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國醫籍考》~ 卷五十三 (8)
卷五十三 (8)
1. 方論(三十一)
一凡丹溪本文。皆大字。愚所注皆小字。但其藥方下。分兩制度。亦照舊用小字者。所以便觀覽也。一凡篇中藥方下。分兩制度。或有或無。或詳或略。或大字。或小字。皆仍諸書之舊也。一凡篇中方名。亦用陽文。各藥亦分層具列。皆所以便檢覽也。
李呈祥曰。丹溪。隱君子也。細觀纂要一書。燮理之道寓焉。不但可為卻病延年之助而已。(古源山人集)
按醫藏目錄。有趙應春丹溪心要。據費延之纂要序曰。丹溪纂要。海內刻之累矣。重校之者。江陰蟠龍山人也。山人趙姓。諱應春。幼業舉子。書畫殊絕。有松雪遺風。素多病。尤精於醫云。則所謂心要者。亦是書也。余嘗得丹溪要刪一書。凡八卷。題雲山陰適適道人校。蓋亦唯改是書篇目者。乃明時坊刻也。
〔亡名氏丹溪適玄〕醫藏目錄三十卷,未見
〔丹溪心要〕八卷,存
高賓序日。醫家之有丹溪。猶吾儒之□□□夫子。蓋惟深於其道。而□□□□真獨得之妙。則凡立言成□□□繼往開來。師法百世。莫之□□□丹溪之□□□□為醫□□□□南者多矣。成化間。又有心法之刻。弘治間。又有醫要之刻。此外又有心要一書。則所家藏而未出者。
□歲雖已刊行。而魯魚亥豕。訛舛特甚,吾侄子正潛心斯道之久。而常寤寐于丹溪之心。故於是書。尤注意焉。又誠不忍坐視其謬。以誤天下也。遂加手校而重刻之。俾同人以共躋斯民於仁壽之域。雖極勞費。所不辭焉。可尚也已。吾因錯五三書。而互觀之,心法言心。而不曰要。
醫要言要。而不曰心。此則曰心。又曰要焉。蓋雖一家之言。互相出入。而此書之視二書。則尤精且備焉。蓋實丹溪精神心術之微,鑿鑿乎流出肺腑者矣。此心要之所由名也。
〔葛氏(乾孫)醫學啟蒙〕佚
徐顯葛乾孫傳曰。葛乾孫。字可久。平江人也。生而負奇氣。儀狀偉特。膂力絕倫。未冠好為擊刺之術。戰陳之教。百家眾技。靡不精究。及長遂吏。折節讀書。應進士舉所業。出語驚人。主司方按圖索驥。不能識跅弛士。把玩不忍舍。置君亞撰。君曰。此不足為也。吾寧齷齪從諛。
離析經旨。以媚有司意乎。遂不復應試。猶時時指授弟子。皆有可觀。金華黃公溍。尤奇其文。勸之仕不應。世傳藥書方論。而君之工巧。獨自天得。治疾多奇驗。自丞相以下。諸貴人得奇疾。他醫所不能治者。咸以謁君。無不隨愈。有士人患傷寒。疾不得汗。比君往視。則發狂循河而走。
君就捽置水中。使禁不得出。良久出之。裹以重繭。得汗解。其治他疾。多類此。當是時。可久之名。重於南北。吳人有之四方者。必以可久為問。四方大夫士過吳中。亦必造可久之居而請焉。其為人倜儻而溫雅。慈愛而好施。故人無賢不肖。皆愛敬之,至正壬辰。徽寇轉掠江浙。
白話文:
丹溪的原文,都用大字排印,我所做的註解則用小字。只有在藥方底下,關於分量和制度的說明,仍然沿用小字,這樣是為了方便閱讀。凡是篇章中藥方下面的分量和制度,有些有寫,有些沒有寫;有些寫得很詳細,有些寫得很簡略;有些用大字,有些用小字,這些都是沿用各個醫書的原貌。篇章中的藥方名稱,也用陽文標示,各種藥材也分層列出,這些都是為了方便查閱。
李呈祥說:「丹溪是個隱士,仔細觀察《纂要》這本書,可以發現其中蘊含著調養生息的道理,不僅僅能幫助人們祛病延年而已。」(出自古源山人集)
根據《醫藏目錄》記載,有一本趙應春撰寫的《丹溪心要》。費延之在《纂要序》中說:「丹溪的《纂要》在全國各地多次刊印,重新校對這本書的人是江陰蟠龍山的趙先生,他的名字叫趙應春。趙先生從小就學習科舉,書畫非常出色,有趙孟頫的遺風。他平時體弱多病,尤其精通醫術。」由此可知,所謂的《心要》指的就是這本書。我曾經得到一本《丹溪要刪》,共有八卷,署名是山陰適適道人校訂。這大概是明朝時坊間刊印的版本,只是改動了書的篇目而已。
(署名佚名的)《丹溪適玄》這本書,《醫藏目錄》三十卷,目前沒有找到。
《丹溪心要》,八卷,現存。
高賓在序言中說:「醫家有丹溪,就好像儒家有孔子一樣。他一定是對醫理有深入的理解,並且領悟到其中獨特的奧妙,才能夠立言成說,繼承前人,開創後學,成為百世的典範。丹溪的醫學影響力之大,追隨他的人非常多。成化年間,有《心法》的刻本出現,弘治年間,又有《醫要》的刻本出現。此外,還有一本《心要》的書,是私人收藏而沒有公開出版的。」
(這本書)雖然早就已經刊行,但是因為錯字很多,導致內容錯誤非常嚴重。我的侄子子正潛心研究醫學很久了,常常夢想著能夠了解丹溪的心法,所以對於這本書,特別關注。實在不忍心看到錯誤流傳下去,誤導世人,於是親自校對,重新刻印,希望大家都能夠一起邁向健康長壽的境界。雖然耗費很多心力,也在所不惜,這種精神非常值得稱讚。我比較過這三本書,《心法》講「心」而不說「要」,《醫要》講「要」而不說「心」,而這本書既說「心」又說「要」。即使是同一學派的著作,也會有差異和出入,但是這本書比起另外兩本,更加精深而且完備,它確實將丹溪醫學的精神和精髓,如實地展現出來。這就是《心要》這本書的由來。
(葛氏)《醫學啟蒙》,已經遺失。
徐顯在《葛乾孫傳》中寫道:「葛乾孫,字可久,是平江人。他天生就有一股奇特的氣質,相貌英偉,力氣過人。還沒成年就喜歡擊劍刺殺的武術,以及戰陣的教導,對於各種技藝都深入研究。長大後擔任官吏,後來改變志向開始讀書,參加科舉考試。他所寫的文章,內容驚人,主考官按照圖索驥,認不出他是個不拘小節的奇特之士,反覆把玩他的文章,捨不得放下。將他列在副榜的位置。葛乾孫說,這算什麼,我寧願潦倒也不會迎合官府的意旨。於是就不再參加科舉考試,但是仍然時常指導弟子,他的弟子們也都有所成就。金華的黃溍特別讚賞他的文章,勸他做官,他也不答應。世間流傳著他的藥方和醫論,他的醫術高明,是天生的才能。他治療疾病大多有奇效,從丞相以下的達官貴人,如果得了難治的怪病,其他醫生治不好,都會去求他治療,沒有不痊癒的。有個讀書人得了傷寒,發病後無法發汗,等到葛乾孫去診視時,他已經發狂,沿著河邊亂跑。葛乾孫就把他按在水裡,讓他不能出來。過了一段時間才把他拉出來,用厚厚的棉被裹住,讓他發汗,病就好了。他治療其他疾病,大多都是這樣。當時,葛可久的名聲,在南北都非常響亮。吳地有人到外地,一定會問起葛可久。外地的大夫士人經過吳地,也一定會去拜訪葛可久。他的為人灑脫溫和,慈愛又樂於助人,所以無論賢能或不肖的人,都喜愛敬重他。元朝至正壬辰年,盜匪掠奪江浙地區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