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國醫籍考》~ 卷五十三 (7)
卷五十三 (7)
1. 方論(三十一)
凡例曰。一病目。謹依丹溪心法之舊。凡有增入者。注新增二字以別之。其間以門而分者。庶見病機之同也。一各證。首具丹溪正法正方。依程用光考索精確。為醫門萬世之規矩準繩者也。一附諸賢論。庶見病之源流。治之方法也。不能悉載。其間有闕者。君子宜於玉機微義求之。
一附脈理。庶知病之陰陽表裡。虛實寒熱之情也。亦不能悉載。其間有闕者。宜於脈經脈訣求之。一附諸方。以輔丹溪所不及。其間以類而聚者。庶見治法之異也。然方書汗牛充棟。不勝其多。姑取不違於理者。列載於上。以待君子採擇焉。一王節齋明醫雜著方論。取附於各證之下。
蓋節齋深得丹溪之旨。故備栽以俟參考焉。一病證欠發明處。藥方有疑難處。予綴俗說以通之。有廣按二字別之。倘有差謬。後之君子。幸賜教焉。一丹溪本草衍義補遺。雖另成一書。然陝板蜀板閩板丹溪心法。咸載之。程用光重訂丹溪心法。而徽板乃削去之。反不為美。今仍取載書首。
使人獲見丹溪用藥之旨也。
賈詠序略曰。予以多病懇乞賜休林下。暇日檢方。亦竊疑之,於是遠延方君過潁。因出所次丹溪心法附余。凡二十四卷。相與訂之。夫方君名廣字約之。古庵其號。新安儒醫也。嘗遊河洛。旅寓陳留。野亭劉公亦雅重之。恆以藥活人。乃謂是害超邁群識。尤切日用。雖楊楚玉輩再纂。
而不能備集脈訣之詳。程用光氏翻刻。而不能盡芟附錄之誤。於是重加檃栝。訛者正之。偽者去之。且萃諸君子方論於下。精切簡要。不畔古經。銓次成帙。間亦竊附己意。以發明之。
四庫全書提要曰。丹溪心法附餘二十四卷。明方廣撰。廣字約之。號古庵。休寧人。是書成於嘉靖丙申。因程用光所訂朱震亨丹溪心法。贅列附錄。與震亨本法。或相矛盾。乃削其附錄。獨存一家之言。別以諸家方論。與震亨相發明者。分綴各門之末。然均非震亨之原書矣。
〔趙氏(良仁)丹溪藥要〕佚
按上見於蘇州府志。
〔盧氏(和)丹溪纂要〕國史經籍志八卷(趙應春刻為六卷楊捷刻為二卷)存
凡例曰。丹溪衣缽一書。其立例據病。論治最為切當。但略而未備。門人各為增錄。名薈蕞。鉤玄。心法。師友淵源等書。固亦遺漏尚多。且其中互有得失,今肆為刪正裁取。更加潤色。以歸於一。其有附會謬說。竄入雜方。直削之。一格致餘論等成書。並本傳。及書柬中所具長篇。
則摘取其要語。少加潤色錄之。一凡門人所錄論方。果系丹溪所授者。不復識別。一篇中所有古方。如內傷篇補中益氣湯之類。悉附於後。又有一等古方。如傷寒篇麻黃湯之類。雖非篇中所用。然皆切於施治。而不可無者。亦附之以備參用。一凡藥方。惟備於一處。於目錄中見之。
白話文:
總則說明:
這本書的內容,主要參考了朱丹溪的《丹溪心法》。凡是新增的內容,都會標註「新增」二字,以便區分。內容會依照疾病的類別來分門別類,這樣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疾病的病因機制。
每個病證的說明:
首先會列出朱丹溪原本的治療原則和方劑,這些都是經過程用光仔細考證過的,可以作為後世醫生遵循的標準。同時會附上其他醫家的相關論述,以便了解疾病的發展脈絡和治療方法。雖然無法全部收錄,但建議讀者可以參考其他醫學著作來補充不足之處。
脈象說明:
會附上脈象的相關說明,以便了解疾病的陰陽表裡、虛實寒熱等情況。同樣因為篇幅限制,無法詳細記載,建議讀者參考相關的脈學書籍。
藥方說明:
除了朱丹溪的方劑外,也會補充其他醫家的方劑,以彌補朱丹溪的不足。這些方劑會按照功效類別來歸類,以便了解不同治療方法之間的差異。雖然醫書眾多,這裡只選取符合醫理的方劑,供讀者參考。另外,會附上王節齋《明醫雜著》的方論,因為王節齋的醫學思想深受朱丹溪的影響,可以作為參考。
內容補充與修正:
對於病證描述不夠清楚,或者藥方有疑問的地方,會用通俗的說法來解釋,並加上「廣按」二字標示。如果其中有錯誤,希望後來的讀者可以指正。
朱丹溪的藥物學觀點:
雖然《丹溪本草衍義補遺》已經單獨成書,但因為不同版本的《丹溪心法》都有收錄,程用光重新編訂《丹溪心法》時反而刪除了這部分,覺得不妥,所以將其放在書的最前面,以便讀者了解朱丹溪的用藥原則。
賈詠的序言大意:
我因為多病,請求告老還鄉。閒暇時整理藥方,發現有些疑問,於是請來方廣先生,一起校訂《丹溪心法》,共二十四卷。方廣先生,字約之,號古庵,是新安地區的儒醫。他曾遊歷各地,精通醫術,常以藥物救人。他認為醫學非常重要,雖然有其他人編纂過此書,但都未能詳細記錄脈學,程用光重新刊刻時也沒有完全刪除附錄中的錯誤。因此,方廣先生重新整理,校正錯訛之處,並將各位醫家的論述附在書後,內容精簡扼要,符合古經。編排成冊,也加入了自己的見解。
《四庫全書提要》的說明:
《丹溪心法附餘》共二十四卷,是明代方廣所撰寫的。此書是方廣在程用光整理的《朱震亨丹溪心法》基礎上,增加附錄,但因為附錄中的內容與朱震亨原本的觀點有所矛盾,所以刪除了附錄,只保留朱震亨的觀點,並將其他醫家的論述放在各個章節的末尾,以闡明朱震亨的觀點。但這些內容並非朱震亨原著。
趙良仁的《丹溪藥要》:
這本書已失傳,只在蘇州府志中有記載。
盧和的《丹溪纂要》:
這本書尚存,國史經籍志記載有八卷,趙應春刻為六卷,楊捷刻為二卷。
總體說明:
《丹溪衣缽》這本書的立例和論治非常精當,但內容有所省略。門人各自增補,形成了《薈蕞》、《鉤玄》、《心法》、《師友淵源》等不同的版本。這些版本中難免有遺漏和得失,所以本書會加以刪改、校正和潤色,使其更加完善。對於附會和謬誤的說法,以及雜亂的方劑,會直接刪除。
其他書籍的引用:
《格致餘論》等書中的重要論述,以及朱丹溪的本傳和書信中的長篇大論,會摘取其要點,略加修飾後收錄。
藥方說明:
凡是門人記錄的朱丹溪親授的論方,不再特別標示。一篇中出現的古代方劑,例如《內傷篇》的補中益氣湯等,會附在後面。一些古代常用的方劑,例如《傷寒篇》中的麻黃湯等,雖然不是篇章中使用的,但對於治療有幫助,也會附錄以供參考。藥方只會在一處完整收錄,並在目錄中註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