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國醫籍考》~ 卷四十五 (1)
卷四十五 (1)
1. 卷四十五
2. 方論(二十三)
〔王氏(懷隱)等太平聖惠方〕(舊作懷德。訛。今訂正。)宋志一百卷,存
太宗御製序曰。朕聞皇王治世。撫念為本。法天地之覆載。同日月以照臨。行道德而和慘舒。順寒暄而知盈縮。上從天意。下契群情。同憚焦勞。以從人慾。乃朕之願也。且夫人稟五常。藥治百病。能知疾之可否。究藥之懲應者。則世之良醫也。至如風雨有不節之勞。喜怒致非理之患。
疾由斯作。蓋自物情。苟非窮達其源。窺測其奧。徒煩服食。以養於壽命。消息可保於長生矣。自古同今。多乖攝治。疾之間起。積之於微。勢兆已形。求諸服餌。方既弗善。藥何救焉。書曰。藥不瞑眩。厥疾弗瘳。誠哉是言也。且如人安之道。經絡如泉。或馳騁性情。乖類形體。
莫知傷敗。至損壽齡。蓋由血脈榮枯。肌膚盛弱。貪其嗜欲。不利機關。及至虛羸。不防他故。四時逆順。六氣交爭。賢者自知。愚者未達。是以聖人廣慈仁義。博愛源深。故黃帝盡岐伯之談。虢君信越人之術。揆度者明於切脈。指歸者探於幽玄。論之則五音自和。聽之則八風應律。
譬猶影響。無不相從。求妙刪繁。備諸方冊。討尋精要。演說無所不周,詮括簡編。探賾悉聞盡善。莫不考秘密。搜隱微。大矣哉。為學乃至於此耶。則知天不愛其道。而道處其中。地不愛其寶。而寶含其內。夫醫者意也。疾生於內。藥調於外。醫明其理。藥效如神。觸類而生。
參詳變易。精微之道。用意消停。執見庸醫。證候難曉。朕昔自潛邸。求集名方。異術玄針。皆得其要。兼收得妙方千餘首。無非親驗。並有準繩。貴在救民。去除疾苦。並遍於翰林醫官院。各取到經手家傳應效藥方。合萬餘道。令尚藥奉御王懷隱等四人。較勘編類。凡諸論證。
並該其中。品藥功效。悉載其內。凡候疾之深淺。先辨虛實。次察表裡。然可依方用藥。則無不愈也。庶使天高地厚。明王道之化成。春往秋來。布群黎之大惠。昔炎帝神農氏長於姜水。始教民播種。以省煞生。嘗味草木。區別藥性。救夭傷之命。延老病之生。黔首日用。而不知聖人之至德也。
夫醫道之難。昔賢猶病。設使誦而不能解。解而未能別。別而未能明。明而未能盡。窮此之道者。其精勤明智之士歟。朕尊居億兆之上。常以百姓為心。念五氣之或乖。恐一物之失所。不盡生理。朕甚憫焉。所以親閱方書。俾令撰集。冀溥天之下。各保遐年。同我生民。躋於壽城。
今編勒成一百卷。命曰太平聖惠方。仍令雕刻印版。遍施華夷。凡爾生靈。宜知朕意。
宋史本傳曰。王懷隱。宋州睢陽人。初為道士。住京城建隆觀。善醫診。太宗尹京。懷隱以湯劑只事。太平興國初。詔歸俗。命為尚藥奉御。三遷至翰林醫官使。三年。吳越遣子惟浚入朝。惟浚被疾。詔懷隱視之。初太宗在藩邸。暇日多留意醫術。藏名方千餘首。皆嘗有驗者。
白話文:
這是一本名為《太平聖惠方》的醫書序言。
皇帝認為,治理國家要以愛民為本,效法天地覆蓋萬物,如同日月照耀大地。要順應自然規律,觀察氣候變化。他希望上合天意,下符民情,不辭辛勞地滿足人民的需求。人稟天地之氣而生,醫藥則能治療疾病。能夠了解疾病的狀況,並知道藥物治療效果的,才是真正的良醫。風雨失調、情緒失控都會導致疾病。疾病的產生是自然規律,如果不能深入探究病因,就只是服用藥物來維持生命,這樣很難長壽。自古至今,許多人不注意養生,導致疾病逐漸累積,當病情顯現時才想靠藥物治療,如果藥方不對症,藥物又怎能有效呢?古書說「藥不使人昏眩,疾病不會痊癒」,這話說的實在有道理。人要健康,身體經絡要像泉水一樣暢通,如果放縱情感,不顧身體,就容易導致損傷,甚至影響壽命。這是由於氣血不足、身體虛弱,又貪圖慾望,損害了身體機能。等到虛弱生病,就容易被其他疾病入侵。四季變化、六氣交爭,明智的人會懂得順應,愚笨的人卻不明白。因此,古代聖人廣施仁義,愛護百姓,所以黃帝請教岐伯醫術,虢君相信扁鵲醫術。明智的醫生會把脈診斷,能探究疾病的奧秘。醫理和音樂一樣和諧,與自然規律相應。醫術如同影子一樣緊隨形體。因此,要刪繁就簡,將好的藥方記錄下來,並詳細解釋。要深入探究醫理,不放過任何細微之處。醫術的學問實在太深奧了!天道運行,不私藏任何道理;大地孕育,不隱藏任何寶藏。醫道在於理解,疾病產生於體內,藥物調理於體外,如果醫生明白醫理,藥物就能發揮神奇的功效。要能觸類旁通,靈活變通。醫術精微之處,要用心體會。庸醫往往不理解病情。我以前在潛邸時,就收集了很多名醫的藥方,以及針灸等奇特的治療方法,都得到了精髓。我還收集了上千個有效的藥方,並親自驗證過。這些藥方都是為了救助百姓,解除他們的痛苦。我還讓翰林醫官院的人將他們家傳有效的藥方都交出來,總共有上萬個。我讓王懷隱等四人校勘整理,將所有醫理、藥物功效都記錄在內。診斷疾病時,要先辨別虛實,再觀察表裡,然後才能對症下藥,這樣才能治好病。這樣就能使天下太平,彰顯君主的仁政,讓天下百姓都能得到恩惠。古時候的炎帝神農氏,在姜水邊長大,開始教導人民播種,以減少殺戮。他還親嚐百草,分辨藥性,以救治夭折的人,延長老弱的生命,百姓每天都在使用,卻不知道這是聖人的恩德。醫道艱深,即使是古代的賢人也常常感到困難。如果只是背誦醫書,卻不能理解其中的含義;理解了卻不能分辨;分辨了卻不能明白;明白了卻不能窮盡,那麼真正精通醫術的人,一定是勤奮又聰明的人。我身為君王,以百姓為念,擔心陰陽失調,擔心物資短缺,不能讓百姓安生,我非常憂慮。所以親自翻閱醫書,讓他們整理成書,希望天下百姓都能長壽,共同生活在幸福之中。現在編纂成一百卷,命名為《太平聖惠方》,並雕版印刷,廣布天下。希望所有百姓都能知道我的心意。
《宋史》記載,王懷隱是宋州睢陽人,最初是道士,住在京城的建隆觀,擅長醫術。太宗在擔任開封尹時,王懷隱用湯藥治病。太平興國初年,皇帝下詔讓他還俗,並任命他為尚藥奉御,後來升到翰林醫官使。三年後,吳越國派遣兒子錢惟浚入朝,錢惟浚生病,皇帝詔令王懷隱診治。太宗在潛邸時,閒暇時常研究醫術,收藏了上千個有效的藥方。