時間久了,一定會被發現的。周公的金縢之櫃,是兄弟之間的秘密,到了成王時才被公開;宋太祖的金匱之誓,是母子之間的秘密,到了宋太宗時才被公開。你所說的『金匱歌』,雖然只是家族中的小技術,但這是祖先傳下來的寶藏,應該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,這也是一種保密。你現在公開它,時機也算成熟了。」庭舉說:「您說得太好了!我祖先的恩澤,可以澤被後世。我作為子孫,如果不能發揚先人的志向,恐怕時間久了就會被埋沒,辜負了先人,所以不敢不聽從您的教誨,要將它傳播出去。」我讚賞庭舉的用心,所以為這本書寫了序言,記錄事情的始末。王良叔名為朝弼,兒子季浩名為淵,庭舉名為槐。(出自文集)
董氏(常)南來保生回車論,宋代志書記載為一卷,已失傳。
季氏(端願)簡驗方,宋代志書記載為一卷,已失傳。
要傳正明效方,宋代志書記載為五卷,已失傳。
彭氏(宅)秘傳良方,已失傳。
李左司保生要方,已失傳。(這個資訊是從澹寮方中看到的)
鮑氏(志大)醫書會同,已失傳。 熊均說,鮑志大是江南括蒼人,官至承直郎,學識淵博,精通醫術,他編輯了醫書會同。
朱氏(佐)類編朱氏集驗醫方,研經室外集收錄了十五卷,但未找到。 熊均說,朱佐,字君輔,是宋代咸淳年間的人,他有《集驗良方》刊行於世。 阮元說,《類編朱氏集驗醫方》十五卷,是宋代朱佐所撰寫的。朱佐,字君輔,湘麓人。書前有咸淳二年眉山蘇景行的序言。這本書將醫方分為風、寒等各個門類,收集了許多醫學理論,內容詳盡且妥當。書中記載的許多宋代醫書都已經失傳了,而書中的秘笈都是從當時最好的版本抄錄出來的。例如,《小兒病源方論》、《長生丸》、《塌氣丸》等,都比其他抄本更加詳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