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國醫籍考》~ 卷四十五 (2)
卷四十五 (2)
1. 方論(二十三)
至是詔翰林醫官院。各具家傳經驗方以獻。及萬餘首。命懷隱與副使王祐鄭奇醫官陳昭遇參對編類,每部以隋太醫令巢元方病源候論冠其首。而方藥次之。成一百卷。太宗御製序。賜名曰太平聖惠方。仍令鏤板頒行天下。諸州各置醫博士掌之。懷隱後數年卒。
趙希弁曰。太平聖惠方一百卷。上太宗皇帝在潛邸日。多蓄名方異術。太平興國中。內出親驗者千餘首。乃詔醫局。各上家傳方書。命王懷隱王祐鄭彥陳昭遇校正編類。各於編首。著其疾證。淳化初書成。御製序引。
陳振孫曰。太平聖惠方一百卷。太平興國七年。詔醫官。使尚藥奉御王懷隱等編集。御製序文。淳化三年書成。
王應麟曰。太宗留意醫術。自潛邸。得妙方千餘首。太平興國三年。詔醫官院。獻經驗方。合萬餘首。集為太平聖惠方百卷。凡千六百七十門。萬六千八百三十四首。並序論總目錄。每部以隋巢元方病源候論冠其首。凡諸論證品藥功效。悉載之。目錄一卷。御製序。淳化三年。
二月癸未。賜宰相李昉。參政黃中沆。樞臣仲舒准。五月己亥。頒天下。諸州置醫博士掌之。
〔何氏(希彭)聖惠選方〕藝文略六十卷,佚
蔡襄後序曰。生者。天地之德。成者。聖人之業。運化流物。隨之不遺。生之理至矣。推本興治。安而有倫。成之之道著矣。是故作天下之美利者。其聖人之事乎。傳稱神農味百草。皇帝錄內經。以除民疾。其術能死者生。而夭者壽。以言乎功雖大。禹之疏洚水。驅龍蛇。湯武之用金革戡禍亂。
特救患於一時。孰與無窮之賴乎。故曰。作天下之美利者。皆聖人之事也。宋當天命。出九州之人於火鼎之中。吹之濯之。太宗皇帝平一宇內。極所覆之廣。又時具氣息。而大蘇之。乃設官賞金繒之利。購集古今名方。與藥石診視之法。國醫詮次。類分百卷。號曰太平聖惠方。
詔頒州郡。傳於吏民。然州郡承之。大率嚴管鑰謹曝涼而已。吏民莫得與其利焉。閩俗左醫右巫。疾家依巫作祟。而過醫之門。十才二三。故醫之傳益少。余治州之明年。議錄舊所賜書。以示於眾。郡人何希彭者。通方伎之學。凡聖惠方。有異域瑰奇。怪誕難致之物。及金石草木。
得不死之篇。一皆致之。酌其便於民用者。得方六千九十六。希彭謹(舊注。今上御名。)自守。為鄉閭所信。因取其本。謄載於版。列牙門之左右。所以道聖主無窮之澤。淪究於下。又曉人以依巫之謬。使之歸經常之道。亦刺史之要職也。慶曆六年十二月八日。右正言直史館。
知軍州事。蔡某序。(文集)
〔亡名氏聖惠經用方〕,藝文略一卷,佚
〔賈氏(黃中)神醫普救方〕,宋志一千卷目十卷,佚
宋史本傳略曰。賈黃中。字媧民。滄州南皮人。唐相耽四世孫。父玭。字仲寶。晉天福三年進士。解謁。宋初為刑部郎中。終水部員外郎。知浚儀縣。年七十卒。黃中幼聰悟。方五歲。玭每旦令正立。展書卷比之。謂之等身書。課其誦讀。六歲舉童子科。七歲能屬文。觸類賦詠。
白話文:
於是,皇帝下詔給翰林醫官院,要求每位醫官都獻出自己家傳的經驗藥方,結果收集到一萬多個藥方。皇帝命令王懷隱、副使王祐、鄭奇、醫官陳昭遇等人共同參校對比,編纂分類,每部都以隋朝太醫令巢元方的《病源候論》作為開頭,再接著列出藥方。最後編成了共一百卷的醫書。太宗皇帝親自撰寫序文,並賜名為《太平聖惠方》,隨後命令將此書雕版印刷,頒行天下,各州都設置醫學博士來掌管。王懷隱在數年後去世。
趙希弁說,《太平聖惠方》共一百卷,是太宗皇帝在擔任親王時,就收集了很多有名的藥方和特殊醫術。到了太平興國年間,皇帝從自己親身驗證過的藥方中選出了一千多個,下詔給醫局,要求他們上交各家家傳的藥書。皇帝命令王懷隱、王祐、鄭彥、陳昭遇等人校正編纂分類,每一類都將相關的疾病症狀寫在前面。在淳化初年書編成了,皇帝親自寫序文。
陳振孫說,《太平聖惠方》共一百卷,是在太平興國七年,皇帝下詔給醫官,讓尚藥奉御王懷隱等人編輯的,並由皇帝親自撰寫序文。在淳化三年,書編成了。
王應麟說,太宗皇帝很重視醫術,從還是親王時就得到了上千個神奇的藥方。太平興國三年,皇帝下詔給醫官院,要求他們獻出經驗藥方,共收集到一萬多個。將這些藥方彙集成《太平聖惠方》,共一百卷,分為一千六百七十門,共計一萬六千八百三十四個藥方,並有總目錄和序論。每一類都以隋朝巢元方的《病源候論》作為開頭,所有關於病症、藥理、功效等內容都記載在裡面。目錄共一卷,由皇帝親自寫序文,在淳化三年完成。
二月癸未,皇帝將此書賜給宰相李昉、參政黃中沆、樞臣仲舒准,五月己亥頒行天下,各州設置醫學博士掌管。
(何氏(希彭)《聖惠選方》)《藝文略》記載為六十卷,已遺失。
蔡襄在後序中說:生命是天地所賦予的,而成就生命則是聖人的事業。萬物運轉變化,沒有遺漏,生命的道理是極其周全的。推究其根本,興利除弊,才能安穩有序,成就生命的道理是顯而易見的。因此,能為天下創造美好福祉的人,是聖人的責任。傳說神農嘗百草,黃帝著《內經》,為的是解除人民的疾病。他們的醫術能讓將死之人復生,短命之人長壽,這功績是很大的。而大禹疏通洪水,驅逐龍蛇,湯武用兵戈平定禍亂,他們只是在一時解救了人民的困境。哪比得上能讓人民永遠受益的呢?所以說,為天下創造美好福祉的,都是聖人的作為。宋朝承天命,將九州百姓從水深火熱中解救出來。太宗皇帝平定天下,讓疆土廣闊,又適逢人民氣息不暢之時,便著手加以整治。於是設置官職,用金錢和綢緞的利益,徵集古今有名的藥方,以及用藥石診治疾病的方法。由國醫進行整理分類,編纂成一百卷,稱為《太平聖惠方》。
皇帝下詔頒布給各州郡,讓官吏和百姓們學習使用。然而,州郡接受了這本書,大多只是嚴加保管、謹慎地曬太陽而已,百姓們無法從中受益。福建一帶的風俗是,生病了寧可找巫師作法,也不去看醫生,十個人中只有兩三個人會去看醫生。所以醫術的傳承越來越少。我治理州郡的第二年,打算把之前獲賜的這本書拿出來給大家看。郡裡有個叫何希彭的人,精通醫術,他認為《聖惠方》中有些藥材是外地稀奇的、難以取得的,以及一些金石草木類的藥材,有記載著長生不死的篇章。他都想辦法弄到手了。他選擇適合百姓使用的藥方,共得六千九十六個。何希彭謹慎的自我約束,為鄉里所信任。因此,我取他的版本,謄寫刻印,列在衙門的左右,為的是宣揚聖明君主恩澤無窮,能深入到民間。同時也是為了讓百姓們明白依靠巫術的荒謬,讓他們回到正常的道路上來,這也是刺史的職責所在。慶曆六年十二月八日,右正言直史館,知軍州事蔡某序。
(《亡名氏聖惠經用方》)《藝文略》記載為一卷,已遺失。
(《賈氏(黃中)神醫普救方》)《宋志》記載有一千卷,目錄十卷,已遺失。
《宋史》本傳略說:賈黃中,字媧民,滄州南皮人,是唐朝宰相賈耽的四世孫。父親賈玭,字仲寶,晉朝天福三年進士及第,後辭官,宋朝初年擔任刑部郎中,最後官至水部員外郎,知浚儀縣,七十歲去世。黃中小時候聰明伶俐,五歲時,父親每天早晨都讓他站直,拿書卷與他比高,稱之為「等身書」,並讓他背誦。六歲時就考取了童子科,七歲就能寫文章,觸類旁通、出口成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