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波元胤

《中國醫籍考》~ 卷二十一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一 (11)

1. 明堂經脈(一)

腫脹俱損。利止而食進。甲午已能肩輿出謁。後再報之。仍得百壯。自是疾證浸減。以至康寧。特新舊間見此殊切。灸者數人。宿疴皆除。孫真人謂。若能用心方便。求得其穴而灸之。無疾不愈。信不虛也。因考醫經同異。參以諸家之說。及所親試。自量寸以至補養之法。分為十篇。

一繪身指屈伸坐立之像。圖於逐篇之後。令覽之者易解。而無徒冤之失。亦使真人求穴。濟眾之仁。蓋廣於天下也。建炎二年。二月十二日。朝奉郎前南道都總管同幹辦公事賜緋魚袋莊綽記。

〔明堂針灸經〕書錄解題二卷,佚

〔王氏(執中)針灸資生經〕讀書附志七卷,存

趙希弁曰。上王執中所編也。執中。東嘉人。嘗為從政郎澧州教授云。

徐正卿序曰。銅人明堂。黃帝岐伯鬼臾區留以活天下後世。自隔膽透膚之妙無傳。乃謂是能絕筋脈。傷血肉。至望而畏之。有疾則甘心於庸醫。百藥之俱試。不知病在巔者。必灸風池風府。非桂枝輩所能攻。病在膺者。必灸刺魂門。雖枳實輩不能下。遂至於束手無策。豈不哀哉。

近世朱肱龐安常俱為針法。許知可亦謂病當以刺愈。三衢鄒握虎以治法為歌詩該括行。古聖賢活人之意。賴以復傳。今東嘉王叔權又取三百六十穴。背面巔末。行分類別。以穴對病。凡百氏之說切於理。自己之見得於心者。悉疏於下。針灸之書。至是始略備。古聖賢活人之意。

至是始無遺憾。傳謂為人子者。不可不學醫。予親年八十。精力強健。非賴此書耶。因俾醫衛世傑訂證。不傳見者。十有八條。鋟木庚司。以補惠民之闕。時嘉定庚辰孟夏朔。承議郎提舉淮南東路常平茶鹽公事徐正卿序。趙綸後序曰。予得倅澧陽。吏以圖經來迓。暇日閱之。

見文籍之目。有灸經焉。意其非明堂。即銅人也。只役以來。親故惠書。及士夫之經從者。多以印置此書為托。扣其所以。乃前郡博士王君執中之所編著也。求其版則亡之矣。豈好事者。攜之以去。或守藏者不謹。而散逸之邪。然是經流傳既久。豈無存者。冥加搜訪。竟未得之。

憶篋中有淮東庾使徐君正卿所刊針灸資生經。取而視之。其序引。歷述東嘉王叔權發明編類之功。且謂針灸之書。至是始略備。古聖賢活人之意。至是始無遺憾。則知王君之用心。亦仁且至矣。所謂叔權者。其王君之字歟。一日出示醫諭劉沄。劉一見驚且喜曰。王君所刊。正此書也。

今之刻畫精緻。視昔有加。究所由來。蓋徐君嘗主民曹。於是邦得此書。歸而刊之耳。籲是經也。王君首刊之澧陽。今不復存。徐君繼刻之海陵。其存與否。又未可知。版之不存。則二君之志。將遂湮微。豈不惜哉。予負丞於此。適攜以偕。殆非偶然者。亟命工鋟梓。以廣其傳,使是書得不泯絕,其於衛生。

白話文:

明堂經脈(一)

身體腫脹且損壞的狀況。當排泄順暢、進食正常後,在甲午年時,已經能坐轎出門拜訪。之後再次進行治療,又施予數次艾灸。自此,病情逐漸減輕,最終恢復健康。特別是新舊病症之間,能明顯看到這種差異。接受艾灸的人有好幾位,宿疾都得以根除。孫思邈曾說,如果能用心尋找穴位並進行艾灸,沒有治不好的疾病。這句話真實不虛。因此,我研究了醫學典籍中的異同之處,並參考了各家的學說,以及自己親身的嘗試。從度量穴位的尺寸到補養的方法,我將其分為十篇。

在每一篇之後都繪製了人體屈伸坐立的圖像,讓閱讀的人容易理解,不至於白白冤枉自己。這也是為了讓後人能準確找到穴位,實踐救濟眾生的仁心,讓這種知識廣傳於天下。建炎二年二月十二日,朝奉郎前南道都總管同幹辦公事,賜緋魚袋的莊綽記錄。

《明堂針灸經》書錄解題二卷,已佚失。

《王氏(執中)針灸資生經》讀書附志七卷,尚存。

趙希弁說:這是王執中所編寫的。王執中是東嘉人,曾擔任從政郎澧州教授。

徐正卿序說:銅人明堂的學說,是黃帝、岐伯、鬼臾區留下來,用以救活天下後世。但由於隔著皮膚就能達到深層的效果,這種奧妙的道理沒有傳下來,人們就認為這樣做會損傷筋脈、傷及血肉,因此望而生畏。有了疾病就寧願相信庸醫,嘗試各種藥物,卻不知道病在頭頂的人,必須灸風池、風府穴,不是桂枝之類的藥物能治好的;病在胸部的人,必須灸刺魂門穴,不是枳實之類的藥物能消除的。最終導致束手無策,實在可悲啊!

近世朱肱、龐安常都研究針灸之法,許知可也認為疾病應當用針刺來治癒。三衢的鄒握虎用歌詩總結了治療方法並廣為流傳。古聖賢救活世人的意願,藉此得以重新傳播。現在東嘉的王叔權,又選取了三百六十個穴位,從背面到頭頂,分門別類,以穴位對應病症。凡是各家學說中合乎道理的,以及自己心得的,都詳細記錄下來。針灸的書籍,到此才算稍微完備。古聖賢救活世人的意願,到此才算沒有遺憾。

古人說,身為人子,不可不學醫。我現在八十歲了,精力還很強健,不就是依靠這本書的緣故嗎?因此我請醫生衛世傑校訂內容,將沒有記載的補充了十八條。又刻成木板印刷,以彌補惠民的不足。時值嘉定庚辰年孟夏初一,承議郎提舉淮南東路常平茶鹽公事徐正卿作序。趙綸後序說:我到澧陽擔任副職時,官吏拿著地圖經書來迎接。閒暇時翻閱,

看到書目中有灸經,心想可能就是《明堂經》或《銅人經》。從任職以來,親友的來信,以及士人的請求,都希望我印行這本書。我詢問原因,才知道這是前任郡博士王執中所編寫的。但書版已經遺失了,難道是好事者帶走,或是保管者不慎遺失?然而這本經書流傳已久,難道沒有留存下來的嗎?我暗中尋找,卻始終找不到。

我記得箱子裡有淮東庾使徐正卿所刊印的《針灸資生經》,拿出來一看,發現序言中敘述了東嘉王叔權發明分類的功績,並說針灸的書籍,到此才算稍微完備。古聖賢救活世人的意願,到此才算沒有遺憾。由此可知王執中的用心,實在仁慈且周到。所謂的叔權,應該就是王執中的字吧。一天,我把書拿給醫生劉沄看,劉沄一看又驚又喜,說王執中刊印的,正是這本書。

現在刻印的精緻程度,比以前更好。仔細追究原因,才知道徐正卿曾經主管民政,於是在此地得到這本書,帶回去刊印。唉,這本經書,王執中首先在澧陽刊印,現在已經不存在了;徐正卿又在海陵刊印,是否還存在也未可知。如果書版都消失了,那麼這兩位仁者的志向將被埋沒,豈不可惜?我在此擔任副職,恰好帶著這本書,這恐怕不是偶然的。我立即命人雕刻印刷,以廣為流傳,讓這本書不至於失傳,對人們的健康有所幫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